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皮摊干翻麦当劳,酸奶店逼疯喜茶,3个“野路子”横扫餐饮圈
这年头,餐饮是真卷疯了!有人愁着门店客流下滑,有人却靠新思路杀疯了—— 你敢信?
从陕西凉皮摊里蹦出来的魏斯理汉堡,居然成了 “国产汉堡天花板”,天津门店下午两点还排着 72 号队;
肯德基不好好卖全家桶,偷偷开起 20 平米的炸鸡小店,人均 20 多块把中式辣卤玩出花;
就连北京老字号紫光园,靠一杯奶皮子酸奶年销 3000 万杯,从大爷大妈的食堂变成年轻人追着买的网红店……
同样是做餐饮,为啥有的越混越惨,有的却能靠“不按常理出牌” 赚得盆满钵满?这三个品牌到底玩了什么新花样,能在红海市场里硬生生撕开增长口子?今天就来扒一扒它们的 “破局狠招”!
01
肯德基炸鸡兄弟:
品牌下沉不是降维打击,而是精准适配
近些年,中国炸鸡市场虽处于增长态势——2019 年到 2024 年,市场规模从 3000 亿元增长至 4796 亿元,业内预估 2025 年到 2028 年将攀升至 9216 亿元。但细分来看,西式炸鸡市场的增量却在持续放缓。
经过数十年发展,西式炸鸡市场已从蓝海变成红海:一方面,肯德基、麦当劳等巨头持续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华莱士、正新鸡排等本土品牌崛起,不断分流市场。
更关键的是,西式炸鸡还面临多重困境:部分品牌产品更新慢,缺乏新口味、新形式,难以吸引消费者;原料价格上涨、租金攀升、人力成本增加,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在此背景下,不少主打西式炸鸡的品牌增量减少,门店增长也触达瓶颈。
与之相比,韩式炸鸡和中式炸鸡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中式炸鸡以鸡腿、鸡块为主料,采用中式烹饪技巧和调味,经过腌制、裹粉、油炸等步骤,成品外酥里嫩,融合了孜然、盐等中式调味;
韩式炸鸡则以鸡腿为主料,常用牛奶浸泡去腥,用蒜泥、辣椒粉等调味,经裹粉、调糊后油炸,外皮松脆,还衍生出蜂蜜、咖喱等口味变体。
为获取增量,肯德基从今年开始将炸鸡业务拆分为单独子品牌,分别聚焦中式和韩式炸鸡,针对同一品类的不同需求与客群开辟新增长曲线。
其在上海浦东区南村路和畅里路沿街开出两家炸鸡店,南村店专注中式炸鸡,和畅里路店主攻韩式炸鸡,以“同品牌、同供应链” 的形式,小范围、低成本试水不同炸鸡市场的增量。这两家门店的运营逻辑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1、共性主要体现在门店运营上:主打小店模式,专攻外卖和外带场景。
上述两家门店均走极致小店路线,面积 20~50 平米,配备 3~4 名员工,抛弃堂食,主攻外卖和外带场景,单店运营效率大幅提升;
同时借助肯德基品牌势能,门店显著标注 “肯德基 × 炸鸡”,沿用原有供应链和 SOP,以工业化切入炸鸡品类,宣传食品安全可追溯、金标品质及标准化操作把控。
这种模式使得单店日平效可达肯德基门店的 2 倍以上,人力成本降低 40%。
2、而肯德基炸鸡兄弟的差异则体现门店品类和定价体系上。
产品设计上,双店分攻中韩炸鸡,中式重 "东方风味 + 生炸工艺",韩式强 "现制酱料 + 过程可视化"。
南村路的中式炸鸡店主打“东方香料,一品一香”,采用生炸工艺,推出 “生炸大鸡腿”“生炸小鸡腿” 两大招牌,融入五香原味、新疆甜辣、老式干煸等中式调味,还结合地域风味衍生出沈阳甜辣、延边烧烤等口味,形成 “一品类多风味” 的卖点,如 “基贝贝” 搭配木姜子、“拌鸡翅” 以蒜香胡辣椒为主料;
和畅里路的韩式炸鸡店主打 “五谷韩式炸鸡”,推出芝香芝士、琥珀甜辣、蜂蜜芥末等 8 种酱料,强调 “现调酱、现烹饪、现刷酱”,突出从炸锅到刷酱的全过程可视化。
价格策略上,中式炸鸡店人均约 24 元,韩式炸鸡店人均 26 元,远低于部分竞品 60~90 元的客单价。
其中,南村路中式炸鸡店在大众点评显示,单品定价 4.8~17.8 元,最低单品仅 4.8 元,还推出 “大鸡腿 1+1” 套餐(32.8 元)、单人套餐(28 元)、双人套餐(39.9 元);
韩式炸鸡店则以套餐为主,如 “双拼五谷炸鸡 14 块” 28 元、“三拼五谷炸鸡 21 块” 38 元。
肯德基的尝试证明:巨头下沉不是降维打击,而是精准适配。
一从“大而全” 转向 “小而精”,通过风味细分与场景创新切割存量市场;
二以轻量化门店 + 供应链复用实现高效扩张,取代重资产模式;
三是母品牌孵化子品牌矩阵,形成“航母战斗群” 式协同网络,覆盖多元需求;
四是品牌独立运营但共享供应链与会员体系,实现资源复用与风险分散。
因此当传统赛道增长见顶时,唯有通过“品类重构 + 模式创新 + 生态协同”,才能在红海中开辟新增量。
未来,餐饮市场的竞争将从 “谁更便宜” 转向 “谁更懂中国胃” 与 “谁更会算效率账”。
02
魏家凉皮的区域突围战:
与其在红海市场血拼,
不如将区域密度转化为供应链壁垒
魏家凉皮作为陕西本土快餐龙头,2025 年门店虽突破 400 家,但在区域市场正面临两大核心问题:
一是区域市场空间趋于饱和,单店营收增速从 2019 年的 18% 降至 2025 年的 5%。
长期以来,魏家凉皮坚持蜂窝式扩张,门店密度达每 1.5 公里 3 家,这一策略虽巩固了区域市场,却也导致陕西市场极度饱和,单店营收增速从 2019 年的 18% 下滑至 2023 年的 5%;
二是品类天花板显现,凉皮作为地域性极强的单品,客单价长期锁定在 15-20 元区间,消费场景突破难度大,其中 30% 营收来自非凉皮品类。
在此背景下,魏家凉皮通过子品牌魏斯理,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增长路径:
依托供应链能力的跨界复用,通过共享中央厨房、冷链物流及采购网络,将凉皮业务的成本优势迁移至汉堡赛道;
同时,以“快餐 + 零售 + 服务” 的复合生态形成协同效应,通过多品牌模式挖掘同一区域的市场增量,打破增长瓶颈。
魏斯理的表现可圈可点。其汉堡业务始于 2019 年,当年 5 月在西安新区吾悦广场开出首店,主打美式汉堡,搭配薯条、可乐等小饮,随后在西安陆续拓展至 19 家门店。
2024 年启动省外扩张,先后在太原、郑州、济南、天津等地密集布局,目前全国门店已达 40 家,且实现 “开一家火一家”。
小红书上,众多博主打卡魏斯理时频繁遇到排队场景 —— 天津乐宾百货店开业 9 个月后,某博主下午两点到店仍需等位 72 人,更被网友冠以 “国产汉堡天花板” 之称。
那么,魏斯理凭何以人均 40 元的汉堡,从魏家凉皮的子品牌中突围?
1、区域布局上,魏斯理汉堡采用“广拓 + 稀缺” 策略。在省外和省内,魏斯理汉堡采取的布局策略稍有差异。
在省内以西安为核心,以 “蜂窝式” 密集开店,在西安落子 18 家门店形成 “高密度覆盖 + 高频消费” 效应,压制竞品进入空间。
在省外,在合肥、太原等省外城市采用“一城一店” 模式,通过单店高曝光,制造 “稀缺性打卡效应”。
为了每步走得踏实一点,采取谨慎式慢开店模式,每月仅新增 1-2 家。而这背后是因为,其走的是直营 + 大面积 + 重人工的重模式,客群更聚焦,稳步开店才能在保持稀缺性的同时,确保每家门店运营稳定,并为调整运营给足了时间。。
2、产品层面,对标肯德基30-40 元套餐市场,主打 “现制工艺 + 分量足、量大管饱”。
目前已构建覆盖汉堡、披萨、小吃、沙拉等品类的多元产品矩阵,汉堡价格 14-40 元,披萨约 30 元。尽管人均消费与麦当劳 30-40 元区间相近,但通过三大差异点形成区隔:
一是打破“汉堡 + 炸鸡 + 饮品” 的传统套餐逻辑,首创 “单点汉堡赠薯条、可乐” 的 “加量不加价” 模式;
二是推行现制供应,明档厨房让消费者直观看到牛肉饼现煎、汉堡现组全过程,强化价值感知;
三是突出分量优势,延续“加量不加价” 策略 —— 招牌焦糖烤菠萝牛肉汉堡以松软面包、厚实肉饼搭配菠萝、洋葱等食材,形成扎实口感。
网友测评显示,普通汉堡店鸡排重量多在 150-180g,而魏斯理鸡排超 250g;“汉堡 + 薯条 + 可乐” 套餐中的薯条分量更大,可乐还可无限续杯。
3、门店装修走轻量化路线,突破传统汉堡店的家庭友好属性,主打现代简约风格。
传统美式快餐多以暖色、红色为主色调,风格稳重实用,空间布局为“大堂 + 儿童游乐区” 的经典组合,兼顾全客群,保留儿童游乐区、家庭休息区及外卖取餐区。
而魏斯理聚焦社交优先,放弃全客群覆盖,契合 Z 世代社交需求。为此门店突破西式家庭客群的设计模式,
一卡座隔断、小座椅设计更适配单人及双人社交,取消儿童游乐区与家庭休息区;
二是大胆运用绿色、亮绿 + 浅木色 + 亮灰色等清爽色系,以简洁线条与模块化家具打造无压迫感空间。
4、供应链端,复用魏家凉皮的中央厨房体系。
例如牛肉饼采用定制配方,由集团统一采购加工,成本较市场价低 15%,这让其在保证品质的同时,得以维持较高毛利。
这得益于魏家凉皮门店长期积累而来的庞大供应链体系。据公开资料,魏家位于草滩三路石羊工业园的中央厨房基地里,拥有全自动凉皮生产线、粥品、馍胚、卤肉、米线、料包等生产线,以及三温区(常温、冷藏、冷冻)五千平方米的配送中心。
而魏家构建的自建供应链将成本压缩至最低,为魏斯理“高质低价” 的商业模式闭环打下了基础。
魏家凉皮通过魏斯理汉堡验证了:区域品牌的增量不在“盲目全国化”,而在“深耕供应链能力,通过场景创新释放生态协同价值”。
如短期靠成本复用供应链实现新品类极致性价比;中期靠场景用空间设计与产品组合切割细分客群;长期靠生态构建“餐饮+零售+数据”的闭环互哺体系。
毕竟对于对区域型企业而言,与其在红海市场血拼,不如将区域密度转化为供应链壁垒,用“低成本试错+高精准创新”在区域市场再造一个“魏家宇宙”。
03
紫光园“奶皮子酸奶站:
将餐厅招牌单品升级为零售爆品,
打通“堂食+零售+文旅”全渠道
近几年,作为老字号的紫光园几乎每年都能给市场带来惊喜。2024 年,一款奶皮子酸奶让这个北京老字号再度翻红,创下了惊人的销售业绩 ——当年国庆假期日均销 12 万杯,单日最高销量突破 30 万杯,全年销量更是达到 3000 万杯,成了妥妥的爆款单品。
这款奶皮子酸奶的火爆,不仅让紫光园名气大涨,更在行业里掀起了一阵跟风热潮。
全聚德、局气、方砖厂 69 号炸酱面等一众京味品牌纷纷入局,不少烘焙和中式餐饮品牌也赶着上新奶皮子酸奶,让它成了 2024 年酸奶界的爆款,市场上甚至冒出了不少主打奶皮子酸奶的专卖店,俨然成了酸奶行业的现象级产品。
如今,紫光园为了进一步探索第二增长曲线,把这款现象级爆款奶皮子酸奶与专卖店模式结合,开出了首家奶皮子酸奶零售店。
1、门店布局上,这家店走的是小店模型,沿用紫光园标志性的绿色色调,专攻外带场景。
选址在北京海淀区万象汇地下一层的高曝光点位,面积仅 20 至 30 平方米,延续了 “小而精” 的战略。
店内区域规划简单,只设产品制作区、展示区和收银区,整体风格紧扣绿色调,突出 “清真”“现烤” 等核心关键词。
2、渠道扩展方面,紫光园采取全场景覆盖策略。
除了开独立酸奶店,几乎所有靠近地铁的紫光园门店都新增了摆摊业务,专门售卖奶皮子酸奶;
同时,产品还进驻了盒马、山姆等新零售渠道,进一步巩固了在该品类的领导地位。
3、产品组合上,门店以奶皮子酸奶为核心,搭配中式点心、西式面包、炒货和卤菜,形成五大品类系列。
奶皮子酸奶推出了抹茶味、炭烧风味等新口味;卤菜主打紫光园招牌的酱牛肉、口水鸡腿等;面包和炒货则涵盖牛角包、土司、松果干等品类。
4、定价上,客单价控制在 20 至 30 元,性价比突出。
美团平台上优惠力度更大,原味奶皮子酸奶 6 瓶仅售 39.9 元,五黑素、龙井酥、芝麻扣等单品均为 4.5 元,驴打滚和拿破仑每份 11 元,整体价格相当亲民。为了更贴合消费习惯,奶皮子酸奶还推出买五送一的活动。
目前,紫光园已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布局多家门店,持续扩大市场版图。
紫光园走的是典型的“餐饮转零售” 路径,把餐厅的招牌单品升级成零售爆品,打通 “堂食 + 零售 + 文旅” 全渠道。
具体来看,餐厅设酸奶试饮台,用堂食引流,把堂食客流转化为零售客群;社区店主打“鲜制现提”,写字楼店推出“酸奶 + 轻食套餐”,覆盖早餐、下午茶等场景;还入驻盒马、抖音商城,通过“老北京酸奶挑战赛”触达 Z 世代。
而这一路径正是为了解决传统门店的两大痛点:一是传统餐饮利润薄、场景受限;二是老字号品牌认知固化,年轻用户流失。
紫光园的实践给老字号转型带来了重要启示:老字号转型不是“颠覆传统”,而是把百年技艺转化为可规模化的现代消费符号。
当奶皮子从餐桌甜品变成地铁口的便携杯、景区礼品袋里的文创款,它就完成了从 “老味道” 到 “新生活方式” 的蜕变,这才是穿越周期的核心密码。
这背后藏着三种逻辑:
一是找到“高频消费场景” 建立用户习惯,再通过情绪设计(如怀旧)提升溢价;
二是要用“硬科技 + 软文化” 双轮驱动,而不是依赖历史光环;
三是复用中央厨房降低新品研发风险,用销售数据反向定制生产,实现“零库存爆款” 模型。
紫光园通过奶皮子酸奶实现品牌突围并拓展零售店的实践,为老字号破解“利润薄、场景窄、用户老化” 的困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解决方案。
小结:
这年头,做餐饮难不难?难!难在市场卷成红海,利润薄如纸片;难在成本涨个不停,客流却时好时坏;难在老客留不住,新客抓不着,稍不留神就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多少老板每天一睁眼,想的就是房租、人工、食材,愁的是该降价促销还是咬牙创新—— 怕步子迈大了扯着蛋,更怕原地踏步被淘汰。
但魏斯理汉堡、肯德基炸鸡兄弟、紫光园奶皮子酸奶站这三个案例,其实早就给我们指了条明路:餐饮的困局,从来不是“要不要变”,而是 “怎么变”。
不是盲目跟风开新店、上新品,而是把自己的老本行做精做透,把供应链变成护城河,把老客变成新增长的种子,把一个爆品的势能变成一片市场的增量。
说到底,餐饮没有永远的红海,只有不会游泳的人;没有过时的生意,只有守不住本、开不出新的思维。
真正的破局,从来不是推翻重来,而是在自己的根基上开新花。毕竟,能穿越周期的,永远是那些懂坚守、更懂生长的人。你的 “新花”,想好往哪儿开了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餐饮O2O”,作者:专注餐饮业创新的小贝,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