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落子即定局

晓曦·2025年09月11日 18:02
沉默的背后。

在科技圈,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一家公司成功到极致,它会跳出“企业”的范畴,变成一个通用词汇。

比如,谷歌与淘宝变成了动词,而苹果和大疆成为了形容词。

这是一个开创了消费无人机市场的创新典型,也是在261亿美元市场规模中,独占70%市场份额的巨无霸。一路鲜花掌声簇拥下:大疆的产品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年度十大科技产品;公司也被美国权威商业杂志《快公司》评为全球十大最具创新力企业之一,位列全球第三。

市场的成功,让大疆成了明星,也让它成为了无数人试图学习与参考的对象。

有人试图拆解它的企业文化。它给新员工的寄语“DJI是一方净土,只有纯粹的创业和为梦想而生的艺术家”被无数企业奉为打造创新团队的圭臬。

但更多的人则试图直接复制大疆的成功:一头扎入无人机市场试图分得千亿市场中的一杯薄羹。于是,市场中,既有第二梯队的玩家,想要在消费级市场撼动大疆,也有基于垂直场景的玩家,从细分业务出发,尝试分一杯羹;同样不乏消费电子巨头,带着渠道与口碑试图一探深浅。

近日,大疆布局全景无人机的消息一经走漏,又撕开沉寂多年的记忆,这条“挑战者之路”上,多少以身入局的玩家,最后留下短暂的喧哗,退场而去。

只有大疆,依然保持着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而在运动相机市场,它的logo水印成了新的“电子奢牌”冲上热搜,大疆似乎只有同行,没有对手。

灯塔

大疆没有对手,但它的存在,就像在一片蓝海中立起了灯塔,让所有想分一杯羹的人,都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射箭。

自去年7月起,这一趋势变得尤为明显,有全景相机玩家对标大疆Pocket系列推出了自己的云台系列产品;到今年8月,则干脆宣布进军无人机,试图以全景无人机为入口,在大疆的绝对统治下撕出一条裂缝。

在各种公开场合与市场动作中,一众后来者从不掩饰自己对大疆的欣赏与忌惮。甚至有同行创始人在朋友圈直言:“大疆是领跑马拉松的顶级选手,能让更多人跑得更快;‘你是选择在新手村躺,还是选择一个魔鬼教练?’”

资本市场总是愿意为后来者积极进攻的姿态买单,并以大疆第二、某某行业大疆的名号为其镀金,换取真金白银的股价回馈。

“资本喜欢故事,媒体爱说某某品牌攻入大疆腹地,但真的有谁是大疆的对手吗?”

关于这场资本市场的狂热,一位接近大疆的投资人,率先对我们发出了提问。

看体量,大疆2024年营收800亿元,身后3.8万项专利堆成了技术的铜墙铁壁。仅仅2024—2030年7年间的计划研发投入300亿,是同行营收的5倍还多。

围绕渠道,大疆线下门店数量超过470家,是同行之最。

最重要的是70%绝对市场占有率带来的供应链掌控力。在各种真真假假的大疆传闻中,因为一毫米的误差、电池的续航、镜头的畸变,大疆让供应链出十多版方案故事屡见不鲜,这种掌控力也让业界倍感压力。业内盛传,汪滔会关注到一颗螺丝用几个手指头拧,拧到什么地步才算合适,以及什么松紧度对应哪种强度的螺丝胶,飞控系统中的几百颗螺丝,每颗都有自己的标准。

然而正是这种供应链的极端掌控力,不仅让大疆造出了最好的无人机,也能让大疆推出许多高性价比产品。同样是旗舰款运动相机,同行旗舰产品定价2698元,大疆能把OSMO Action 4和OSMO Action 5 Pro售价压到始终比同类产品便宜些许身位。云台产品,同行定价900,大疆就能推出700的同级别产品。

OSMO Action 4

而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无论是无人机、全景相机还是所谓的全景无人机,大疆既不是陪跑,更不是被动的靶子,反而更像是低调的行业主导者,不急不慢,定义着行业的速度和标准。

棋局

如果对大疆与竞品们近些年的动作做一个梳理,不难发现,一直以来大疆都更偏向在舆论上沉默;而在产品上以攻代守,发动降维打击。

从产品来看,大疆的跨界进攻者们有两大核心高地,其一是全景相机,其二是运动相机。

早在2021年,大疆就运动相机市场发起了闪电袭击。当年十月,大疆推出运动相机Osmo Action 2,自此一炮而红。根据BCN数据,仅用两年时间,大疆就做到了全行业第二,到了去年年底,大疆的市占率一路增长至32.1%,相比行业第一的国外品牌,仅有两个点的微弱差距,相比行业第三,则是领先了足足14个百分点。

如果说运动相机只是简单的试水,那么关于全景相机,这种以攻代守的姿态就体现的尤为明显。

今年7月24日,大疆在公众号发文《7月31日,20:00|一寸见乾坤》,一周后,大疆首款全景相机Osmo 360正式推出。

Osmo 360

从产品定位看,Osmo 360是典型的旗舰产品。而技术细节上,通过两颗定制的1英寸方形传感器,Osmo 360首次将一英寸画质搭载到了全景相机,将传感器利用率提升25%,总面积达到同类旗舰产品传感器的1.5倍。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大疆之前,业界全景相机全都采用了和普通相机一样的长方形CMOS,这就在全景模式下,传感器真正工作的面积仅有最中心的正方形部分,导致了硬件性能的极大浪费。

但更具代表性的,是Osmo 360的定价,2999元,较同类旗舰便宜了300元之外,如果配合国补政策,用户实际购买价则直接下探到2500,比对手低了足足800元。

也是因此,Osmo 360一经发布,便在一小时内官网售罄,更在开售一个多月,就有拿下全景市场半壁江山之势,很难说会不会复现几年前的超级爆款Osmo Pocket 3手持云台相机。

“品牌加持+供应链掌控+研发降维打击”这一套,大疆已经玩的炉火纯青。

不难预料,相似的打法,大概率也将在半年后的全景无人机战场重新上演。

多个渠道消息证实,大疆早在2022年就已立项全景无人机,历经多轮方案迭代,今年才最终定版,目前产品已经进入排产期,预计将于2026年元旦前后正式发布。

随着谍照在全网流传,越来越多的细节被披露出来:这是一款轻量级全景无人机,机身采用了与Avata系列类似的全包桨臂设计,影像方面采用全景镜头搭配可转动云台,配置参考osmo360 直接8K60fps、10bit D-LogM参数拉满,并且大概率支持1英寸全景影像传感器。

图传上,大疆全景无人机大概率会搭载DJI O4图传,也是目前大疆最主流的图传方案,可以保证至少10公里以上图传距离的高清画质传输。避障方面,从谍照上看,这款产品大概率搭载了双目乃至激光雷达避障,做到了各种极端环境的适配。

36氪也从大疆内部获知,大疆对这款产品的定位就是配置拉满,价格始终做到同类型同梯次产品中最低。

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在市场动作毫不拖泥带水,大疆为什么不干脆在宣传层面也一并高调起来“回应一切”,参与舆论的狂欢?

无为

一位接近大疆的供应链人士看来,大疆沉默的背后,其实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少说多做,是大疆一贯的风格。

其二则在于“别人拿你做流量,你回应了不就是在帮对方炒作,承认隔着好几个身位的同行对你形成了威胁?就像你看小说,金庸写南慕容北乔峰,一开始你是不是会有慕容复其实和乔峰水平差不多的错觉?”

过去,对标龙头几乎是各个行业后来者的标准路径。各个安卓手机的发布会上,每家企业一边致敬苹果,另一边也在不断对标苹果。用摄像头、屏幕这样的供应链微创新“吊打”苹果。对苹果来说,不回应,只是在声量上吃小亏,回应,则等于认可了对方虚设的靶子——是的,在手机背板装上五颗摄像头的手机的确和苹果能打得有来有回。

类似的案例不止出现在消费电子领域。

后来者通过绑定行业龙头,自抬身价几乎是所有行业的标准解法。心理学中,我们将其称为“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用户对陌生事物的判断,往往会以一个已知的锚点为参照。如果行业中已经有了苹果、大疆这样的绝对龙头,行业后来者就会通过“凭空造词”、无限细分类的方式,降低用户认知门槛的同时,提升品牌影响。

比如,如百事可乐对标可口可乐,主打年轻,通过蒙眼评价可乐的方式,抢占年轻可乐的空位;再比如近些年新晋的一众吹风机品牌,也会绑定戴森,从高速马达出发,主打相同性能、更高性价比,从而一炮而红。

但不同于可乐的千人千面需求,以及吹风机的成熟供应链,无人机的门槛与要求远非普通消费电子或者消费品可比,所谓的全景无人机同样不例外。

市面上多数全景拍摄,仍停留在多镜头拼凑的层面,存在拼接不自然、色差明显、实时预览卡顿等问题。类似情况在地面,尚可以性价比为由蒙混过关,但到了天空,高动态飞行的背景下,本就畸变拼凑的画面会直接抖成筛子,炸机、信号断连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

全景无人机不是让全景相机加个桨叶上天的简单拼接,也不是靠用户公测就能完善的APP,其安全、便捷性、稳定性与画面、总体性能标准更是远超普通无人机。

一个简单的案例是,当面临强风、高速、复杂地形,传统增稳方案早已力不从心,而大疆融合机械、光学与电子的增稳方案,不仅是行业标杆,更是多数同行尚未触及的盲区,从早期悬停漂移、操控延迟,再到如今的到手即飞,乃至做复杂编队表演,大疆已经把飞控做到了如用户器官般丝滑无感。

动力系统同样如此。农业无人机需长时间满载飞行,消费级机型则要应对高原、大风、低温等极端环境。大疆进行了大量高成本实测:农业机在万亩农田反复验证续航与载重,超级无人机仅用12分钟就将30斤物资运抵珠峰——背后是在缺氧、低温、强风中积累的极端数据。

大疆T100农业无人飞机

更不必说大疆最拿手的影像,大疆已超越简单组装镜头的阶段,从光学设计、传感器调校到色彩科学,均实现深度自研。定制CMOS传感器提升了弱光表现和噪点控制,独家D-Log M模式则为专业用户提供更大的后期调色空间。

这些能力的背后,是光学工程师、影像算法专家和色彩科学家团队多年的协同攻坚,绝非采购第三方传感器,简单做产品整合就能复制。

逐影

一定程度上,大疆是中国工业体系的多面体镜子,也是一个关于专注与定力的商业寓言。

它的创业故事,折射出的是一群固执的天才们如何从0到1的典型画面;在所有人不相信消费级无人机,不觉得这是一个蓝海的背景下,从无到有将其做成了千亿规模的超级风口。

中期加速进化的故事,折射出的是中国的强大供应链与研发的优势;内有强敌环绕,外有政策打压,但依然难敌企业自身飞控到无人机,到云台,再到全景相机,埋头研发所带来的无限复利。无论竞争还是打压,都迈不过多年研发积累形成的深厚护城河。

现如今,在这个资本狂热追逐风口、竞争对手频频以营销噱头博取眼球的年代,它依然能像一个冷静的执棋者,始终将目光锁定在产品与技术的棋盘本身,加速构建对手无法复制的深层竞争力,把每一款产品都成为行业标准,不被外界声音所干扰。

有人学习它,看到了创新与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有人追赶他,借此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同时也看到了整个系统的复杂;

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它、效仿它也追赶它,映照出的,则是自己内心深处最在意的那一面影子。

而对大疆而言,它要赢的,从来不只是赛点中的某一手,而是整场游戏的定义权。

+1
2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AI 随机性的核心成因:批次处理引发计算差异

9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