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换购饮料,重新「攻陷」便利店
今年夏天,有没有感觉我们似乎已经被1元饮料包围了?
无论是连锁品牌的24小时便利店,还是社区里的夫妻小店,从冷藏柜的功能饮料、常温区的果汁,到促销堆头的新品茶饮,几乎半数饮料瓶身都印着“扫码参与1元换购”、“1元乐享,再来一瓶”的字样。
收银台旁的立牌、货架贴的提示语、甚至店员结账都会提醒:扫码有机会花1元再来一瓶,都在告诉消费者这个福利的门槛有多低。
从国民品牌娃哈哈的冰红茶,到茶饮赛道的“顶流”东方树叶,再到功能饮料领域的东鹏特饮,“1元乐享”活动已变成饮料行业的一股新潮流,几乎覆盖了碳酸、茶饮、功能饮料等所有主流品类。
尽管各大品牌的活动花样繁多,但细致对比就能发现,玩法无非是线下一元核销换购,或是加一元重复购买的“再来一瓶”优惠,并未给消费者太多新鲜感。
与此同时,终端零售门店对此抱怨日益增多:一方面,核销流程操作繁琐、耗时耗力;另一方面,所获得的补贴激励有限,难以覆盖人力与管理成本。
部分经销商对兑换机制配合度不高,导致兑奖行为在执行端频频受阻,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体验,也反过来对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造成了负面影响。
前几年让东鹏特饮打败红牛的“一元乐享”,在这个夏天还是行业无往不胜的“杀招”吗?
从发福利变倒卖潮,1元饮料让水饮行业“彻底疯狂”
“本来昨天打完球,在超市随手拿了一瓶电解质饮料,看到瓶盖上有一元乐享活动,结果一扫码就中奖了,结果一瓶变两瓶、两瓶变四瓶,真不知道是自己运气爆棚还是商家营销策略太成功。”付值说上一次这样“白嫖”好几瓶饮料,还是上小学时连续抽中再来一瓶。
“一元乐享”本质上是以往“再来一瓶”或红包活动的延续和变种,初衷是为了提高复购率,因此各家的竞争也从比谁更能送向送得多、送得久转变。
像东鹏饮料旗下大部分产品均醒目地贴有“高中奖率”黄色标签,宣称综合中奖率达20%;农夫山泉也不甘示弱,东方树叶“一元乐享”活动的中奖率高达25%,而冰红茶更是提升至30%;脉动则推出“开盖有奖”与“开箱有礼”双码联动机制,就差把“快来白送”写瓶身上了。
据新识研究所不完全统计,包括农夫山泉、娃哈哈、东鹏饮料、元气森林、脉动、怡宝、统一等在内的国内饮料品牌,甚至三得利、可口可乐等进口厂商均有产品参与其中。
各大品牌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新品迭代放缓、消费者注意力稀缺等多重挑战,单纯依靠渠道铺货或广告投放已难以实现有效增长,促销活动自然成为品牌拉动动销、提升终端活跃度的核心手段,加上头部品牌的下场,迅速将这场营销战推向白热化。
东鹏饮料旗下产品“补水啦”凭借激进的促销策略,市场表现迅猛。据马上赢数据显示,其市场份额从去年同一时期的16.45%飙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2.66%,几乎实现翻倍增长。
招商证券的调研:东方树叶依托“1元换购”活动的强力拉动,市占率被迅速推高,已接近75%的惊人水平,正朝着成为年销售额超200亿元的超级大单品目标高速迈进。
眼看收益可观,不少品牌的换购活动都从原定的9月底,硬生生延长到了12月底,不过消费者对活动的体验感却越来越糟了。
据从事酒饮行业的戴源杰透露,很多饮料品牌商在推行“1元乐享”活动时,会与合作的便利店提前确认好固定的补贴额度。
但是各品牌针对“1元换购”活动的结算账期不同,通常在2-3个月之间。这意味着,在账期结束、企业完成核销并返还补贴前,所有中奖换购的成本均由经销商先行承担。
因此,若某经销商所在区域销售火爆、中奖人数较多,其短期内需垫付的资金压力也随之增加,但仍需按正常价格继续进货以保障市场供应,这对经销商的资金周转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品牌的“1元换购”活动并未设置区域兑换限制,理论上只要瓶盖真实有效,消费者便可在任何参与活动的零售终端进行兑换。由于终端通常仅查验瓶盖真伪,而不追溯其来源,这些中奖瓶盖存在跨区域流通的情况。
而部分品牌的中奖二维码已与防窜货系统相联动,若产品在某地销售并中奖,消费者携带瓶盖前往另一地兑换,系统会识别为“跨区域扫码”。一旦触发此类预警,相关门店的兑换权限可能被暂时冻结甚至封号,给终端带来经营风险。
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不少门店在面对异地中奖瓶盖时选择拒绝兑换,即便消费者手持真实中奖凭证,也可能遭遇“兑奖无门”的尴尬局面。
据江西的李玫反映,“自己店里在做东方树叶一元乐享活动时,给消费者兑着兑着就没了额度,业务员到店从来不通知商家注册一点通,推荐码也不给,害我好多瓶盖兑给顾客了,经销商不给我们商家兑,业务员更是见不着人。”
这种机制与执行之间的矛盾,导致部分消费者在线下兑奖时屡屡碰壁,影响了整体活动体验。
之前换购过好几次的肖扬,发现东鹏饮料的扫码赢红包活动和一元乐享活动是两个系列,但是这两款饮料外包装上没有明显区别,自己中了好几次红包没办法兑换,结果看到网上还有人卖无奖码,于是花几毛钱扫码领到了红包。
因为有供需错配的情况,加上瓶盖回收,带码瓶盖逐渐成了带有金融属性的“商品”。
有人专门从废品站、小卖部、夜市摊位低价回收未扫码的瓶盖,再以0.5-2元的价格转卖。更夸张的是,部分灰产团队直接联系饮料经销商,批量购买未开封的瓶盖码,甚至雇人专门去超市“偷盖”。
在一些电商和二手交易平台上,出现了批量出售1元乐享中奖瓶盖的帖子。有卖家标注“东鹏特饮500ml,一元乐享瓶盖批发”,标价为2.5元。
这些行业乱象的出现,是 “1元乐享” 活动在执行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例如品牌方无法实时监控商家的兑奖行为,也难以防范二手平台的倒卖操作。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遭遇问题时,往往找不到有效的投诉渠道,只能自认倒霉。
截止9月7日,黑猫投诉上“1元乐享”相关投诉词条就达400多条,投诉理由多为“不给/已被兑换”、“虚假宣传”等,说明在活动推行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很大的争议点和不合理处。
饮企们如果继续放任,不仅会让“1元乐享”活动失去原本的营销价值,还会影响各级经销商的库存管理和效率,最终损害整个饮料行业的口碑。
发红包发成行业第一,都想成下一个东鹏?
“一元乐享”并非无糖茶品类原创的营销模式,回望冰红茶市场的鼎盛时期,康师傅曾凭借“再来一瓶”的瓶盖抽奖活动,成功激发消费者购买热情,并在与统一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销量逆袭,抢占了更大的市场份额。
但真正令这一促销模式发扬光大的是东鹏饮料,品牌通过1元的极低边际成本,有效刺激消费者重复购买,在维持产品价格体系和品牌形象的同时,实现了销量增长与市场渗透的双重目标。
2016年,东鹏推出“盖世红包”促销活动,消费者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随机获得0.28元至888元不等的现金红包。该活动成功吸引近5000万粉丝参与,带动整体销量同比增长超40%。
为突破单一面向C端扫码营销的增长瓶颈,东鹏特饮逐步将营销重心从消费者端前移,聚焦于距离消费场景最近的零售终端。
公司通过区域试点推行“开箱有礼”活动,在产品外箱内赋码,终端门店扫码即可领取补贴。这一机制有效激励了零售商积极进货,从而提升了东鹏特饮在门店的曝光率与可见度,间接推动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在整个过程中,产品价格体系保持稳定,未出现乱价现象。凭借这一精准赋能终端的策略,东鹏特饮在试点区域显著提升了市场渗透率。
2018年底,公司再度推出“壹元乐享”新型促销活动,设置消费者约20%的综合中奖率,中奖者可享1元换购一瓶250ml金罐饮料的优惠。
在对瓶盖和箱体的二维码进行关联采集后,2020年东鹏饮料“一元乐享”活动已能实现瓶盖不回收,门店每核销一瓶都会获得核销费用的奖励。
该活动为终端带来了极具吸引力的利润空间:每成功核销一次中奖码,门店除获得换购环节的1元收益外,还可通过东鹏特饮独有的系统扫码领取1.58元红包,合计获得2.58元额外激励。叠加每瓶饮料正常的1.2元销售利润,终端单瓶最高可实现3.78元的总收益。
经过前期有效宣传,活动参与度在2019年第二季度起稳步上升,并持续拉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19年第二至第四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幅分别达36.02%、65.94%和56.67%。
相比之下,当时竞品在渠道激励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如体质能量也设有“壹元乐享”活动,但缺乏扫码红包支持,渠道利润上限为2.2元/瓶(1.2元销售利润 + 1元换购收益);乐虎未推出类似“壹元乐享”活动,也无扫码红包机制,终端仅能获得1.2元/瓶的销售利润。
丰厚的利润显著增强了渠道各环节的推力,有效加速了东鹏的全国化布局进程市场渗透率,成功抢占了部分原本属于红牛和乐虎等竞品的市场份额。
事实证明,“一元乐享”活动很好的解决了东鹏新品迅速进入细分市场的难题。
东鹏饮料在2025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7.37亿元,净利润23.75亿元,其中电解质饮料“补水啦”上半年实现营收14.93亿元,同比激增214%,收入占比由上年同期的6.05%跃升至13.91%,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第二增长曲线。
公司推出的果之茶、大咖、蜂蜜绿茶等,都借助“一元乐享”营销模式,深受消费者喜爱。
不过,东鹏的“一元乐享”活动看似操作简单,实则背后设有多重高门槛,是东鹏在长期实践中从“扫码红包”“箱码红包”等早期促销形式逐步迭代升级而来。
要实现“一元乐享”背后的渠道利润精细化再分配,以及对全渠道库存数据的实时追踪与掌控,必须依托强大的数字化平台支持,并实现“五码合一”(即瓶盖码、瓶身码、提箱码、物流箱码、pallet码)与“瓶箱关联”等技术协同。
而这些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对生产端进行智能化改造,更依赖于经销商、分销商、终端门店乃至消费者等整个渠道链条的深度参与和高效协同。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执行不到位,都会影响整体系统的运行效果。
同样大搞促销的东方树叶2025年仍强调“需压缩渠道灰色空间”,康师傅上半年包括茶、水、果汁三大饮品品类全线下滑,从侧面反映出执行难度。
目前,饮料行业同质化严重,“一元乐享”活动确实帮助不少品牌方吸引更多消费者,以低价诱饵迅速打破了消费者对于饮料的惯性选择,同时也加速了商家库存周转,减少滞销损失,增加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良好形象。
不过,“一元乐享”也并非万能的,品牌过度依赖低价使得消费者逐渐形成 “低价预期”,一旦活动结束,产品回归原价,销量可能大幅下滑,进而导致品牌价值受损。特别是当所有品牌都推出“1购”,“促销内卷”会让活动效果大打折扣,最终沦为 “赔本赚吆喝”,收缩行业整体利润空间。
写在最后
拧开瓶盖后的“再来一瓶”,给人的快乐是真的,1块钱买到手的饮料,实惠也是真的。
但原本想象中经销商、消费者与零售门店三方共赢的“1元换购”活动,却因规则设计模糊,演变为各方皆有怨言的局面。
今年夏天饮料行业的集体“内卷式”促销狂潮,实则是行业普遍焦虑下的应激之举。这场以高补贴、高覆盖率为核心的营销大战,既照出了市场竞争白热化下的冰冷现实,也映射出品牌在增长乏力、创新不足困境中的挣扎与窘迫。
可以预见,明年夏天,或许“一元乐享”会暂时退场,但类似的促销玩法大概率不会消失,只会换上新的包装、披上新的外衣,继续在红海中搏杀,争夺那一亩三分地。
只是一旦形成“价格依赖”,饮料品牌们想爬回正常的价格区间,不知消费者还能否买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识研究所”,作者:范文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