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在「坚持」,而别人却在「享受」?
自主与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首次出版在 1995 年,其中文版在 2020 年才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出版。爱德华·德西是内在动机的最权威研究者,也是本书的作者。
阅读本书时,一个显而易见的发现是,德西极其强调自主的作用。他将自主定义为激发内在动机的第一个基本心理需要。即使后期加入胜任感和关联感作为第二、第三基本心理需要,它们也因对自主起作用而对内在动机有效。
自主的定义,德西在第一章就率先指出:
从词源上讲,自主(autonomy)一词源于自我管理(self-governing)。实现自主,意味着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也就是说,凭自己的意志做事,并感到自由。自主行事时,人们完全愿意做他们所做的事情,并且带着兴趣和决心沉浸在做事的过程中,其行为源于他们真正的自我感觉,所以,他们是真实的。
自主的反面是非自主。非自主即控制。与自主带来真实相比,控制带来疏离。
相反,受到控制(controlling)意味着人们在压力之下行事。假如人们受到控制,在行动时便没有一种获得个人认可的感觉。他们的行为并未表达自我,因为自我已经屈服于他人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合理地将人们的状态描述为疏离(alienated)。
德西最初决心研究内在动机,因为他在观察婴幼儿时发现,作为人类早期状态的婴幼儿,他们学习并非出于奖赏,也不是因为避免惩罚。而是因为好奇。人生而好奇,但为什么随着时间推移,上学后的学生,乃至进入社会的成年人,却失去好奇心了呢?
当时占据主流的行为主义者认为,人们因奖赏或避免惩罚而行动,但德西并不认同。德西认为,单靠控制不管用。控制不仅无益,更可能有害。
也许所有被广泛用于激励学生的奖励、规则和约束,本身就是“恶棍”,它们促进的不是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而是一种可悲的冷漠状态。
为了解答心中的疑问,德西毅然投入研究内在动机,用半个世纪用实证实验方式寻找答案。他最终找到了答案,也带来很多激动人心的启发。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人们因为内心渴望或活动本身去做事,就像「写作就是写作最大的奖赏」。外在动机指人们因为外部压力,诸如因为奖赏或避免惩罚,而去做事。
奖赏伤人,即使奖赏可能增加行为的可能性,但只有在不停地奖赏的情况下才会如此。
换言之,如果你希望孩子喜欢读书,如果你希望员工爱上工作,你可以使用奖赏 —— 这会增加行为的可能性,但这些基于外部的奖赏,会让孩子或员工专注于目标(奖赏),而忘记行为本身。于是,一旦奖赏停止,行为就停止。
举个例子。通过金钱鼓励孩子提高成绩,会让孩子为了钱去学习,却体验不到学习本身的乐趣。长期来说,是有害的。没有体验到学习乐趣的孩子,很有可能上了大学,就不学习,或被其他活动争抢注意力而不学习。但是,那些因学习就感到满足的孩子,即使离开了学校,依然会主动选择进修,例如主动阅读。
验证个中道理,来自于德西最早的经典实验,索玛拼图实验。一种类似俄罗斯方块的游戏。
某宝上的索玛拼图
在 1971 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德西让两组被试在三个不同的环节中玩一种叫作索玛(Soma)的拼图游戏。在第二个环节中,每成功拼出一个图案,其中一个小组的被试就会得到报酬,另一个小组则没有。在第三个环节中,两组被试都不会得到报酬,而令人意外的发现就出现在这个环节。当德西宣布任务时间到了,让两组被试各自单独在房间里待一会儿时,在第二个环节中已经获得报酬的被试往往会去看杂志,而从未获得报酬的被试更愿意继续解决拼图问题。
德西使用「不安却重要的发现」来描述实验结果。
这本来是一项他们一开始就非常愿意玩的活动,哪怕没有奖赏,也会乐此不疲。引入了金钱奖赏,似乎很快使得学生依赖赏金,改变了他们对拼图的看法,让一项本身令人愉悦的活动转变成一项有助于获得奖赏的活动。
这个发现被通俗地描述为:奖赏会伤人!它带给我们什么行动启示呢?
—— 做符合内在动机的事。
我们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读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要不要生孩子等等。在思考这些决策的时候,我们会听到很多声音,父母的期待、上司的要求,甚至社会规范。而这些都是外部因素。
了解内在动机后,不妨多听听自己的声音,「我想要什么」、「我想做什么」、「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从自己本身出发,从行动本身出发去行动。
德西告诉我们, 「相对于外部控制,内在动机与更丰富的体验、更好的概念理解、更强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相联系。」
培养自主感,激发内在动机
自主,是我们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作为人类,我们有一种努力寻找个人因果关系的本能,换言之,努力让自己感觉自己是行为的本源。
如何培养自主感?
最关键的动作,给予选择。
提供选择,是支持自主的核心特征。工作上,当项目立项时,把团队成员都叫上开个会,问问他们「你对项目有什么建议?」—— 只这一句话,就能让队员感到自主感。育儿上,问问孩子「你吃豌豆还是胡萝卜」,而不是直接要求「吃蔬菜」,更有可能成功地让孩子吃蔬菜。
在激发内在动机时,应避免诸如威胁、规定最后期限、强加任务目标,或监督、评估。若使用竞争和赞美,则要注意方式。
德西在早期索玛拼图实验中,他发现,如果使用威胁,例如发出 「如果他们不认真拼拼图,就有惩罚」的指令,受试者会尝试拼拼图,但同时也失去参与这项活动的乐趣。
给予最后的期限、强加的目标、监督或评估,带来的效果类似,都是一种让对方感到受控,而非出自内心或感到活动本身有趣而去做事,会削弱内在动机。
竞争和赞美则很微妙。如果引导受试者专注于输或赢,对内在动机破坏是非常有害的。如果没有增大输赢的压力,而是强调提升自己能力,对内在动机没有影响。
当我们通过强调打败别人的重要性来引导人们走向竞争时,竞争对他们的内在动机是非常有害的。然而,当我们没有增大这种压力,只是简单地鼓励他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力争夺魁时,竞争并不是有害的。
赞美的作用类似。如果你赞美他人,是为了巧妙地控制,那么赞美对内在动机也是有害的。
赞扬、奖励、界限,如果你想用一种不破坏内在动机的方式运用它们,就必须尽力减少控制性的语言、控制性的方式,以及你控制他人行为的意图。
培养胜任感,激发内在动机
胜任感,即感到自己有能到做某事的能力,是是激发内在动机的第二个基本心理需要。
德西说,感到自己胜任,对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同样重要。
无论行为是有助于获得外部结果(如获得奖金和晋升)还是有助于获得内在结果(如对任务的享受和个人成就感),人们都必须感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从事这些行为,以取得想要的结果。
人们需要感到自己做事效率高,这本身就是一种满足。当我们在一份工作上投入得越多,也就会做得越好,因此体验到的内在满足感也就更多。
如何提升自己的胜任感呢?
可以从任务结构和最佳挑战上来考虑。
从任务结构方面来说,挑选恰当水平难度的任务,有清晰步骤和可行性。简而言之,当我们清楚知道如何完成任务,以及行动结果是什么,我们更有胜任感。
从最佳挑战来说,参与有明确目标、及时反馈,以及能最大程度发挥潜能的任务时,我们能够达到一种积极状态,类似心理学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称的心流状态。
胜任感与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很类似。都是一种对做某事时心理对自己感到信任。
但是德西在《内在动机》中指出,「他们一致认为,对于强烈的动机,认为自己是高效的这种重要感觉是必不可少的。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感知到的胜任必定伴随着对最积极结果的自主的体验。」
缺失自主的胜任感,依然是不足的,「没有自主意识而仅仅感知到胜任或者游刃有余是不够的,因为,只是成为胜任感的傀儡,并不能滋养人性。」
在本书第五章,德西举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指出,很多成年人认识到胜任感重要性后,会给孩子设置挑战,然后逼迫他们克服这些困难。但是,如果挑战不在孩子掌控范围内,或伴随的不是自主支持而是控制,会导致孩子压力骤然变大,无法激励孩子。
给予自主支持,设置挑战时不容易犯错。
事实上,当成年人支持自主时,他们几乎肯定会提供最理想的挑战,因为支持自主需要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当人们这样做时,就会明白什么对他人是最理想的。给他人带来挑战,让他们最终感到胜任和自主,将激发更大的活力、动机和幸福感。
培养关联感,激发内在动机
关联感,又称联结,是一种与人感到联系的感受。是激发内在动机的第三个基本心理需求。
作为人类,我们既追求能动,也追求共生。能动,是「我要独立」的倾向,强调展示个人能力。共生,是与人融合的倾向,强调与人联结、寻找关系的倾向。
秉持人本主义思想的卡尔·罗杰斯有个类似的观点:当一个人心理自由或「全面发展」时,他「完全投入在做自己的过程中,从而发现自己是完全而真实地融入社会的」。
关联感,就是一种爱与被爱的需要,关心与被关心的需要。
如何培养关联感?
答案很简单,参与进去。通过参与,感到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例如,提供自主支持的老师,会花时间倾听学生,给学生时间讨论,接受学生观点。这样的行为会产生一种温暖、有感情的感觉,表现出对学生的接纳,促进了关联感。
老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治疗师与来访者、老板与员工,都适用上面例子的技巧要点。
有的人可能认为,自主与关系是矛盾的,「必须放弃自己的自主,才能与人建立关系」。但自我决定论却认为,高质量的关系不仅取决于与伴侣保持密切的关系,也取决于在关系中,以及为了关系而产生自主动机。自主动机,即个人真诚滴愿意参与到关系中,这有助于提升伴侣双方的满意度和心理健康。
实验证明,关系中自主权越高的人越倾向将关系问题视为挑战而非烦恼,经历的痛苦更少,并且更倾向于解决问题。
也许过去我们会说,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现在明白内在动机道理后,也许可以说,给别人自主 ,就是给自己自由。
小结
从心理需求出发,激发内在动机去行动。从内在动机出发的行动,是创造、负责、健康行为以及持久改变的核心所在。
德西在《内在动机》中提到:「瑞安和我坚信人本主义的信念:重要的是做到真实,做自己,走自己的路。但同样明显的是,我们重视责任。」
希望大家都能从内在动机出发做事,做到真实,做自己,走自己的路,同时成为一名负责任的父母、老师或者老板,让更多人感到幸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开智学堂”(ID:openmindclub),作者 猫柳,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