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穷负债到拿下全球1/3市场,他凭什么?

笔记侠·2025年09月11日 11:30
从放牛娃到全球第一:做事靠脑,成事靠心。

真正厉害的企业家,手里攥着的不是钱,而是“心”。

曹德旺从放牛娃到全球玻璃大王,源于他父亲当年一句“有多少心,就能做多少事”。

这句话看似朴素,却藏着经商的终极密码。

今天,我们一起拆解曹德旺如何用耐心、专心、善心、孝心、决心、利他之心……这些心,在贫穷、负债、诱惑、国际竞争中,一步步把福耀玻璃从一家乡镇小厂做成世界第一。

现在,全球每三辆汽车,就有一辆用福耀玻璃,福耀的利润占整个行业的55%。

2024年,福耀的营收是392.5亿元,净利润高达75亿元。

在这个“唯快不破”的时代,福耀集团历经周期与金融危机,持续稳健增长

别人做大做快,福耀做强做久,这是为什么?

耐心读完曹德旺的创业历程,你会发现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做事靠脑,成事靠心。

如果你也正在创业路上迷茫、焦虑、想找“心力”,那今天这些真实的故事,比任何商业教科书都值得读。

小贴士:阅读到文末有惊喜哦。

一天晚上,曹德旺的父亲一边嚼着自家晒的白花生,一边喝着酒,问他:“你将来想干什么?”

在那个吃饱饭都不容易的年代,这种问题实在太远。曹德旺一时答不上来。

父亲也没等他回答,自顾自接着讲:“做事,靠的是心。有多少心,就能做多少事。”

他抿了一口酒,问:“你数数,心里都装着哪些‘心’?”

曹德旺懵懵地伸出手指:用心、真心、爱心、决心、专心、恒心、耐心、怜悯心……数来数去,十个指头好像都不够用。

父亲笑了笑说:“以后你就懂了。”他放下酒杯,又轻轻补了一句:“等你明白的时候,我可能已经不在了。”

很多年以后,曹德旺终于明白了。他在人生路上一路闯荡,那些“心”,早已多得数不清。

而父亲当年的话,也成了他心中最有力、也最柔软的回响。

一、少年贫穷,耐心磨炼自己

在那个普遍贫穷的年代,小学5年级的曹德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捡柴,下午放学继续捡。中午常常来不及,只能在沟里匆匆洗澡,再赶回学校上课。

结果有一次上课太累睡着了,老师把他拉到教导主任那儿。教导主任在他胳膊上一划,露出白痕,当着全校同学的面嘲笑他:“天天玩水,小心淹死!”

他委屈,更愤怒。放学后,他躲在厕所墙头,本想砸石头报复,最后却尿了主任一身。闯祸后,他不敢再去学校,索性辍了学。

母亲没有过多责备,只是牵回一头牛。就这样,14岁的曹德旺,成了放牛娃。

他过早地离开了学校,但是没有停止学习。曹德旺用割马草攒的钱买了《新华字典》和《辞海》,一个字一个字地查,慢慢读懂了哥哥留下的旧课本。

15岁那年,父亲叫他回家一起做生意。他学骑自行车,才练了一会儿,第二天就被父亲带上路,一起去福州进烟丝。

曹德旺后来回忆说:“我最初的经商理念,都来自于父亲,我的很多人生的感悟,也来自于父亲。父亲常说,男人有没有本事,并不是看读了多少书,关键是看做了什么事,怎么做事。”

那时候从他福清县的家里到福州,一来一去有100多公里。

后来他开始独自进货。一次路上他着凉拉肚子,却硬撑到终点,差点昏死过去。他父亲的朋友老蔡感叹说:“德旺这孩子,把货看得比命还重,以后一定能成大事。”

再后来,父亲改做水果生意。曹德旺每天凌晨2点起床,骑车到县城批发,再载三百多斤水果回来。母亲总是含泪叫他起床,既心疼,又无奈。

曹德旺在自传里回忆说:“少小的贫穷,对我的人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年少时的贫穷没有让我觉得日子很苦,那时我可以吃很多苦,也能苦中作乐。贫苦对意志也是一种磨炼,吃过苦后,现在做什么事都比那个时候舒服。”

和水果的利润比,烟丝的利润要高许多。水果生意做了三四年,曹德旺的父亲又回头做起了烟丝生意。不到一年,他父亲被当地的工商局抓了现场,烟丝被收缴,自行车也被没收了。

曹德旺说:“我要自己出去闯。不能像爸爸这样只做小生意还担惊受怕!”

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人生,真的要开始了。

二、经商负债,专心获得转机

和父亲一起做生意的那些年,让曹德旺想明白一件事:不能再走父亲的老路——生意虽聪明,却始终不被认可、做不大。

于是,他决定单干,做政府允许、又能赚钱的事。他看中了种白木耳。

妻子拿出嫁妆,他又借了些钱,凑出几百块起步。他种得用心,收成也不错,可没想到福建种白木耳的人太多,根本卖不上价。

正发愁时,他听说江西的白木耳能卖到五十多块一斤。

他立马行动,带上货坐火车去江西,果然全卖出去了。虽然没亏,但也没赚多少。

更重要的是,他在回程的火车上突然悟了:既然两省差价这么大,何不就地收购、运去江西卖?说干就干。他转身回村收木耳,再卖到江西,这一趟,净赚近一千元。

之后他不断往返,生意越做越顺,最多一次赚了三千多——在那时,这简直是一笔巨款。

曹德旺的胆子越来越大,结果最后一次带货太多,出站时被民兵拦下,货全扣了。

对方说:要找相关部门开个证明,才能领回货物。

曹德旺于是挨家挨户上门,说明白木耳被扣的经过,向他们表示,他们的货款会一分不少地给付,不过,要容他筹措,有了钱,就给他们。

庆幸的是,他们相信曹德旺,愿意等待。

回到村里的曹德旺,又被找上了门。村干部通知他必须履行“义务工”,否则要交30元顶替。可他根本拿不出这笔钱。

无奈之下,他只好亲自上了06工地(笔记侠注:1970年12月,福清县委县政府决定动员当地人民,在渔溪镇修筑建新水库。建新水库工程是1970年福清第6号工程,所以建新水库工地被称为06工地)。

没想到,这个不得已的决定,却成了他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工地的活儿非常辛苦,曹德旺每天要拉着半吨土走五十多公里。

不料几天后,意外发生了:营房突然着火,大家的全部家当烧了个精光。

更麻烦的是,由于他当时就在附近,还被指挥部怀疑是纵火者。幸好最终调查清楚,是一个民工扔火柴引发了火灾。

大火之后,工地乱成一团,板车大量损坏,无法开工。曹德旺主动站出来,对营长说:“我会修车。”

其实他并没真正学过修板车,只是之前有些修补自行车的经验。但他二话不说,借来工具,在路边搭起棚子,一修就是28天。

这近一个月里,曹德旺没日没夜地修车,不理发、不洗澡,像个野人。吃的喝的全靠其他民工顺手接济。他完全不知道,外面早已发放了救济物资和赔偿款。直到营部清点人数时,才发现少了一个他。

教导员赶紧叫人把曹德旺找来。见到他时,几乎认不出来——满脸胡子、浑身发臭。教导员心疼又感动,立刻让他整理干净,并把最后一份赔偿款和粮票、布票都给了他。

他变卖了这些粮票布票,加上赔偿款,最后竟然有1000多元,远比那些天天吵闹的人拿得多。更让他感激的是,教导员后来还帮忙开了证明,让他终于能取回之前被扣的白木耳货款,还清了所有债务。

那一刻,曹德旺深深感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生的转机,往往就藏在那些不经意的坚持和善良里。

三、结识贵人,善心结下良缘

后来,曹德旺因为做事认真负责,成了06工地的炊事员,后来又做了工地食堂的采购员。那时候他每个月有100多元的收入,这在当时算是个“高薪工作”。

两年后,工地完工了,有人介绍曹德旺去莆田的大洋农场做果苗技术员,一个月的工资是40多元。

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烈日当头,他正坐在农场路边的树下打盹。远远看见一个人走来,浑身是汗,疲惫不堪。

那人开口借吊桶打水,一听口音,是福州老乡。曹德旺赶紧拦下:“这井水不能直接喝,我屋里有凉茶。”

他跑回宿舍,把自己那缸凉茶端来。对方一口气喝光,连声道谢。

“那您今晚住哪里?”曹德旺问。

“我要走出这一段,到甘厝口,然后再搭车回福州。”

曹德旺劝对方留下来,“走了这么长的路,您也累了,饿了,今天下午,这里也没有上福州的车了。您就留在我这儿,先吃饱饭,休息休息。明天,我负责送您上车。”

曹德旺告诉这个人,他和每天经过的班车司机很熟悉,可以买到票。即使买不到票,司机也会把他顺带捎走。

“走吧,现在和我一起到我的宿舍去,我给你做点饭吃。”

这人想了一下同意了。然后就用吊桶打水冲洗了一通,跟曹德旺回了宿舍。

曹德旺下了半斤米,用煤油炉给他煮稀饭。“不够,再多些。”这人也真是不客气。

于是曹德旺给这个人煮了一斤米,没想到,饭煮好后他呼噜一下全吃完了。刚刚放下碗筷,他问曹德旺:“您留我在这儿住,晚上有没有酒喝?”

“想喝吗?我这里没有,但是我可以弄到。”这人还真是自来熟啊,曹德旺心中暗想。

于是曹德旺写了封信,喊来一个知青,请他帮忙到公社食堂找司务长,借了一瓶丹凤高粱、还有1斤花生米和10个鸡蛋下酒。

那个下午,曹德旺也没有去出工,而是同这个路人喝茶聊天。后来他才知道,这个人是连江珛头山兜农场的场长,名字叫王以晃。

曹德旺后来回忆说:“人的缘分也真是奇怪,在那个正午,当我吃过中饭,摇着大蒲扇,像往常一样坐在树下纳凉时,绝对想不到,我会给一个路人做饭吃,并且成为此生第一个好兄弟。”

而这一切,仅仅因为他心生怜悯,怕这个路人喝了生水会得病。

那一夜,王以晃就在曹德旺的宿舍搭了个地铺睡了。

第二天,王以晃上车前,回过身对曹德旺说:“老曹,过了年,你就不要再在这里干了,到我那儿去当推销员吧。”

曹德旺当时只当这是一句客套话,没想到春节前,王以晃真的专程来找他,还帮他向书记请假,让他回家过年。

更没想到的是,人还没进家门,曹德旺妻子就说:“昨天有人送来一大堆年货,鸡鸭鱼肉什么都有,说是你兄弟。”

正月初五,他如约去了王以晃的农场。王以晃二话不说,把手表从女儿腕上摘下来戴给他,又找人给他做了一身新衣服。“人靠衣装,出门做生意,形象很重要。”

就这样,曹德旺全心投入新工作,第一年没赚到什么钱,年终时王以晃硬是给他争取了一万元。他深受感动,越发努力,第二年就赚了三万,第三年又赚了三万。

那时候人民币的最大面额是十元,六万元现金,曹德旺全藏在床铺底下。

曹德旺受家庭影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曾说:“佛教实际上是教你怎么做人,人做好了,你做生意就好做了。”

四、机缘巧合,孝心和决心成就转型

离开山兜农场的曹德旺,一开始做水表玻璃。他做汽车玻璃,其实完全是个偶然。

1984年6月,他去南平出差,顺道去了趟武夷山。

在景区,大孝子曹德旺给母亲买了一根竹拐杖——母亲腿脚常肿,走路不便。

回程上车时,司机突然提醒他:“小心别碰坏车玻璃,一块好几千,你可赔不起。”

曹德旺一听,愣住了。自己是做玻璃的,一块玻璃怎么可能这么贵?

他半信半疑,回去一打听,果然:马自达这种进口车的前挡玻璃,换一片要6000元,加急甚至要花8000元。

那个年代,满大街跑的都是进口车。玻璃一破,根本找不到国产替代品。很多人只能用胶带粘着裂缝将就开,看上去寒酸不说,还很危险。

曹德旺越想越气:“这小日本,就这么欺负我们中国人吗?!”

也越想越明白:“玻璃成本才多少钱?如果我来做,卖几百块一片,老百姓用得起,我也能赚钱,可是,为什么没人做?”

就因这一句话、一口气,他下定决心:“没有人做,我来做!我要为中国做一片自己的汽车玻璃,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用得上,用得开心、用得安心。”

很多年后,他再回想这一刻,总结了一句话:做企业,目标一定要对。方向对了,企业才能走得远。

五、走向国际,利他之心赢得尊重

后来,曹德旺创办福耀玻璃大获成功的事情,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其中有一段福耀与世界玻璃巨头圣戈班合资的故事,往往不为人知。

在福耀与圣戈班合作的3年时间里,曹德旺对法国派来的管理人员马克和德苏都非常尊重,每个项目用中文、英文和法文三种语言向他们汇报,这些报告文件摞起来有50公分高,但一份都没有被对方批准。

另外,涉及新设立夹层玻璃厂、让对方卖一套软件给福耀万达工厂这些事都被对方卡着不办。

于是曹德旺跟圣戈班的大老板爱申华提出辞去合资公司董事长的职务,恰好对方也想回收原本的投资,只是因为公司连续几年都在亏损而没好意思说出口。

这时候曹德旺说:“如果您同意保留原投资继续做大股东,授权我不经您同意可以决定经营事项。我保证负责用3年时间,以分红方式把您原来的投资逐步还给您的公司,您还是永远的大股东。”

但是对方说,因为圣戈班是上市公司,所以不能这样做。

曹德旺冷静了10分钟,开诚布公地说:“既然这样,那我愿意把您入股福耀和万达工厂的资本金100%退回给您,不需要您承担3年亏损责任,当然我也不会付给您任何利息。但是我有个条件是,您必须保证5年之内,不以任何形式进入中国投资组建和福耀、万达同类的工厂。”

曹德旺的真实和诚意,让爱申华呆住了,连忙站起来说OK,跟曹德旺握手表示很乐意用这样的条件成交。

就这样,福耀与圣戈班合资又退出这件事,圆满解决。圣戈班的大老板对曹德旺说:“曹先生,我们为曾经有您这样的合作伙伴而自豪。”

就这样,曹德旺虽然没有赚到钱还承担了数目不小的亏损。但是他清楚地知道了,将来应该怎样跟外国人打交道。

于是,就有了福耀在美国“捡漏”的故事。

2013年10月,曹德旺去美国参加“选择美国论坛”,并计划在美国密歇根州或俄亥俄州买地建厂。

密歇根州长热情接待,给他推荐了一块原来通用公司的地,曹德旺挺满意,但因之前答应先看俄亥俄州,他还是决定过去看看。

在俄亥俄,他看到一个30多万平方米的旧工厂,厂房质量极好,非常适合建厂。对方开价每平米350美元,总价约2800万美元。

但曹德旺没有轻易接受。他迅速盘算了三件事:

1.美国规定关厂须拆除,为什么这厂房没拆?

2.他想起一汽曾用1美元买美国旧厂的故事。

3.他还想起洛克菲勒卖地给联合国大楼的商业案例。

于是他判断,犹太业主拿下这厂成本极低,但拆除和财务成本可能高达1000万美元。于是曹德旺果断划出一半厂房和空地,出价1500万美元。

他对犹太人说:“你要让我觉得便宜到不舍得拒绝,我才可能买。”

对方愣了不到两分钟,立刻同意。

同行的同事都惊讶地问:“您怎么算出这个价的?”

曹德旺解释:这个业主持有五年没卖掉,资金成本很高。我出1500万买一半,让他收回成本还有赚,剩下的一半他还能升值出租,这是双赢。

曹德旺告诉他们上午看的那块地的来历,和十几年前一汽花1美元买了一个发动机厂的故事,告诉大家其实犹太人业主拿这个厂房基本是没有成本的,但要负责清理并拆除旧工厂的工业垃圾。

这样的企业在美国融资成本年化利率需10%左右,曹德旺估算业主可能得花近千万元。这么大厂房很难找到买主,犹太人虽只花了一千多万美元,但拿在手上已经5年,还未卖掉,就证明不好卖。

曹德旺出1500万,是预测业主的成本是1000万,利润500万,业主卖掉这一半后,收回成本减轻压力,余下的还可以延长时间卖高价,这个项目犹太业主肯定会发大财。

果然,这个犹太业主拿地的成本600万美元,囤在手上6年,算利息的话差不多1000多万美元……剩余的厂房,他们不卖了,全拿去分区出租。

于是,这个厂房就这样,在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成交。签约当天,州长、官员和媒体都来了,仪式很隆重,但也很多人怀疑:“中国人真能做成吗?”

社区派对上,有人问:“之前不少中国企业来看过,但都没下文。是我们服务不好吗?”

曹德旺没多说,但心里清楚:这次不一样。他还结识了代顿大学校长,对方承诺会全力支持。更让他触动的是普通民众的热情,餐厅服务员在电视上认出他,纷纷表示欢迎。

那一刻,曹德旺知道:这已不是他一个人的项目,而是福耀的脸面、中国的脸面。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六、专注主业,心无旁骛做到极致

1993年,中国房地产的第一波狂潮席卷而来,热钱翻滚,地价飞涨。无数企业老板攥着钞票冲向楼市,仿佛弯腰就能捡到黄金。

有人兴冲冲地找到曹德旺:“老曹!别死抱着你那玻璃厂了,拿块地盖楼,躺着赚的钱比你吭哧吭哧做玻璃快十倍!”

曹德旺眼皮都没抬,只淡淡回了一句:“我这个人,只会做玻璃。看不懂的钱,我不赚。”

再后来,2008年金融危机寒流肆虐全球,某城市的政府向福耀伸出“橄榄枝”,近乎白送千亩黄金地块,希望福耀开发商业地产“救市”。

团队里不少人眼睛都亮了:“这简直是白捡的钱!不拿是傻子啊!”

曹德旺却异常清醒,他力排众议:“今天他能半卖半送,明天政策一变就能收回去。福耀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玻璃!不是去当地主、玩资本!看不懂的钱,赚了也守不住,还会把主业的心气搞散。”

他顶住巨大压力,做出了看似“反人性”的决定:不炒房、不玩金融杠杆、不盲目跨界。

这份专心的定力,让福耀的负债率常年稳稳压在30%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的50%,成了危机中最厚的棉袄。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那些在楼市里翻云覆雨的“跨界英雄”们,大多已湮没在时代的尘埃里。而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却稳稳当当地装进了全球每三辆汽车中的一辆。

曹德旺曾说:“我只做汽车玻璃,凭智慧赚钱。如果我要做房地产业,可能会比很多企业都做得成功。但是我就像一个渔夫,一网鱼中,我只要带鱼,其他的让别人去得吧。如果心里能有这样有舍有得的心态,赚钱后也安心。”

结语

你看,曹德旺的故事,从来不只是“玻璃大王”的逆袭。

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企业家的“根本”:心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

他父亲那句“你有多少心,就是做多少事”,早就超越了商业技巧,成了一种生命哲学。

在浮躁的时代,专注、善良、忍耐、利他……这些看似“慢”的品质,恰恰成了最快的路。

所谓成功,无非是:用真心,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用善心,把世界变成朋友。

亲爱的朋友,愿你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心”之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老贾,36氪经授权发布。

+1
7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Rasmal Ventures 对香港科技初创企业的首笔投资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正式宣布。

1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