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LiblibAI 联合创始人张子捷:2000万创作者与一场工具革命 | NEXTA创新夜谈

36氪产业创新·2025年09月12日 11:23
当AI闯入创意现场:LiblibAI如何改写设计的入口逻辑。

导语

在内容产业的历史进程里,很少有一场技术革命像今天的 AI 那样迅速而彻底。它不只是“加速器”,更像是打开了新的创意范式:生成式模型让个人能在毫秒之间调动庞大的视觉与语言库,去替代或延展原本需要漫长学习和制作周期的创意工作。

在过去两年里,人工智能的生成式能力让设计与创意行业率先感受到“智能涌现”的震荡。

原本由少数人垄断的专业技能,在算力与模型的加持下被快速扩散:一位牙医、会计师或金融从业者,可能只需要几条提示词,就能产出过往需由专业设计师完成的作品。这种能力迁移意味着创意劳动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划定。

LiblibAI 正是这个趋势的一个缩影。2023年5月成立至今,它已积累近2000万创作者,日均生成图片超过500万次,成为国内最大的 AI 图像平台之一。

有趣的是,并不仅仅是职业设计师出身,反而涌入了很多原本并非从事内容生产相关的行业人群。他们在 AI 的帮助下进入创意场域,反而带动了新的风格爆发。联合创始人张子捷回忆,真正吸引他投身这一领域的契机,是2022年底看到一位博主用开源模型训练出的动漫图像——精细到令人难以置信,甚至超越了一些职业插画师的水准。这一刻,他意识到创意工作流正迎来一次“工具革命”。

在 AI 的作用下,创意行业的生产逻辑似乎正在发生迁移:它不再是“谁最会使用软件”,而是“谁能提出更具想象力的需求”。这种由生产力工具驱动的变化,既带来新的商业机会,也重塑了创作者的身份认同。

这次NEXTA创新夜谈邀请到LiblibAI联合创始人张子捷,和他进行了一场对话,以下为对话实录,经由36氪整理。

一、AI涌入,Liblib诞生

NEXTA创新夜谈::能否分享一下你的创业背景?在创立LiblibAI之前,你有过哪些创业或工作经历?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了你对AIGC商业化的理解?

张子捷:我最早是从事品牌创意相关工作的,导过广告片,也在品牌公司里待过。做创意的那几年让我对内容生产的链条有很直观的感受:流程复杂、依赖人力,效率低,且创意价值能否完整体现也非常挑客户的选择和审美。当时心里其实一直有个矛盾,一边觉得创意本身非常有意思,可以为不同品牌不同产品赋予全新的生命;另一边又觉得这种因人而异、费工费时的创作方式非常枯燥,它集中在少数所谓的专业人群中才能被充分表达。

2019年我开始关注AI在视觉领域的萌芽,看到过一些GAN的实验成果,但觉得离落地还很远。真正的转折是在2022年底,第一次在自己电脑上跑Stable Diffusion,那一刻我觉得工具革命真的来了。也正是因为过去做过创意、懂得其中的痛点,我才会坚定地把自己推到AIGC赛道上来。

NEXTA创新夜谈:2023年5月创立LiblibAI时,AIGC领域还处于早期阶段,你是如何判断这个赛道的商业价值的?当时的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是怎么做的?

张子捷:坦白说,我们没有做那种特别严谨的市场调研。判断主要来自直觉和早期用户行为。当时我们发现,最早一批玩AI绘图的人,并不是专业的设计师或插画师,而是医生、会计师、金融从业者。他们没有美术基础,却能因为AI找到表达自己的方式。这种人群迁移让我想起了摄影的历史:不是画家改行拿起相机,而是全新的创作者群体诞生。那种“新增创意人口”的规模潜力,就是商业价值的根源。于是我们判断,如果有一个平台能让这些人持续创作、交流并沉淀作品,就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NEXTA创新夜谈:从0到1000万用户,LiblibAI经历了哪些关键的业务发展节点?能否分享几个最重要的增长转折点和背后的商业策略?

张子捷:第一个关键点是冷启动。那时我们几乎是“土法炼钢”,靠运营团队一个个去联系模型作者,把他们的作品迁移到平台里。第二个转折点是自然传播。我们没有大规模投放,作品在社交媒体上自发扩散,让更多人知道了LiblibAI。第三个转折点则是资产生产模式的闭环——用户可以上传几十张图片训练成自己的风格模型,再授权创作者使用,从而形成“生成—训练—交易—再创作”的循环。这三步走完后,平台的增长就进入了正循环。

NEXTA创新夜谈:设计为什么会是AI最容易落地的行业之一?

张子捷:设计天生是一个素材驱动型行业。过去要么拍摄,要么手绘,现在AI带来了“第三种维度的素材来源”。比如电商设计,以前一个SKU需要拍很多白底图,现在只要一张照片,加上提示词,就能生成不同场景的应用图。这种效率差距非常直观:省时间、省人力,还能激发新的想象力。换句话说,设计行业既有明确的痛点,又有可以量化的收益,所以落地速度会比其他行业更快。

二、设计,AI的最初落点

NEXTA创新夜谈:LiblibAI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社区。你们如何平衡技术开发和社区运营?在构建创作者社区方面,你们有哪些独特的方法和经验?

张子捷: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定位成单纯的工具公司。LiblibAI的核心是创作者社区。每个用户都可以上传数据微调风格模型,然后分享给别人使用。这种共享机制让平台不断有新的风格涌现。当然,对国内头部开源模型最快速度的能力支持,让我们的创作者可以第一时间使用是最重要的。Lib是一个完全拥抱开源生态的AI多模态社区,开发者与创作者将在这个平台相互碰撞、彼此成就。事实证明,这种社区氛围也是是用户黏性的重要来源。

NEXTA创新夜谈:LiblibAI目前有超过10万个原创模型,生产并分享超过2.3亿张AI图片。这些数据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商业价值?你们是如何将用户活跃度转化为商业价值的?

张子捷:这些数字本身说明了一个事实:AI创作已经成为内容生产的重要环节。过去强调的是“标准化设计”,现在是“规模化的个性”。首先,每个用户都能训练自己的风格模型,并且把它变成可以交易的数字资产。商业价值就来自这种转化——会员订阅、模型交易、乃至企业用户的采购。活跃度越高,内容生态越丰富,用户越愿意付费留下来。当大量风格和表达可以通过最低门槛的方式交互进行,那创作就真正属于了所有人。

三、AI出海:全球市场的机会与挑战

NEXTA创新夜谈LiblibAI的全球用户访问量已超1亿,出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最初的出海动机是什么?你们是如何制定出海策略的?

张子捷:从Day 1我们就想做全球化的产品。首先在技术和算力分发上,全球化能力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在内容创作垂类而言本来就没有国界之分。最初的动机很简单:我们在中国探索的大量生产力场景的模型资产在全球都有价值,如果只局限在国内就太可惜了。出海策略上,我们选择先从日韩、东南亚切入,因为那里的审美和使用场景和国内是近似的,对早期AI开源生态的接受度更高且对内容生产的积极性也非常强劲。

NEXTA创新夜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对AI创意工具的需求有什么差异?LiblibAI是如何进行本地化适配的?哪些市场表现最好?

张子捷:我想分两个维度来说,一个是内容喜好上,另一个是工具本身。可以说差异非常大。内容方面:国内用户喜欢探索AI可以无限接近人类创作以至于以假乱真的风格,如像真实相机拍摄的摄影效果、人类手绘的插画漫画等。还有就是工作场景中能用到的内容:营销海报C4D风格,电商主图等等。日韩用户对插画漫画和人像创作有极大的热情,欧美用户则更更看重AI带来的猎奇、梦幻、超越现实以及极具趣味性独特性的内容。我们做了很多快速迭代,比如在不同市场上线差异化的风格模型。目前在东南亚和北美的表现都很让我们惊讶。。

NEXTA创新夜谈面对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国际竞争对手,LiblibAI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是什么?你们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张子捷:Midjourney是非常优秀的闭源模型工具。而在开源多模态模型的叙事里,早就百花齐放。在当前的AIGC赛道里还远没有到存量竞争的时候,我们更强调“多模态共创”,从而让更多开发者看到普通人也能在这里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当然在用户心智和认知赛道上是存在竞争的,而Lib高效极致的产研效率应该是我们保持优势的唯一策略。

四、Agent时代的想象力

NEXTA创新夜谈:LiblibAI服务了近1000万创作者,你观察到AI工具是如何改变创作者的工作流程的?传统的创意工作流程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

张子捷:传统流程是“先构思,再执行”,执行阶段往往很漫长。AI的加入让这个环节被极度压缩。现在很多创作者可以在几分钟内生成几十个版本,把更多精力放在选择和叙事上。工作方式从“劳动密集型”转向“创意密集型”,这是根本性变化。

NEXTA创新夜谈:你认为未来创作者需要具备哪些新的技能才能更好地与AI工具协作?“提示词工程”是否会成为一种新的专业技能?

张子捷:提示词确实在现在很重要,但我觉得它是过渡形态。真正的核心能力是能否清晰表达创意。未来AI工具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更自然更纯粹的交互方式,人不需要记住复杂的“咒语”,而是要学会和AI建立自然的沟通协作关系:懂逻辑、懂审美、懂叙事,用本能去描述需求比单纯写提示词更关键。

NEXTA创新夜谈:在LiblibAI平台上,你观察到哪些类型的创作者最能发挥AI工具的优势?是技术背景强的,还是艺术感觉好的,或者是有其他特质的?

张子捷:我观察到的现象是,审美和想象力往往比技术背景更重要。有些人虽然完全不会写代码,但能把提示词描述得极其细致,比如光影、材质、配色,他们的作品往往最出彩。换句话说,AI解决的是执行力,但创意和品味依然决定天花板。

NEXTA创新夜谈:你如何看待AI创作中的“原创性”问题?当AI可以生成大量内容时,人类创作者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哪里?

张子捷:我一直相信“0到1”必须由人来完成,AI擅长的是“1到99”。原创性来自人类提出的新问题、独特的叙事和审美。AI是放大器,可以把人的构想变得更高效、更丰富,但不能代替“起点”。真正打动人的作品,始终需要有人类的烙印。

NEXTA创新夜谈:从商业角度看,你认为未来的创意产业会如何分工?AI负责哪些环节,人类负责哪些环节?这种分工对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会有什么影响?

张子捷:我觉得未来会形成一种相对清晰的分工:AI负责执行与规模化生产,人类负责叙事与审美。比如广告行业,以前一个Campaign要几十个人,现在可能只需要一个核心创意+AI助手。这会让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发生迁移——价值的核心不再是“产能”,而是“能否构建独特的叙事框架”。AI将让创意的生产交易发生微妙变化,人人都会使用AI 做基础创作,而拔尖的创作者的边界将无限放大。

NEXTA创新夜谈:你观察到一些创作者对AI工具有抗拒心理,担心被替代。LiblibAI是如何帮助这些创作者适应和拥抱AI工具的?

张子捷:这个在22年底至23年初的时候有很多这样的声音。我想说的是AI不是替代,而是帮助你创作的「人」。AI可以帮助你节省大分部的机械劳动,让创作者把时间放在更有价值的部分。我们也在不断充实多模态的高价值场景内容,让大家看到AI带来的是生产力提升的新机会,而不是威胁。

NEXTA创新夜谈:在你看来,10年后的创意工作者会是什么样子?他们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张子捷:假设我们与AI沟通的硬件不发生巨大变革,我想AI会更像一个有人格有记忆的设计专家。你只需简单的描绘需求,它立刻用专业的创作素养、极高的审美、真正了解你需求本质以及非常快速的给你一个多模态复合的内容方案。创作者将结合自己的需求用最自然的手势和语言表达修正需求。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能创作合作者”。

NEXTA创新夜谈:从设计Agent出发,未来还有哪些行业或场景值得复制?除了图像生成,LiblibAI是否计划拓展到视频、音频等其他AIGC领域?

张子捷:我觉得未来所谓的模态概念一定会模糊,视频、音频这类给人类多维信息感受的复合模态一定是未来方向。我们也在做一些探索,比如多模态内容的自动生成、音乐辅助跨模态创作。我的判断是,未来会出现多个垂直方向的“创意Agent”,不仅在视觉,还会延伸到声音、空间,以及更多让人惊艳的交互答案。

NEXTA创新夜谈:如果展望未来三年,你认为AIGC行业会如何演变?LiblibAI的全球化愿景是什么?你希望LiblibAI在全球AIGC生态中扮演什么角色?对AIGC领域的参与者有何建议?

张子捷:我认为未来三年会真正进入“Agent时代”,AI不再只是生成工具,而是会变成创意流程里的角色伙伴。LiblibAI希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全模态AI社区,不只是中国用户,而是连接全球创作者与开发者。我们想扮演的角色是“桥梁”:一端是大众与表达欲望,另一端是无限成长不断给人来带来惊喜的AGI。至于建议,我想说,AIGC的能力就像远古人类掌握了交流的语言一样伟大,我们一起用好新的语言在未来创造更多可能。

+1
3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本届获奖者在通用人工智能(AGI)、具身智能、数字医学、数据安全等前沿方向展现出卓越创新能力,成果被业界广泛采用。

1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