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氪记台湾】猎豹在台湾如何做国际化?

石亚琼·2015年12月01日 08:29
“傅盛也希望我能利用在台湾这一年的经验,再去美国这个高级市场”。

Image title

台北,101大楼83层,放眼窗外,尽是大半个台北,几座山之外的HTC大楼还隐约可见。

这是雪豹科技的办公室。这家受猎豹委托成立的公司,也是猎豹全球业务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在大陆的台湾人会称这里是“猎豹台湾办公室。”

36氪在这里见到雪豹科技的懂事长吴德威(David Wu)时,他正准备飞往美国“去帮猎豹打天下”。 

“傅盛也希望我能利用在台湾这一年的经验,再去美国这个高级市场”。

Image title

去没有痛点的美国打天下?吴德威的底气来自他们这一年国际化的经验。

本地化人才策略

雪豹科技成立一年半,公司现有170人,都是台湾本地人。如果算上已经离职的人,这个数字会上升到200。

吴德威称,“雪豹和猎豹走了几条正确的道路,第一个就是大量的启用本地人”。

好处显而易见。在把手机毒霸团队移到台湾后,雪豹身上的大陆色彩淡化。媒体最开始带有的敌意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友好的态度,和“希望引见傅盛”的意向。

在硬件行业强大的台湾,招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台湾的年轻人普遍高学历,但在HTC、台积电、宏基工作,也只能从基层助理做起,发挥空间有限,也愿意加入互联网公司。

不过,在台湾走通的这条路,复制到美国就没那么容易了。猎豹硅谷研发中心,就要和Facebook这样的公司抢人才,一方面在那里的工资可能跟硅谷的一线互联网公司有一些落差,一方面即使相同的薪水,年轻人肯定还是会选择Google、Facebook这样的大公司。

猎豹也变通了思路,一方面和哈佛大学的大数据教授合作,与美国的顶尖一流学府合作,用意自然是让美国了解猎豹愿意投资研发和专业学,就地取才。一方面,在学校提供实习机会和奖学金,减缓招聘的障碍。

Image title

(注:图片来自互联网)

代表人物

这个170人的团队里的第一人是吴德威。

在此之前,他和大部分同龄台湾人一样,在HTC、宏基、华硕、戴尔、惠普这样的大公司上班,一做就是十五年。偶然遇到来台湾的傅盛,也是几年前的事情。那时,傅盛还在金山,他还在惠普。

直到去年春节,傅盛希望进军台湾,委托他成立了雪豹科技。彼时,他们想组建一个20人的团队。

吴德威觉得自己是个“很好的二把手”,传统行业出身,执行力强。一年时间,讲公司扩展到170人,办公室也扩展到了101大楼的整个83层。

这种模式,在台湾走得通。相反,微信前两年请了罗志祥、杨丞琳代言,但使用度比竞争对手还要低。在媒体人杨方儒看来,原因之一就是“腾讯在台湾没有一个代表人物”。

吴德威现在六成以上的时间都在美国,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帮猎豹发觉本地的人才”。

“肯定要找到一个美国的我,才能够把美国的猎豹做起来。”
“如果我能够在未来的半年一年里面,能够持续发掘到人才,然后直到帮猎豹寻找一个更好的,能够领导美国市场,甚至是西方市场的真正优秀的人才的话,那我觉得就是不负傅盛先生所托了。”

Image title

(注:图片来自互联网)

借势打品牌

今年3月,雪豹在台湾火了一把。原因是赞助了中华职业棒球联赛Lamigo Monkey那米哥桃猿队。

这已经是猎豹第二年赞助中华职业棒球联赛了。

在台湾,棒球是第一大球,影响力不同一般。不同于一般的球队,Lamigo 以擅长粉丝运营知名,不仅会办不同的主题日,甚至还自建了Lamigo TV,正好和做粉丝运营的雪豹契合。

这种合作,虽然跟产品营销关系不大,但帮猎豹Clean Master很快建立起品牌知名度。

最近,猎豹推出了自制游戏《别踩白块2》。 针对这款产品在美国办了一个网络红人Party,邀请一些社交平台上的红人参加party,通过他们的影响力,进一步的宣传清理大师。

现在,猎豹在Facebook上的台湾粉丝数达到70多万,是目前应用里最高的。在全球有2300万用户,在全球排名第4。

现在,猎豹跟雪豹在台湾一线品牌,不仅对于用户是一线品牌,对于员工,对于媒体来说都是一线品牌。

不过,

我们现在去美国就是遭到另外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情况,美国还是很艰难,美国对大陆的品牌会有看不起。
这些都是需要靠时间化解。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爱情这东西需要俩人对着忽悠,互联网医疗保险也一样。

2015-12-0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