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很容易感到疲倦,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可能有人经常会有这种感觉:
无论做什么事,都很容易感到疲劳,精力不济,做一会就没有动力了;
对很多事情都很难产生兴趣,没有什么动力去研究和上手,总是缺乏热情;
明明工作也没有特别累,但就是什么都不想干,容易感到压抑、枯燥、无聊……
如果你也有过这些感受,我想跟你分享一个亲测有效的方法。
它可能很简单,毫无门槛,但却能立竿见影地改善这种状况。
01
不卖关子了,这个方法一句话概括就是:多出去走走,最好去新鲜的地方,或者有树有水有绿化的地方。
这有着好几个不同角度的作用。
一个最直接的效果是:它可以帮助你提升精力。
很多人有这种感觉:自己的「精力条」似乎很短,特别容易疲劳,做点什么事情就觉得累,但总是找不出原因。
其实,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你缺乏锻炼了。
精力的本质是什么?是身体持久的续航能力,它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身体里的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内部提供能量的场所,用来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供给身体使用。
许多研究发现,运动能够有效地提升线粒体的功能和数量,同时还能帮助清除受损的线粒体,提高线粒体的运作效率,从而使得我们整体能转化和使用的能量更多。
所以,我经常说一句话:唯一能够提高精力上限的方式,就是锻炼。它能够提升精力条的上限,让你更不容易感到疲劳。
而最简单、最没有门槛、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锻炼方式是什么?就是散步。
无论是力量训练还是有氧运动,对初学者而言都有一定门槛,也不容易坚持。但出门散步,就是对初学者最友好的方式了。你甚至不需要刻意去「运动」,每天随意走上一段时间,就已经是在运动了。
如果你长期久坐,缺乏活动,那么不妨试一试。你会立竿见影地看到效果。
而通过散步提高身体的机能之后,你就可以尝试更高强度一点的锻炼方式了,比如慢跑、深蹲、俯卧撑……这能够帮你养成更好的习惯,让身体处于更佳的状态之中。
02
那么,为什么要去比较新鲜的地方呢?
这跟一个理论密切相关:环境丰容。
简单来说,就是尽可能置身于更复杂、更多样化的环境之中,接收到更多的不同刺激。这有利于刺激大脑建立更丰富的神经元联系,从而提高大脑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这方面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神经心理学之父唐纳德·赫布对小鼠的实验发现:在大房间里生活的小鼠,比起在笼子里生活的小鼠,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出许多。
60年代,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生活在更复杂环境中的小鼠,其大脑皮层的体积、密度和神经突触的数量都更高,正是这些导致了它们的认知能力更强。
2013年的研究发现:把一群小鼠放在丰富的环境中生活六周,可以显著地提高它们的工作记忆能力和空间记忆能力。 *1
原理很简单:大脑是一台预测机器。它不断地通过摄入和理解周围的信息,来判断我们可能需要应对什么样的环境,从而决定如何编织和构造我们的神经网络。换言之,对大脑来说:你感受到什么,你的大脑就会变成什么样。
因此,当环境足够复杂时,大脑就会获得更丰富的刺激,这会促进它将更多的资源用来构建和优化神经突触,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多变的环境。
所以,为什么现代社会里,许多人容易感到无聊?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我们往往长时间处于「两点一线」的环境中,不断往返于公司和家庭,节假日也大都瘫在家里玩手机和电脑,很少去不同的地方,从而使得大脑对环境丰容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过:无聊的本质是什么?是大脑长期待在同质化的环境里面,它需要多样化的刺激,但一直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产生了一种警报,希望我们为它提供更新鲜的刺激。
但是,城市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高度单一。我们被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重复着相同的路线和模式。久而久之,我们的视野被束缚,内心被束缚,勇气被束缚,探索的欲望、热情和动力也被束缚。
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去过陌生的地方了?有多久没有走过不熟悉的道路,到新奇的地方去走一走、晃一晃?
你有多久没有在线下认识新朋友,结识新的陌生人,接触不同的人群,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
你有多久没有脱离开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参与一些新的活动,动手做一些不同的事情,让大脑接受新鲜刺激?
解放大脑的桎梏,给它喘息的空间,也给你的心灵注入新鲜的活力。
03
第三点,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去有树有水有绿化的地方呢?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就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我们的进化过程塑造了我们的大脑,使得大脑会对树木、草原、湖泊、河流等空旷而开阔的自然空间,产生更为积极的反应。
近几十年,这个观点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许多研究都发现:在绿化繁茂的地方,以及有水的地方待一段时间,可以极大地提高心理健康,缓解包括抑郁、焦虑、压力等在内的心理问题,同时让我们感觉更幸福、更快乐。
比如:一项针对英国 2 万人的调查显示:每周花2小时时间在户外(尽量接近大自然),就会使人感到更健康、更轻松、更快乐。*2
2021 年一项针对全球90个城市的研究发现:城市的绿地面积跟居民的幸福感呈高度的正相关。研究者提出的解释是:更多的绿地面积,为居民提供了更丰富的活动和社交空间,从而改善了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 *3
再比如:2019年的一项研究提出了27种基于自然空间的干预措施,认为它们能够极大地改善心理健康,缓解心理问题。 *4
这些措施包括什么呢?包括森林浴(在森林中呼吸和冥想),户外健身房(在户外环境中工作),户外运动小组(在户外锻炼,比如徒步),社区绿地,城市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等等。
甚至,这种自然空间产生的效应,很大程度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物理上的(比如更多的氧气含量,更多的步行和活动等)。不少研究发现,即使无法真正身处广阔的自然环境之中,看相关的视频、图片,听相关的音频,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 *5
这里面,一个比较明确的效应是:自然空间可以极大地缓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从紧张、紧绷的状态里挣脱出来,从而得到心灵的疗愈和放松。
具体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长期使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注意力模式。大脑会高度紧张,一直在进行复杂的计算、规划、思考、分析……这会很容易让大脑感到疲惫,需要休息。
而在自然界中,我们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注意力模式。我们暂且关闭了思维,充分调动感官和感知。直接带来的感受就是:你会感到更安宁,更平静,更舒缓,脑海中那些喧嚣的声音似乎暂时都不见了。
所以,如果有条件,试试多到自然里面,感受树木的声音,阳光的温度,花草的气味,流水的律动……
这可以拂去你心灵上的尘埃,让整个人焕然一新。
04
如果有条件的话,不妨多让自己走到大自然中,去接受「自然疗法」。
试着暂时关闭城市里的喧嚣,关掉手机、电脑和无穷尽的琐事,打开自己的感官,让它们在自然之中慢慢被治愈。
试着闭上眼睛,去感受风吹过树叶的响动,鸟扑动翅膀的声音,空气湿润的味道,阳光晒在石头上的热气,四野无人的寂静……
不妨试着暂且关闭自己的思想,不让大脑时时刻刻处于高速运转之中,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感官上,去听,看,闻,触摸,体验,感受,应和,融入。
试着仔细地去感受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让自己沉浸在这种安静的氛围里,尽量不要多想。
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那么,看一部关于自然的片子,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
可以是关于自然生态的纪录片,也可以是风光、旅行、美食、人文……只要是能够让自己沉浸其中的,都可以。
05
如果不方便到自然中去,那么,多出去走走,也是相当有益的。
试一试,来一个「City Walk」:背上背包,带上手机,跳上地铁或公车,随便在一个不认识的站下车;或者随便报一个地名打车过去。然后在附近闲逛,钻各种大街小巷,漫无目的地漫步。
你也许会走到各种极具烟火气的传统民宅里,也许会挖掘到几家口味很棒的小店,也许会发现一些人迹罕至但很有意思的地点,抑或拍到一些很有生活气息的照片……
这是一种「散步疗法」,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放松方式。
试一试:在中午或傍晚时分,在公司附近走走,晒晒太阳,看看周围的景色,让思维放空,沉浸在安静的想象里。
或者,逛一逛新开的商场,看一看来往的人群,走一走平时较少涉足的地方,再找一条路线回去。
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感受到空间在延展,环境在变化,让自己感受到「其实我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去的」 —— 仅仅只是这种感受本身,就足以为我们带来疗愈。
06
最后,不仅如此,多出去走走,对提升思维能力也相当有益。
2014 年一个研究发现:散步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创造力,并且这种效应在结束散步之后,还能维持15分钟以上。 *6
原因在于:散步是一种高效的放松和休憩。当你的思维彻底放松下来时,你会暂时关闭外界的信息输入,而任由思绪在后台随机地、踊跃地激活各种不同的节点。
这时,就有几率产生「远距联系」,把原本无关的节点联系起来。反映在外,就是产生创意或灵感。
并且,当我们步行时,脚步对身体的反作用力会在血管中形成细微的湍流。它可以让更多的血液和氧气进入大脑,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
以及,散步这种高度有节奏感、韵律感的活动,能够让大脑处于一种平衡的、舒适的状态里,对脑波活动进行调谐,让各个脑区之间的协作更紧密高效。
同时:散步可以促进 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提高突触的可塑性,从而让我们对知识记得更牢、思维更清晰。
所以,如果你感到思维和工作遇到了瓶颈,大脑像生了锈一样转不动,又或者总是心烦意乱、提不起精神……
那么,不妨试一试,走出门,离开书桌,到外面走一走。
你也许会发现,心高气远,天地本宽。
参考文献
1. Birch, A. M., McGarry, N. B., & Kelly, Á. M. (2013). Short‐term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in the absence of exercise, improves memory, and increases NGF concentration, early neuronal survival, and synaptogenesis in the dentate gyrus in a time‐dependent manner. Hippocampus, 23(6), 437–450.
2. White, M. P., Alcock, I., Grellier, J., Wheeler, B. W., Hartig, T., Warber, S. L., Bone, A., Depledge, M. H., & Fleming, L. E. (2019). Spending at least 120 minutes a week in nature is associated with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Scientific Reports, 9(1), 7730.
3. Kwon, O.-H., Hong, I., Yang, J., Wohn, D. Y., Jung, W.-S., & Cha, M. (2021). Urban green space and happines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EPJ Data Science, 10(1), 28.
4. Shanahan, D., Astell–Burt, T., Barber, E., Brymer, E., Cox, D., Dean, J., Depledge, M., Fuller, R., Hartig, T., Irvine, K., Jones, A., Kikillus, H., Lovell, R., Mitchell, R., Niemelä, J., Nieuwenhuijsen, M., Pretty, J., Townsend, M., Van Heezik, Y., … Gaston, K. (2019). Nature–Based Interventions for Improving Health and Wellbeing: The Purpose, the People and the Outcomes. Sports, 7(6), 141.
5. Valtchanov, D., Barton, K. R., & Ellard, C. (2010). Restorative Effects of Virtual Nature Setting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3(5), 503–512.
6. Oppezzo, M., & Schwartz, D. L. (2014). Give your ideas some leg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walking on creative think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40(4), 1142–115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