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共识到共识,我与低空经济的10年」
低空经济正在催生万亿级产业。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2023年,低空经济已经被列为战略新兴行业。
提及低空经济,许多人都会想到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各种飞行物在低空中穿梭来去。这种场景看似不真实,离我们很远,但无人机和「空中的士」时代或正来临。2024年4月,中国民航局正式向亿航智能(以下简称亿航)颁发了全球第一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生产许可证。
真成投资创始合伙人李剑威是亿航的天使投资人。10年前,李剑威发掘了亿航,并持续陪跑。除亿航外,李剑威后续还在低空经济和航空航天领域投资了白鲸航线、星奇世界、中发天信、深蓝航天、凌空天行等企业。
日前,李剑威向家办新智点讲述了,他在低空经济赛道做投资的经历与洞察,经验及教训。
什么是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本质上是离开地面的高空以下所有经济活动。
首先是,低空的高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有的定义为1000米以下,有的定义为3000米以下。
我个人认为的低空高度为民航线以下高度,即6000米以下。民航客机的高度是8000-12000米;军用飞机12000-20000米;再往上为平流层,是高空气球、飞艇的活动高度;更上一层为亚轨道太空飞行,通常是火箭运行的高度。
其次是,低空载具。许多人认为低空载具就只有「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需根据不同的飞行高度去划分载具。
从低往高,我们投资的星奇世界可以被认为是最低高度的低空载具。你可以将其产品理解为「空中的四驱车」,飞行半径为150米,在室内也可以飞行。
从这往上高度为航拍无人机和工业无人机。以航拍无人机大疆为例,它已经占领了全球80%的市场;工业无人机的应用也广泛,如线路巡检无人机、城际间快速运输物品无人机、警用无人机以及农业无人机等。
工业无人机以上高度为大型垂直起降无人机和直升机,如eVTOL。垂直起降无人机分城际和城内。城内通行一般为多旋翼无人机,它可以被应用在旅游景点中,替代轻型直升机。城际的大型垂直起降无人机飞行距离为200-300公里,可载3-6人或三四百公斤的物品。
此外,还有轻型运动类固定翼飞机,但考虑到安全问题,在国内发展机会比较少。
而大型垂直起降无人机以上为运输机,如白鲸航线的W5000运输机,其主要目的用于运输大型物件。
第三是,与低空经济有关的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系统提供商、发动机制造商、叶片制造商等;在二级市场已上市的公司包括万丰奥威、山河智能、中信海直等。
如今,低空经济已经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中,被应用在商业社会里。未来5年,我们大概率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之前开车需要2-3小时的路程(比如珠海到深圳的路线)乘坐eVTOL只需20分钟即可。今年,我们已经看到亿航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进入到一些旅游景区了。
漫长的十年「陪跑」
低空经济这个概念现在比较火爆,但在10年前相关的公司就开始启动,我也是在那个时间点接触到这些造飞行汽车公司的。
2014年,我还在之前一个美元基金负责智能硬件及华体会体育手机游戏 方向投资时,美国有一些公司就开始提出了eVTOL这一概念。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研究该领域的一些竞品企业,如亿航、零度智控,以及美国的太力飞车(后被吉利收购)等。
其中,太力飞车是我最早接触的「飞行汽车」。我见了太力的「飞行汽车」团队,与他们一起探讨产品形态。他们在汽车的左右两边各安装一对可折叠翅膀,在汽车尾部安装一个螺旋桨,依旧有四个轮子,在起飞时需要借助跑道进行助飞。
跟他们沟通完,我认为这种需要跑道的「飞行汽车」的产品定义有问题。理想中的「飞行汽车」要具备2个条件:1)垂直起降,因为城市空间有限,很难有跑道供给;2)自动驾驶,一定不能有驾驶员,否则会出现大量安全问题。
后来,我和亿航创始人胡华智聊起「飞行汽车」,他很惊讶我的理念。随后他将团队最早期设计的飞行汽车图拿给我看,当时首版的产品原型已经做出来了。这才发现,我们对飞行汽车的观点非常一致。
于是,我就兴奋地把亿航推荐给了徐小平老师。当时飞行汽车这个概念确实特别超前,绝大部分VC都很不看好。但是徐老师更侧重看人,他感觉这是一个宏大的梦想。他跟Peter Theil比较熟悉,Peter在美国说过一句话「We wanted flying cars, instead we got 140 characters」。看到我们有机会做出来一辆真正的飞行汽车,徐老师很快就做了决策。
那时候,我们「赌」的是亿航在最初原型机的基础之上,能实现飞行汽车的有效产品形态。只要能够飞起来,这一笔投资就很可能有不错的回报。因为该公司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团队实力和背景也不错,关键是极为热爱这个事业。
到了2016年,亿航真的将当初设想的多旋翼载人飞行器研发出来了,「亿航184」诞生,它能运载一位乘客,有八个螺旋桨和四支向外伸出的机臂。
亿航指挥调度中心正在监测、调试亿航184的各项模拟飞行数据
在2016年美国电子消费展(CES)上,「亿航184」一经展出就引起了外媒的巨大轰动。 但在国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大家非但不看好它,反而质疑声一片。而且公司在2016年的时候烧钱烧得很厉害,差点现金流枯竭。
幸运的是,亿航团队意识到问题之后,马上通过大幅度裁员进行战略收缩,对产品安全性做了许多改进,同时完成了关键的对外融资。2018年初,亿航创始人开始亲自试驾,用实际行动说服了大家。
2019年,EH216-S交付,将原来的8个螺旋桨增加到16个,飞行更安全。
当年12月12日,亿航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当天,我见到了纳斯达克总裁。他对我说,「我特别喜欢亿航,我的桌上没有摆放别的模型,只摆放了亿航的无人机模型。」他的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2020年受疫情影响,股市行情极差,但到2020年底,特斯拉股价暴涨。受特斯拉影响,许多美股投资人将亿航看作「空中的特斯拉」,由此亿航股价也一度暴涨。亿航也趁着这个节点完成了在公开市场的再融资,靠着这笔关键的资金,熬过了之后三年取证的漫漫长夜,最终在2023年取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
亿航能否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尚不得而知,但至少它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不仅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飞行汽车公司,也是全球首个拿到「三证」(首张生产许可证(PC),型号合格证(TC)、标准适航证(AC))的eVTOL公司,且已经被运用到社会交通、物流等行业中。
这是一个漫长的10年之旅。
低空经济领域的「非共识」投资
如果说亿航是一个典型的「非共识」项目的完成状态,那白鲸航线可以算是一个「进行时」。
我们在梳理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时候,认为亿航为代表的的evtol作为空中出行的新品类,实现大范围商用还需要不少时间;而另外一个场景,固定翼大型货运无人机则代表了一个更刚需的市场。
在21年之后大部分机构都追逐evtol的时候,固定翼大型货运无人机很可能就是一个「价值洼地」。固定翼无人机分轻型固定翼无人机和大型固定翼无人机两种。轻型固定翼无人机不仅需要机场且载重又不太重,难以竞争过卡车;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大型固定翼无人机。
在疫情即将要结束时,我们发现了白鲸航线。白鲸航线的核心团队来自商飞、空客和GE,创始人团队在大型飞机设计和制造方面近20年的深厚积累。
白鲸航线创始人为胡震东,曾先后任职于空客和商飞。他在中国商飞工作期间,国内物流企业如顺丰、中国邮政和京东就已经有无人货运飞机的需求和想法,于是找到商飞研究院,请它帮忙设计研发。
在设计并研发无人货运飞机的过程中,胡震东等人看到货运飞机的场景需求足够大,且国内相关技术和国内供应链体系正在逐渐发展成熟,于是决定自己出来创业。2021年,他和商飞的同事苏怀忠创建了白鲸航线,并明确以航空货运为方向进行机型开发。
白鲸航线的团队是真正的科班出身,在空客参与了A350的设计,在商飞也做过C919的适航认定。
从设计标准看,白鲸航线的W5000是全球最大的固定翼货运无人机,起飞重量为10.8吨,载重5吨。这个规格超过了美国的同行。而且跟C919相比,白鲸航线面向的是全球市场,竞争更少(没有波音737和空客A320),空间更大。
由于在货运领域,无人机替代有人飞机能够大幅度降低吨 / 公里成本,一旦飞机通过适航认定,其普及的速度可能会比evtol更快。我们预计到2035年,中国的空中货运,相当部分会由大型无人货运飞机去执行。
现在已经有许多商业客户对白鲸航线正在建造的W5000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它能将每吨公里的运营成本降到原来的1/3。不仅如此,W5000还能简化货运程序,将集装箱装入机舱,到达目的地后直接卸货,再接着继续运输。
从低空经济投资的角度看,我们认为白鲸航线可能是接下来这个领域最重要的标的,是「无人货运版的商飞」。
星奇世界是另外一个「非共识」投资标的的「进行时」。
星奇世界研发的产品
我们当时一直在讨论玩具无人机,但始终没找到好的团队,直到碰到星奇世界。他们原是国内顶尖的FPV穿越机俱乐部的核心发烧友成员,正在做无人机培训。
和他们沟通时,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目前的穿越机操作性比较复杂,只有专业选手才能胜任,市场上是否存在能让普通人都可以玩穿越机的机会呢?星奇的团队非常认可这个方向,很快跟我们合作了。
我们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对一架「好的无人机」进行了重新定义:
它的材料应是碳纤维加各种元素构成,无论怎样摔都不会炸机;即使摔碎了,只要重新组装仍旧还是一架完整的飞机,且还容易上手操作;孩子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学会,还可佩戴头盔以第一人称视角成为一名飞行员;最重要的是价格相对合理。
2023年,星奇世界自主研发的第一款产品观星者一上市,就卖断货了(目前持续断货中)。虽然它飞行速度很快,但拥有特殊材料的保护壳,因此不会伤到人。
此外,星奇还是教育部白名单科技赛事——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的协办方。今年,星奇世界面向大众市场的普及型产品也会上市。
虽然FPV玩具无人机目前还是一个小众的新兴领域,但是我们能够看到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在这个市场里面,星奇世界有机会成为全球的No.1。
前沿科技产品的投资逻辑
对于前沿科技产品,我们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前期工作上,判断双方对产品定义的理解是否一致。只有在理念一致的前提下,双方才有了可以继续往下走的「根据地」,之后才是谈融资的事。有了对目标和路线图的共识,后面的合作才有可能顺畅。
在亿航的案例里面,团队和我们在产品形态上面的考虑是高度一致的,飞行汽车不应该长成汽车的样子,而是能实现垂直起降,自动驾驶。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面,多旋翼和复合翼是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其中多旋翼应该是技术实现最快,而且在城市空中场景中使用比较普遍的。基于这一点共识,后面的合作,就更多的是路线路和节点的对照。
美国和欧洲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eVTOL公司,如Archer Aviation、Joby Aviation、lilium。他们的倾转旋翼和微型涵道技术方案看起来很先进,但是短期内大规模使用是有困难的。
事实上,亿航的多旋翼方案,最先从众多的创业公司里面走了出来,拿到适航认定。后续亿航也推出了实用的复合翼方案,从技术难度和经济性两个角度看,都比较有优势。
再譬如,白鲸航线团队跟我们对于「大型无人货运」这件事情有共识,飞行距离小几百公里的货运飞机跟卡车相比没有优势,要做就要做大的。
因此,白鲸的W5000最远的航程能够到2600公里;平时运行的航程在800-1000公里,载重在5吨;比较适合城市之间的快速运输;但也不会过大(波音737-800载重在23吨)。
他们的设计可以做到无驾驶员,还支持集装箱的无人转场,目标就是大幅度降低货运的吨/公里成本。在这些节点上大家有共识,后面就是执行和定期评估。
虽然在判断投资标的时,我们也会花大量时间评估其中的技术,但技术并不是唯一的依据,而能否把握技术路线图、如何对产品进行定义,如何应用于场景中,同时如何理解产品形态的经济含义,这些反而是更关键的。
「一级市场投非共识,二级市场看共识」
之前投亿航的时候是2014年,而直到2022年,eVTOL领域还是一个「非共识」赛道。但现在,这个赛道至少在资本市场上已经变成「共识」了。
如果说,一级市场早期需要做「非共识」,那么二级的波动主要依赖「共识」。而在二级市场,进入低空经济领域的最佳时间是在2024年初。2023年12月份,低空经济刚被国家被列为战略新兴产业,后在二级市场也对应出现了低空经济/飞行汽车板块。
从2024年3月份开始,低空经济概念股票「暴涨」。今年涨幅比较大的几个公司,包括万丰奥威,中信海直,建新股份,金盾股份,宗申动力,莱斯信息等等。
彼时,在投资者热情高涨时,一个公司只要宣布要做一个低空经济相关的投资,股价就会快速做出反应。但从产业方的视角看,这离产品出来还有「十万八千里」。
当然,二级市场的波动对一级的投资人还是很有启示的:
第一,可以从二级投资人的视角去观察,从而更好把握退出的机会。
亿航在21年被当做「空中特斯拉」炒作的时候,很短的时间股价便从7美元炒作到120美元。现在回想来看,如果能够掌握技术分析手段去把握节奏,就很可能会实现更完美的退出。
第二,在投资的时候争取「以退定投」。
我们当时投资亿航的时候,就想到过未来如果走向资本市场,很可能会是「飞行汽车」的概念。对于现在投的白鲸航线,未来的资本市场定位也很明确,就是「无人货运版的商飞」。
资本市场对于科技的新概念是会有一段时间窗口,能够给到不错溢价的。因此,在一级市场投资的时候,我们争取投一些二级市场没有的概念和产品,如果公司的产品扎实、业务健康,未来上市就有机会有更好的资本市场表现。
对于一级的投资人来说,如何在早期发现非共识,然后跟团队一起努力,把这种「非共识」变成资本市场的「共识」,这是投资人能够给公司带来的最大价值。
第三,要避免用二级的高溢价作参考,反过来投一级市场。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有些人在2021年看到「飞行汽车」在美股表现好,就用高估值投资还没有上市的飞行汽车公司,后来二级行业估值下跌,又导致未上市公司融资进一步受阻,造成估值和业务本身的「戴维斯双杀」。
这种情况在资本周期高点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如21年的SaaS与新零售以及22年的新能源与储能,都曾经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低空赛道大有可为」
目前,低空经济赛道的渗透率还比较低,未来几年大有可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政策面的大力支持。
中国的低空空域在逐步放开,航线审批都会比原来更快。中国民航局在适航审定领域做了不少创新,对各类的无人机,包括载人无人机,都持有更开放的态度(作为对比,美国FAA要求有驾驶员)。各地都在重点发展低空经济,扶持政策层出不穷。
第二,中国低空经济的企业有比较强的竞争力。
在航拍无人机领域,大疆独占鳌头,市场份额占到全球70%以上。在Evtol领域,有亿航、峰飞、沃飞长空、沃兰特、时的、御风未来等一大批优秀的公司。在货运领域,有白鲸航线、山河智能、壹通等优秀企业。
他们的飞机无论从产品设计还是研发进度上看,都不落后于美国同行,而且经济性上看,会更加优秀,适航进度也更快。我们预计在2026年初会有不少产品能够通过适航审定。
第三,从应用场景上看,很多场景的商业化已经启动,包括无人机物流(深圳的无人机已经开始送餐)、旅游观光(2024年,亿航开始了无人机演示载人低空游览)等。
如果证明运行正常而且经济模型成立的话,到2026年,我们大概率可以看到城内和城际载人无人机航线投入运营,商业上也有机会完成闭环。
当然,目前低空经济也出现了蜂拥而至的现象,这也是需要警惕的。发展低空经济,安全保障是第一位的。对于早期运营方来说,关键就是需要多做飞行试验,争取证明客运/货运无人机的安全性。一旦安全性和经济模型得到证明,普及速度会非常快。
人们往往会高估一项技术在短期内的影响,而低估其在长期的影响。虽然低空经济现在还在早期阶段,但各项关键技术(飞机、空管、基础设施)已经成熟。我们相信到2030年,中国的天空中无人机,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都会比今天多很多。
(《家办新智点》提醒: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办新智点”(ID:foinsight),作者:foinsight,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