从整容狂热到平价内卷,韩国美妆市场变天了?

霞光社·2025年09月12日 15:09
国货美妆,“反向输出”韩国

“毁了容我就没办法活了。就算是在监狱。”

《假面女郎》漫画里,女主角金貌美在手刃渣男入狱后,因为想修复过度整容的脸,认真地考虑了越狱。

《假面女郎》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1961年,韩国第一家整形医院成立。1973年,整形外科在韩行成独立的医学科目。2023年,仅605.77平方千米的首尔,就有1544家整容医院。狎鸥亭这条闻名遐迩的整容街,也逐渐成为了韩国旅游的标签。

韩国人对于美的追求十分极端,韩国社会对外表的要求同样如此。

2018年之前,在韩国职场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女性工作时禁止佩戴眼镜”。也因此,电视新闻主播任铉珠在主持早间新闻节目时戴上眼镜,成为了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件。但这背后的原因仅仅是,每天戴假睫毛让她的眼睛变干,以至于每天都要消耗一整瓶人工泪液才能工作。因为戴上了眼镜,观众投诉她,制作人责骂她,但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网上或者当面去感谢她。“如果我能自主选择,我会少化点妆,”任铉珠对《纽约时报》说,“但我困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感性想这样,但工作又是现实。”

最近,韩国又开启了一项“只看脸”的相亲模式。报名者需要在申请表中填写年龄、身高、社媒账号,上传清晰全身照,经主办方“外貌审查”后决定是否获准参加派对。参与费用在4万至7万韩元间,(合约2000元至3500元人民币)。一家主办方透露,自2025年3月以来已收到超过5.7万份申请,月均报名人数达3000,但最终合格率仅为27%。

出于多种原因,如今很多韩国人认为美容工作(你在自己皮囊上做的工作)等同于自我提升。使用化妆品和护肤品以及使用美容服务和手术,被理解为自我尊重、个人管理,还有对社会的尊重。

在韩国,似乎随时都能看见消费者为了变美花钱,美妆集合店Olive Young在晚上十点半仍然排着长列,江南鳞次栉比的大楼里、繁杂的小巷里充斥着各种化妆室和个人影棚,仁川机场的等候区永远坐满了满脸包着绷带过不了安检的行人。

有趣的是,这样一个愿意为美消费、人口只有5000万却是全球第四大电商市场的国家,竟然成为了美妆出海的一块“禁地”。无数海外品牌想尽了办法,也无法在韩国本土美妆品牌的围剿下实现突围,闯韩闯了这么多年,还抵不上labubu的一炮即红。

韩国美妆市场真的是一片闯不进的死海吗?最近市场又有什么变化?能够为国货出海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国产美妆出海到底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01.爱美的韩国人,不愿意为美妆花钱?

韩国,大概是全球“服美役”最严重的地方。

社会学者林仁淑在研究中提到,韩国社会对于容貌关注度在过去二十年始终居高不下,有86%的韩国人觉得容貌对生活品质"非常重要"或"较为重要"。这种焦虑已经超越个人层面,演变为一种社会性集体焦虑。

这种焦虑是历史和社会经济交融的产物。

19世纪60年代之后,“ 汉江奇迹 ”助力三星、SK、现代等财阀加速垄断市场,“铁打的财阀,流水的总统”逐渐成定局。几十年来,财阀控制经济,政府支持财阀,独裁统治驯化民众,阶层固化和结构性压迫使民众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巨大,不得不开始内卷。

容貌成了最直观的映射点。在韩国人的意识里,容貌是工作、婚姻的敲门砖,是跨越阶级的必要条件,是变现的最佳途径,甚至在文化产品里,也有类似观点的隐形输出。

韩剧《女神降临》里,文佳煐饰演的任朱静,转学后用化妆技术把自己包装成“校园女神”,只是为了不想再因为长相平凡受到霸凌,迫于无奈将内心的矛盾、焦虑和恐惧藏在面具之下。

而另一部韩剧《我的id是江南美人》的主角姜未来从小因长相丑陋备受欺凌,而社会生活给予她的解决办法仅仅是整容,甚至在她整容变身之后,也会成为“天然美女”的拉踩对象。

《女神降临》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容貌产业的高速发展,与偶像、网红、影视产业的迅速扩张并驾齐驱,让“必须变美”和"努力就能变美"成了社会共识,而这个观念又倒逼容貌歧视以及社会排斥的现象加剧。

在韩国,美丽本身,就成为了一种霸权。

与此同时,韩国的容貌产业也呈现出高度工业化。

2017年的一组数据显示,有40%的韩国人接受过整容(包含微整形)。韩国保健福祉部数据显示,2024年赴韩医疗就诊的外国患者近120万人次,同比增长93.2%。其中中国和日本游客占据总数的60%。

美妆产业和整容,成为了韩国这一国度颇为鲜明的认知标签。

2024年韩国化妆品出口额93.5亿美元,但进口额16亿美元。其中主要出口地为日本、美国。2025年1月到4月,韩国化妆品出口额高达36亿美元(合人民币约258亿),成为全球化妆品出口第二国,仅次于法国。

那么回到最核心的问题,韩妆的竞争力在哪里。除却KPOP艺人营销所带来的影响力增值,无论是整容还是彩妆,都关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标签——平价。

2022年到2023年,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四个地区,韩妆搜索量的top5中,只有专耕美容工具的ReFa、WHOO、Sulwhasoo(雪花秀)三个品牌单个产品价格能超过五百元。其他品牌=的热门产品,大多集中在30元到150元之间。

三年过去,性价比之战愈演愈烈。

韩国最大美妆集合品牌Olive Young的黑五实时TOP100榜单中,排名第二的美迪惠尔面膜,一盒仅9900韩元(约合人民币51元),排名第六的Round Lab防晒霜*3set,只需25500韩元(约合人民币131元)。

无论是3CE、Romand、VDL等网红老品牌,还是从小众路线走出来的Dasique、Tooq、Muzigae Mansion,或是靠口碑和榜单出圈的Torridon、Dear Dahlia,甚至是以PONY EFFECT和郑瑄茉为代表的化妆师自创品牌,单品购入价大都在百元之内。

另一个有趣的点是,性价比注定日韩在对“贩卖服务”的认知上并不相同。

在韩国,“为服务买单”并不受推崇。

22年前后流行起的小韩明星化妆室探店vlog系列里,价值几千的造型往往只能获得流水线式的交付,情绪价值和辅助服务很难得到,翻车、被歧视、拍摄要求加价等情况更是层出不穷。

过去一年,中国特种兵带火了“一万元从头到脚大变活人”的赴韩医美,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韩国有些流水线整容医院,真的不把人当人看。”博主@你要找哪只熊 在vlog里如此说道。在韩国,不管做的项目再痛,医院全程都不会给顾客任何的缓解时间。和她同行的朋友,更是形容自己“就像案板上的猪,被人翻来翻去”。

不卷服务卷性价比,这也就造就了韩国市场消费者极端甚至偏激的标准和要求。

02.集合店VS便利店,小韩美妆新战局

消费者的意识是一方面,韩国的美妆消费习惯和产业结构是另一方面。

和日本一样,韩国也盛行集合店美妆文化。

在首尔的大街小巷,匆匆走过的行人手中,最常见的就是一个写着“Olive young”的荧光绿色纸袋。这家号称在首尔“走两步就有”的连锁店,仅在弘大商圈附近,就设置了9家门店,是目前韩国处于绝对霸权地位的美妆集合店品牌。

naver地图中显示的弘大商圈Olive Young门店

变革的起点在1999年。那一年,连锁药妆店协会(JACDS)成立,预示药妆店(H&B store)模式在日本正式跑通。也是那一年,CJ集团在首尔江南区新沙洞开设了首家Olive Young线下店铺,将“药妆店”的概念引入韩国。

随后的二十多年里,Olive Young通过挖掘并扶持Dr. Jart、Torridon等本土护肤品牌以及ISOY、MediHill等第一代独立美妆品牌,学习美、日的体验式消费布局,在韩国本土增值到1339家实体店,与爱茉莉太平洋(Amorepacific)和LG生活健康(LG Healthcare)并称韩国美妆三巨头。2024年,Olive Young的垄断地位渐渐成型,年销售额达4.7899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45.72亿元)。

在韩国,品牌将进入Olive Young的货架视为改命的机会。一旦被选中,就意味着能迅速获得行业认可,在韩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打开市场,利润率高低已经不是考虑的首要条件。

本土巨头强势发展的另一边,是国际巨头的萧条。

2024年5月6日,LVMH集团旗下的美妆集合店丝芙兰(Sephora)被“五年五家店”的成绩压垮,宣布正式退出韩国市场。品牌方面,馥蕾诗、植村秀、殴珑等等一众国际美妆品牌后,2025年年初,美宝莲(Maybelline)和威娜(Wella)也相继宣布将退出韩国市场。

可以说,韩国本土美妆巨头的霸权崛起,不仅是助推本土品牌的知名度,更滋生了当地消费者对“韩国国货”的自信心和民族认同,进而展现出一种强烈的排他性,通过这种新的消费习惯潜移默化地植入“美妆强国”的印象,进而助推韩妆出海。Olive Young自创品牌wakemake,就在两年前出海中东。

那中国美妆品牌还有继续攻进韩国市场的可能吗?

有的。

在民族自信之外,更现实的因素在改变着韩国民众的消费认知。

韩国银行(央行)发布的《经济展望更新报告》显示,2025年1月,韩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涨幅已升至2.2%,通胀压力仍存。与此同时,2025年韩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大幅下调至1.5%。

高物价叠加低增长,既压缩了民众的生存空间,也大大减弱了民众的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韩国统计厅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零售销售额同比下降2.2%,陷入消费疲软的无限循环。

这直接导向了美妆的突破点——价格。

今年起,“5000韩元以下统一价”策略不再是日本百元店品牌 “大创”的一家独大,各大连锁便利店也接连在韩布局高性价比美妆,价格定位限制在4000韩元(约合人民币20.56元)以下,除了“东南亚市场特色”的次抛类产品,还有正装眉笔、防晒、气垫等彩妆正装。

与此同时,便利店通过和本地美妆品牌合作,尽可能地削减韩国市场的排他性。

韩国 GS 集团旗下的便利店连锁品牌GS25与知名彩妆品牌Son&Park合作推出"HATTY"系列彩妆,上架五款唇颊两用彩妆和两款眉笔,定价仅为3000韩元(折合人民币约15.42元)。

日本便利店品牌 7-Eleven 继去年9月推出30种性价比美妆产品后,于五月份推出了MediPeel品牌的防晒棒与毛孔紧致安瓶,售价仅为3000至4000韩元(合人民币约15至21元)。

韩国公司BGF Retail运营的CU便利店,与美迪惠尔(Mediheal)、LG生活健康等知名品牌的深度合作,将美妆商品数量扩充至250种。

日本知名便利店品牌全家联合韩国美妆品牌hince开发自有彩妆线「hana by hince」,将定价控制在619日元(约30元)至1619日元(约78.3元)之间,选品聚焦指甲油、唇釉、眼影盘等多元、便利、小size的单品。

除此之外,便利店彩妆的成长,还切中了韩国市场“即买即用”需求。相较于夜生活丰富、零售产业和外卖发达的中国,韩国民众的应急购物渠道,几乎只有24小时便利店。

但一个现实是,便利店美妆或许没办法和Olive Young正面竞争,它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熟悉的消费场景,也构建了类药妆店的体验感,但在线下体验和货架设置上,目前韩国便利店的布置仍然以饮食为主,且便利店大多走“小而美”的模式,面积较窄品类较少,只能够为美妆瓜分出偏僻的一隅之地,既很难让消费者真正为之驻足,也给足了品牌竞争压力。

03.便利店能成为国货闯韩的机会吗?

国货美妆闯韩之路曾被堵得很死。

一方面,具有霸权地位的线下渠道很难成为国货的阵地。

以发掘和推广韩国本土品牌为重点的Olive Young,在选品入驻上极为严格。某位韩国代购透露,Olive Young入驻条件是Olive Young帮品牌商走量和宣传营销,但是必须给店家定制专供产品,而且比市面上价格要便宜,如果品牌方擅自制作比Olive Young产品更廉价的话,一切产品就会被撤出柜台。

另一方面,韩国本土的电商平台对于国货门槛较高。

Coupang、Gmarket、11번가等一众韩国本土电商平台均要求商家在韩国注册公司才能入驻,而在韩国注册有限会社需要100万韩元及以上资产,注册株式会社的门槛是1000万韩元及以上资产,且需验资并开户。

更不要提,在硬设备的高门槛之外,韩国市场还存在着品牌排他性。于是,通过艺人打开市场是目前最讨巧、最简单、性价比也较高的方式。譬如,INTO YOU就曾在2023年至2024年间邀请韩国女团G-idle的中国成员宋雨琦担任色彩代言人,在2025年8月又官宣TXT成员崔秀彬为亚太区青春大使。

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相比起国内的艺人,KPOP明星的代言费用称得上低廉。负责艺人商务对接的李安告诉霞光社,除却BTS、BLACKPINK、IU等几位头部KPOP明星能拿到千万级代言费,同档位的KPOP明星,代言费只有国内艺人的五分之一。

据了解,2018年,火箭少女成团三个月,代言费就破亿,孟美岐、吴宣仪、杨超越的2至3天行程,打包价格为2200万元,涉及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广告拍摄、品牌活动、配合宣传。

粉丝小雨透露,她追的某个韩国一线男团被曝经济纠纷时,其中披露的一项数据就是某小众品牌给到的全团一年代言费,仅约人民币50万元,与国内明星的天价代言费相距甚远。

二是,近十年通过“文化立国”,KPOP明星和文化的影响力随着影视、选秀、舞台大面积辐射,在韩国民众乃至全球消费者心中率先占位,潜移默化地重构了消费认知,带动了消费热情,以至于偶像在韩国演艺界的地位逐年上升,不再是鄙视链绝对的最底端。2024年,韩国女团IVE成员张元瑛就手握10个品牌的代言合约,涉及美妆、科技、服饰、食饮、支付等一众品类。

但软性的文化宣传能够带来的讨论度远远大过于实际消费动作,如果不配合线下的品牌本地化运营和门店入驻,美妆出海很难在韩国市场开辟出一条长远的路。

在这个情况下,便利店的出现,看似为国货出海提供了一定的契机。

在价格方面,以橘朵、荔萌、pinkbear为代表的平价国牌,单品价格大多在20元上下,踩着4000韩元的底线,如若加上入驻相关费用和运输成本,其实并没有价格优势,反而要牺牲利润去打开市场,或者说尝试打开市场。

但从应急消费和差异化两方面考虑,或许品类的选择成为突破点。

全世界都在为假睫毛的暴利困扰。目前,在Olive Young中的假睫毛款式,单盒(约60个单簇假睫毛)价格换算下来多在50元至100元,在加拿大,药妆零售品牌shoppers的盒装假睫毛(约4副)的价格甚至达到了30美元。

Olive Young 热卖睫毛

而在国内,电商平台上单盒假睫毛的价格大多在十元上下。赵露思在直播中推荐的某款睫毛(约10副)售价仅为5.9元。参与拼团,盒装单簇假睫毛的价格,甚至可能不到一元。

在某位博主小韩明星化妆室探店vlog系列里,当博主拿出国产假睫毛后,化妆师就惊呼“怎么会这么便宜”!在小红书上,韩国化妆师的假睫毛购买攻略求助帖,也在近半年来越来越多。

或许,相较于在便利店闯天下,或许国货出海早就该尝试“抱团取暖”,参考Olive Young和便利店的运营模式,通过“霸权集合店”的模式和产品差异化,找一找新的出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作者:乌塔,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