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智能时代,汽车工业“下半场”如何高质量发展
36氪重庆获悉,站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70周年的节点上,汽车产业未来将如何发展?汽车行业又该如何提质升级?6月8日—9日,多位业内大咖在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共同探讨了新发展格局下的汽车工业。
本次论坛以“在变革时代塑造行业未来”为主题,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重庆国际汽车展览会组委会主办,邀请了众多业内领军人物和专家学者来渝共聚,从不同视角纵论汽车行业热点问题,共同探讨新发展格局下的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机遇与挑战。
开幕式
2023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70周年,自1953年的从零起步,到如今连续14年产销量全球第一,连续8年新能源车销量全球第一,中国品牌汽车市占率接近60%。今年前4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29.1万辆和222.2万辆,同比均增长42.8%,市场占有率达27%。
在8日的开幕式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表示,全球汽车产业从燃油时代的“上半场”转入了电动智能时代的“下半场”,而中国的汽车产业,则从以量取胜的“上半场”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
“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重塑。互联网、电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突破推动着传统汽车产业向智能电动汽车产业迭代升级,新汽车时代的趋势更加明显。”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说。
尤其是新能源方面,从过去少电、缺电、贵电,到今年迅速转换为产能过剩。朱华荣更是大胆预测:目前国内100多个乘用车品牌中真正盈利的电动车品牌只有2、3个,90%以上的新势力将会被关停并转。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我国汽车产业如何实现破冰?“下半场,我们站在新汽车时代的门口,而高质量发展是唯一的门票。”王侠强调。
在上汽集团副总裁杨晓东看来,近年来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归根到底是新能源和海外两个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技术创新的驱动。“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是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两大关键驱动力,市场需求推动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产生新的产品体验和达到惊奇的规模。”
主题论坛
“2021至2022年,中国自主品牌在中端到高端的市场中,占有率都在显著增长。”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认为,实际上,自主品牌是真正利用跟驾驭了新能源、智能化这两大利器去占据高端市场。他举例道,30万以上的中国汽车品牌,基本上80%以上都装备了L2+的高级辅助驾驶。
余凯还分享了一个显著的变化,过去,汽车行业最领先的技术,一直是先在欧美日市场开发,再应用到中国市场。可现在智能化领域,无论是高通、英伟达、Mobileye,还是地平线的车载芯片,首发量产都在中国。所以他认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载芯片领域,中国已成为最先进应用的领先市场。
汽车产业是重庆市的主导产业,是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的中流砥柱,形成了以长安汽车、赛力斯汽车为龙头、10余家整车企业为骨干、上千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汽车产业体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逐年增长,大小三电等核心配件不断完善。
“重庆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在加速聚集,目前也是本地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最好时机。”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认为,靠企业单打独斗是没有盼头的,只有开放合作、深度融合,包括整车与整车之间、整车企业与整车企业之间的合作等,并充分发挥合作效应,才能打造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优质汽车产品,不断提升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全球竞争力。
2022年全市汽车产量超过2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6.5万辆,同比增长140%,占全国比重达到5.21%。重庆正在成长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重庆市确立了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明确了两步走的发展愿景,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到2030年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全球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