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的十字路口:8 家教育中概股的版图重构

多鲸·2025年09月12日 09:50
从「千亿市值」到「多元生态」,八大教育中概股的生存抉择与战略分野​​。

过去几年时间里,中国教育中概股经历了一轮前所未有的洗牌。曾经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教培赛道,如今已悄然分化为数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有的将重心转向 AI 技术与智能硬件,有的深耕低龄素质启蒙,也有的加速国际化布局,探索成人教育与海外市场。

好未来、新东方、网易有道、洪恩教育、51Talk、一起教育科技、四季教育和金太阳健康科技 八家上市公司,正成为这场转型的缩影:它们在战略选择、业务模型和财务表现上分道扬镳,构成了一幅正在重构中的行业版图。

它们的走势,也折射出中国教育企业从「单一教培」向「多元生态」的历史性转向。

这是「中国教育中概股转型图谱」系列的上篇,将通过这八家美国上市公司,解析中国教育企业如何在洗牌后重构增长引擎、重绘行业版图。

作为本系列的上篇,本文聚焦于八家在 美国 上市的中国教育中概股,呈现它们从 2021–2022 的财务分化到 2023–2025 的战略重构,全景展现行业分化格局的形成过程。

亏损收窄与营收反弹:教育中概股的分化开局

2021 至 2022 年,是好未来、新东方、网易有道、洪恩教育、51Talk、一起教育科技、四季教育 和 金太阳健康科技 八家教育中概股集体经历剧烈震荡的阶段。这一年间,它们的财务数据呈现出明显的「整体承压、分化初显」格局,成为此后行业重构的起点。

8 家教育科技企业财务对比(2021-2022)营收与净利润情况(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从营收来看,八家教育科技企业在2022年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局面。好未来和一起教育科技营收分别同比大幅下降76.78%和75.69%,其核心原因在于过度依赖K12学科培训业务,受到「双减」政策冲击最为直接。四季教育的下滑幅度更为剧烈,营收同比减少86.33%,显示其业务受冲击几乎遭遇断崖式下滑。相比之下,新东方的营收仅下降3.46%,说明其业务结构更具多样性,部分非K12板块支撑了整体表现。网易有道则实现24.84%的正增长,显示其在智能硬件和素质教育业务上的布局逐渐见效。51Talk表现最为突出,营收同比增长超过18倍,这与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强化在线英语业务紧密相关。洪恩教育实现4.32%的小幅增长,延续了相对稳健的发展态势。金太阳健康科技则下降28.03%,说明其业务规模和抗风险能力仍较为有限。整体来看,营收端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够快速调整业务结构,减少对K12培训的依赖,并开辟新的增长点。

利润表现同样出现明显分化。好未来和一起教育科技虽然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幅度分别收窄88.66%和87.66%,这与其收缩业务、严格控成本直接相关。四季教育同样亏损,但亏损额同比收窄71.79%,从2021年的逾1亿元人民币巨亏降至3000余万元,说明其收缩与控制初见成效。新东方则实现了由亏转盈,净利润达到2.354亿美元,同比大幅改善119.30%,成为行业中的亮点。网易有道依然亏损,但亏损额减少27.30%,说明营收增长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缓冲。洪恩教育表现尤为突出,实现净利润1.0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四倍,盈利能力显著增强。相反,51Talk虽然营收暴涨,但由于扩张投入过高,亏损额同比扩大327.11%,呈现「增收不增利」的局面。金太阳健康科技也从盈利转为亏损,同比下降198.01%,反映出盈利模式的脆弱性。

总体来看,2022 年财报数据呈现出三方面特征:一是收入端的两极化,依赖 K12 学科类培训的企业(如好未来、一起教育科技、四季教育)营收骤减,而聚焦素质教育、成人教育或海外市场的企业则展现出一定韧性;二是盈利端的显著分化,新东方和洪恩教育通过业务收缩或聚焦细分市场实现盈利,而网易有道、金太阳、51Talk 等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三是整体趋势上,收入普遍下滑,但亏损收窄或盈利改善的公司增多,说明「双减」带来的剧烈冲击在 2022 年逐步消化,行业开始进入调整期。这也为 2023 年后它们走向不同赛道,埋下了清晰的分化伏笔。

重构增长引擎:教育中概股的五大转型路径

进入 2023-2025 财年后,部分企业通过转型逐步恢复增长,形成了多条差异化赛道。总结来看,行业主要出现了五大转型路径。

进入 2023–2025 财年后,部分企业依靠业务重组和战略转向逐步恢复增长,行业格局也由此前的同质化竞争走向多元化分化。

整体来看,教育中概股的转型路径主要集中在五个方向:一是以智能化和 AI 技术为驱动,探索教育科技平台化;二是依托智能硬件,构建「硬件+内容+AI 应用」的闭环生态;三是聚焦低龄儿童启蒙,深耕素质教育和互动内容;四是剥离国内业务、押注海外市场,开拓成人与国际化教育需求;五是跨界延伸至文化消费与素养教育,打造「教育+文化消费」的多元增长模型。

2.1 智能化与 AI 驱动——好未来

「双减」冲击之后,好未来最具代表性的转型路径就是押注智能化与 AI 技术,逐步从「学科培训巨头」重塑为「教育科技平台」。

在业务上,公司退出 K9 学科培训后,将重心放在素质教育课程,并通过 AI 技术重构学习体验。一方面,公司以学习服务和内容解决方案为基础,强化思维训练、科学探索等素质课程;另一方面,加大对智能学习设备的投入,将AI助手嵌入学习机与学练机,逐步构建「内容+服务+终端」的一体化生态。

财务数据验证了这一转型路径的有效性。好未来从 FY2023 到 FY2025 实现了连续两年高速复苏:收入由 10.20 亿美元回升至 22.50 亿美元,两年累计增幅超过 120%。递延收入在 FY2025 升至 6.71 亿美元,高于 FY2024 的 4.28 亿美元,说明用户在 AI 学习设备与内容服务上的预付费和续费需求显著增强。盈利端同样出现反转:FY2023 净亏损 1.36 亿美元,FY2024 缩小至 357 万美元,FY2025 实现 8,459 万美元净利润转正,非 GAAP 归母净利润更达到 1.495 亿美元。与此同时,经营现金流在 FY2025 达到 3.98 亿美元,现金与短期投资余额超过 36 亿美元,为后续在 AI 与硬件赛道上的投入提供了坚实后盾。

(图表来源:Stockanalysis)

不过,这一路径的挑战也显而易见。FY2025 销售与营销费用同比增长 62%,反映出在硬件与 AI 产品快速扩张阶段,获客成本依旧高企;毛利率波动亦说明硬件投入与规模效应尚未完全平衡。未来能否在保持增长的同时优化费用结构,将决定好未来在「智能化+AI 驱动」道路上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盈利。

2.2 硬件化与 AI 原生战略——网易有道

网易有道选择以硬件化+ AI 原生:作为转型的核心战略,试图通过教育终端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来重塑增长路径。公司依托词典笔打响市场知名度,并持续迭代产品性能,将翻译、口语矫正、语境学习等功能集成其中。同时,学习机、翻译机等产品的推出,逐步形成了「硬件+内容+ AI 应用」的生态闭环。硬件不仅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更成为绑定用户、推动订阅和 AI 服务的重要入口。

从 2021 到 2023 财年,网易有道净亏损分别为 10.26 亿元、7.45 亿元和 5.50 亿元人民币,虽持续为负,但收窄趋势明显。到 2024 财年,公司实现了 7523 万元人民币的净利润,首次扭亏为盈。这一转折背后,是硬件规模化和 AI 服务结合逐渐显效的结果。与此同时,公司在研发和营销上的投入也展现出不同的轨迹。研发费用在 2021–2023 财年维持在 6–8 亿元区间,2024 年下降至 5.4 亿元,说明前期在翻译、语音识别和 AI 学习系统上的研发进入了产品化收割阶段。而营销费用在 2021–2023 财年保持在 20 亿以上高位,到 2024 年下降至 18.73 亿元,同比减少近两成,这反映出品牌认知度的提升和渠道效率的改善,使公司逐步摆脱「砸钱获客」的模式。

然而,这一路径也伴随着挑战。硬件业务虽然支撑了收入增长,却因毛利率低于课程和内容而压制整体盈利能力;同时库存和渠道投放压力,使得营销费用仍然居高。未来网易有道能否进一步强化「硬件+订阅」的联动效应,并将硬件真正转化为利润引擎,而非仅仅作为流量入口,将是其硬件化战略能否走向可持续的关键。

(图表来源:Stockanalysis)

2.3 素质教育与低龄化——洪恩教育

洪恩教育则完成了从K12课外培训向低龄启蒙教育的战略转型,主业聚焦于 0–8岁儿童的综合启蒙。公司围绕语言、阅读、国学、科学常识、编程与艺术等多个板块,打造了《洪恩ABC》《洪恩英语》《洪恩国学》《洪恩十万问》《洪恩智能编程》等App矩阵,并配套点读笔、绘本及周边产品,形成「内容+互动+智能硬件」的一体化生态,既满足家庭在早教环节的刚性需求,也通过《彩虹护卫队》动画剧集和《俩喵英语》漫画IP进行IP延展,进一步增强了品牌的吸引力与黏性。

在费用策略上,公司始终坚持研发与营销并重。近三年研发费用保持在2.5–3亿元区间,2024年为2.48亿元,确保AI大模型、自适应学习与互动编程等创新持续落地;与此同时,营销费用则从2022年的1.57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21亿元,增幅超过40%,显示出公司加大品牌推广和渠道触达的力度。研发投入为产品升级提供了底座,而营销投入则放大了用户渗透和IP传播,两者结合为公司业务拓展奠定了双轮驱动的基础。

财务表现上,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9.22亿元,较上年略有下滑,但依然维持在稳健水平;归母净利润9859万元,连续三年保持盈利,彰显商业模式的韧性。更值得关注的是用户基础的扩张,2024年公司平均月活跃用户(MAU)达到2647万,同比提升14.9%,显示出启蒙教育内容在家庭场景中的广泛渗透力。总体来看,洪恩通过聚焦儿童启蒙、坚持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并行,在财务端保持盈利的同时,也在用户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上实现了可持续的增长。

(图片来源Stockanalysis)

2.4 成人教育与国际化路径——51Talk

「双减」政策之后,51Talk于2022年6月完成大陆业务的剥离,继续经营的主体转向境外市场:以一对一外教课程为核心,服务对象从海外K12进一步延展到成人与高校后中等人群,并在中东、东南亚等地加速铺开。依托菲律宾教师供给体系和本地化的运营策略,51Talk不仅深耕To C端个人用户,也积极布局政企与院校合作,2024年更是在利雅得设立中东总部,进一步夯实区域中心的战略地位。

财务数据体现了这一转型路径的成效。2021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从788万美元跃升至5069万美元,三年增长超过五倍;毛利也由658万美元攀升至3953万美元,毛利率始终保持在约80%的高位,验证了在线一对一模式的强变现能力。然而,为了开拓新市场,公司在营销和管理上的投入显著提升。2024年营销费用达3339万美元,一般及行政费用1062万美元,合计费用超过毛利,导致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如此,净亏损已从2023年的1503万美元收窄至2024年的732万美元,显示出规模效应开始发挥作用。

(图片来源Stockanalysis)

整体来看,51Talk的战略重心已明确转向「成人教育+海外市场」。在业务模式上,公司通过实用英语课程满足成人职场、留学与考试需求,并不断拓展B端和G端渠道,提高收入来源的多样性;在财务层面,高毛利率为中长期盈利奠定了基础,当前的亏损主要是主动投放与本地化开支的阶段性结果。未来,随着中东市场的渠道打开和获客效率的提升,费用率有望继续下降,公司盈利能力也有望随之改善。

2.5 跨界多元化发展——新东方

新东方选择了一条以跨界多元化为特征的转型赛道。公司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类培训,而是以教育为基点,向更广阔的素养教育与文化消费延伸。一方面,在教育板块,新东方加大了学前与低龄素质课程的比重,拓展阅读、科学、人文素养和艺术等方向,同时强化留学与语培、考研与成人继续教育等业务,构建覆盖不同年龄段的全链条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公司积极探索「教育+文化」的边界,推动营地研学与文化体验结合,并在图书出版、素养课程延展和亲子文旅等方面寻找新的增长点,形成「知识+生活方式」的多元消费形态。

财务数据印证了这一转型的效果。FY2022 受业务关停和减值影响,公司营收跌至 31.05 亿美元,净亏损高达 11.64 亿美元;但随着业务结构调整逐步见效,FY2023 营收虽小幅回落至 29.98 亿美元,亏损却显著收窄至 1.32 亿美元。此后两年,公司收入快速恢复,FY2024 升至 43.14 亿美元,FY2025 进一步达到 49.00 亿美元,基本回到「双减」前水平。盈利端则实现由负转正,FY2025 净利润 0.84 亿美元,毛利也由 FY2022 的 13.51 亿美元增长至 27.17 亿美元。这不仅得益于营收规模的恢复,更在于业务模式转型——由依赖课时消耗转向以素质课程、留学语培、研学营地和数字化内容为主的「轻课时、重内容」模式。这种模式边际成本低、毛利率高,使得公司即便在整体费用压力下,盈利质量仍得到改善。费用端虽然销售与管理开支仍高企(FY2025 分别为 7.84 亿美元与 14.44 亿美元),但相较收入增长,费用率已出现下降趋势。

(图片来源Stockanalysis)

总体来看,这种跨界多元化不仅帮助新东方规避了政策风险,还通过素养教育和文化消费的双轮驱动,为营收规模恢复与毛利率回升提供了支撑。随着盈利重新转正,新东方已初步证明这一赛道的可持续性,未来若能继续提升费用效率并深化「教育+文化消费」的融合,仍有望在稳健增长的同时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从同质到分化:教育中概股的产业重塑

「双减」政策的落地,深刻改变了中国教育行业的发展轨迹。曾经依赖 K12 学科培训快速成长的模式在监管之下骤然中断,八家典型教育企业无一例外地经历了阵痛与重塑的过程。整体来看,它们在转型中的共同逻辑,是迅速从学科培训的敏感区撤出,寻找合规而又具备增长潜力的新方向;同时在新的业务模式上各自探索,逐渐形成了差异化的定位。

头部企业选择以多元化与跨界来重建增长引擎。好未来将重心投向素质教育、编程与智能硬件,并探索教育 SaaS;新东方则在素养教育、留学与语培、成人继续教育等领域深耕,同时通过「东方甄选」的分拆孵化,延展至知识消费与文化零售,走出教育与消费融合的新路径;网易有道依靠「硬件+AI」模式重塑市场,以词典笔、学习机等产品为核心,逐步形成硬件、内容和人工智能应用的闭环。此外,金太阳健康科技也选择了多元化转型路径,在继续保持教育服务为基石的同时,积极布局电子商务与文旅服务。教育服务保障了稳定的现金流和品牌优势,而电商与文旅则为公司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和抗风险能力。

中型企业则更倾向于聚焦细分赛道,四季教育以素质教育和营地研学稳住阵脚;一起教育转型为专注校内数字化 SaaS 服务提供商,服务对象主要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是典型的 To B/To G 教育科技企业,其业务聚焦「作业平台 + 数字化教学 SaaS」;洪恩教育则将主业彻底转向 0–8 岁儿童启蒙,借助 AI 与互动内容打造差异化优势。而在国际化的方向上,51Talk在剥离国内业务后,专注成人教育与海外市场,积极开拓东南亚与中东的新需求。

可以说,「双减」并未终结中国教育企业的成长,而是迫使它们重构发展逻辑。教育的核心由学科导向转向素养与能力导向,商业模式由依赖人力课时转向以内容、技术与服务驱动,增长空间也逐步延伸至跨界融合与国际市场。经历阵痛后的教育行业,正在迈向一个不再单纯追逐应试培训,而是以多元化、数字化与国际化为关键词的新阶段。中国教育企业的关键词,正从「应试」「规模」「课时」切换为「素养」「技术」「生态」,而这也将决定未来十年教育产业的版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多鲸”(ID:DJEDUINNO),作者:邓黎斯贤,36氪经授权发布。

+1
1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大语言模型是新一轮智能革命的核心驱动力

7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