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停电的阴霾笼罩全球,为什么中国电力反而多到用不完?

智谷趋势·2025年09月11日 17:44
人类第一个“绿电帝国”来了

全球能源格局,走到一场革命的前夜。

最近,英国《金融时报》以近乎颤抖的笔触惊叹:中国,即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力帝国”(electrostate)。

2024年,中国的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发电量的近30%,是美国的2.5倍,印度的近5倍。

近日,中国再破纪录,7月用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单月超过日本全年的用电量,比“德国+法国”一年的用电量还要高。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中国还在拼命上马“电力超级工程”——从装机量约等于3个三峡的雅江水电站,到一口气批准核准浙江三门、广西防城港、广东台山、山东海阳、福建霞浦等5个核电项目、10台机组,都是罕见的大手笔。

为什么中国要拼尽一切死磕电力?

“狂飙”的数字只是表象,真正的杀手锏,藏在中国的能源结构和电力“科技树”里。

你知道吗?中国全社会用电量中,几乎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风、光、水、核)。截至今年4月底,风电光伏合计装机达15.3亿千瓦,历史性地超过了火电装机。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牢牢占据电力科技的主导权:从全球领先的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到敦煌的“超级镜子发电站”(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再到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轮机组,以及世界唯一运行的钍基熔盐实验堆……这些最前沿的科技,往往都与一个关键词相连——绿电。

所以,与其说中国是“电力帝国”,不如说中国正在一路狂奔,迈向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绿电帝国”。

这一轮以清洁低碳、安全智能为核心的全球电力革命浪潮,中国终于站上潮头。

一系列巨大的连锁反应,已经展开。

1

电力系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电力,如今强到什么程度?

2023年中国新建煤电项目占全球的95%,光伏发电占全球六成,风电新增装机连续14年霸榜,在建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

同时,中国还构建了全球输电能力最强、规模最大的新型电网。当欧美民众仍为高昂电费所困,中国的特高压电网已实现跨区域、大规模、高效率输电。

很多人不了解的是,中国正致力于一项人类能源史上空前的壮举:

通过低碳化、智能化,将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升至50%。相较之下,当前最发达国家仅徘徊在22%左右。若此目标达成,无疑将掀起21世纪最深刻的能源革命,彻底重构全球能源版图。

为什么中国如此不遗余力,誓要达成“绿电帝国”的愿景?

背后,其实是国家的三重战略考量。

一是“双碳”国家战略的落地,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据英国Carbon Brief(气候变化研究机构)检测,中国的碳排放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约1.6%,在截至今年5月的12个月里下降了约1%。这意味着,中国碳排放有望提前达峰。

BBC发文称,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因为中国首次在经济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碳排放量下降。中国正在以创纪录的速度部署可再生能源技术,未来可能率先进入绿色能源的“无人区”。

二是超前谋划,为“人工智能+”时代做好电力上的准备。

要知道,人工智能简直就是吞电怪兽,GPT-4训练一次耗电2.4亿度,这个数字相当于3万辆特斯拉汽车环绕地球行驶一圈的耗电量。马斯克曾断言:2025年AI发展或将面临电力瓶颈。谷歌、微软、特斯拉纷纷加码投资核电技术。

人类文明史上曾出现过四大工业强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福特时代的美国以及昭和时期的日本。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正全力用一张覆盖所有产业链的“电力天网”,抢占先机。

三是能源安全。以石油为中心的能源体系,始终受制于全球海域咽喉要道马六甲、苏伊士、巴拿马运河等,美国海权时代的霸主地位难以撼动,不断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是把能源掌握在手中的关键密码。

你看,“绿电帝国”的蓝图,恰好能够同时解开这三大难题,难怪成为中国争夺能源话语权的关键一招。

那么,在这条奔赴星辰大海之路上,中国还面临哪些挑战?

2

先来看看,中国广袤大地上正在铺开的可再生能源图景:

曾经寸草不生的西北荒漠,现在铺了数不清的太阳能电池板,板下开始长草,草地可以养羊,生态环境正在升级;

海岸线附近布满了风力发电场,成为一大景观,还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临时保护区”,给海鸥提供了休闲社交场所;

曾经湍急的西南地区大河,开始密布大型水电站,形成水库适合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如螺、蚌)繁殖,鱼虾满塘……

有媒体梳理了中国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分布图,很大部分布在西部和北部。

挑战,也随之而来。

中国主要城市群分布在东部、南部,经济活动也集中在这里。

西部地区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建得很快,但电网设施还没跟上。比如在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新能源装机的增长速度,比电力外送通道的审批建设速度高出30%到50%,很多项目建好了却送不出去电。

同时,用于保障电网稳定的调相机、储能等配套设施建设的要求也很高。比如陇东至山东特高压项目配套的储能,目前只完成了原计划的60%,直接影响到了输电通道的利用效率。

再加上,绿电天然就“不稳定”,要“看天吃饭”:太阳能白天爆表,晚上归零;风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水力雨季澎湃,旱季拉胯。

种种因素影响之下,一个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数据出现了:

今年上半年,中国“浪费”了整整600亿度电。

据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统计,上半年全国太阳能整体的弃电率升至6.6%,整体的风电弃电率达5.7%。

这两个数字,比2024年同期几乎翻倍。

类似的“弃电”现象,全世界都存在,是一个普遍的难题。电网的不稳定,甚至还可能导致重大的能源事故。今年4月的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大停电,就是典型案例。

当时,西班牙、葡萄牙同时停电,马德里的红绿灯全瞎,地铁全部趴窝,部分火车中途原地躺平数小时,乘客要上厕所只能下车自行解决。

西班牙工业停产,汽车制造业损失达18亿欧元,数据中心宕机导致南部服务器集群停运26小时,农业冷链中断使果蔬腐败损失约7亿欧元,单日经济损失超 15亿欧元。

更大的悲剧是,由于巴塞罗那医院因备用电源不足,导致27名重症患者死亡。

图源:地球知识局

这场引发全球关注的停电事件,暴露出当地电网柔性调控能力较弱、储能配备不足,尤其缺乏构网型支撑等问题。

未来,随着绿电网络覆盖更大范围,我们会不会面临类似的考验?很有可能。

尤其是,中国如果要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绿电帝国”,意味着将率先探索超大规模绿色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行。如何保障安全可靠用电,提升电力系统效率和经济性,发展面向未来的零碳技术,已经迫在眉睫。

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挑战,也是全人类可能面临的挑战。

而种种解决思路,都指向同一个方案——发展先进储能技术,全面提升电力和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

3

事实上,中国早已紧锣密鼓谋划储能产业,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去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通过9项专项行动,打造“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

从文本来看,“储能”关键词出现了14次。

另外,2024年、2025年,“发展新型储能”的表述都写进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可见,高层非常重视储能技术和储能系统的发展,甚至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这样的基调:

新型储能系统的建设,正是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内核。

事实上,西班牙大停电之后,欧洲掀起的反思浪潮,有一个主要思路就是向东方寻找解决方案,储能被重点提及。

西班牙储能容量仅占需求的0.3%(2.1GWh),远低于国际能源署推荐的20%安全线,一旦出现电力缺口,无法及时释放电能稳定电网。

西班牙智库“可再生能源基金会”的气候政策经理莫拉莱斯认为,西班牙必须借助中国企业的技术,来提升自身的储能能力。

这是因为,全球最好的储能解决方案,恰恰在中国。截至今年6月,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力储能系统技术委员会共发布国际标准17项,其中6项由我国牵头完成。

目前,中国已经有一批储能行业的领跑企业,在各个细分领域“开疆拓土”,冲到了时代的前沿。

储能行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主旋律是“电芯为王、规模至上”,各厂商比拼的是电芯技术和市场占有率。

现在,翻开全球储能电芯市场出货量排行榜,前十名里,中企占了九席。排名第一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熟悉的“宁王”——宁德时代。

目前,宁德时代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一。2024年全球市占率高达36.5%。2025年1-6月,其储能电池产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客户的眼睛是雪亮的,宁德时代的储能电池之所以能畅销全球,是因为产品可靠、技术过硬。

从2011年开始,宁德时代就死磕电芯核心技术,从280Ah、314Ah再到如今的587Ah,一直引领储能行业的核心标准。

可见,在储能行业的第一阶段,宁德时代是毫无争议的“老大哥”。

不过,随着新能源发电的爆炸性增长,市场客户也对储能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储能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从“卷硬件”进化到了“拼生态”。

什么意思呢?随着火电逐渐淡出,绿电更需要解决并网、电压等问题,呼唤一整套系统解决方案。

这是一场布局未来之战,需要整合新能源设备公司、发电公司、电网公司、储能系统供应商、电力交易中心、能源服务商等,充分运用电力电子、特高压输电、柔性调控、虚拟电厂、电力市场交易等技术,打造零碳电力系统。

在这方面,中国企业也冲到了时代的最前沿。

面向未来,宁德时代正在深入布局零碳技术,包括电力电子、柔性调控、虚拟电厂等技术,打造新型零碳电力系统。

华为推出的“风光储发电机”,让不稳定的风、光从此“发得多”、“送得完”、控得稳“。当前,全球最大的构网型光储项目——沙特红海新城项目,就是华为的手笔。

从本质上看,储能产业的突破,最终要依靠科技创新,企业才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

4

人类第一个“绿电帝国”的到来,是史无前例的事件,也是人类发展必经的新阶段。

这是属于中国的大机遇,从国家到企业、个人,都已经跃跃欲试,做足准备,去拥抱时代的潮水。

这场绿色电力革命,不仅事关能源安全,更是一次发展权的回归。

在这种大机遇中,涌现出了一批像宁德时代、华为这样的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正在以领先的技术、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为全球绿电转型注入强劲的新动力。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领跑者,中国掌握全球超40%的新能源技术、超80%的光伏组件产能、70%的风电设备产能,90%储能电芯产能。

今天,作为全球最大的电网运营商,国家电网已在菲律宾、巴西、葡萄牙等11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运营13个骨干能源网项目,年输电量占全球跨国输电总量的17%。

非洲最大水电站——安哥拉凯凯水电站,是由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承建的;南美海拔最高、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项目——高查瑞光伏电站,用的是全套中国设备;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的动力,来自中国“华龙一号”核电机组……

在全球电力版图上,中国的分量越来越重。而越来越多的国家发现,若要拥抱绿色未来,都离不开中国技术、中国制造与中国方案。

这,或许才是“绿电帝国”的终极奥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Pro”,作者:傅斯特,36氪经授权发布。

+1
2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首富一度换人

1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