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十年轮回,我收获了185%的涨幅和-82%的重挫
到现在,我还会打开十年前的那个股票账户,看一看至今仍然留在账户里的两只股票。
两只股票的本金差不多,收益则截然不同。
如果按9月第一个交易日的收盘来计算,一只股票收益为185%,另一只则是-82%。
时隔十年,沪指重新站上3800点,创下自2015年8月之后的新高。
每一轮的牛市,总会令人想起上一个高点时的场景。如果在当时买了某只大牛股,并持有至今,会有多少倍的收益,如果加了杠杆,又会放大多少倍的收益。当然,如果遭遇下跌,杠杆也将成倍地放大风险。
两只股票的迥异之路,仿佛更能彰显出投资的两面,一面是价值的馈赠,另一面是人性的博弈。
1
“5年没动账户翻5倍”,
让我模仿到了
我的第一只股票,大约就买在3800点的位置,不过比2015年8月的那个3800点更早一些,大约是在2015年3-4月间,当时沪指从3300点一路上行,直至冲到6月5178点的高位。
而8月的3800点,已经是处在从高位向下的“下跌通道”上了。
2015年4月1日,股民在杭州一证券营业厅,手机上显示沪指收盘站上3800点
翻开当时报纸的经济版面,一个月中,起码有大半个月都是在谈股市。跟同事或同行们一起出去打球、聚餐,席间的话题也几乎都是“你买股票了吗?”“买了什么?”“赚了多少?”这样的话题。甚至,即使在上班时间,如果不忙里偷闲刷两把股票软件,似乎也是“错过赚钱良机”。
曾经有一个下午,一位跟我用同一交易软件的同事因为登不上软件,急匆匆地跑来我工位上问我,“你能登上吗?”当发现确实是软件暂时故障之后,他撂下一句,“唉,耽误我赚钱啊。”又匆匆忙忙地跑了出去。
我原本是一个极度的风险厌恶者,即使同事或同行们每天把股票挂在嘴边上,我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觉得,那是离我很遥远的事。
真正促使我决定入市的,是2015年3月股市大涨时,“开户5年没动账户默默翻5倍”,“20万买股票基金,5个月就赚20%”这些被媒体展示出来的个体案例。
当时有一位同事展示出的家人案例是,2011年,她的家人为了帮券商朋友完成任务而开户,开户之后,由于完全没有选股经验,就随便挑了几只10元以下的股票,总计花了约2000元。而到2015年,账户上已经变成了10910元。“感觉钱真算是白捡来的。”
在这之前,我曾经一直以为股票需要从开市到收市,一刻不停地盯着交易大厅或交易软件的数字,如果错过了一分钟,可能就会亏掉一大笔钱。
这样的案例让我逐渐打破了对股市的敬畏,产生了“我也能行”的想法。股票买了之后即使放着不动,也可以凭借大盘的大涨带起来,而且,即使是几千元这样很小的额度,也能在大涨之后得以有可观的收益。看起来好像真的挺简单。
开户之后选的两只股票,一只是中国平安,经过十年的持有,成本从40元左右下降至20元,叠加涨幅,已经累计拥有185%的收益。一只是已经被ST的苏宁易购,当时还叫苏宁云商,伴随着风口的过去,逐步被跨界的包袱所拖累,直至步入债务危机,连年亏损。股价也从10元左右跌至不足2元,跌幅高达82%。
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选择这两只股票的逻辑没错,如果让我再选一次,也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但回过头来看,一只股票拿十年不动,是一种掺杂着困惑、期待与释然的复杂体验。
股市跌至3000点以下时,有亲友听到我一只股票拿了好几年,笑话我没脑子,不懂行情和形势,跟我说“硬扛必死”。但当我问他形势是什么时,他又拿出一堆我完全听不懂的逻辑,比如投资的本质之类,而且用词坚决,要求我先把软件删掉,把盯盘的动作停下来,“直至完全读懂这些话再开始投资。”
这样的评判,我既无法相信和听从,又找不出任何可以反驳的理由。只能在困惑中暗自安慰自己:或许那是另一种在股市的生存之道吧。
从3800点再回到3800点,盈利的股票到点套现,亏损的股票留在手里死扛,无论是盈是亏,都渐渐和身边人有了些“悲喜不相通”的感觉。
从之前看着他们谈到的“今天涨了”,“明天跌了”时,有着感同身受的悲喜共鸣,到后来新一波浪潮出现,股市热度再度回来时,已经很难再找到跟我同步持仓交易的身边人分享交易的感受。
这种感受在2024年9·24行情中尤为明显,彼时全网“牛市到来”的声音此起彼伏,争抢开户的消息也仿佛再现了2015年的场景。个人账户中,中国平安的持仓收益也是从那时开始突破了100%,并且至今始终保持在100%以上。
但我当时反倒没那么激动,只是看着账户里一些解套的,赚到收益的股票,默默将其设单卖出,当作是时代送给我的一些奖赏。
10年间185%的涨幅,也更像是一种理念的缩影。翻看股票账户,除去中国平安之外,我在十年间长线收益的股票并不少,两年67%的中国银河、三年34%的人民网、四年26%的海天精工,一年30%的鞍钢股份等,尽管本金都不大,也未能复刻“翻5倍”的神话,但终究让我看到,长期持有,做时间的朋友,还是能带来些许力量。
2
从乘风而起到麻木,
只需要两个月
换个角度,如果要做到在上涨面前有定力拿住,恐怕先要做到在下跌面前拒绝割肉。
以2015年的情况来看,选择中国平安和苏宁易购的理由是相同的。
第一,两家企业都是数一数二的龙头,依托多年的发展,拥有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主营业务根基。第二,在当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两家企业又有强烈的跨界突破愿望和清晰的跨界方向,为未来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尤其是平安,在前些年“股债双杀”给保险业带来的冲击面前,已经依靠综合金融“三驾马车”的布局,相比于行业内的其他家企业成功实现了穿越周期,保持增长。
而在工作之中,我也会常态化地阅读到这两家公司的财报、业务动态、调研报告等,时刻可以关注到公司的动态,进而检视对自己投资的影响。
但如果只看这些,那自然是低估了股市的复杂性,也低估了人性的复杂性。
大盘的“黑天鹅”是第一类风险。买入中国平安后,曾在起初的一个月内吃到20%的涨幅,由此幻想可以依靠投资收益覆盖自己的日常生活所需,实现某种程度上的“财富自由”。但大约两个月后,2015年“6·15”之后的大跌便很快击碎了财富自由的梦想。
2015年6月13日,证监会发出措辞严厉的通知,要彻底清理场外配资,股市随即在之后的半个月内开启几轮大跌。
大量的资金出逃,加了杠杆的人股票被强平,而由此产生的卖单又将股价砸至更低,如同一个停不下来的死亡循环。股价开盘即封死跌停,想逃也逃不掉。
6·15之后的几天,我还曾经暗自窃喜。作为具有成长性的“大白马”,当时中国平安的抗跌能力还得到了些许体现,虽然股价也从90元以上跌至80元左右,但无论是相对于大盘,还是相对于我的成本,都属于“韧性十足”。
但覆巢之下无完卵,6月末,中国平安10送10转增之后,股价同样受大盘拖累开始加速下跌,持仓也由浮盈转为浮亏,直至两年后才回到成本线上方。
恐慌很快被麻木所替代,每天打开软件,看着不断下跌的数字,反复计算着,“需要多少个涨停能拉回来?”“明天还会跌停吗?”“意味着多长时间白干了?”这种对未知深渊的恐惧,比已知的亏损更折磨人。
面对这样的“黑天鹅”,很难用此前听到的“不够努力”、“贪欲过盛”来指责自己,而是第一次感受到,遭遇市场碾压时,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一切眼中的价值也都会被归零。
唯一的慰藉是中国平安当时的业绩表现,在此后数年连续保持着增长,分红也在维持着,这使得我能够抑制住自己割肉离场的心理,等着它回到盈利区间内。
之所以能在之后的几年一直拿着它,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它不断下跌的成本和日益增长的浮盈,在账面上适当对冲了其他持仓“踩雷”带来的浮亏,让我在股市上还保持了一点信心。
这种恐慌性的大跌,在过去的十年中并不少见。2016年1月的沪指试行熔断,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的全球股市大跌等等,都不止一次复制过类似的“雪崩”事件。跌幅、周期完全没有规律,唯一能看到的是大量的卖单,和不断出现的跌停板。
个股的“黑天鹅”也在冲击着企业和持仓的命运。
与苏宁在2020年被恒大200亿债务引发的连锁反应一致,我在苏宁易购的持仓也是从那年开始转入浮亏。随后,苏宁的债务危机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连番倒塌,最终股票被套上ST的帽子,直至现在无人问津。
在200亿事件之前,我仍然对苏宁有着一些“翻盘”的信心。尽管在当时创业风口过去之后,苏宁此前的几笔跨界尝试进行得并不顺利,但相对稳健的主业依然让我对它的调节能力有着些许期待,认为只要它当机立断甩掉包袱,总归还能回到正轨上。
但200亿事件及背后债务问题的进一步爆雷,才令我意识到,真正击垮信心的,不是数字上的亏损,是意识到自己已经在墙倒众人推的恐慌中,与一场注定毁灭的爆炸绑定。
这与大盘的“黑天鹅”一样,一切扎实的基本面和信心,都是徒劳。
入市前,曾经觉得凭努力可以永远稳住,但入市了之后便知道,没有什么是永远的。
3
每天都在对抗风险,
但还未想好何时离场
如果说这十年间有什么值得庆幸的,那就是我始终保持着一种闲钱入市,拒绝豪赌的心态。
2015年第一次买股票时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当我盯住软件的股价数字,在内心和软件上默默设好目标买入价时,却发现,股价始终在目标价上游移,始终无法交易成功。
不停地撤回单子,修改买入价格,而挂牌价格仿佛也在故意作对。等待的十分钟内,仿佛每耽搁一秒,那种被拒之门外的挫败感,和“必须马上加入”的恐慌感就会多一分。
当天一共上调了三次买入价,终于将股票买入。直到后面看到这只股票出现下跌时,才知道,这是“高位接盘”的一种体现。
“高位”的影响很快显现,入市三个月左右,就碰上了沪指高位大跌,而且这种剧烈的震荡,直接击碎了我补仓抄底的所有幻想,更没有想过去加杠杆。
而这,只是接下来的十年中,漫长纠葛的开始。相比上涨之后的获利出逃,我多半在想的是如何对冲和平复股市带来的风险。
在充分感受了股市的风险之后,我也将自己的资金在多个维度做了布局,并且始终严格控制着自己在股市中的资金的总占比。即使股票市值全部清零,对我来说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对于现有的股票,我也更多以个股的目标来决定买入和离场的时机,至于是否错过了浪潮,错过了大资金的买入卖出,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
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学会技术流路线。既不会看K线,也不会预判资金趋势,仅仅是从财报和公司运营情况中观察其投资的空间。
这固然会令我对所有的热点后知后觉,很难做到在某些风口提前布局,但回头看这几年的跌宕,也不会令我有太多反噬自己的情绪负担。
不算其他交易,仅就这两只股票而言,中国平安的185%收益和苏宁易购的82%亏损直接对冲之后,我还是收获了大约15%的收益。
但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有思考清楚的是,究竟什么时候,会是股市交易生涯的终结。
有人说,不论是不是牛市,都需要考虑好到底赚多少钱才愿意收手。
但即使现在设好了赚多少钱的目标,等真的到了那一天时,会不会真的离开,也是个问号。
也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有新的“黑天鹅”,推翻我现在全部的想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财经”,作者:何小琛,编辑:江淼,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