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暴跌1664%,美妆包材业洗牌加速

聚美丽·2025年09月15日 10:45
两极分化加剧,中小型包材企业能否“虎口夺食”?

在比难更难的2025年,美妆企业正举步艰难,这也直接影响美妆上游企业,使得它们的经营同样面临严峻挑战。

聚美丽梳理了12家美妆包材上市企业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情况,虽然大部分企业当前的发展有一定改善,但仍有几家美妆包材商的表现仍不理想,且企业间的差距在持续拉大,具体有以下数据值得关注:

1、12家企业中,半数企业实现营利双增,柏星龙、锦盛新材两家企业营利双降,上海艾录、龙利得、嘉亨家化增收不增利

2、其中,锦盛新材净利暴跌1664%,翔港科技净利暴涨432%

3、半数企业毛利率同比下滑,嘉亨家化下滑幅度近24个百分点;

4、多数企业销售费用vs研发费用比率<1,仅合兴包装与柏星龙该比率>1。

从营收来看,上半年各个公司收入规模差距明显,从数亿元到超七十亿元,头尾部公司营收相差超过50倍,竞争格局极为分散。

12家美妆包材上市企业,按营收规模排序分别为:裕同科技、紫江企业、合兴包装、永新股份、中荣股份、力合科创(原通产丽星)、上海艾录、翔港科技、嘉亨家化、龙利得、柏星龙、锦盛新材。

按粗略的标准,大体可以将这12家企业分为4个梯队。

第一梯队营收超50亿裕同科技紫江企业合兴包装。这三家企业作为包材业的头部,因体量巨大,业绩增长压力相比于小企业更显著。

不过,这三家企业中,裕同科技与紫江企业均顶住了压力,实现营收增长,其中紫江企业更是实现了双位数增长;而合兴包装的营收则下滑了9.52%,是12家中降幅最显著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合兴包装自2022年中报披露以来,已连续4年处于营收下滑的状态。并且,较2021年上半年82.14亿元的营收,2025年上半年已缩水近四成,仅为当时的63%左右的水平。

第二梯队营收10亿~50亿永新股份中荣股份力合科创,这三家企业均实现了营收增长。其中,中荣股份实现双位数增长,也成为超10亿的6家中同比增长幅度最大的企业。

对此,中荣股份在财报中表示,报告期内营收的大幅增长,“主要系本期订单量增加和收购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所致”。

第三梯队营收5亿~10亿上海艾录翔港科技嘉亨家化,与上一梯队一样,三家企业均营收处于上涨态势,且翔港科技与嘉亨家化均实现双位数增长,上海艾录则微增2.57%。

值得注意的是,翔港科技以43.76%的同比涨幅位居榜首,成为12家企业中增长最为显著的一家

其在财报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包装业务整体表现良好,包装印刷业务板块的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实现大幅增长“。

据悉,翔港科技与知名代工厂科丝美诗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新增了RNW如薇、UODO优沃朵等集团级一站式客户;同时,其子公司久塑科技,成功开拓汉高、彩棠、自然堂、贝德美等10多个新客户。此外,子公司瑾亭化妆品也通过业务优化与效率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整体业绩的增长。

可见,翔港科技通过业务拓展、加强子公司协同与效率提升,实现营收大幅增长。

第四梯队营收1亿~5亿龙利得柏星龙锦盛新材。这一梯队的三家营收同比增幅差异显著,龙利得营收增长幅度达20.71%,而柏星龙和锦盛新材营收则分别下滑8.38%和9.33%。

结合柏星龙与锦盛新材的财报,两家企业均表示,营收下滑系受行业需求疲软影响,可见小体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

总的来看,在四个梯队的包材企业中,处于中位的二三梯队企业营收涨幅相对稳定,而大体量的第一梯队与小体量的第四梯队中,有三家企业均存在营收“涨不动了”的压力。

暴跌1663.95%!半数陷净利下滑

而从净利润方面来看,12家企业中,仅锦盛新材与嘉亨家化净利润出现亏损,其余企业均呈盈利状态。

按净利润盈亏情况来看,12家企业排序分别为:裕同科技、紫江企业、永新股份、力合科创(原通产丽星)、合兴包装、翔港科技、中荣股份、柏星龙、上海艾录、龙利得、锦盛新材、嘉亨家化。

不过,从净利润同比增减情况来看,12家企业中,有6家企业的净利润下滑,且多为高位数下跌;其余6家企业,除翔港科技实现三位数增长,多数企业增长幅度较小。

首先,聚焦净利润跌幅近1664%的锦盛新材,结合其营收下滑9.33%,可以发现,锦盛新材在上半年并不好过。

其在财报中披露,业绩下滑系收入端内外销双降影响,尤其高毛利外销,同比降幅达13.98%;

其次,成本端固定费用增长,2025年上半年其项目折旧及摊销费用,较上年同期显著增加,挤压利润空间;

另外,利润端非经常性损益支撑减弱,2024年上半年锦盛新材因处置房产,产生667.44万元资产处置收益,而2025年上半年无此类资产出售业务,对净利润的支撑大幅减弱。

可见,锦盛新材作为小体量企业,业绩受行业需求变动与成本上升、资产出售等因素影响显著。

反观增幅高达432.14%的翔港科技,以及营收43.76%的增长率,业绩表现亮眼。

同样作为中小型企业,除了上文提到的多项举措,翔港科技子公司久塑科技,还通过持续产品迭代,进一步完善泵类产品线,助力净利润增长2431.24万元,成为重要利润贡献点。

与此同时,翔港科技还通过精细化成本与费用管控,有效降低财务费用,并精准优化研发投入结构,进一步拓展了盈利空间,增强了整体盈利能力。

从锦盛新材和翔港科技截然不同业绩表现中,可以发现,锦盛新材的下滑源于业务单一性、产能扩张碰壁及外部环境冲击,而翔港科技通过多元化布局、技术升级和客户拓展实现高增长。

长期看,包装行业具备一体化服务能力和技术壁垒的企业更具韧性,而依赖单一赛道的公司,需加速转型以应对行业洗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大体量企业的合兴包装,虽营收下滑了9.52%,但净利实现30.87%的增长。

结合财报披露数据与相关布局,可以发现,合兴包装的营收下滑是行业需求变动与结构优化的双重结果。其通过成本控制、提升高毛利产品占比,从而实现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

这也说明合兴包装的营收下滑更多是“主动取舍”而非“经营恶化”,长期来看,其产品结构优化有利于企业盈利质量提升。

难逃“低毛利”困境?

除了最直观的营利情况,毛利率是体现企业营利能力的直接数据。而低毛利率,也是困扰美妆包材企业的难题之一。

本次统计的12家企业,毛利率多数在10%~30%区间,仅柏星龙毛利率达到36.5%。

按毛利率情况,12家企业排序分别为:柏星龙、翔港科技、紫江企业、力合科创(原通产丽星)、裕同科技、永新股份、上海艾录、中荣股份、锦盛新材、嘉亨家化、龙利得、合兴包装。

而从毛利率同比增减情况来看,12家企业中,有半数企业毛利率同比下滑。其中,嘉亨家化的毛利率下滑幅度最大,达23.92%;上海艾录下滑幅度也超20%,为22.97%。

首先,聚焦嘉亨家化,从上文也可知,其净利暴跌489.78%,并处于亏损状态。

在业绩报告中,嘉亨家化明确提及:“湖州嘉亨折旧摊销等固定支出增加,导致毛利率同比下降”,这是毛利率下滑的核心因素;

其次,其营业成本增速远超收入增速,成本端压力无法完全转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嘉亨家化在上半年产品结构向低毛利品类倾斜,高毛利的塑料包装容器业务收入停滞,进而拉低整体盈利水平

同时,嘉亨家化还表示,对于长期合作的核心客户,为维持合作稳定性,可能选择自身承担部分成本上涨压力,导致“成本涨而售价涨不动”,毛利率被动压缩。

此外,下滑幅度达22.97%的上海艾录,结合其微增的营收与下跌94.35%的净利,毛利率大幅下滑的原因也值得深究。

上海艾录表示,其成本端承压,原材料涨价与固定成本分摊增加,致使成本增速远超营收,成为毛利率下滑最主要的因素。

其次,从收入端来看,受部分行业需求疲软,加之价格竞争拖累,上海艾录的营收增长乏力。

结合嘉亨家化与上海艾录两家企业毛利率下滑原因,可主要归结为三方面: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与下游调价滞后,导致可变成本承压;新业务、产能的扩张与固定成本高企,拖累单位固定成本上升;叠加产品结构向低毛利领域倾斜,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三者共同作用下,其在业务扩张阶段,企业普遍面临的“成本先行、收入与盈利滞后”的阶段性特征。

高要求倒逼供应链升级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若想突破困局,需要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而研发技术作为其关键支撑,重要性尤为突出。

通过对上半年12家企业的销售与研发费用梳理可见,多数企业的销售费用vs研发费用比率小于1。从中可知,整体上,美妆包材企业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较高。

而合兴包装与柏星龙则基于业务定位、行业特性、战略节奏的考量,选择遵循客户需求驱动,优先市场拓展与客户维护。

结合12家包材商合作的客户来看,其中涉及欧莱雅、雅诗兰黛、宝洁、联合利华等国际美妆集团,也包括LVMH、Dior等奢侈品集团,同时也与上海家化、贝泰妮、巨子生物等国内知名美妆企业合作。

不过,面对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对品牌方的要求也会愈发提高,若是供应链端无法满足需求,则会因达不到预期导致客户流失,长此以往,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低价、内卷......包材商们如何破局?

总的来看,在经济下行期,在加上行业的竞争压力,美妆包材商们还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

首先,原材料价格波动与成本压力是影响包材商们业绩的首要因素。如龙利得、合兴包装等企业的核心原材料废纸,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显著。

2025年8月纸企发起的第四轮涨价潮中,瓦楞纸成本占比达75%的废纸,价格因台风等因素持续攀升,导致龙利得2024年毛利率下降1.15个百分点至13.91%,合兴包装物流成本占比高达97.87%,传统业务收入全面下滑。

可见,企业们需积极优化收支结构与产业机构,以抵御时刻变动的原材料市场。

其次,市场竞争激烈与盈利空间压缩。低价内卷与产能过剩的现象,在美妆包材领域尤为突出。如嘉亨家化、锦盛新材等企业只能在低价竞争中维持市场份额,此外还有万臣塑料等企业因毛利率低且客户单一而破产。

同时,环保政策倒逼导致转型成本提升。因限塑令,部分企业转向可降解材料的开发。其中,上海艾录虽投入9700万元研发ESpeed™无塑膜纸基包装,但2024年净利润仍下降29.16%。

而力合科创虽通过EREMA塑料再生设备实现废塑高质化利用,但化妆品包装业务受行业整体萎靡影响,客户订单波动加剧。

总体而言,包装材料企业正普遍面临着原材料波动、环保约束、技术迭代三重压力,行业整体步入阵痛期。

虽头部企业可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投入和并购整合突围,但中小企业需在细分领域深耕或寻求差异化合作,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值得注意的是,像翔港科技这样的中小型企业,依然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从各大企业中虎口夺食,抢占自己的市场份额。这也说明了唯有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运营高效率的企业,才可能在行业中生存下来。

目前来看,包材商们面临诸多挑战,企业经营策略亟需调整。自我变革已不再是一道可选题,而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必选题。

消息来源:各企业财报、雪球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聚美丽”(ID:jumeili-cn),作者:左祐,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聚美丽JUMEILI.CN是中国领先的化妆品新商业媒体。

下一篇

中国健身行业的结构性调整中,定位“社区型“的坚蛋运动仍在扩张。

18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