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佳半导体于海:MLED,必将成为拉动内循环的典范产业

王呆瑞@36氪重庆·2022年09月30日 16:17
重庆有大机会。

2022年9月30日,重庆康佳半导体光电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正式投产,此举标志着康佳全面进入MLED(Mini LED和Micro LED的统称)产业化。

投产仪式后,36氪独家专访了康佳集团半导体科技事业部总经理于海。于海表示,希望康佳在全球率先实现Micro LED产业化,最终助力MLED成为拉动内循环的典范产业。

投产仪式现场

技术突破:康佳持续保持行业领先

36氪:康佳2019年进入MLED产业,是国内最早布局全产业链的企业,请简单介绍一下三年来在产业化方面的各项进展。

于海:经过三年的不断投入和发展,应该说,现在基本达成当时的预期。

从专利角度来讲,截止到今年9月,康佳已经申请了超1400件全球的专利提案,在MLED领域全球排名前四,其中巨量转移技术专利数量全球排名第一。

在MLED外延片和芯片方面,康佳已能生产4英寸、6英寸外延片,主要光电特性方面位列业内前列;康佳是少有的能够推出RGB 三色Mini LED0306(3密尔*6密尔,1密尔约25微米)的企业,并已实现量产;Micro LED领域,康佳自研了 RGB 三色的 1530(15微米*30微米)等系列芯片,在结构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后段应用的工艺需求,大幅提升了显示效果。

巨量转移技术,可以说是目前掣肘整个MLED产业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康佳自主开发了混合式的巨量转移HMT技术,在行业率先突破1000万颗/小时的核心效率指标,实现了RGB三色全彩转移,转移的良率超99.9%;康佳首创的巨量修复技术,可以一次性转移修补1000颗芯片,修补完成之后目标良率达到100%。

另外还有一些阶段性研发成果,2020年底全球首发P0.12第一代Micro LED穿戴式微晶屏,到2022年我们的P0.12Micro LED显示屏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我们从外延片、芯片,到巨转、背板、色彩转换,具备了全产业链技术和制程能力。

36氪:现阶段怎么定位康佳在 MLED产业上的全产业链布局?通俗地说,是不是主要集中在上游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量产?

于海:2018年,康佳集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强势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康佳电子向康佳科技战略转型。在这个战略目标下,成立了半导体科技事业部,正式进入半导体科技领域。康佳的半导体科技,一部分是存储半导体,以存储主控芯片设计与封测技术为主;一部分是半导体光电显示(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和生产均在重庆璧山。

当时为什么会投全产业链?是因为这个行业还没有产业化。我们认为一个新技术要取代另一个技术,最终实现产业化,需要整个产业链的企业密切协作和攻关。现在整个MLED产业的发展还处于早期的阶段,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因此我们选择了几乎是自己全部都参与的策略,目的是依托自主创新,解决MLED产业发展核心痛点,通过自主攻克核心技术和工艺的卡脖子瓶颈,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打造新型显示技术原创技术策源地。

36氪:康佳在光电半导体3-5年的规划是怎样?

于海:我们要借助在行业的先发优势和这三年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未来的3-5年,继续保持核心技术上的领先,依托研究院技术成果与核心专利,孵化产业、做产业链“链主”,打造高质量的新型显示产业生态链,并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共同做大做强这个产业。总结来说,2019年我们做到了布局领先,2022年我们做到技术领先,2024年要实现规模领先,2027年要实现生态领先。

康佳半导体科技事业部总经理于海在投产仪式致辞

模式创新:走出西部创新之路

36氪:康佳的产业布局和“双轮驱动”两步走,请介绍一下康佳的“双轮驱动”模式,就是把Mini和Micro一起做,这在行业内处于什么地位?

于海:康佳的“双轮驱动”模式是,以Micro LED技术创新推动Mini  LED产业化,以Mini LED的产业化经验反哺Micro LED技术创新。

在外延片芯片端,真正同时具备Mini、Micro研发及量产能力的,全行业内也寥寥数家。

MLED行业未来有万亿级的市场空间。康佳半导体光电研究院有行业一流的研发团队,并且设计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又有康佳在显示领域近40年的深厚产业及技术积累,以上都是我们非常有竞争力的地方。

现阶段我们看到了Mini LED有这样的商机,以及我们三年多来在这个领域的技术积累,结合市场的需求,我们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要抢抓这一波的机会,用Mini来反哺Micro,是一个比较务实的策略。

同时重庆康佳光电研究院定位不只是研究的一个机构,而是研发+产业化的主体,更是担负着推动康佳战略转型重任。我们的目标,是瞄准量产核心关键技术及工艺,推动MLED全面产业化落地,这个初心我们是会始终坚守的。

36氪:说到发展模式,重庆康佳半导体光电科技产业园将于近期正式投产,补上重庆康佳模式的重要一环——“研究院+产业园+基金”。当初为什么会设计这样一个发展模式?

于海:这种模式被重庆市领导总结为“重庆康佳模式”,并在2021年全市制造业大会上做分享。具体来讲,是以掌握核心技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作为最重要的引领,这是最核心的。我们希望通过产业园的形式,再加上资本的加持,聚集上下游一批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大家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彼此赋能,尽早实现核心技术突破,让MLED产业最终实现产业化。

康佳集团半导体科技事业部总经理于海

MLED产业:重庆有大机会

36氪:重庆康佳模式为什么没有落地深圳而是落在了西部重庆的璧山?西部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在科技创新方面,优势在哪里?

于海:一方面,东西部合作正在走向深入,西部长期所欠缺的人才和资金等条件正在改善。近年来,西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依托能源、土地、优惠政策等优势,吸引东部科研院所高端科研人才和高科技企业落户当地。与此同时,西部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也在加大,西部成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试验场”和“试验田”,这为西部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新技术正在颠覆传统,一些制约西部发展的瓶颈正在被打破,技术的不断突破使传统地理条件的劣势正在发生反转,西部获得科技突破的机会随之增加。而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为西部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重庆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战场之一,还承担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且重庆有京东方、惠科等新型显示产业龙头不断聚集,是全国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尤其近年来与成都共建西部科学城,明确提出两地将发挥创新平台优势和引领示范作用,建设我国科技创新“第四极”,打造引领西部、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科学高峰”和“科技高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成渝力量”,重庆发展大有可为 。

璧山地处重庆主城“西扩”第一站,是成渝地区主轴节点城市,是重庆发挥“极核”作用的重要支撑,随着川渝两地紧密携手,“重庆向西,成都向东”强势推进,璧山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创新红利、开放红利,也汇聚诸多政策利好、资源利好。璧山近年GDP增速亮眼,2021年璧山以10.4%的增速领跑重庆,再次印证了它的发展潜力。这就是我们当时选择落地重庆璧山的原因。

36氪:刚才提到双循环,中科院院士郑有炓也提到,MLED产业有助于构建双循环的发展态势,您怎么评价这个产业在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

于海:MLED产业也很符合“划时代产品”的定义。它是业界公认的2D时代的终极显示技术,所有的性能指标全部优于现在的显示技术,它还会创新性的应用于很多场景。比如车载显示、AR/VR近眼显示、手机显示屏的柔性透明等,以前液晶、OLED没办法满足的一些领域。这样颠覆性的产品出来之后,我相信一定会激发大家的购买欲望。当这个产业真正起来,我相信可以成为一个拉动内循环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典范产业。

在这方面,重庆是有大机会的。早在2019年初,重庆就提出要培育壮大智能产业,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抓补链成群,从传统行业全面加快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转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着力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

尤其在汽车领域,重庆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形成集聚9家乘用车企业、2家客车企业、5家专用车企业、30家核心配套企业的“9+2+5+30”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2021年,重庆市产销新能源汽车15.2万辆,同比增长2.5倍。到2030年,重庆将力争达到300万辆智能新能源车产能,并形成一批国内领先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因此,在发展完备的MLED车载屏产业链上,重庆有着其他城市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在小小的汽车座舱中,蕴含着MLED车载显示屏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一辆新能源汽车的座舱内部,仪表、中控、副驾、内后视镜、风挡显示HUD等车载显示屏幕数量可达6-10块。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推广,车载显示新技术的应用将在未来5-10年蓬勃发展,康佳看重的,就是重庆的未来。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