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已至,低空经济如何“乘风而起”?| 逐浪硬科技
文 | 叶雯倩
编辑 | 王顺
自“低空经济”2021年被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年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低空经济一直是大众熟悉的“科技热词”。
低空经济虽备受瞩目,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毕竟,要实现向“天空”发展的目标,低空经济必须翻过技术、空域和场景三座大山。
无人机和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低空经济的两大重要载体。目前,我国无人机发展势头强劲,产业链完善,下游应用蓬勃发展,以大疆为首的行业整体呈现“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覆盖地理测绘、农业植保、灾害救援等多个领域。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无人机产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571.23亿元。
相比之下,eVTOL的商业化进程则显得较为艰难。电池与电机是其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当前,适用于eVTOL的电池能量密度低,难以保障其安全性与飞行性能;而针对性电机的高成本与量产难题,也阻碍了eVTOL的起飞进程。
除技术难题外,低空经济的发展还需开放的空域支持。当前,我国低空空域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统一标准,低空航行规则不明确,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尽管部分城市已开始试行空域开放,但范围有限。
展望未来,低空经济需为消费者和市场创造价值,而不是消耗现有价值。缺乏高频次、成熟的场景应用的低空经济,未来势必要与人们的生活需求紧密结合,为消费者带来切实可感的实际价值。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低空经济的市场热情不减。深圳、合肥、成都、南京等城市纷纷布局低空经济,争当“低空经济第一城”。以合肥为例,作为首批eVTOL试点城市之一,自2021年以来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聚。
目前,合肥市低空经济已涵盖低空旅游、低空物流、低空巡检、青少年赛事等多个场景应用,吸引了亿航智能、零重力、合翼等多家优质企业落地。
那么,正处于“风口”下的低空经济还会继续火热下去吗?发展低空经济产业,哪些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如何加速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普通人什么时候能够享受到低空经济的红利?
12月25日,逐浪硬科技科普沙龙活动第六期将走进合肥市科技馆,知名科普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袁岚峰博士邀请了合肥市发改委战新处处长、国先中心低空事业部部长陈思,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COO)、锐恩飞机工业(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石红,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全国运行总监、合肥送吧飞合低空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宣楠,届时和大小朋友一起聊聊低空经济的故事。
本次活动由科大硅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国先中心(合肥)主办,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合肥市科学技术协会、合肥市科技馆、36氪安徽协办。
如果你也对低空经济感兴趣,欢迎扫码报名,一起去探索天空的奥秘,解锁未来“飞的出行”的密码。
欢迎扫码报名哦
36氪安徽——在安徽观察世界,在长三角链接全球。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wangshun@www.element-up.com,或拨打电话15720512216,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