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造车不难,俞浩卖车不易
前脚刚开完年度发布会,追觅科技创始人、CEO俞浩就又在朋友圈开了“小发布会”,他发布微信朋友圈表示“明年年底开始,追觅生态旗下多个业务将会在全球各交易所,“下饺子”般批量IPO”追觅势头之迅猛,令人惊叹。
就在前段时间,追觅刚刚召开了年度发布会,并一次性推出超30款新品,涵盖智能清洁、家庭健康、大家电与个护等核心领域,先在自己的老本行下了第一锅饺子。以「敢梦敢为」为主题,追觅释放了不少信息,核心有以下三点:
1、2025年上半年营收规模已远超2024年全年总额,实现跨越式增长。
2、追觅科技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达6379件,已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155件。
3、追觅产品已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入驻6000多家全球线下实体门店,累计服务家庭超过3000万。
纵观全场琳琅满目的产品发布,不如看到追觅确实做出了不少实打实的成绩那就是:营收增加、技术驱动、出海顺利。这也不难解释,为何追觅近期“dream big”,因为现有业务确实蒸蒸日上。
象先志此前俞浩摸着雷军过河文章中,提到追觅其实并不满足于做清洁电器等智能家电,而是已经喊出了造飞机、造汽车、造电视的一系列目标。此次发布会上,追觅真的在智能大屏这一品类上拿出了自己的作品,推出了追觅 Aura Mini LED 4K 智屏 V3000 系列、追觅专业办公显示器 X1 Ultra 以及追觅全景环绕家庭影院回音壁 Pano S2 三款视听新品。「敢梦敢为」的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
所以值得期待的是,距离追觅真正将第一款车公之于众,也许不会用太久的时间。几乎内卷到极致、需要政策文件出台才能逐渐降温的造车圈,或将迎来下一个“新势力”。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造车成功不是一个难事(或许除了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但在眼下内卷到极致的造车市场想要分一块蛋糕,却是难上加难。在我们看来,追觅具备三大优势,但同样具备一些危险。
第一,追觅具备非常完备的供应链体系。追觅与宁德时代合作定制了第二代麒麟电池,采用立体液冷 + 气冷双循环系统,支持 4C 超充。此外,电机和电控系统联合华为数字能源开发,另外,上海临港生产基地的供应链布局方面,追觅工厂紧邻特斯拉和宁德时代,形成核心供应链圈,物流和基础设施共享,相比从零做起的企业来说,追觅在供应链上具备着一定优势。
现如今,用国产供应链造新能源汽车几乎是行业共识,三电系统、智能辅助驾驶硬件,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传统品牌的能源和智能转型,同样离不开国产供应链的支持。所以对于行业来说,所谓传统车企的“沉淀”,在新能源时代其实也并不是把商业跑通的必要条件了。俞浩“左手 ODM 养右手自研” 的策略相比是对造车这件事早有布局。
第二,技术生态完备,追觅几乎覆盖了智能家电的全品类,现有业务的基本盘已经铺开了。生态覆盖面广,用户接入生态的可能性就更大。加上追觅自身既有的技术能力,比如追觅在电机技术、电池管理、智能控制系统等方面可能有积累,这些技术是否可以迁移到电动汽车或自动驾驶领域,可以省去很多的开发成本。
第三,从此次发布会看,追觅是有不少余力去做造车这个“副业”的,从家电业务的基本盘上来看,追觅在 2025上半年营收达 98.55 亿元,归母净利润 10.02 亿元,净利润增速(41.35%)远超营收增速(30.9%)。这一数据表明其智能清洁家电主业仍保持强劲增长,尤其在高端市场(如中国 3000 元 + 洗地机市占率 44.7%)和海外市场(德国扫地机市占率连续 8 个月第一)的表现突出,追觅在 2025 年 8 月才宣布完成 36 亿元 C 轮融资。手里的现金储备是比较充裕的。当然,在车圈遍地烧钱的当下,这样的资金水平不能算是充裕,但风险也算整体可控。
然而,在现在的车圈语境中,造车不难卖车难其实才是一个行业共识性的问题。在一众品牌纷纷向“烧钱”这一不理性的市场行为中转移的过程中,是否真的能把车卖出去,让造车业务可持续发展或许是追觅面临的一项难题。
一方面,追觅需要一个不可替代的生态入口。一个标志性的生态入口,不仅有利于品牌用户的迁移,在营销上会有着先天的优势。小米之所以可以在造车这个事情上几乎“冷启动”,与自身长期的积累的用户优势以及自身具备手机这一超级入口有关,但追觅的似乎还缺乏这样一个生态入口。
诚然,追觅是智能清洁家电行业的明星企业,但显然,从家庭清洁到汽车,用户重合度确实不会太高,用户心智的改变也会有较大的阻碍。智能大屏或许是追觅突破口的重要一环,但毕竟追觅造电视的事业才刚刚起步,这条路是否能走得顺还未可知。
另一点,则是追觅自身关于产品定位的问题。上一个下场造车的小米,开局的一波低价策略直接就让车圈沸腾。而能让小米这样玩也只要依靠着三点:极致的压缩供应商能力、品牌用户的高转化率以及小米本身良好的现金流状况。反观追觅,俞浩已经把“世界上最快的车”这样的口号是喊出来了,但这样的定位注定是很难在价格战中讨好市场,那么追觅就势必面临着造车业务如何为自己持续回血的问题。如果依靠智能清洁家电为造车输血,这条路或许难以持久。
当然,追觅可以选择超豪华市场与其他品牌进行错位竞争,以技术稀缺性构建溢价,或可在超豪华市场开辟新蓝海。但眼下豪华品牌的智能车大多也在被动降价,以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比如蔚来最近推出的全新 ES8的价格 甚至让不少老车主感受到了背刺、靠亲民的子品牌乐道才逐步收缩了亏损;宝马 i7 、奥迪 e-tron GT等传统豪华车企在新能源上的“以价换量”,都印证着“高端化”的路径走起来并不顺畅。所以,后续追觅如何布局自身的产品矩阵,调整产品价格或许才是真的能在造车圈站住脚的关键问题。
我们希望看到追觅能不断突破边界,但更期待追觅能在 “敢梦敢为” 的同时,理清业务重心、找准生态锚点、平衡定位与盈利 —— 唯有如此,它才能在激烈的造车赛道上,从 “家电新势力” 真正成长为 “汽车新力量”。但同时得提醒俞浩也要避免贾跃亭式结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象先志”,作者:老麦,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