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华体会游戏支持AC米兰 //www.element-up.comhttp://pic1.36krcnd.com/nil_class/e9dfee47-68bd-4121-b29d-dc06f058588b/36kr.png半年狂飙近千家,备受争议的“董明珠健康家”搞咋样了? 2025-09-30 08:15:58 +0800即便曾引来不少争议,但格力电器孤注一掷的“董明珠健康家”正在加速狂飙。

近日,格力电器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透露,其已在全国部署了970多家“董明珠健康家”,而这距其首家门店落地北京仅过去半年左右的时间。

走进“董明珠健康家”北京门店,传统家电卖场的陈列方式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是真实厨房、客厅、卧室场景,形成了“空气-水质-膳食”三位一体的核心理念。

格力希望借此打破人们对“格力只有空调”的刻板印象,用全新的店铺品牌形象,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家电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半年报显示,格力电器当下正面临增利不增收的困境。上半年,在三大主营业务中,以空调为代表的消费电器板块,更是成为格力唯一一个收入出现下滑的板块。

此外,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也曾坦言,在国内许多消费者心中,存在“格力只等于空调”的认知,这种认知限制了格力新品类发展的速度。

在此背景下,这些不再以“格力”命名、而是以企业领袖个人IP背书的门店,正成为格力多元化战略的前沿阵地。

不过,从过往的案例来看,董明珠这一IP也并非无所不能。例如,此前格力推出的开机画面内置董明珠头像的手机,以及由董明珠参与设计的玫瑰空调,就曾遭到不少消费者的吐槽和质疑。

“董明珠健康家”狂飙,半年建设近千店

9月26日,格力电器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透露,自今年3月首店落地北京以来,“董明珠健康家”在全国已建设970多家,消费者对非空调品类关注度和购买量增长显著。公司将根据“成熟一家,开设一家”的原则,稳步推进门店新建和改造。

时间回拨至今年2月13日,在格力电器(四川)2025品牌战略发布会上,格力全新战略品牌“董明珠健康家”正式发布。

格力电器表示,在终端建设上,公司把“格力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将通过场景化体验、数据可视化、智能交互服务,重构零售价值链。

珠海格力终端建设负责人高杰还在大会上强调,此次“董明珠健康家”的全新发布,将是格力从产品到服务、从空间到体验的一场品牌革命。

据羊城晚报报道,今年3月,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选择以“董明珠健康家”作为终端门店来推,是希望把“董明珠”三个字带来巨大的流量转化成社会对格力全系健康家电的关注度。

朱磊还透露了“董明珠健康家”的拓展计划和目标,即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完成3000家“董明珠健康家”门店的改造工作,第一批推出的将有500家。

几个月过去,“董明珠健康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6月举办的“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期间,朱磊表示,“董明珠健康家”推出三个月以来,公司业务提升非常明显:格力冰洗业务提升大概24%,净水系列提升超过40%。

朱磊称,在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仅江西上饶三个店就卖出去500万,其中10%是来自于空调以外的非空品类的销售,同时整个终端的活跃度也特别高。

他还提到,董明珠在整个6月份参加了三场线下“董明珠健康家”旗舰店的开业活动,每一个旗舰店都得开到晚上10点钟才能够歇业,客人络绎不绝。

“不是董明珠的格力,而是格力的董明珠”

董明珠与格力的故事,始于1990年。当年,36岁的董明珠辞掉以前的工作,加入了一家名为“海利”的小型空调企业(即格力的前身),担任公司安徽市场的业务员。谁也未曾预料,这个决定将改变一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命运。

1994年,格力遭遇严峻危机,部分骨干业务员“集体辞职”。危难之际,董明珠选择坚守,并被时任格力掌舵人的朱江洪任命为经营部部长。

此后,在朱江洪的一路提携下,她不断晋升,格力由此迈入奠定发展根基的“朱董配”时代。

2012年,朱江洪退休,董明珠接棒出任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开启独掌帅印的新阶段。

上任首年,她便带领格力的营收迈过千亿门槛;次年,格力电器市值亦成功突破千亿大关,企业发展迈入规模与价值双高的新层级。如今,格力电器总市值已超2200亿元,稳居国内空调赛道头部阵营。

而在企业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的董明珠,也逐渐从企业管理者蜕变为公众视野中的焦点人物,她的个人形象与格力的品牌基因早已深度绑定。

和雷军一样,董明珠亦是常年身处话题中心的“网红企业家”。从她与雷军那场广为人知的“十年赌约”中不难发现,企业领导者的个人IP效应,能为企业带来超乎想象的舆论热度。这种自带话题性的关注,堪称企业最具性价比的“免费广告”。

作为格力的核心超级IP,凭借自身的影响力,董明珠的带货成绩不俗。据公开报道,董明珠2020年代表格力电器共进行直播带货13场,直播总销售额达到475.58亿元。换言之,在加入格力数十年后,董明珠依然是这家企业当之无愧的“销冠”。

2025年以来,格力进一步深化董明珠个人IP与品牌的联动:将多地线下专卖店与线上直播间统一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

这一举措的核心逻辑,正是试图把董明珠个人IP的强大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销量,助力格力打破长期较为依赖空调单品的增长“枷锁”,加速多元化布局。

针对对“董明珠健康家”的争议,朱磊曾解释称,外界存在误解,觉得董明珠在转移格力资产,他强调“不是董明珠的格力,而是格力的董明珠。”

朱磊还表示,“董明珠”三个字早已被格力注册成商标,“董总流量很大,我们都知道流量就是财富,但董总本人是无法拿自己的名字去变现的,因为她的名字属于格力,她这一辈子都在格力身上,就连她的名字也被公司拿走了。”

不过,董明珠这一“金字招牌”并非无往不利。早在十年前,董明珠就曾亲自为格力手机站台代言,甚至将个人头像与寄语植入手机开机界面,但这款被格力寄予厚望的产品,市场表现却未达预期。

此外,董明珠参与设计的玫瑰空调,也遭到不少消费者吐槽。

对此,董明珠曾回应称,玫瑰空调的设计,实际上更多是想跟家庭生活融合在一起。“很多人吐槽说董明珠好土,那我土就土,我觉得没所谓。我们要不断地创新,把空调做成家里的艺术品,这就是我的目标”。

上半年增利不增收,多元化挑战压力犹存

近年来,格力电器的业绩表现并不稳定。在2023年以2050.18亿元创下峰值后,公司的营业总收入便进入下行通道。

2024年,格力电器的营业总收入为1900.38亿元,同比下滑7.31%。不过,公司同期的归母净利润却增长10.91%至321.8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上半年,格力电器的营业总收入为976.19亿元,同比再度下降2.66%;归母净利润虽仍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已放缓至1.95%,录得144.12亿元。

这一增利不增收的业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格力在行业价格战中坚守高端市场、优化成本结构的策略成效。

若进一步拆解业务板块,格力的王牌业务消费电器板块正面临增长压力。上半年,该板块实现收入762.79亿元,同比减少5.09%,占营收的比重为78.38%。

据了解,格力的消费电器板块就是以空调为首的家用电器业务。长久以来,凭借“掌握核心科技”的定位,格力空调在消费者心智中锚定中高端路线,其技术驱动型产品的溢价也获得了广泛认可。

比如,今年上半年,格力以“凉之夏-Ⅱ”和“AI节能王子”为代表的“AI动态节能技术”系��产品,销量同比增长360%。

然而,行业环境的变化,正给格力的中高端路线带来挑战。据格力电器半年报援引数据,上半年,中国家用空调的销量同比增长8.3%,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内中高端空调的需求正在萎缩。

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二季度家用空调线上2100元以下的低端机销量占比首次超过50%,这意味着国内中高端空调的需求承压,而以该领域为核心阵地的格力,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事实上,“成于空调,也困于空调”,正是格力长期面临的发展命题。

据羊城晚报报道,朱磊曾坦言,格力用了30多年在空调领域赢得领先地位,但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格力只等于空调”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格力新品类的发展速度。

朱磊表示,为了摆脱这一认知限制,格力过去做了许多努力,推出过“格力生活电器”、“格力冰洗专卖”、“格力明珠专卖店”等终端门店,但都很难推进。他还直言,“到店人流的减少,对于我们空调产品销售也带来很大冲击”。

而当前格力全力推进的“董明珠健康家”,正是公司努力撕掉“空调标签”的一次大胆尝试。

朱磊认为,公司推出“董明珠健康家”,一方面是为了打破“格力只等于空调”的认知障碍,推动健康家电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以新力量的加入,刺激传统专卖店渠道生态完成进化。

不过,格力仍需应对短期阵痛:营收下滑的压力尚未缓解,暑期空调业务与小米的份额竞争也近在眼前。

值得关注的是,在消费电器主业承压的同时,格力的其他业务展现出亮眼的增长潜力。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工业制品及绿色能源板块录得收入95.91亿元,同比增长17.13%;智能装备板块实现收入3.14亿元,同比增长20.9%。

尽管这两大板块的营收增速同期远超传统消费电器业务,但受限于业务基数,其营收占比仍相对较低,短期内尚难以完全承接主业的增长压力。

如今,董明珠个人IP与格力品牌的深度绑定,已形成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在短期内确实创造了一定的市场声量与业绩拉动效果,但它能否在长期维度下持续适配市场变化、支撑企业多元化转型,仍需时间检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达Finance”,作者:丁禹,编辑:孟帅,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雷达财经“不是董明珠的格力,而是格力的董明珠”。
抗癌博主的救命钱被偷,Steam游戏怎就成了木马 2025-09-30 08:14:45 +0800“只是玩了一款游戏,自己的救命钱就不翼而飞”,这不是电影剧本,而是不久前真实发生在海外游戏主播“RastalandTV”身上的遭遇。这位主播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他为抗癌用收到的价值超过32000美元加密货币捐款,在安装了一款名为《BlockBlasters》的Steam游戏后被盗。

癌症、捐款、加密货币、Steam这些元素粘在一起,自然就引发了大量海外网友的关注。紧接着有安全研究人员发现,有相同遭遇的《BlockBlasters》玩家超过260个,被盗金额超过15万美元。此次事件之所以受害者众多,是因为《BlockBlasters》本身是Steam近期排名飙升的一款免费游戏,上线近两个月间就累计获得了数百条“特别好评”。

《BlockBlasters》作为一款2D像素风的动作冒险游戏,用体验过的玩家的话来说,“这算是一款玩法十分经典的动作冒险闯关类游戏”。因此对于一款素质在线的免费休闲游戏来说,能吸引一批用户并不奇怪。只可惜,《BlockBlasters》的这些玩家没有想到,开发者居然包藏祸心。

据安全研究人员的事后复盘,《BlockBlasters》的开发者可谓是处心积虑,TA通过社交平台接触管理大量加密资产的用户,并邀请他们下载游戏,直接来了一出预先筛选特定人群。8月30日开发者上传Build 19799326补丁,这个恶意补丁包含多个具有危险行为的文件,将看似常规的游戏更新变为了能窃取敏感数据的武器,从而窃取受害者电脑里的加密货币钱包信息、浏览器凭证,以及Steam登录详情。

对于普通玩家而言,《BlockBlasters》开发者的这些招式效果并不好,因为他们电脑里最有价值的内容往往是工作、学习资料。针对这类有价值的数据,黑客圈往往用的是“勒索病毒”。只不过由于“勒索病毒”过于有名,所以通过Steam的审查难度太大,而《BlockBlasters》的这个恶意补丁则绕过了Steam的初始安全筛查机制。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Steam第一次出现恶意游戏了。此前在今年2月,一款名为《PirateFi》的游戏才以Beta测试的身份登录该平台,攻击者同样是通过内置的恶意程序劫持浏览器cookie实现"无密码登陆",并获得了保存Steam账号信息的ssfn文件,最终窃取了用户包括Steam点数等虚拟资产。

有趣的是,自2023年10月起,Steam方面宣布实施开发者双因素认证,旨在遏制黑客恶意窃取游戏开放商Steam的身份、实现分发恶意软件的行为。以往其实也不是没有Steam游戏被黑客当作攻击玩家的跳板,但这一次的情况截然不同,因为黑客本身就是游戏开发者。

双因素认证是过去数年间许多厂商力推的新型防护手段,其要求用户在登录过程中除了提交密码外,还要出示另一个身份认证因素,比如大名鼎鼎的网易将军令,以及在端游时代和实体充值卡捆绑在一起的数字密保卡。事实上,双因素认证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实战的检验,来自微软的数据就显示,双因素认证可阻止99.9%的账号接管攻击(ATO)。

当然,这一次的《BlockBlasters》玩家受害事件并不是黑客为了盗窃加密货币、而有意开发游戏,而是游戏开发者铤而走险。

游戏开发者也能成为黑客?其实这并非天方夜谭,因为AI赋能万物不是说说,如今“黑产”也在AI的帮助下实现了脱胎换骨。

由于AI大幅降低了网络攻击的技术门槛,使得不懂代码和技术的人也能利用相关工具成为黑客。例如通过生成式AI,攻击者可以轻松生成具有迷惑性的钓鱼邮件、制作逼真的虚假网站等,从而发动网络钓鱼攻击,甚至是越过大模型开发者预设的“电子围栏”,让AI大模型生成病毒代码。

安全公司Check Point此前就发现,2024年底出现、攻击模式老套的FunkSec病毒,就高度疑似为AI的作品。简而言之,游戏开发者想要作恶真的只是一念之间。估计Valve自己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游戏开发者和黑客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居然能实现无缝切换。

通常,Steam乃至App Store、Google Play等平台对于应用的审查都是先紧后松,新应用、新游戏往往被盯得更紧,老应用的增量更新受到的关注就会低得多。

此事一出,只能说Steam玩家也得谨慎些,下载新游戏前最好对开发者进行背调,警惕无官网、无社区、无发言记录的"三无开发者”,并且实现相关权限的最小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三易生活此事一出,Steam玩家也应该更谨慎一些。
叶国富复刻泡泡玛特 2025-09-30 08:13:47 +0800湖北商人叶国富即将拥有第三家上市公司。

9月26日,名创优品旗下潮玩业务TOP TOY向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与5月递表的52TOYS一道,追随已上市的泡泡玛特、布鲁可,为炙手可热的潮玩产业再添热度。

永辉超市调改进入平稳执行阶段之后, 叶国富的关注从零售转向潮玩,TOP TOY在7月获得Pre-IPO融资5940万美元,投后估值约100亿港元;淡马锡通过两家子公司持股4%。

本次拆分将通过全球发售及向股东派发TOP TOY股份的方式进行。

名创优品持有TOP TOY约86.9%的股份,I PO后TOP TOY继续为其子公司。

尽管有近300家门店,TOP TO Y产品还是极其依赖名创优品渠道。2025年上半 年,TOP TOY向名创优品销售了6.19亿元,在收入中占比达45.5%,这一关联交易未来还会持续。

零售商觉醒

2020年,叶国富提出“兴趣消费”概念,公司渠道定位从“性价比贴牌零售商”向“IP零售集合店”转变。公司获得迪士尼、三丽鸥等的知名IP授权后,设计销售盲盒、玩偶、水杯等周边商品。

同年12月,TOP TOY独立运营,定位是“亚洲潮玩 集合店”。截至2025年年中,TOP TOY门店数为293家(直营38家、合作门店250家、分销商5家),比上年同期净增98家。

管理层预计,TOP TOY 2025年全年业绩将实现70%-80%增长。

8月21日的业绩会上,从叶国富快速而高亢的语调中,不难听出他的兴奋。此前一天,同行泡泡玛特业绩和股价双双大涨,“我们昨天看到泡泡玛特业绩非常好,我看了也非常开心。业绩好说明两点,第一消费者买单、看好潮玩;第二资本市场买单。”

泡泡玛特自有IP的成功,唤醒了叶国富巨大的热情,“过去我们是一条腿走路,(主要)只做国际IP授权,但是今天、实际上半年前我们开始布局,这次给大家公布一下,我们要IP双驱动,一部分是国际IP,一部分要大力发展自有IP战略。”

2021年,公司首次推出IP“卷卷羊”,至今,TOP TOY拥有17个自有IP(糯米儿、大力招财、尼尼莫等)、43个授权IP。

2024年全年和2025上半年,自有IP收入分别为0.07亿元、0.06亿元,收入贡献尚较低,销售主要还是依靠联名IP拉动。

TOP TOY和泡泡玛特相比,自有IP的孵化能力尚相差甚远。但这又是必要的一步,因为自有IP缺乏,意味着授权费将始终是公司的重要成本,而且公司在与52TOYS等对手竞争中,难以获得更高的产品溢价和估值。

挖掘IP金矿

和泡泡玛特不同,5月递表的52TOYS(乐自天成)是另一种模式的代表,自有及授权IP双轮驱动。创始人陈威早年在北京鼓楼经营玩具店,曾代理孩之宝、日本万代等玩具品牌。

截至2024年末,52TOYS拥有35个自有IP及多达80个授权IP,包括蜡笔小新、猫和老鼠、哆啦A梦、草莓熊等知名IP。

52TOYS在2022-2024年的毛利率分别为28.9%、40.5%、39.9%,IP授权费 用在收入中的占比在5%-7%左右,三年累计授权费用1.03亿元。

横向比较来看,乐自天成的毛利率低于同行泡泡玛特、布鲁克、卡游。这与公司大部分产品通过经销商销售也有关,2024年经销商销售占比达66.8%。

2023年和2024年,泡泡玛特的毛利率分别为61.32%、66.79%;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达到70.3%。

叶国富已经在行动,他透露公司已经签约9位艺术家IP,“我们会源源不断地签很多艺术家IP,签约成本并不高,不用花多少钱、不是巨资。这些小艺术家(作品)我们可以运营好。”

他说:“今年自有IP是我们一项重大战略,我们过去对这个没有认知,现在知道自有IP的价值,而且名创优品有优势。我们跟国际IP合作当中,具有了产品开发优势、营销优势、渠道优势,唯缺的是自有IP。只要我们把认知拉齐,开始行动的话,我们认为大有前途。”

而泡泡玛特现阶段不仅在孵化IP,还在长线运营IP,向更多场景和品类延伸。比如2023年起,泡泡玛特开启了乐园、影视等新业务,创造更多维的触达。泡泡玛特在搭建综合商业框架,零售、乐园、游戏各环节相互支撑。

消费者关心能不能买到毛绒玩具,而泡泡玛特的兴趣在于更广泛的商业化。

在被问及Labubu热度能持续多久、能否被复制等问题时,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想说服投资者:当一个IP成为世界级IP以后,它真正的商业价值才刚刚开始。

“同样的话题,如果讨论对象是米老鼠、火影忍者、Hello Kitty,大家并不会认为它们没有商业价值。就好比我们发现了一个金矿,大家人声鼎沸地讨论,然后人群散去的话,难道金矿就没了吗?金矿挖掘才刚刚开始。”

新势力另辟蹊径

以2024年零售额计,TOP TOY是国内最大的潮玩集合店、国内第三大潮玩零售商。前两大潮玩零售商乐高与泡泡玛特均为自有品牌零售商。

泡泡玛特是通过盲盒产品走向大众,近两年通过头部IP都毛绒产品在全球出 圈。TOP TOY产品组合更“硬核”,主要产品为手办和拼装模型。搪胶毛绒产品流行是在最近半年多,占比从2024年的3.5%提升至2025上半年的14.7%。

规模更小的52TOYS追求的定位则是“收藏玩具”,男性客户比例更高。52TOYS本身是资深玩家创业项目,除了陈威早年是万代等品牌的经销商,黄今曾联合开发了桌游《三国杀》。公司擅长的产品是发条玩具、变形装甲、拼装玩具等。

52TOYS的授权IP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还在提高,2022年为50.2%、2024年增至64.5%。授权产品中蜡笔小新系列表现突出,累计GMV超过了6亿元。

总体来看,TOP TOY与52TOYS起步规模相近,但有名创优品渠道助力,增长更快。

在2022年、2023年、2024年,TOP TOY营收分别为6.79亿元、14.61亿元、19.09亿元,2022年公司亏损3838万元,2023年、2024年分别盈利2.12亿元、2.94亿元。2025年上半年,TOP TOY营收13.6亿元,净利润1.8亿元。

52TOYS在2022年、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4.63亿元、4.82亿元、6.30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5675.4万元、1910.3万元、3201.3万元,经调整净利率为-12.3%、+4%、+5.1%。

潮玩新势力赚钱不易。

截至2025年年中,泡泡玛特在全球共有571家店铺,几乎双倍于TOP TOY的293家,但在私域流量、机器人商店帮助下,收入规模已与后者不在同一量级:泡泡玛特2025年上半年收入138.76亿元,净利润46.82亿元;TOP TOY营收约是其1/1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涌流商业”,作者:李伟,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涌流商业泡泡玛特自有IP的成功,唤醒了叶国富巨大的热情。
实习生的dirty work,究竟能有多dirty? 2025-09-30 08:09:42 +0800

dirty (adj.)肮脏的;下流的;

work(n./v.) 工作;劳动。

因此,dirty work=下流的工作?

想啥好事呢!在职场黑话里,dirty work这个组合词指的是那些没人想干、毫无成长,却又不可避免的脏活累活。这些工作会顺着权力链条层层下放,最终精准砸中链末的终极牛马——实习生。

想象中的00后实习生:整顿职场,大杀四方;

实际上的00后实习生:浇花是吗?好的老板。

01.《实习生dirty work大赏》

一份工作能脏到什么程度?请欣赏倒霉网友们的实习分享

:在食堂给老板做饭(以后遇到管饭的公司记得先问问是不是要自己做)。

:端茶倒水,扫地施肥——从茶艺到园艺,一条龙技能培训。

:扶了6小时梯子。

:拆掉文件上订的几百颗钉子。

当然,还有字面上的dirty work:扫厕所。

以上属于家政类的dirty work,当你成为一名实习生,你同时也就成为了办公室的管家、领导的秘书、老板家孩子的家教。

其核心在于工作范围的无限越界,从公共事务无缝侵入私人领域,实习生时刻处于员工与保姆的量子叠加态,具体是什么身份要取决于老板什么时候观测(指挥)你——薛定谔的实习生。

说���来这类dirty work在荒诞中还尚存一丝幽默,你很难在别处获得如此超前的人生体验:给一条鱼接生;观察女同事的屁股找出月经嫌疑人。

真正消磨人类意志的,是那些被包裹成正常工作的dirty work,它确实是work,但也确实够dirty。

:把一个地方的数据复制到另一个,用一个表格补充另一个表格。面无表情的复制粘贴机器。

高情商:部门信息中枢;低情商:人肉传话筒。

:整理文件、资料,不断变换文件格式以适应老板需求。

实习生的工作通常涵盖部门里所有需要人工、却毫无技术含量的任务,它们重复且枯燥,让人在无尽的复制粘贴中耗尽能量。唯一的好处是可以大幅提升对无聊的忍耐能力。

打工至少还能挣点窝囊费,而实习生只有微薄的薪水,一个月两三千块钱,扣掉通勤和吃饭,约等于倒贴上班。

还有很多行业实习没有工资,甚至要另外交一笔实习费。

这样一份钱少活dirty的工作非干不可吗?是的。大多数学校把实习算做一门课程,拿到实习证明才有相应的学分,才能顺利毕业。不过就算没有学校的强制要求,也很少有人真的有魄力可以完全不去实习。要找工作,总不能简历上全写自己当班干部的事。

《2024大学生就业数据报告》中,93.53%的毕业生参与过实习,49.89%的毕业生拥有2段及以上的实习经历。

真正的卷王从大一起就跑在了刷履历的赛道上,到毕业时已经手握四五段实习经历;优绩主义博主的主页全是“大二拿下顶级offer”、“大三实习复盘”,光是看到就很难不让人焦虑。

所以大学生也没办法,只能一边在dirty work里机械劳动,一边安慰自己“当你开着车在商场找不到车位,不会怀疑是车有问题”。

这套系统运转的受益者当然是公司,他们可以用极低的成本,把团队里没人愿意干的活包装成学习机会,顺理成章地转移给实习生。

而且类似的情况在哪都有。日本企业里,新人被期待先做杂事,例如清扫、端茶、搬物件、干净会议室、文件整理等,这被视作“先做人,后做事”的过程;韩国年轻人创造出一个英语和韩语的混合词Passion Pay(신조어),因为一些企业经常要求实习生用“热情、梦想”来换低薪或无薪工作,“你能在这里工作已经是福报了。”

看起来是一套剥削系统,但其实,实习最初诞生时更像是一种教育产物。

20世纪初,美国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尾声,制造业、工程业迅速扩张,社会对“既懂理论、又能动手”的技术人才需求极大。辛辛那提大学的Herman Schneider提出了一种设想:学生一边上课,一边去企业带薪工作,课堂和工厂交替。

学校同事们都嘲笑这个想法。因为企业担心这帮学生会弄坏机器,老师则觉得这会把大学生变成工厂学徒。Herman Schneider非常努力,说服大学董事会批准了这个项目的一年实验,又四处动员企业,最终有12个企业招收了27名该项目的学生。

这就是现代实习制度的早期雏形。那时候这类项目主要是面向工程、技术类专业等专业领域。这些工作上手有门槛,去企业实习相当于上了一堂带薪的实操课,很有好处。

而真正让实习成为毕业生常态,是 20 世纪后期大学入学率的激增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到 1970 年代,美国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上涨,而对应的优质入门岗位并没有等比例增加。

因此,增加实习机会被视为帮助毕业生找工作的办法。劳动经济学家 John Nunley在书里说,企业需要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实习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这些能力。

逐渐地,企业开始依赖实习经历来筛选人才,这导致求职者被迫积累更多的实习经验来保持竞争力,循环加剧之后,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薪实习岗位。

当学生需要企业的履历背书远甚于企业需要学生的劳动,权力关系便顺理成章地发生倾斜。这时候,实习已经变成了一种劳动力市场的前置门槛。

dirty work,可以看作是这种权力倾斜的直接后果。企业在挑选人才时,不必再提供真正的学习机会或核心任务,因为他们知道,再枯燥、再琐碎的工作,总有人愿意接手。复印、跑腿、整理材料、填表格,这些本不需要大学学���的工作,现在专属于大学实习生。

老板们还给这些dirty work起了个优美的名字,实习生和团队叫做轻耦合协作模式,不绑定核心业务,低成本熟悉业务链路。照这么说,帮全组取外卖,可以叫私域流量线下履约;给老板跑腿送文件,可以叫关键节点间的实体信息流穿梭。

这么听起来是不是就高级多了?快写简历上。

02.时代在进步,为啥dirty work越来越多?

这两年的毕业生看几年前的就业环境犹如阅读科幻小说:

0实习经历也能找到工作;

招聘JD上写的要求是“对该领域感兴趣”;

用一份简陋得不行的简历就能拿到大厂offer。

“完全不着急找工作”“喜欢的公司”“错过了秋招”“秒批HC”,每一个词看起来都很陌生。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为什么工作机会没有变多,反而是dirty work越来越多?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公司从高速扩张的增量时代,进入了存量竞争的时代。

想想互联网的黄金年代——2010 年前后到 2015 年,电商、社交、出行、O2O 一个个新赛道冒出来,团队缺人手,只要有人能接,就会被拉去填空。于是,实习生哪怕是做最边缘的琐事,也常常和核心项目捆在一起。

而现在,很多行业都进入了存量竞争,团队的日常就是围绕着一些很普通、很基础的工作打转,反复优化一个功能、精细化拉新、修修改改报表。

正式员工干的工作都很重复,留给实习生的当然只有更dirty的dirty work。

此外,AI的发展也带走了一些工作机会,带来了更多的dirty work。

哈佛大学两位经济学博士,利用覆盖2015年至2025年的就业数据(涵盖28.5万家美国企业、6200万名劳动者的简历和招聘信息),研究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对就业的冲击。

他们通过招聘信息筛选出那些设有“AI整合师”岗位的企业——这一职位专门负责将大模型技术嵌入公司业务。按照这一标准,大约有3.7%的企业被认定为已部署生成式AI,这类企业的平均规模接近500名员工,是未采用AI企业的五倍。

自2023年初(正好对应ChatGPT走红的时间点)开始,这些AI企业的初级岗位招聘明显收缩:平均每季度少招3.7名初级员工,相当于缩减了原有招聘量的22%。

斯坦福大学的数字经济研究专家Erik Brynjolfsson的另一份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在“高AI暴露职业”(即日常任务很容易被AI替代的工作,比如基础编程、客服、数据录入)中,22-25岁工人的就业人数相对下降了约13%。

AI正在代替越来越多初级员工,但糟糕的是,它并不能把所有活干净利落接走,而是把剩下的更边缘、更脏、更琐碎工作甩给人来收尾。

在很多AI+实习生的工作组合中,AI做的是80%看起来很漂亮的成品,由实习生来填补20%的边角料,那20%往往正是那些 AI 无法很好处理、可交付性差、边界模糊的劳动,比如检查信息、校对数据、调整格式,更像一个给AI配备的人肉补丁。

AI 完成了核心环节,留给实习生的只剩下dirty work。其实几百年前也一样:每一次技术迭代,最先被压缩的往往就是新人掌握技能的空间。

学徒制从中世纪的欧洲开始盛行,一个年轻人(通常是十几岁的男孩)会被送去某个师傅那里学习一门手艺,比如木匠、铁匠、石匠、印刷工。学徒通常需要当5-7年跟班,等到完整掌握技能后,便能出师成为熟练工,开始领取工资独立工作。

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19世纪工业革命后,新机器(半自动机床、铆钉机、活字排版机等)的出现把工作分解成许多小环节,学徒被用来训练操作单一机器,成为廉价但有战略价值的劳动力。但他们再也没办法完整地掌握某一项具体的工艺。

这种重复、机械、缺乏创造性的劳动干得越久,越会让人感受到空虚和无意义,进而怀疑实习体系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一些专家认为,实习对那些18岁之后才决定职业方向的人并不公平,而且实习往往有利于富裕学生,因为他们能承受无薪实习,而弱势群体则很难负担,无形之中加剧了教育与阶层的不平等。

03.素质教育选手决战dirty work之巅

现在的实习生基本出生在2000-2005年之间。他们是真正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与多元素质教育中长大的一代,从小被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填满。

教育塑造了他们无限可能的自我认知,而信息平权则让他们比任何前辈都更早、更清晰地窥见了理想工作的模样:一份职业不应仅是谋生,更应是兴趣的投射、价值的实现和成长的阶梯。

德勤发布的《2025年Z世代和千禧一代调查》中提到,这两代人在评估职业吸引力时,最看重的因素是财务回报、工作的意义感以及幸福感。

一份月薪三千的dirty work,带来的是理想与现实对撞后的幻灭:寒窗十余年、各个兴趣班修炼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日复一日的取外卖、贴发票、复制粘贴中,毫无用武之地。

更倒霉的是,除了实习生本人,0人会理解他们的痛苦。

在老板们看来,年轻人就该多吃苦。成功者总爱用自己的经历总结规律,老板们经历过民营企业腾飞的黄金年代,觉得一个实习生就算从打杂开始,慢慢总有机会接触到核心业务、坐上管理岗。

但其实那只是因为他们那代人的吃苦,恰好幸运地和时代的上升期捆绑在了一起。而对于现在的倒霉实习生来说,无法折算为绩效的dirty work,更无法转化为个人价值,吃苦就仅仅是吃苦而已。

正式员工呢,脑袋上想共情实习生,屁股上却不太允许:这些零碎的杂事,如果实习生不干,就只能落在他们头上。

这并非人性的沦丧也不是道德的缺失,而是系统设计下的必然选择。组织通过细致的分工和任务切割,把个体放在彼此对立的位置上。实习生被设定为缓冲带,替正式员工分担杂务。结果,正式员工与实习生之间形成张力,却没有人会追问“为什么这些琐事一定要有人做”。

它非常巧妙地让底层劳动者相互制衡,从而无人愿意挑战游戏规则本身。

不过,已经有一部分实习生发明出了独特的应对策略,他们的原则简单清晰:不求留用的实习生位同副总。

既然只是为了填充简历,那干过就算精通,听过就是熟练。有了这种良好心态,他们的工作态度自然变得佛系:老板交代什么就做什么,不再纠结能不能学到东西;成果好坏无所谓,关键是留下一点能写进简历的痕迹。

既然也没有转正机会,那就把这段经历彻底工具化,用最小的情绪和精力成本,为自己的履历挣下一枚谈判的筹码——一种基于理性计算的战略性敷衍。

这种敷衍,本质上是一种对错位的非暴力不合作,教育教大家成为不设上限的创造者,而职场却期待他们成为精准沉默的螺丝钉,正是这种落差感,带来了00后整顿职场,带来了打工人的娇牛马文学。

或许决战的战场,从来不在工位之上,而在关于工作意义的想象之中。当一代人开始拒绝被“dirty work”定义价值,甚至能以其冷静的幽默感将其转化为自嘲的段子时,他们便已在另一个维度上,赢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

最终的胜利,也并非要消灭所有“dirty work”,而是在系统的夹缝中,始终握紧对自我价值的最终定义权——你可以安排我做什么,但无法决定我是什么人。

实在不行,咱还可以去当主理人嘛。卖煎饼果子是“无麸质可丽饼古早味brunch店主理人”;卖肉夹馍是“低温慢煮伊比利亚黑猪五花肉香脆帕尼尼主理人”。

这份屎上雕花的能力,或许才是dirty work最终教给我们的核心技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作者:酷玩实验室,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酷玩实验室Dirty Talk没有,Dirty Work太多。
8点1氪|王健林“限高”系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微信支持聊天发live图了;特斯拉员工被机器臂重伤索赔5100万 2025-09-30 08:02:14 +0800今日热点导览
  • 店员称十一后一口价黄金涨幅30%
  • 中国团体游客免签入境韩国自9月29日起实行
  • 10月1日客流或超3.4亿人次
  • iPhone 17系列展示机刮痕原因
  • 九三阅兵礼宾车正陆续返还车主

TOP3大新闻

王健林“限高”系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等,近日被限制高消费。对此,万达知情人士表示,“此次是由于万达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事实上之前双方一直在通过多种方式协商解决,我们也正在了解具体情况,本次或因在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导致。”9月29日查询,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已经没有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限高”信息。(财联社)

微信官宣新功能:聊天支持发实况图,误删对话记录5秒内可撤销

9月29日,“微信派”公众号现已正式官宣(iOS版)微信聊天支持发送实况图(Live Photo),同时误删聊天记录5秒内可撤销,iOS用户更新至8.0.61及以上版本即可体验。官方表示,用户打开聊天框-照片,即可选中并发送包含动态画面和声音的实况照片,选中的照片左下角带有“实况”标记。此外,微信表示,左滑删除单个好友或群聊聊天对话时,5秒内可以撤销删除。

微信客服表示,目前实况图已面向iOS用户开放,iOS可更新至8.0.61及以上版本体验相应功能。对于安卓/鸿蒙版本,官方称由于安卓/鸿蒙用户因各品牌适配进度不同,开发人员正努力推进相应客户端相关适配工作,以满足更多用户需求。(IT之家)

特斯拉员工索赔5100万原因:被机器臂打成重伤

一名特斯拉(Tesla)技术员工在工作期间被有故障的机器臂袭击,身受重伤。目前医疗费用已达100万美元,后续治疗至少还需要600万美元。他在近日将特斯拉及其供货商告上法庭,提出5100万美元的赔偿。根据法庭文件,事故发生时,工程师试图移除机器臂底部的电机以查看内部组件,但机器人臂“突然且毫无警告地释放”,以相当于“约8000磅配重”的巨大力量击中亨特多布勒的身体,把他“扔到地上”并导致其“失去意识”。

目前美国媒体都把此事描述为“机器人袭击”,尽管实际为机械故障,这种夸张用词可能加剧公众对机器人安全的担忧,促进监管部门介入。(扬子晚报)

大公司/大事件

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36氪获悉,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2025-2026年,机械行业运行保持平稳向好态势,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重点细分行业规模稳中有升,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景德镇“鸡排哥”火爆出圈,视频平台广告报价1分钟10元

近日,江西景德镇“鸡排哥”在社交平台火爆出圈,他凭借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以及总能给顾客带来“情绪价值”,圈粉无数,被网友亲切地称作“景德镇鸡排主理人”。

对于目前的情况,鸡排哥称不管火不火,都要不忘初心,暂无开启全国巡“炸”计划,顾客期待的眼神让自己首先想炸好鸡排,服务好每一位顾客。第三方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14时,景德镇(鸡排哥)视频平台粉丝数为37.2万,商业化水平显示,其1-20s、21-60s、60s以上视频广告报价均为10元。(大象新闻)

外交部:中方将增设青年科技人才签证即“K字签证”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中国推出“K字签证”相关问题提问。郭嘉昆表示,为促进中外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中方决定在普通签证类别下,增设青年科技人才签证即“K字签证”。关于申办“K字签证”的具体事宜,请关注中国驻外使领馆即将发布的相关信息。(央视新闻)

工信部向中国移动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

36氪获悉,按照《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部署,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目前,继中国电信之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家基础电信企业也已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资质,可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深化应急通信、海事通信、偏远地区通信等场景应用,丰富通信服务与产品供给。

苹果明年上半年或推出iPhone 17e和新iPad

9月28日,据知名记者马克・古尔曼最新消息,苹果明年上半年将推出的新品,包括iPhone 17e、一款新低端iPad以及更新版iPad Air。

据此前媒体报道,iPhone 17e是今年新推出的iPhone 16e的后继者,搭载iPhone 17同款的A19芯片,外观设计与iPhone 16e类似,可能进一步强化性价比定位,起售价预计维持在4499元人民币。(界面新闻)

乐山市商业银行回应骗贷33亿案:继续追偿贷款损失

9月28日,针对“银行被骗贷33亿”的相关报道,四川乐山市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此事的追责“没有划句号”,银行方面继续通过法律手段追偿贷款损失。乐山市商业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吕永东向澎湃介绍,已追回一部分涉案资金。

相关刑事判决书显示,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乐山市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时任总经理杨涛、总经理助理李轩,收受金融中介贡婷婷等人的贿赂,违规发放贷款38亿元。两人犯违法发放贷款罪、受贿罪,2024年4月被峨边县法院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六年。(澎湃新闻)

特朗普称对美国境外制作电影征100%关税

当地时间9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真实社交”上发文表示,美国的电影制作业“被其他国家从美国偷走了”,就像“从婴儿手里偷糖果”一样。特朗普称,加州州长“软弱无能”,遭受的打击尤其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长期存在且永无止境”的问题,将对所有在美国境外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央视新闻)

德国考虑禁止16岁以下人群使用社交媒体

德国媒体9月29日报道,德国执政党联盟党正在讨论对社交媒体用户设置年龄限制,考虑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德国总理默茨所属的联盟党议会党团主席延斯·施潘29日告诉《新奥斯纳布吕克报》,联盟党正在讨论就未成年人使用网络制定更严格的规定。现阶段,相关限制措施仍在商讨中,选项之一是将社交媒体的使用年龄限制设为16岁。(界面新闻)

德国汉莎航空拟到2030年裁减4000个行政岗位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Lufthansa)周一在其资本市场日活动上表示,该公司计划到2030年通过数字化、自动化和流程整合裁减4000个行政岗位,其中大部分裁员将在德国进行。这家德国公司还为2028年和20230年设定了新的中期目标。该公司预计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率为8%至10%,其自由现金流预计每年将超过25亿欧元。(新浪财经)

日本央行委员野口旭:美国关税政策可能对日本经济造成显著下行冲击

日本央行委员野口旭表示,尽管日本国内通胀压力上升,美国关税政策可能对日本经济造成显著下行冲击,日本央行必须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评估外部风险,保持政策灵活性。(财联社)

LG生活健康任命前欧莱雅高管李善珠为新任CEO

据报道,LG生活健康9月29日召开董事会,宣布任命前欧莱雅高管李善珠(音译,韩文이선주)为新任首席执行官(CEO),自10月1日起正式生效。(界面新闻)

最新调查:日本今年10月将有超三��种食品涨价

日本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今年10月将有超过3000种食品价格上调,涨价食品数量创半年以来新高。日本一家数据库公司对全国主要食品和饮料制造商进行调查,询问这些企业的涨价意向。结果显示,10月将有超过3000种食品涨价,包括饮料和包装食品等。受米价高企影响,以大米为原料的年糕、日本清酒等位列涨价名单。其中,盒装米饭价格涨幅将可能高达17%。(央视新闻)

丰田8月全球销量连续第八个月增长,受美国需求强劲推动

丰田汽车周一表示,8月份其全球销量连续第八个月增长,因为美国市场对其部分混合动力车型的需求持续强劲,抵消了日本市场疲软的影响。8月丰田全球销量同比增长2.2%,达到844963辆,这得益于美国市场销量增长13.6%,但日本市场销量下降12.1%。生产和销售数据包括丰田的豪华品牌雷克萨斯。(新浪财经)

三星2纳米降价抢单,报价比台积电便宜33%

据台湾经济日报,消息称,三星为放大经济规模,2纳米制程降价抢单,希望能争取台积电的主要客户投片。三星2纳米制程晶圆近期报价每片2万美元,比台积电的3万美元便宜33%。三星正积极与英伟达和高通等大厂接触,进行2纳米性能评估与量产准备。(财联社)

宁德时代入股银河通用机器人公司

36氪获悉,爱企查App显示,近日,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问鼎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等为股东,同时注册资本增至42.26万元。该公司成立于2023年,经营范围包括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工业机器人制造、工业机器人销售等。公开信息显示,银河通用机器人专注于具身多模态大模型通用机器人研发。

上市进行时

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6氪获悉,据港交所,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独家保荐人为中金公司。

自然堂全球控股有限公司

36氪获悉,据港交所,自然堂全球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华泰国际、瑞银集团。

索尼集团

索尼集团:索尼金融集团股票于9月29日早些时候上市。(新浪财经)

晶合集成

36氪获悉,晶合集成公告,公司已于今日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递交了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并于同日在香港联交所网站刊登了本次发行上市的申请资料。该申请资料为公司按照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及香港联合交易所的要求编制和刊发,为草拟版本,其所载资料可能会适时作出更新和修订。

领益智造

36氪获悉,领益智造公告,公司正在筹划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联交所”)上市事项(以下简称“本次H股发行上市”)。截至目前,公司正在与相关中介机构就本次H股发行上市的相关工作进行商讨,相关细节尚未确定,本次H股发行上市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AI最前沿

优必选再签3000万人形机器人大单,总订单金额已逼近4.3亿

36氪获悉,据优必选科技官微,日前,优必选智慧物流子公司UQI优奇与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奇股份”)正式签订采购合同。天奇股份将采购总价3000万元的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该笔采购将于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交付。加上本次订单,截止目前,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人已获得近4.3亿元合同(含上半年已交付近5000万元人形机器人订单,不含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的订单)。

全球AI竞赛正迈入新阶段,从“模型竞争”转向“算力竞争”

在AI概念股股价与业绩齐飞之后,市场对其泡沫化也开始有所担忧——包括估值透支、技术瓶颈与资金博弈等潜在风险。值此之际,英伟达与OpenAI宣布了一项震撼行业的投资计划,双方将投入千亿美元,联手建造10千兆瓦级超级AI数据中心,并计划部署数百万颗GPU,以支撑下一代大语言模型的训练。这一重磅动作,又进一步点燃了市场对于AI算力前景的预期。近日,多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全球AI竞赛正迈入新阶段,以“超大规模、超高能耗、超高投入”为特征的AI基础设施竞争正式拉开帷幕——从芯片到液冷技术,从算力集群到能源配套,一条贯穿全球的AI算力产业链正在被全面激活。与此同时,国家之间的竞争焦点,也正从“模型竞争”悄然转向更底层、更核心的“算力竞争”。(证券时报)

DeepSeek V3.2、GLM4.6等大模型即将发布

DeepSeek-V3.2即将发布,据了解,v3.2-base已上传至DeepSeek的HuggingFace官方页面,模型文件正在上传中,不过目前已下线。同时,智谱的GLM-4.6也即将发布,在Z.ai官网可以看到,GLM-4.5标识为上一代旗舰模型。(证券时报)

阿里通义7大模型霸榜全球开源前十,千问Qwen3-Omni登顶

36氪获悉,9月28日,全球最大AI开源社区HuggingFace公布了新一期模型榜单,阿里通义7款模型入选全球前十开源模型榜单,其中刚刚开源的全模态大模型Qwen3-Omni 登顶。

投融资

“智策领航”完成天使+轮战略融资

36氪获悉,近日,智策领航宣布完成天使+轮战略融资,由徐汇资本领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产品迭代和市场拓展。截至目前,公司累计融资额已达数千万元。

“灵猴机器人”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

36氪获悉,近日,“灵猴机器人”宣布成功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金鼎资本、博原资本、TCL创投共同领投,同时引入苏创投、东运创投、财通资本、银杏谷资本多家投资机构。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工业自动化及通用机器人等领域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实验室建设以及产能的扩充。

酷产品

OPPO也要做手持云台相机,产品对标大疆

在vivo入局手持智能影像设备市场以后,OPPO也确认启动该品类的立项,其产品将对标GoPro、大疆等产品主导手持智能影像设备,该产品由Find产品规划部所属的智能影像团队负责,负责人为前Find系列GTM李阳。对此消息,OPPO回应表示影像近期团队并无变化。(界面新闻)

大公司财报

英联股份:前三季度净利同比预增1531%-1673%

36氪获悉,英联股份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报告显示,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50万元–375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1.13%–1672.97%。报告期内,公司快消品金属包装易开盖板块收入和利润贡献显著,市场占有率提升推动营收增长;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精益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综合毛利率上升;同时确认增值税加计抵减损益对利润产生正面影响。

整理|晨曦

]]>
36氪8点1氪万达集团回应称因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王健林限高,目前信息已撤下。
死磕农业机器人,福建80小伙干出全球第二,港股上市 2025-09-30 07:57:59 +0800近日,来自广东广州的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极飞科技”)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华泰国际担任其独家保荐人。这次其二度冲刺资本市场,极飞科技曾于2021年申请科创板上市、但因战略调整与2022年5月主动撤回。

极飞科技的产品主要包括农业无人机(比如能自动喷药、撒肥的飞天机器人)、农业无人车(在地上跑的耕地机器)、农机自驾仪(给拖拉机装上“自动驾驶”脑子)和智能农场设备(用传感器监控土壤、水分啥的)等。

其无人机一天能喷上千亩地,比人工快10倍,还省30%的农药和90%的水,这样农民省钱、省力。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于2024年度极飞科技以10.7%和17.1%的市占率在世界农业机器人和农业无人飞机行业分别排名第二。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让我们来看看农业机器人有哪些新的市场需求?

01

极飞科技创始人彭斌,1982年出生于福建三明,自小就对航模与机器人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

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他成为程序员,连续三年斩获微软MVP奖项,还担任了微软(广州)NET俱乐部主席等职务,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技术专家。

但在代码与程序之外,飞行始终是他无法割舍的情结——这份对“升空”的执念,为后来的创业埋下了伏笔。

2007年,彭斌带着一群同样热爱飞行的极客,在广州创办了极飞科技的前身XAIRCRAFT,最初只是生产航模卖给发烧友,尚未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

彼时的无人机行业还处于萌芽期,彭斌先后尝试过科考、巡检、物流等多个商用领域。

他们曾与顺丰合作完成5万多架次的物流无人机试飞,却最终发现:“改变物流行业的是大数据和分拣机器人,不是无人机”。

在大疆凭借消费级无人机迅速崛起的2010年代初,极飞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2000万美元融资即将耗尽,团队一度走到十字路口。

命运,在2013年迎来了转折。

02

2013年的新疆之旅,成为彭斌创业生涯的“命运拐点”。

在这片广袤的棉田里,他亲眼目睹了传统农业的痛点。农户背着药箱人工喷洒农药,效率低下且易中毒,而农村劳动力正随着城镇化加速流失。一个念头突然闪过他的脑海:“无人机能不能帮农民干活?”

说干就干,彭斌就地取材,用可乐瓶、泡沫盒和随身带的无人机,拼凑出一台简易植保飞行器,在田间完成了首次试验。

看着飞行器精准喷洒的轨迹,他意识到:中国作为农业超级大国,20亿亩耕地背后是万亿级的植保需求。更关键的是,当时国内几乎没人涉足这一领域,这是极飞避开同质化竞争的机会。

这次顿悟让彭斌确立了“为行业找技术,而非为技术找行业”的理念。他叫停其他业务,带领团队All in农业赛道,把研发室直接搬到了新疆的农田里。工程师们挽起裤脚下地,亲身感受土壤湿度、作物长势,只为做出“皮实耐造、能解决问题”的产品。

03

2014年,XAIRCRAFT正式更名为“极飞科技”,全面聚焦农业科技的转型。

但初期推广异常艰难:农户看着这个“像路由器的小东西”,眼神里满是怀疑,甚至以为是传销骗局。

彭斌没有急着卖产品,而是组建“植保服务队”,免费为农户作业。农忙时人工一天只能喷30亩地,极飞无人机能喷300亩,还能省一半农药,实实在在的效果渐渐打动了农户。

2015年,极飞科技发布首款植保无人机,成立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农业植保服务团队;2016年推出P系列植保无人机,发明的智能离心雾化技术解决了药液浪费问题;2018年,P30植保无人机斩获多项国际大奖,市场占有率突破50%。

随着技术迭代,他们的产品从单一无人机扩展到农业无人车、遥感设备、智能灌溉系统等全链条装备,服务覆盖872万农户、6亿亩农田和42个国家。

到2020年,极飞科技拿下12亿融资。

04

极飞科技产品主要包括四大类:

农业无人飞机:这是公司的拳头产品和主要收入来源。目前已形成了自动驾驶技术、空间数字化技术、AI技术、智能喷洒和播撒技术、电机控制技术、智能农场系统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和物联平台技术等一系列先进的底层核心技术。

农业无人车:与无人飞机互补,专注于果园、温室等地面场景的精准喷洒和运输 。

农机自驾仪:可安装在拖拉机、插秧机等传统农机上,实现自动驾驶,完成精准播种、开沟、起垄等作业 。

智能农场物联产品:包括智能相机、智能阀门、智能施肥机等,用于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实现灌溉、施肥等自动化管理 。

这些产品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让农民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精准、高效的无人化作业。

极飞科技最重要的产品是农业无人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农业无人机在极飞科技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是78.6%、81.2%、87.8%、88.5%和89.0%。

这款产品通过高精度RTK定位技术,其飞行路径可以精确到厘米级。用户只需通过手机App规划好作业区域,无人机便能全自主飞行,智能规划最高效的路线,并能自动避开障碍物。

其搭载的智能离心雾化喷头,能将药液打成均匀的微小颗粒,在旋翼产生的下压风场作用下,均匀覆盖到作物的正反面,大大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减少了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

招股书显示,在亚洲水稻产区,过去1000亩水稻田的农药喷洒需要10-20人连续作业5-10天;使用极飞农业无人机后,仅需1-2名操作员在1-2天内即可完成,同时还能提升产出5-10%,节约农药20-30%,节水约90% 。

除了喷洒农药,通过更换不同的任务模块,它还能化身为播种能手(睿播系统)和运输小能手(睿运系统),实现精准播撒种子、肥料,甚至在田间地头进行短途物资运输。这种多功能性,使其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刚需工具” 。

在市场地位上,极飞科技不仅是中国的龙头企业,也是全球农业无人机的重要玩家。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4年它在全球农业机器人行业的市场份额为10.7%,排名第二;在农业无人机细分领域,市占率达到17.1%,也是全球第二。

05

近年来极飞科技的财务能力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收入方面,其总收入从2022年的6.0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6.14亿元,并在2024年实现73.4%的大幅增长,达到10.66亿元 。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7.45亿元,同比增长2.1% 。

盈利能力,极飞科技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录得净亏损2.54亿元和1.3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它在2024年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录得净利润7040万元。这一积极势头在2025年上半年得以延续,净利润达到人民币1.31亿元,同比增长49.1%。

近年来,海外市场正成为其新的增长引擎。数据显示,其海外收入从2022年的1.4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7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59.4% 。

公开数据显示,极飞科技已先后获得7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成为资本、高瓴创投等知名机构,天融信、中国联通等产业集团,背后有钜派投资等众多上市公司LP。

客户方面,其客户群体广泛且分散,因此主要依赖经销商模式进行销售。

在往绩记录期间,来自经销商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96.6%(2022年)、97.4%(2023年)、99.4%(2024年)及99.6%(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经销商网络已覆盖全球近6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经销商超过900个。

值得注意的是,极飞科技的前五大客户均为独立第三方,2024年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总收入的21.5%,最大客户占比为7.0%,不存在对单一客户的重大依赖 。

06

目前,该领域在国际竞争格局中,中国创新正引领全球变革。

农业机械化曾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拖拉机、收割机等传统农机均诞生于西方国家,并长期主导全球市场。然而,在以智能化、电动化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技术革命中,中国企业正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

招股书指出,中国虽不是最早将无人机应用于农业的国家,却是第一个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国家。

得益于中国复杂的耕地环境(覆盖平原、水田、丘陵等多种地形)和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消费电子和新能源产业链),像极飞科技这样的中国龙头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锤炼出了性能先进、稳定可靠且极具成本效益的产品。

这种优势正在转化为全球竞争力。

在美国,传统上依赖专业飞行员驾驶固定翼飞机进行喷洒作业,但飞行员群体正面临严重的老龄化和人员萎缩问题。极飞科技的无人机以其安全性高、操作门槛低、喷洒更精准的优点,有效填补了这一劳动力缺口 。

在巴西,与动辄上百万元人民币的大型地面撒药车相比,极飞的无人机不仅购置成本显著降低,作业效率也更高,且不受地形限制,农药利用率可提升20%-30% 。

可以说,在农业无人机这一细分赛道上,中国企业已经展现出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正在将“中国智造”输出到全球的田间地头。

07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农业机器人市场正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过去的痛点正在被解决,而新的市场需求也随之而来。

新机遇:从单一工具到智慧生态。

1、需求的根本驱动力——“无人种地”问题愈发严峻。

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更是全球性的历史性需求 。招股书预测,中国农业从业人员将从2024年的1.4亿锐减至2050年的3000万水平,降幅近80%。

经合组织(OECD)等发达经济体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更为突出。

这意味着,农业机器人不再是“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保障未来粮食安全的“雪中送炭”的刚需品。这将是一个万亿级蓝海市场。

2、技术融合,构建“农业大脑”。

市场已不满足于单个机器人的自动化,而是呼唤一个能够统筹全局的“智慧农场”生态系统。

例如极飞科技正是顺应这一趋势,计划打造一个深度一体化的数据管理平台,让农业无人机、无人车、智能灌溉系统、田间传感器等所有设备互联互通 。

未来农民的角色将彻底改变,他们不再是繁重的劳动者,而是智慧农场的“管理者”。通过一个App,他们可以实时监控农田的各项数据。

例如,当巡田无人机通过AI图像识别发现某片区域出现病虫害后,系统可以自动调度喷洒无人机前往进行精准点杀,同时智能灌溉系统会根据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求自动调整浇水量。这种“机器人协同作战”的场景,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到一个全新的维度。

3、场景延伸,跨界应用潜力巨大。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成熟,其应用场景正从核心的“种、管、收”环节,向农业生产的全流程渗透,甚至跨界到其他领域。

比如极飞科技推出的“睿运系统”,让无人机承担起农产品短途物流运输的功能。而其最新发布的R系列无人车,已被应用于广东的蚊媒消杀工作,展示了其在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这种“一机多用”的平台化趋势,将极大地拓宽农业机器人的市场空间。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铅笔道”(ID:pencilnews),作者:华泰诗,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铅笔道来自广东广州的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DeepSeek最新模型上线,全新注意力机制基于北大ACL最佳论文 2025-09-30 07:35:28 +0800

DeepSeek最新模型V3.2-Exp发布,推出全新注意力机制DeepSeek Sparse Attention(DSA),训练推理提效的同时,API同步降价达50%以上!

刚刚,DeepSeek最新模型上线!

代号DeepSeek-V3.2-Exp,被DeepSeek誉为最新的实验性模型

这次V3.2主要基于DeepSeek-V3.1-Terminus,并且首次引入「DeepSeek稀疏注意力」(DeepSeek Sparse Attention,DSA),在长上下文上实现更快、更高效的训练与推理。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第一个「DeepSeek」品牌命名的关键技术(注意力机制)!

我们注意到,DSA正是此前与北大合作、梁文锋署名的那篇ACL 2025最佳论文中,原生稀疏注意力(Native Sparse Attention,NSA)的改进。

技术报告里的引用

全新注意力机制

DeepSeek-V3.2-Exp的核心武器「DeepSeek稀疏注意力」,首次实现了细粒度稀疏注意力��制,在几乎不影响模型输出效果的前提下,实现了长文本训练和推理效率的大幅提升。

论文地址:https://github.com/deepseek-ai/DeepSeek-V3.2-Exp/blob/main/DeepSeek_V3_2.pdf

与之前模型最大的不同是,DSA不再让每个Token关注序列中的所有其他Token,而是引入了一个名为「闪电索引器」(lightning indexer)的高效组件。

这个索引器能以极快的速度判断,对于当前正在处理的Token,序列中哪些历史Token是最重要的。

随后,模型只从这些最重要的Token中选取(Top-k)一小部分(例如2048个)进行精细计算。

如此一来,核心注意力的计算复杂度就从O(L²)骤降至O(Lk),其中k是一个远小于L的固定值。

这在处理长文本时,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效率提升。

更关键的是,这种效率提升并非以牺牲性能为代价。

在DeepSeek-V3.1的基础上,团队先用一个简短的「密集预热」阶段来初始化闪电索引器,让它学会模仿原有模型的注意力分布。

随后进入「稀疏训练」阶段,让整个模型适应新的稀疏模式。

最后,再沿用与前代模型完全相同的后训练流程,包括专家蒸馏和混合强化学习(GRPO)。

为了严谨地评估引入稀疏注意力带来的影响,DeepSeek特意把DeepSeek-V3.2-Exp的训练设置与V3.1-Terminus进行了严格的对齐。

DeepSeek-V3.2-Exp的架构图,其中DSA在MLA下实例化。

评估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短文本还是长文本任务上,DeepSeek-V3.2-Exp的性能与它的「密集注意力」前身V3.1-Terminus相比,都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性能下降。

与此同时,在实际部署的推理成本测试中,其端到端的加速效果和成本节约非常显著。

虽然DeepSeek-V3.2-Exp目前还是一款实验性模型,但它所展示的「性能不降、成本骤减」的特性,为大模型突破长文本瓶颈,指明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工程路径。

价格更便宜

DeepSeek再一次把模型价格打了下来!

得益于新模型服务成本的大幅降低,官方API价格也相应下调,新价格即刻生效。

在新的价格政策下,开发者调用DeepSeek API的成本将降低50%以上。

目前API的模型版本为DeepSeek-V3.2-Exp,访问方式保持不变。

最后,不得不说,这次DeepSeek太仁慈了,「发布节奏」真的听取了网友的建议,给众多AI界的朋友们放个好假!

参考资料:

https://api-docs.deepseek.com/zh-cn/news/news25092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作者:新智元,编辑:好困 定慧,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新智元价格更便宜
又涨疯了,金项链一夜贵7000元 2025-09-30 07:34:53 +0800

国庆假期临近,一众黄金品牌正在为涨价摩拳擦掌。有店员甚至表示,节后一口价黄金产品的价格涨幅预计在30%左右。事实上,对于黄金品牌来说,涨价已是大势所趋,只是涨幅多少、涨价早晚的区别。

01 “一口价”黄金集体涨价

中国人历来珍视黄金,无论是个人佩戴还是馈赠亲友,黄金都是备受青睐的贵重之选。适逢国庆佳节,许多消费者再度光顾金店,却被店里的价格吓懵了。

在北京工作的刘芳,得知老家闺蜜将于今年国庆节期间结婚,思索一番后,打算送一个金镯子作为礼物,既有面子,又保值。随后,她去家附近的几家黄金品牌店转了一圈,却被店员委婉劝退了。自己的预算是1万~2万元,店员告诉她:“按1000多元的克单价算,只能买10多克,该克重的产品很少,看起来又轻又薄,不太像样子。”

“知道金价贵,但没想到连一个金镯子都买不起了。”刘芳颇感无奈。

比起按克计价的黄金饰品,高端的“一口价”产品更是贵得离谱。

9月28日,《财经天下》走访北京荟聚商场发现,各大黄金品牌为迎接国庆节纷纷开展促销活动。“计克黄金饰品首克优惠150元”“9月1日至30日,指定定价黄金95折”“开业特惠988元/克”各种优惠提示被醒目地摆在门前。不过,走进店内,消费者的购买情景却不如想象中热闹,平均每家店内有两三组顾客,略显空荡,有店员专门站到门口揽客。

国庆前的金店略显冷清。图源/《财经天下》

“贵是一大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家购买黄金的热情”,六福珠宝一位店员坦言。“今年黄金涨价就没停过,尤其是一口价产品,被老铺黄金带火了,很多顾客在问,各品牌也都开始涉足或主推,但一口价产品工艺好,价格也更贵。”她以门口橱窗内展示的一款“小舞裙”系列手镯举例,该商品重19.18克,优惠前31650元,单克相当于1650元,优惠后为26902元,单克也超过1400元。

周大福是“一口价”的老选手,其“传承系列”葫芦项链一直是店内畅销品。在一口价专区内,约6.91克的淬火葫芦黄金吊坠售价13680元,相当于单克1979元,远高于当日1108元的门店足金饰品单克售价。

“这是节前的价格,节后还要涨,预计涨幅在30%左右。不如趁着10月1日前还有克减活动,赶紧下手。”店员称。

商场内刚刚于9月27日开业的潮宏基,在几大品牌内最是热火朝天,每个柜台前都挤满了挑选试戴的消费者。“我们有开业优惠大酬宾,不仅黄金饰品特惠价低至988元/克,而且指定商品有折扣,一件88折,两件8折。”店员张惠称,“相当于打8折了,随便和店内顾客拼一下就能凑够两件”。

在被问到一口价售价情况时,张惠拿出一件经典葫芦项链,重约11克,售价19980元,优惠后15984元,相当于单克1453元。

“再不买就立刻涨价了!”张惠提醒称。据她描述,店里这两天正在忙着换价签,换完后价格涨幅不小,以一款原价约4.1万元的大件一口价八宝罗盘项链为例,涨价后售价超过4.8万元,一下子多了7000元。“9月29日起,就要按新价格售卖了。”

不难看出,对于黄金品牌来讲,涨价已是大势所趋,只是涨幅多少、涨价早晚的区别。《财经天下》此前就了解到,靠“一口价”出圈的老铺黄金,已分别于今年2月、8月进行调价,第一轮涨幅为5%~10%,第二轮涨幅为10%~12%。在8月份的涨价通知中,工作人员还称,“今年2月份以来金价大幅上涨,我们一直没有调价,让利给了顾客”。

潮宏基店员在忙着换价签.图源/《财经天下》

02 黄金品牌抓住赚钱机会

“毋庸置疑,一口价产品毛利高,顺势涨价也是因为品牌商想借黄金大涨增强盈利能力。”一位黄金珠宝批发商如是评价。

金价查询网显示,截至9月28日晚上9时左右,国际金价一盎司3761.17美元,较年初涨幅超44%。与之对应的是,国内各大品牌金店的价格也从年初的850元以下,涨至1100元以上,涨幅约30%。

与大众对黄金企业有钱的认知不同,事实上,卖黄金首饰并不是一个很赚钱的生意。

国信证券研报数据显示,按克重计价的黄金饰品毛利率多在10%~20%。一旦金价上涨,黄金企业要以相对较高的价格向上游采购黄金,同时下游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销售额承压,库存高企,导致企业利润被压缩。因此,市面上常有“金价越涨,金店越亏”的说法。

以按克计价产品为销售主力的梦金园为例,按克计价的金手链、金戒指等产品常年占总销售额的97%以上,公司今年上半年整体毛利率只有不到8%。

一口价黄金饰品则不同,国金证券的数据显示该产品毛利率在30%~40%。在以往,一口价模式是国际高端珠宝采用的定价模式,消费者更看重珠宝的文化内涵、设计工艺、社交符号等品牌价值,更容易接受溢价。但这只是国际高端珠宝的做法,国内黄金品牌则普遍老老实实采取“克重+工费”的定价模式。

黄金品牌店内的一口价商品。图源/《财经天下》

然而,近两年,老铺黄金如同一条鲇鱼,搅动着整个黄金消费市场。该品牌专门售卖一口价古法黄金饰品,无论销售额还是利润,以及资本市场的表现都可以用“成功”二字来形容。

今年上半年,受益于黄金的上行周期以及品牌破圈效应,老铺黄金营收同比增长251%至123.54亿元,远超去年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86%至22.68亿元。更令人艳羡的是公司毛利率达38.1%(此前长期维持在40%以上),比行业老大周大福高近10个百分点。

在珠宝从业人士方旗看来,老铺黄金对行业贡献在于,“它让一口价黄金的普及性、大众的接受度大大提升。”有了老铺黄金打样儿,许多原本守旧的黄金品牌们开始调整战略,向老铺黄金模式靠拢,在产品宣传中越来越多地使用“非遗工艺”“东方美学”“古法制作”等字眼。

在效果转化上,周生生今年上半年定价(一口价)黄金饰品的销售额占比增加5%~34%;潮宏基以一口价为主的时尚珠宝首饰营收占比48.53%,高于传统黄金首饰。

行业老大周大福受益于“一口价”策略,业绩优化最为明显。公司披露称,在2024财年以前,受到行业普遍定价转为克重的影响,公司的一口价占比持续下滑,五年间从11%下降至5%。2025财年开始,公司调整策略,重视一口价产品的推广,产品力和占比出现快速提升。

公司于今年6月发布的截至2025年3月31日年度报告显示,受黄金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珠宝销售受到波及,导致公司2025财年营业额下跌17.5%至896.56亿港元。其中,计价黄金产品营业额下跌29.4%。

然而,周大福着重提到,公司定价黄金产品,也即一口价产品的营业额在2025财年大幅上升105.5%,公司两个一口价品牌——传福系列(2024年4月推出)和故宫系列(2024年8月推出)销售额均达到约40亿港元,超出年度目标。

与此同时,定价产品营业额占比为29%,高于去年同期的19%,推动2025财年的毛利率上升550个基点至29.5%。

在此情况下,周大福国庆节后再涨价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周大福2025财年年报截图

03 一口价虽香,但不要贪杯

一口价黄金也让消费者尝到了甜头。

有网友2019年入手了几款老铺黄金产品,包括黄金手链、吊坠等,其在社交媒体上炫耀,按目前售价,自己收益最少的一款黄金手链都有8000多元,当时购买价格只有16800元。

按此计算,这条黄金手链的年化收益率接近8%,远高于主流银行存款和国债利率。“谁说买一口价黄金的人是大冤种?”该网友真诚发问。

在上述潮宏基店员张惠看来,当下购买一口价商品不失为一种优选。她手拿单价1453元的葫芦项链介绍称,“这个价格很划算了。很多按克计费的商品,加上工费也差不多这个价。而且一口价工艺精美,和普通黄金饰品外观上拉开较大差距。”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口价产品在帮助黄金珠宝品牌商提高毛利的同时,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更高的保值可能性。”方旗表示。同时他提到,企业敢推一口价,也是看准了黄金消费正在向悦己价值方向转变的趋势。

一些行业数据和黄金企业的业绩描述,佐证了方旗的说法。

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18岁至34岁的消费者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金饰零售额,已逐步成为核心消费群体。随着年轻消费群体增加,该群体在产品提供足够的设计美感和情绪价值的前提下,也具备接受比克重方式更高溢价的意愿。

潮宏基在2025年半年报中写道,其品牌主力消费人群中,80后、90后及00后占比高达85%,其中,95后和00后新生代用户占比提升明显。年轻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购买力正在重塑时尚珠宝市场,尤其是黄金串珠手链领域。买珠宝不为保值,为发朋友圈有晒点、日常穿搭有亮点,本质是用情绪价值替代克重价值。

为了满足年轻群体的需求,潮宏基相继推出非遗花丝、故宫文化样式的一口价时尚珠宝产品。2025年上半年,时尚珠宝毛利率高达27.43%,远超传统黄金的12.78%。

“需要注意的是,一口价虽香,但也不要贪杯。”方旗称,企业采取一口价定价方式后,产品的质感、设计美学必须跟上,否则容易引起消费者反感,因为消费者为“款式”和“工艺”支付的高昂溢价需要物有所值。

从企业的利润角度看,虽然一口价商品毛利高,但也存在财务风险。按克计价的黄金库存价值与市场金价挂钩,金价上涨,库存价值自动上升;即使金价下跌,减值幅度也相对有限。但一口价黄金的本质是将“黄金原材料”的属性弱化,将“工艺品/饰品”的属性强化。当产品滞销时,其可变现价值将急剧下跌,进而导致资产减值和利润损失。

“这种滞销不是没有可能。”方旗坦言,时尚潮流变化极快,消费者的口味不会一成不变。而且在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的当下,“一口价”产品或会成为很多人首要削减的对象。“企业需要在产品组合、产品研发投入和产出、库存量等方面做好平衡。”

(文中刘芳、张惠、方旗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天下WEEKLY”,作者:陈大壮,编辑:朗明,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财天COVER店员正在忙着换价签
红杉最新分享:95%公司AI白花钱,冲击最惨的是毕业生 2025-09-30 07:33:34 +0800

科技故事总是讲得很热闹,但真正落到普通人身上的时候,往往没那么宏大。

上世纪90年代,MIT 的布林约尔松提出过个“生产力悖论”:电脑越买越多,信息化口号喊得震天响,但生产力就是不见起色。原因很简单,光有新技术没用,还得配套组织调整、流程重塑、员工学新技能,才会真正释放价值。

到了2025年,这个悖论同样发生在AI行业。最近,MIT 和哈佛研究团队就发了两篇论文,用海量数据把AI对职场的影响扒了个底朝天。

第一篇盯着AI对行业影响,结论直接让人一愣:

企业里95%的AI投入都没产生什么价值,真跑起来的很少。反而真正的生产力提升是通过个人实现的,员工自己掏钱买 ChatGPT、Claude 账号,“偷偷”用AI干活儿。这直接催生了一个新词,“影子AI经济”。

第二篇更扎心,它看的是AI对就业冲击。结果发现,被AI冲击得最狠的不是老员工,而是刚毕业的新人。换句话说,AI让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了。

今天,乌鸦君就带大家一起看看红杉分享的这两篇论文,顺便聊聊 AI 在现实世界里的“真面目”。

01

95%AI投入没价值,影子AI经济却在爆发

红杉提到的“GenAI Divide”(人工智能鸿沟),是今年MIT整得一个新词。

这个词的意思很简单:ChatGPT、Copilot这些工具大家都在用,但真正从AI里赚到大钱的公司只有5%,剩下95%的公司,要么在试点,要么停在宣传层面,ROI几乎为零。

这不是随口一说,MIT调研了150位企业高管,聊了350名员工,还翻了300个公开案例,才得出这个结论。所以,多少还是有点根据的。

调研结果显示,80%以上的公司试过ChatGPT、Copilot,其中40%声称已经部署。但真要算账,效果却很鸡肋:AI能写邮件、改方案,确实提升了点个人效率,但要说推动企业转型?那基本没有。

为了更准确评估AI对各个行业的影响,MIT还专门搞了个“AI市场颠覆指数”,从市场份额波动、新AI公司的增长、新商业模式、用户行为变化、以及高管更换情况五个方面来进行评估。

把这些指标拉通看,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在9个对经济产生的重要行业里,真正发生明显结构性变化的行业,只有科技和媒体,其余七个行业,包括专业服务、医疗保健与制药、消费品与零售、金融服务、先进产业、能源、材料,几乎没啥动静。

科技行业的变化不用多说,本来就是AI的主场。比如开发工具市场,原来微软Copilot一家独大,现在Cursor、Zed等AI原生IDE迅速崛起,两年间市场格局就出现了明显波动,这在传统软件领域几乎难以想象。

媒体和电信的冲击也很直接。AI让内容生产门槛瞬间拉低,广告、短视频、新闻编辑,全都能批量生成。广告预算也在转移,更多的钱流向能做智能投放的AI平台,这一下子把传统广告代理的日子搞得挺紧张。

反观其他七大行业,就很“佛系”了:

专业服务有点效率提升,但交付模式没变;

医疗更多是做文档、转录的试点,临床应用还被卡在监管门口;

零售就是客服和营销优化,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根本没颠覆;

金融在后台搞点风控自动化,但产品和客户关系没动;

制造和能源则更冷清,AI最多帮忙排排产、做点预测性维护,行业格局纹丝未动;

材料就更别提了,几乎没什么声音。

一位制造业COO就说得很直接:“LinkedIn上天天在喊AI颠覆世界,但对我们来说,就是合同处理快了点,别的没什么变化。”这句话其实道出了绝大多数传统行业的心声,AI确实能帮忙,但效果停留在“流程提速”,离“行业重塑”还差得很远。

这还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当公司AI应用还在挣扎的时候,员工已经把AI用得飞起。调研显示,超过90%的员工报告说,他们在用个人ChatGPT或Claude账号完成工作任务;

这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影子AI经济”。简单来说,员工更喜欢灵活、直观的消费级工具,而不是笨重的企业AI。很多真正的生产力提升,正是靠这种影子AI实现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很简单。ChatGPT这类通用工具流行,是因为便宜、简单、好上手,能随时帮你写邮件、改方案。而企业花大钱定制的AI系统,集成复杂、不记忆、不会学习,放进真实工作流里就水土不服,最后烂尾在试点阶段。

一位律师的例子很典型:公司花5万美元买了个合同分析工具,但她依然用ChatGPT来起草合同。理由很简单:“ChatGPT能让我对话迭代,得到想要的结果;企业工具又死板又不好用。”

MIT把这一切和历史做了个对比:上世纪80、90年代PC刚普及时,大家都以为生产力要爆发了,结果反而陷进了“生产力悖论”。电脑是买了,但产出并没有马上提升。直到组织结构、管理方式、流程重塑跟上来,价值才真正释放。

今天的生成式AI,其实就在同样的阶段:工具已经有了,但工作方式没变。看着热闹,但转化成真金白银的公司,还真不多。

02

刚毕业的年轻人,危险了

说完AI对工作方式的影响,再来谈谈就业。

红杉提到的第二篇论文叫“Canaries in the Coal Mine?”,翻译过来,就是“矿井里的金丝雀?”。

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隐喻。过去煤矿工人会带金丝雀下井,因为金丝雀对煤气很敏感,一旦它昏倒,就说明空气里有毒气,矿工得赶紧撤。后来就成了比喻,指某种“预警信号”或者“最早的受害者”。

这是由哈佛大学两位经济学博士生Seyed M. Hosseini和Guy Lichtinger搞了一篇论文出来,主要分析2023年以来AI对美国就业市场的AI冲击。

他们的结论是,AI真的在挤掉工作,而且受冲击最大的,是刚入职场的新人。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AI冲击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他们拿到了一个非常牛逼的数据集,这个数据是来自一家叫Revelio Labs的公司基于LinkedIn的招聘信息收集,包括285,000家招聘的公司,覆盖6200万打工人的简历,超过1.5亿次的招聘记录。

要知道,美国总共也就3.4亿人,所以,除掉老人和小孩,真正工作的人很大比例其实都包括在这个数据集里了。

从这些数据里,他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2015到2022年,初级岗位和高级岗位的就业曲线基本是手拉手往上走的,挺和谐。可到了2022年中,风向突变:高级岗位继续昂首挺进,初级岗位却停滞甚至掉头往下,两条线直接剪刀差开。偏偏这个时间点,正好撞上ChatGPT的发布,完美重合。

当然,就业情况不光和技术挂钩,可能也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为了证明AI对就业的影响,研究作者用了个聪明的办法,叫DiD(双重差分)。

通俗点说,就是做个天然的AB测试:一组公司真的用AI,另一组公司没用。可问题来了,怎么知道谁在用?

于是研究者另辟蹊径:去看公司招不招“AI Integrator”岗位,比如职位描述里有“LLM、Prompt Engineer、GenAI”这种关键词。这样锁定下来的公司有10.6万家,占比3.7%,而且从2023年开始猛增。

这样搞完,实验组和对照组就齐活了。

好戏上演:结果显示,从2023年第一季度开始,用AI的公司,初级岗位的招聘数量明显下滑,相比对照组差距越拉越大,六个季度后,差了7.7%。

高级岗位呢?完全没这个趋势,甚至AI公司招高级人才还更积极。证据链就闭环了,拥抱AI的公司,确实对年轻人关上了大门。AI真的是在“卡死”初级岗位。

那问题来了:AI到底是怎么抢饭碗的?是直接开除人吗?数据再一拆,背后逻辑很冷酷。AI公司里,初级岗位人数下降,并不是因为裁员变多,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再招人了。

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季度少招3.7个新人。对于本来招聘量很大的公司来说,这意味着初级岗位直接缩掉22%。这是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替代,既不用付裁员赔偿,也没公关危机,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把新人的入场券抽掉了。

而且这不是个别行业的事,几乎所有行业都中招,只是程度不同。你可能觉得受打击最大的应该是互联网、软件、设计?没错,这些确实受冲击。

但最惨的其实是批发零售业。因为这个行业的初级岗位,大多是文员、客服、导购,正好是AI最擅长替代的。结果就是,拥抱AI的零售公司,比不用AI的同行,每季度少招40%的新人,招聘直接砍半。

更扎心的是,名校学历也不是这场就业危机的护身符。

在研究里,作者们把毕业院校分成Tier 1到Tier 5五个档次,结果出来一条“U型曲线”。顶尖名校(Tier 1)影响不大,普通地方学校(Tier 5)也还好,真正被打击最狠的,是Tier 2和Tier 3,也就是那些“不算顶尖,但也很不错”的学校。

为啥?因为顶尖名校生虽然贵,但能搞定复杂问题,不容易被AI替代;最普通的学校毕业生虽然能力一般,但便宜,性价比高。最尴尬的是中间档:薪资要求不低,但工作内容又刚好落在AI能替代的区间,高不成、低不就,最容易被优化掉。

在红杉看来,这个发现很关键,原因有两个:

第一,它是目前少见的、能拿出大规模数据来证明“AI真的在挤掉工作”的证据。

第二,它揭示了AI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不一样:受冲击最大的,是刚入职场的新人。因为AI最擅长的是复制那些写在书本里的“显性知识”,而这些恰恰是初级岗位的核心技能。相比之下,有经验的老员工手里的“隐性知识”和判断力,目前看起来还不容易被替代。

这种变化对我们理解未来的工作有很大启发。AI时代不是单纯的“机器把人顶掉”,而更像是一场复杂的“任务再分配”:一些事情交给AI去做,同时也会出现新的任务和岗位。人类的价值,也会慢慢从“掌握标准答案”转向“积累经验、形成独特判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乌鸦智能说”,作者:智能乌鸦,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乌鸦智能说95% AI投入没价值,影子AI经济却在爆发
iPhone Air平替?国产Air新机来了 2025-09-30 07:32:18 +0800前几天,小米整了个“删十六计”,直接对标苹果全系列机型,推出小米17、小米17Pro和小米17Pro Max,不过这一系列里唯独少了Air版本。

这一“漏洞”,联想给补上了。

9月29日,联想宣布旗下moto X70 Air将于10月底上市,号称“有AI的Air”,目标直指iPhone Air。

01 你也叫Air?

从预热海报能看到,moto X70 Air走极简风格,背部摄像头模组仅轻微凸起,右侧保留实体音量键和电源键,延续了moto一贯的经典设计

不过官方暂未公布具体参数,咱们可以结合iPhone Air 来对比看看。

iPhone Air 起价7999元,凭着5.6mm的厚度、165g的重量,成为苹果史上最薄机型,机身采用钛金属边框与超瓷晶玻璃。

但为了实现极致轻薄,它也做了不少妥协:取消实体SIM卡槽,仅支持双eSIM(国内目前仅联通适配),电池容量还被压缩到3149mAh,低于多数安卓旗舰机型。

业内人士推测,这次moto X70 Air的厚度可能突破5.5mm,重量降至160g以下,电池容量为4500-5000mAh,同时保留实体SIM卡槽,更贴合国内用户使用习惯。

芯片方面,iPhone Air 搭载A19 Pro芯片,moto X70 Air预计采用骁龙8 Gen4或天玑9400,性能上会比A19Pro差一些。

有iPhone Air 珠玉在前,moto X70 Air除了续航和重量优势,其他方面的期待值不算高,似乎只是在名字上蹭了波热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moto X70 Air,是联想首次在手机上使用“Air”命名

其实联想电脑早有YOGA Air系列,本身就是主打轻薄款的,这次明显是想把电脑端做轻薄的经验迁移到手机上。

比如YOGA Air系列很擅长在超薄机身中平衡性能与续航,像YOGA Air 14,就在13.9mm的厚度里塞进70Wh大电池,靠的就是电池与散热系统的错位布局。

moto X70 Air可能会沿用这种思路,把折叠屏积累的超薄电池封装技术,和YOGA的布局经验结合起来,让手机电池避开摄像头模组与主板区域,以此降低整机重量。

02 从收购摩托罗拉到moto X70 Air

回溯来看,2014年,联想手机业务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如今已形成以moto为核心、多系列协同的产品布局。

其中,折叠屏是联想手机业务的重点,比如今年moto razr 60系列推出的冰钻限定版珠宝小折叠,还和施华洛世奇联名,不少人被种草当作七夕礼物,还有人把它做成痛机,卖5499元起。

直板机型方面,edge 60系列覆盖1445元到2295元价位,配色大胆,而且多样,质感接近皮革,部分机型还加入尼龙和砂纸纹理,差异化明显,拿捏了不少学生党用户。

销量上,联想手机呈现“海外强、国内追赶”的态势

今年第二季度,联想moto折叠屏的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4%翻倍至28%,这意味着全球每卖出四部折叠屏手机,就有一部是联想moto的。

同时在海外市场,联想moto不仅营收稳居四强,出货量也冲进前五。

但在国内市场,它的存在感不强,长期坐在小孩那桌。

03 国产手机盯上了苹果

除了联想,最近其他国产手机厂商也纷纷看上了苹果。

比如小米,这代旗舰直接跳过数字16,定名小米17,整个系列全面对标iPhone17。

OPPO的Find X8、Reno 13等机型,采用与iPhone相似的直屏、直角边框和一体式冷雕玻璃镜头模组,被大家称为“OPhone”,OPPO官方不但不反感,还特意申请了这个商标。

vivo也类似,部分机型的外观设计与苹果愈发相似,还推出了一款vivo OriginOs主题,界面与苹果系统很像,乍一看真分不清。

而且有时候一些国产品牌发布新品时,还会特意强调产品对苹果生态有多么兼容。

不可否认,国产机在对标苹果时,也融入了自身优势,甚至在摄影、续航等方面超过了苹果,性价比很高,给大家更多选择,也让手机体验越来越好。

但长远来看,这种过度对标很容易让品牌失去自身独特性,真正能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的品牌,从不是靠模仿对手,而是坚持走自己的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每日推送”(ID:apptoday),作者:黄婉宜,编辑:周伟鹏,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科技每日推送你也叫Air?
菲仕兰中国前掌门有了“新东家”,高瑞宏要帮潮汕籍亿万富豪打理食品饮料生意 2025-09-30 07:30:04 +0800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执掌菲仕兰中国的高瑞宏(Rahul Colaco),最近有了新东家。

小食代留意到,近日,新加坡食品饮料上市公司星狮集团(Fraser and Neave)正式宣布任命高瑞宏为新任首席执行官,自2025年10月1日起生效。

他将掌舵的星狮集团拥有乳品、饮料、出版印刷等业务,中国内地为关键出口市场之一。而星狮集团背靠祖籍潮汕、有“泰国酒王”之称的亿万富豪苏旭明(Charoen Sirivadhanabhakdi),卖酒起家的他靠并购建立了一个横跨酒类、地产、金融保险、农业等板块的商业帝国。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

高瑞宏(Rahul Colaco)

履历

先来看看最新任命。

根据星狮集团通报,高瑞宏要接替的Hui Choon Kit将于2025年9月30日退休并卸任,Choon Kit会在集团内留任至2026年1月31日,以确保平稳过渡。

“我谨代表董事会,向Choon Kit深表感谢与敬意,感谢他25年来的全心投入,成功带领集团应对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星狮集团董事会主席Koh Poh Tiong说。

对于新帅高瑞宏,Poh Tiong形容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层,在品牌建设、推动增长和在不同市场取得成绩方面拥有良好纪录”,相信他将带领集团进入下一个增长阶段。

资料显示,高瑞宏在消费品行业拥有约27年经验,在联合利华、菲仕兰工作均超过10年。

他最早以管培生身份加入联合利华,曾在个人护理、家庭护理、食品、冰淇淋多个部门任职,从事过财务、采购、营销等岗位。2009年,高瑞宏加入菲仕兰,完成了从品牌区域营销总监、品牌区域总经理到区域市场总经理的跃升。

他在菲仕兰的最后一站是担任中国区总裁。

高瑞宏任内,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处于配方注册制令行业洗牌、“二胎政策”红利期、国产品牌崛起的阶段。彼时,菲仕兰中国以“美素佳儿抢高端、子母奶粉往下沉”的品牌组合发力不同城市,还曾从辉山手中收购双方合资公司的全部股份,拿下一座全资本土奶粉厂,加码中国业务。

高瑞宏离任前后,包括菲仕兰在内的一些外资厂家都曾处于低潮期。后来,菲仕兰中国转变策略,专注发展进口品牌美素佳儿,上述奶粉工厂也卖给了伊利。

小食代翻查的资料显示,2019年从菲仕兰离职后,高瑞宏还曾在中国短暂地担任过一间人工智能科技初创公司的高级顾问。2020年至今,他一直在星狮集团实控人苏旭明家族的酒企中工作,历任缅甸Grand Royal Group首席执行官、泰国Thai Beverage Public Company Limited的国际烈酒业务负责人。

如今虽然有了新东家,高瑞宏依然是在苏旭明名下企业工作,只是负责的业务由单一酒类变成了更多元的饮料、乳品、出版印刷板块。

“能受托领导星狮集团这家拥有悠久历史和强大品牌组合的公司,我深感荣幸。我期待与董事会、领导团队以及集团各地的同事密切合作,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增长和创新。”高瑞宏在任命通报中说。

百亿食品饮料

高瑞宏将接过的星狮集团,是一家食品饮料规模达百亿级别的企业。

其2024年报显示,该集团主营食品饮料、出版印刷两大业务,去年营收21.62亿新元(约合人民币119.33亿元),息税前利润为2.97亿新元(约合人民币16.39亿元)。

按品类划分,乳品为其最大、最赚钱的业务,这也是高瑞宏熟悉的“老本行”。

小食代翻查的星狮集团2024年报显示,其乳品、饮料、出版印刷、其他业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56%、31%、9%、4%。以此计算,该集团食品饮料年营收超过百亿。从息税前利润来看,乳品、饮料占比分别为87%、15%,出版印刷未盈利,其他业务对利润有2个百分点的负面影响。

星狮集团的部分乳品及饮料品牌

根据上述年报,星狮集团在1959年进入乳品领域,2006年收购了雀巢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的罐装淡奶业务。

目前,该集团据称是“东南亚最大的罐装淡奶生产商”。其通过授权合作获得了雀巢品牌CARNATION(三花)与BEAR BRAND(熊牌)在多个东南亚市场的生产与分销权,也推出了自有淡奶品牌“F&N”。在乳业,星狮集团还涉足冰淇淋、鲜奶、风味牛奶等品类。

而在第二大板块饮料,星狮集团则布局了电解质水、豆奶、气泡水、茶饮料等多个品类,旗下产品100plus的电解质水被形容是“马来西亚国民级饮料”。

从区域来看,东南亚为星狮集团的绝对重心,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向其贡献了约90%营收。

同时,中国内地为其重要出口市场之一。根据其2024年报的信息,星狮集团在中国内地建立了乳品、饮料、出版印刷业务。

其中,负责分销饮料与乳品的为F&N International Foods (GZ) Co., Ltd.,即星狮国际食品(广州)有限公司(下称:星狮食品广州)。小食代翻查的工商资料显示,星狮食品广州唯一股东为F&N International Market Sdn Bhd,后者是由星狮集团控股的马来西亚出口企业。

目前,星狮食品广州通过代理商,在华引进了星狮集团饮料大单品“100plus电解质水”,包括含气、无气两个版本。不过,相比外星人、脉动、东鹏补水啦等竞品,“100plus电解质水”的近期品牌声量、电商销量都有较大差距。

乳品方面,星狮集团在华产品包含自有品牌“F&N”的炼乳/淡奶,电商平台上也可见不少第三方店铺售卖其产品。

传奇潮商

尽管星狮集团的中国内地业务规模有限,但其背靠的泰国富商苏旭明不容小觑。

根据《家族企业》杂志今年发布的一篇文章,苏旭明出生于曼谷唐人街的小商贩家庭,在11个孩子中排行第六,父母都是来自广东汕头的普通移民。

他在17岁那年因酒厂工作积累了酒业人脉,28岁与华商之女周美满结婚,获得岳父资金与资源支持。通过抓住政府重组酿酒行业的机会、收购、合并重整等方式,苏旭明逐步成为泰国酒业巨擘,当地知名的“象牌啤酒(Chang Beer)”就属于他一手打造的品牌。

在酒业有所积累后,苏旭明开启多元化并购,1986年起逆市收购陷入困境的泰国银行、保险企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他退出部分银行业务,低价收购土地、酒店等资产,2002年成立TCC地产,最终构建涵盖酒业、地产、金融等的跨国商业帝国。

星狮集团则是苏旭明2013年时并购而来。一开始,他的目标是星狮集团在其与喜力合资啤酒企业中的股权。当时,这家名为新加坡亚太酿酒(APB)的合资公司生产虎牌、喜力、Anchor等40余个品牌,在14国拥有30家酒厂。最终,星狮集团还是把手中股份卖给合作了几十年的喜力。

然而故事还没结束。在喜力完成收购后,苏旭明趁热打铁,直接向星狮集团发起了收购要约。获得星狮集团控股权后,苏旭明利用该集团的饮料、零售网络,成功让象牌啤酒等泰国产品打进了更广泛的东南亚市场。

根据福布斯今年7月初数据,现年81岁的苏旭明以10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54.67亿元)身家位列泰国第三大富豪。随着年岁渐长,这位传奇潮商也已准备逐步交班,将部分资产传承给五个子女,并安排他们出任不同业务板块的高层。

至于星狮集团,在担任其董事会主席十多年后,苏旭明已在今年1月正式退任这一职位,交棒给公司老臣Koh Poh Tiong。同时,苏旭明儿子Thapana Sirivadhanabakdi被任命为星狮集团董事会副主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食代”(ID:foodinc),作者:潘娴,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小食代从酒类回归更熟悉的乳品“老本行”
快递集体涨价,到底是谁扛不住啊? 2025-09-30 07:25:22 +0800“ 我觉得快递涨价肯定会影响商品的价格,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还得是消费者买单。 ”

“ 快递涨价,和什么因素有关?会不会从商家传递给消费者,引起网购价格上升? ”

“ 快递费涨了,那服务能不能好一点? ”

有关 “ 快递集体涨价 ” 的话题,这两天引发了网友热议。

考虑到国庆节过后就要迎来下半年的 “ 双 11 ” 购物节,跟快递涨价也直接相关。

所以不少网友还是有很多担心和顾虑。

快递集体涨价这个话题,其实是近几个月多方面因素积攒引申出来的。

近期,快递行业在浙江、上海、湖南等多地掀起了一波涨价潮。

具体包括中通、圆通、申通等快递公司上调收件价格,每单涨幅在 0.2-0.4 元左右。

这几毛钱的涨幅,可能对消费者个人来说感知并不明显。

但快递这个行业本身单量是以亿件计,利润本身就比较薄;

所以对于快递公司和电商平台而言,每天收件或者寄件上万都很普遍,所以涨这 2 毛、4 毛的,可真不少了。

来一组数据直观感受下就更清晰了:

今年年上半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 956.4 亿件,同比增长 19.3% 。

你想想,这个百亿的体量,每件涨个 2 毛钱......

既然快递行业都在蒸蒸日上了,为啥还要涨价呢?

首先,快递单量上涨只是一方面,对应的是行业 “ 价格战 ” 。

单件快递均价从 8.15 元降到 7.52 元,而单量多又要保障快递业务维持运营,那人力等成本也会上涨;

价格和成本脱钩严重,就直接导致快递公司营收压缩;外加行业低价竞争,也让每单快递毛利更低;

甚至有 “ 末端网点单票毛利不足一毛钱 ” 的情况,这让快递员的派费也不断被压缩。

这一笔账算下来应该也不难理解了,行业似乎陷入了恶性循环。

所以快递集体涨价,大面上看,是为了缓解这种内卷压力,合力助推行业良性竞争。

那涨完价后,咱先不说谁在承担涨价的压力;

咱先聊聊快递公司收入上去了,真的会改善快递员的收入嘛?

快递员这个群体,是很庞大的。

有数据显示,近几年全国快递员的数量增加到了 450 万;

你想想啊,450 万快递员上半年派送 956.4 亿件快递,这压力是真的大。

这样一算,也能理解了,为啥近两年时不时出现快递服务体验下滑的话题。

从消费者角度,不少快递员不通知就直接把快递放快递柜,不打电话、不送货上门的情况也不少。

换句话说,换咱每天去送快递,如果到手的工资和工作强度不成正比,难免会出现 “ 消极怠工 ” 的情况,主要这行也是体力活。

话说回来,如果涨价能提高快递员的收入,那送快递的积极性提高了,也会间接提高服务质量,也是好事。

关键就在于,能真正的落实,这块儿的主动权,就回到了快递公司的手里。

再换个角度来看,快递涨价,另一面直接个电商平台和消费者也直接相关。

比较明显的当然是商家。

对于干电商的各品类商家而言,其实近几年本身就在遭遇电商行业的内卷冲击。

因为电商也是卷低价、赚薄利啊,这些年电商的常态,本身就取向高推广费、高退货率、低利润......

这么说吧,“ 为平台打工 ” 的商家言论,这两年是不是听得越来越多了?

如今电商发货,基本都标配包邮,那快递涨价,表面上不就意味着商家还要让利一部分嘛。

诶,这个问题又落到电商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了。

电商越来越难,那为了赚钱,是不是难免有不少商家变相涨价呢。

就算保持低价竞争,有没有可能出现降低成本��做法啊。

所以这一套看下来,就形成了不少网友表示 “ 最终还是消费者买单 ” 的看法。

各行各业的消费者,缺的不是共情快递员辛苦的善良,而是部分平台、商家能有行业自律的自觉,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这几年到底谁赚钱了呢,不管是快递行业还是电商商家,在疯狂内卷的时期,总有少数是收益上涨的。

那钱赚到口袋里了,有多少愿意拿出来回馈底层快递员、提升自身产品力和服务水平的呢?

这个关键问题,大家都懂,是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的。

所以上面出手干预,今年多次强调、约谈 “ 反内卷 ” ,也是为了倒逼行业规范、良性发展。

就快递行业来说,从 “ 规模扩张 ” 到 “ 高质量发展 ” 转型,这涨价吧,只能说是行业变革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长远健康发展。

可能从我们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感受更多的是从产品价格和服务两方面来印证成果。

或许在转型的过程中,扛不住的是大多数。

但是从长远来看,涨价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

在当下这个全国统一大市场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反对无底线价格竞争,已经成了监管重点。

短期内的阵痛无法避免的话,就蹲一个长期吧。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也需要一定时间去等、去相信、去见证全行业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参考资料:九派新闻、新华财经、澎湃新闻、小牛行研、新浪微博等其他网络信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狐”(ID:kejihutv),作者:狐妹,编辑:CR,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科技狐快递涨价,到底和什么因素有关?
仙鹤股份拟定增募资不超30亿,衢州首富“钱紧”了? 2025-09-30 07:23:47 +0800

8月刚刚“豪横”宣布投资百亿扩产后,仙鹤股份(603733.SH)的“钱包”一时间“捉襟见肘”了?

9月26日,仙鹤股份发布了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预案公告。公告显示,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募资不超过30亿元,用于广西三江口新区高性能纸基新材料项目二期工程及补充流动资金。

仙鹤股份表示,上述新建项目在完全达产后,将具备可观的产能规模:可实现年产60万吨纸浆以及70万吨纸的生产能力,浆纸合计年产能将达到130万吨。

不过,仙鹤股份在预案公告中也坦陈了公司面临的多重风险,包括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竞争加剧、经营业绩下滑以及募投项目投资等方面的风险。

从半年报数据来看,仙鹤股份当前正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59.91亿元,同比增长30.14%;归母净利润为4.74亿元,同比下降13.8%。

同时,公司还承受着较大的资金压力。截至上半年末,仙鹤股份的总负债高达165.52亿元,同比增长26.29%,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6.69%,创下了公司上市以来的同期新高。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仙鹤股份此前曾多次不惜重金扩充产能。而这一系列产能扩充决策的背后,与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王敏良家族密切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现年60岁的王敏良及其家族,今年凭借114亿元的财富再次荣登《新财富杂志500创富榜》衢州首富之位(以公司总部所在地为评判标准)。不过,与2022年的224.5亿元相比,王敏良家族的财富在短短三年时间里缩水超百亿。

拟定增募资不超30亿元,用于高性能纸基新材料项目

9月26日晚间,特种纸龙头仙鹤股份发布《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宣布公司拟定增募资不超过30亿元,用于广西三江口新区高性能纸基新材料项目二期工程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

根据预案内容,本次发行对象将限定为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数量上限为2.12亿股。

作为本次募资的核心投向,广西三江口新区高性能纸基新材料项目二期工程由仙鹤股份全资子公司广西仙鹤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实施。

距离近,该项目总投资规模达54.04亿元,建设周期规划为3年,主要投资内容包括建筑工程投资、设备购置及安装、铺底流动资金等必要投资。

据仙鹤股份介绍,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形成年产60万吨纸浆与70万吨纸品的综合产能,浆纸合计年产能将达130万吨。

其中,纸浆产能包括40万吨漂白阔叶木浆和20万吨化机浆,纸品产能涵盖30万吨特种生活材料用纸、30万吨特种包装材料用纸及10万吨特种薄型纸。

对于本次定增募资的战略意图,仙鹤股份在预案中明确表示,项目将充分利用广西当地的原材料资源优势,推进"林浆纸用"一体化布局以弥补造纸原材料短板,是“林浆纸用”一体化战略核心一环。

雷达财经了解到,作为国内特种纸行业的领军企业,仙鹤股份已在行业内深耕逾20年,是国内门类最全、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特种纸研发与生产企业之一。

公司凭借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已构建起涵盖食品与医疗包装材料、烟草行业配套、家居装饰材料、商务交流及出版印刷材料、电气及工业用纸及日用消费品等六大系列六十余个品种的完善产品矩阵,在多个细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天眼查显示,目前,仙鹤股份已通过广西仙鹤新材料有限公司全资控股有广西仙鹤林业、广西仙鹤能源发展、广西仙鹤物流发展等多家公司,这一布局或是为了让公司构建起从林业种植、能源供应到物流运输的全产业链配套体系。

仙鹤股份强调,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能够通过扩充高端产能深化与核心客户的战略合作、提升市场份额,还能凭借显著的规模化效应优化产品结构、降低单位成本,从而全面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与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公司在特种纸行业的领先地位。

上半年增收不增利,资产负债率创新高

仙鹤股份选择此时推进大规模定增扩产,与高性能纸基材料行业迎来政策与市场双重利好密切相关。预案中提及的"以纸代塑"及"双碳"政策推进,正为行业打开广阔市场空间。

随着全球对塑料污染问题的关注度提升,各国"限塑令""禁塑令"陆续落地,具有可降解、可回收优势的纸基材料在食品饮料包装、电商缓冲包装等领域加速替代传统塑料。

同时,在“双碳”目标与企业ESG战略驱动下,特种纸的可再生、可降解低碳优势凸显,成为众多厂商的优先选择。

而消费变革带来的需求升级,则构成另一重行业驱动力。一方面,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推动对食品安全健康的关注度上升,直接拉动无氟、食品级标准的高品质食品包装纸需求增长。

另一方面,电商物流、外卖新茶饮等新消费模式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对防油、防水、隔热等功能型食品及生活类用纸的海量需求,为特种纸行业提供了持续增长动能。行业环境的利好支撑,成为仙鹤股份加码产能的重要外部因素。

至于公司内部,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仙鹤股份实现营收59.91亿元,同比大幅上升30.14%。

而从产销数据来看,公司的表现则更为抢眼。报告期内,公司完成特种浆纸产量110.79万吨,同比激增98.55%;销售量达83.34万吨,同比增长62.25%。

然而,与营收和产销的强劲增长相比,仙鹤股份的盈利表现却出现了明显下滑。

上半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为4.74亿元,同比下降13.8%;扣非归母净利润4.43亿元,同比下降11.2%,呈现出显著的增收不增利态势。

费用方面,上半年,仙鹤股份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2.9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四成,占营收的比重为4.99%,公司在费用控制方面面临一定的挑战。

而仙鹤股份盈利下滑,也与毛利率承压直接相关。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的毛利率为13.71%,净利率为7.97%。而去年同期,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维持在17.69%、12.04%的水准。

此外,仙鹤股份还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截至上半年末,仙鹤股份的总负债达165.52亿元,同比增长26.29%,资产负债率达66.69%,创下了上市以来的同期最高纪录。

同时,公司也面临着一定的资金回笼压力。上半年,公司的应收账款为18.19亿元,占同期营收的比重为30.36%,占同期归母净利润的比重达383.76%。

在此次发布的预案公告中,仙鹤股份也坦言,近年来,公司为深入推进“林浆纸用”一体化发展,已在湖北、广西等区域投资建设了多个大型现代化生产基地。该等战略性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对公司的营运资金形成了较大需求。

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扩张关键期,仙鹤股份仅依靠内源性经营积累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已难以充分满足未来大型项目建设、前沿技术研发等资金支出需求。

因此,仙鹤股份本次才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以缓解公司营运资金压力,降低资产负债率,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为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此次发行面临多重风险,实控人家族财富大缩水

尽管行业前景向好且公司战略清晰,但仙鹤股份仍在此次披露的预案公告中密集提示了多项风险。

仙鹤股份表示,公司的经营业绩受产品销量、原材料价格波动、汇率波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尽管公司已通过各项措施力求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但若未来上述影响经营业绩的一项或多项因素发生不利变化,公司将面临经营业绩大幅波动甚至下滑50%以上的风险。

从过往的经营数据来看,仙鹤股份业绩下滑的风险已初露端倪。2024年,仙鹤股份还保持着良好的盈利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0.0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1.23%,这主要得益于营收和毛利率的双重提升。

但进入2025年,仙鹤股份的盈利情况急转直下。第一季度,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2.13%,第二季度降幅进一步扩大至15.39%,盈利压力愈发凸显。

其中,原材料价格波动是导致业绩承压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了解,作为纸基功能材料的生产企业,仙鹤股份生产所用原材料以纸浆为主,占成本的比重较大。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材料采购规模也将持续上升,若原材料价格显著上升,同时公司未能与客户就调整价格以对冲成本协商一致,公司将面临采购成本大幅上涨、进而挤压公司利润空间的风险。

同时,仙鹤股份还采用大量的进口纸浆进行生产,并通过美元结算,故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波动将直接影响其原材料采购成本。

若未来汇率发生大幅变动,加之公司产能的持续扩张,其以美元计价的进口纸浆总额可能进一步增加。若公司未能及时采取联动调价、加快回款、缩短结售汇周期等有效应对措施,则其经营业绩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今年上半年,仙鹤股份的营业成本达51.7亿元,同比增长36.44%,营业成本增速高于同期营收30.14%的增速,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公司的盈利空间。

而仙鹤股份所处的赛道,还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在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除传统特种纸企业持续扩产外,大型文化用纸、包装纸生产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均在加速布局特种纸领域。

各类资本的涌入,导致行业企业数量与总体产能不断增加,仙鹤股份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持续加大,可能会对产品定价与市场份额形成冲击。

其次,仙鹤股份募投项目的实施同样存在不确定性。尽管公司对项目进行了审慎的可行性论证和研究,并预期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前述分析是基于当前市场环境、产业政策、技术水平等因素得出的,若因考虑因素出现偏差或假设前提等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导致项目实际效益偏离预期收益。

从项目本身来看,54亿元的总投资规模远超此次30亿元的募资额,而剩余资金缺口的补充方式、项目建设周期内的成本控制、达产后130万吨产能的消化能力等,均存在一定未知数。

值得注意的是,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12家机构对仙鹤股份2025年的营收预测平均值为128.64亿元,同比预计实现25.21%的增长;归母净利润预测平均值为11.2亿元,同比预计实现11.55%的增长。

有分析认为,前述预期能否达成,既取决于本次定增项目的推进效率,也依赖于原材料价格走势、汇率波动及市场竞争格局等多重外部因素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仙鹤股份的背后站着身家雄厚的衢州首富(以公司总部所在地为评判标准)——王敏良家族。

天眼查显示,王敏良为仙鹤股份的实际控制人之一。此次30亿定增预案的推出,被市场解读为这一富豪家族在高性能纸基材料领域的再度加码。

雷达财经注意到,在《2025新财富杂志500创富榜》上,王敏良及其家族以114亿元的财富位列第294位,但较2022年巅峰时期的224.5亿元,王敏良家族的财富大幅缩水110.5亿元。

有关仙鹤股份此次定增募资项目的后续进展,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达Finance”,作者:彭程,编辑:孟帅,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雷达财经尽管行业前景向好且公司战略清晰,但仙鹤股份仍在此次披露的预案公告中密集提示了多项风险。
猫耳FM广播剧大规模下架,依赖耽美内容咽下苦果 2025-09-30 07:22:32 +0800广播剧剧迷们发现自己的收藏列表灰了一片,恐慌与不解在社群中蔓延。而这场看似突然的整顿实则早有伏笔。

2025年9月16日,猫耳FM用户发现平台上一批头部广播剧下架,随后在9月24日,有更多的用户接到系统通知,《杀破狼》《AWM》《残次品》《我在无限游戏里封神》《吞海》等一大批作品因“技术原因”暂时下架,恢复时间待定。

“技术原因”这一说法显然难以令人信服,而此次下架作品绝大多数为耽美题材,下架剧集中付费剧集占相当大比例,且多为平台人气较高的作品。不少用户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讨论,都猜测与内容监管收紧有关。

1

再次大规模下架,耽美题材成重灾区

猫耳FM的内容审核问题并非首次出现。早在2021年,猫耳FM平台就被有关部门发现内容审核机制存在严重漏洞,违规传播大量不良网络视听节目,当时被依法作出警告并罚款人民币3万元的行政处罚。

2022年8月23日,猫耳FM下架了包括《伪装学渣》《撒野》《默读》《破云》《某某》等在内的多部付费及免费广播剧,被下架的作品几乎全部是耽美题材,且校园类(如《伪装学渣》《撒野》《某某》)和刑侦悬疑类(如《默读》《破云》《皮囊》)成为“重灾区”,这有可能是因为校园题材与未成年人生活贴近,而刑侦题材涉及警务形象,都更受到监管关注。

2022年下架的消息公布后,“猫耳下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首,2025年这次同样登上微博热搜前列,可见耽美虽然被视为小众内容品类,但实际上每次下架都在用户社群中引发强烈反响,其中愤怒和恐慌情绪居多,也有用户表示理解平台的难处,但希望行业能建立更透明的审核标准与申诉机制,并在合规与创作自由间找到平衡。

与以往相比,本次下架范围更广、数量更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全年龄向作品。

此前动漫、剧集领域的“耽改”作品基本都消去了原作的BL部分,而广播剧或许因为声音内容不如剧集主流,亚文化内容能够在广播剧中得到较完整保留,这种对IP的“完整性呈现”或许是广播剧吸引核心粉丝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也可能成为监管的重点。

从耽改剧到动画,再到广播剧,耽美题材在各文化领域的生存空间明显收窄。而各视频平台几乎在2022年再无耽改题材推出,即便有也是全然改头换面,这也意味着广播剧市场其实已经成为耽美IP最后的商业阵地之一。

此次大规模下架可能意味着监管风向已指向音频领域。与2022年下架相比,重新上架的作品很可能会面临更严格的内容删减。

2

高价付费、会员争议,设备限制……

这块业务猫耳FM还能挖多深?

头部广播剧的播放量可达亿次级别,这些高流量作品突然下架,不仅影响平台收入,更打断了IP的价值链。

对于猫耳FM而言,此次下架事件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依赖单一题材的,尤其是耽美这样的高风险题材的发展模式风险极高。不久前的猫耳FM内容生态大会上提及,平台广播剧累计破亿作品达22部,而这些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耽美题材。

用户与广播剧之间的情感连接也是非常深厚的。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广播剧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表演、音效和音乐创造想象空间,让听众沉浸于故事之中,通过留白反而赋予了用户更多的情感寄托。

猫耳FM在大会上公开数据显示,平台用户日均使用时长120分钟,累计弹幕达2亿条,平台很早就意识到耽美爱好者的高粘性和强付费意愿,并将此作为核心商业模式。

所以转型并非易事,耽美题材广播剧之所以能够形成强大的粉丝经济,与其高度粘性的用户群体直接相关——广播剧平台主要依靠用户付费购买广播剧及作品周边变现,而比起视频平台们苦哈哈的赚十几块的会员费,广播剧的要价可是高得多。

猫耳FM上的广播剧定价大都在399钻石(39.9元)一季,热门多季作品总价往往在80元甚至100元以上,集均付费价格大都在1.5元-2元左右,深度用户们一个月一般都要购买三到四部广播剧,甚至有用户月度花费高达数百元以上。

但猫耳FM显然还不满足于这样的收入情况。因为平台主要业务由广播剧和直播构成,后者的差异化优势不大,平台的发展高度依赖广播剧业务,增收手段较为单一,猫耳FM仍然只能在广播剧上进一步掘金,这样的行为其实已经令不少用户不满。

2025年5月起,猫耳FM被曝测试会员功能页面,计划对部分新剧实行「双模式」:用户可选择开通会员免费收听,或维持原有买断模式。

会员业务正式上线后,提供会员剧免费听,部分剧集8折,专属皮肤头像等增值服务。但会员月费15元(安卓系统年费168元,苹果系统年费228元),每日仅领5钻(月均150钻≈15元),被指“零收益”,而且会员免费剧库多为冷门IP,热门剧仍需买断,用户质疑“会员价值何在”。还有用户质疑此举实为变相涨价。例如新剧《乱世为王第二季》18集定价高达419钻(约41.9元),价格远超第一季,有用户质疑是故意涨价引导用户购买会员。

会员制引发的用户质疑还未平息,猫耳FM在6月又实行了设备限制政策,付费内容仅允许1台设备同时在线播放,超出数量即提示“同时播放设备超限。

即便是手机和iPad同一个Apple id 的情况下,也不能同时播付费集,不少用户对此十分不满,猫耳FM主打“单剧买断”模式,却比那些订阅制平台更苛刻。用户原可与家人/朋友共用账号分摊成本,如今这些使用场景被彻底封杀。

而另一方面,内容同质化是另一个突出问题。耽美题材的过度集中导致平台难以突破现有圈层。而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广播剧作为相对新兴的文化形态,其内容边界和管理规范仍在形成中,当下耽改题材广播剧的未来,尚处于一片迷雾之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娱”(ID:yiqiduyu),作者:小读娱儿,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读娱此次大规模下架可能意味着监管风向已指向音频领域。
51岁林朝晖接手广发银行,前任在职四年营收规模缩水百亿 2025-09-30 07:14:56 +08009月28日,广发银行召开干部会议,国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蔡希良出席会议。会议宣布国寿集团党委委员、副���裁林朝晖兼任广发银行党委书记;王凯因集团分工调整,不再兼任广发银行党委书记职务。

同日,广发银行收到王凯的书面辞呈,王凯辞去该行副董事长、行长等职务。按照惯例,待走完相关流程及监管核准之后,林朝晖将正式接任行长一职。

现年51岁的林朝晖是目前国寿集团领导班子中最年轻的成员,并有着丰富的银行业经验。林朝晖此前曾长期就职于建设银行(601939.SH),担任过建设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去年1月,林朝晖空降至国寿集团,后任集团副总裁,并兼任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董事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白涛辞任广发银行董事长一职,不久后59岁的国寿新任董事长蔡希良接任白涛,出任广发银行董事长。

王凯担任广发银行行长一职已有四年多时间。他曾任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行长、资金营运部总经理等职,2020年 加入国寿集团担任副总裁。 2021年初,时任广发银行行长的尹兆君赴任太平集团,王凯出任广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

广发银行在2020年曾创出805亿元的营收纪录,自王凯担任行长后,该行营收规模一路下滑,净利润也涨跌互现起伏不定。至2024年,广发银行营收不足700亿元,规模缩水超过百亿。去年,广发银行营收、净利润双双同步下滑,这种情况在近17年来还是首次。

除了业绩压力,广发银行内部治理问题和上市问题也颇受关注。前不久,广发银行因贷款、票据等业务管理不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诸多问题,被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开出了一张6670万元的天价罚单。

目前,同为广东地区的东莞银行和南海农商行均在IPO排队中,而作为股份行的广发银行自2021年辅导备案终止后一直再无动作。

广发银行是国寿集团旗下单位,年初国寿集团工作会议上曾为广发银行定调,将该行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为,突出湾区特色、国寿特色,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特色银行。并将该行战略部署集中在增收、降本、转型、控险、合规等方面。

业绩承压

广发银行在2020年创出营收纪录后,除了2022年营收微增0.33%,其余三个年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2024年的营收较四年前已经缩水近14%。

2024年,广发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92.37亿元,同比下滑0.63%;实现净利润152.84亿元,同比下滑4.58%。

受到银行净息差普遍下行的影响,利息净收入的下滑是造成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2022年末和2023年末,广发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81%和1.60%,而这两年上市股份行的均值为1.99%和1.76%。2024年,该行净息差仍保持下行,已经跌至1.54%。

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整体下降以及信用卡涉房风险的暴露,各大银行信用卡业务普遍收缩。广发银行一直对信用卡业务有着高度依赖,也对营收起到了一定限制。

自2021年起,广发的信用卡发卡量增速便不断放缓。2021年至2024年,信用卡各年累计发卡量分别达到1.01亿张、1.09亿张、1.18亿张、1.23亿张,对应增速已从13.48%降至4.24%,信用卡透支余额也三年连降。

与此同时,信用卡的不良率却在上升,2024年末,广发银行信用卡透支的不良率为2.19%,较上年同期上升0.6个百分点。

整个2024年,广发银行最明显的动作就是对不良资产的大力出清。广发银行在去年全年共进行11次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涉及原始不良资产总额327亿元。其中,有7笔交易的接盘方都来自广发银行股东粤财资管的兄弟公司粤财信托。

事实上,广发银行过去几年一直在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持续强化现金清收。2024年末,广发银行不良率为1.53%,较上年下降5BP,不良贷款金额为324.72亿,较上年有所下降。

曲折上市路

蔡希良和林朝晖新“将帅”落定后,业内也更关注广发银行的上市之路会否得到实质性的突破。

广发银行是国内最早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在全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广发银行和恒丰银行是唯二没有实现上市的银行。

广发银行最早在2009年便提出上市计划,但由于股权结构复杂、股东利益问题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而未能推进。2011年,广发银行启动“A+H”股上市计划,由中信证券和高盛高华证券作为辅导机构,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市场波动和内部问题,上市再次受阻。

国寿寿险于2016年收购花旗集团及IBM持有的广发银行36.48亿股股份,总对价约为233.12亿元,交易完成后国寿寿险成为广发银行单一最大股东。本次重大股权变动也使得广发银行上市又一次中止。

2021年5月,广发银行辅导备案终止后再无动作。2022年年报中,广发银行也仅用“夯实上市基础”的字眼一笔带过。

目前,国寿寿险为该行最大股东,持股占比43.69%,中信信托持股14.14%。此外,广发银行再无持股10%以上股东。

今年1月,国寿集团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333战略”中打造三大新上市平台尤为引人关注。但并未对“三大新上市平台”做出更多说明,仅表示要对照上市标准提质增效,统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增长,整合系统内外部资源,围绕做强做优核心主业开展资本运营。

会议号召,广发银行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苦练内功本领、勇挑使命重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实现集团党委“333战略”贡献广发力量。但会议中未对广发银行上市安排做出明确指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摩财经”(ID:damofinance),作者:达摩财经,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达摩财经国寿派来新领导
手机总弹系统更新,谷歌准备出手解决这个麻烦 2025-09-30 07:14:15 +0800“为什么手机隔三差五就会弹出系统更新提示?”这是不少用户对于手机厂商催命似地提示自己升级系统时,发出的疑问。为了不让频繁的系统更新打扰到用户,谷歌方面可能要出手了。近日有消息源透露,谷歌正计划为Android系统引入“基于风险的安全更新系统”(RBUS)。

RBUS的核心目的是改变Android的安全更新机制,月度更新限定为仅包含高风险漏洞,其余的中低风险漏洞则会推迟到季度更新来解决,这也就意味着Android的安全策略将迎来十年内最大的一次转向。

早在2015年的拉斯维加斯世界黑帽大会上,谷歌方面就宣布将每月发布Android系统安全更新Android Security Bulletin,以降低Android设备被攻击的风险。比如在本月初,谷歌就推出了AOSP系统13-16版本的安全更新,累计修复84个漏洞,其中包括两项已被黑客积极利用的零日漏洞CVE-2025-38352和CVE-2025-48543。

事实上,在谷歌的Android开发者网站就能发现,该公司持之以恒地更新安全补丁也是过去十年Android在支持侧载的情况下,安全性还能与日俱增的关键。

尽管谷歌的Android月度安全更新策略确定让用户的设备变得更加可靠,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也不容忽视。在当下这个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人类“新器官”的环境下,许多人恨不得都保持24小时开机,此时频繁推送系统更新带来的手机强制关机显然就会让一些用户不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Android用户被保护得太好,以至于忘记了网络中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安全才是奢侈品。只不过消费者是上帝,谷歌确实也没办法苛求用户能理解他们的苦心。所以谷歌引入RBUS、改变安全更新策略,通过减少月度安全更新的内容,就会让每一次系统更新对于用户的打扰变得更轻微。

当然,安抚用户可能只是谷歌推出RBUS的次要任务,他们真正的目的是降低OEM合作伙伴的压力,促使Android手机厂商提升对于系统安全更新的重视。早在2018年,谷歌方面就发现了许多终端厂商对于安全更新的漠视,有相当多手机厂商并未及时向用户推送安全更新,因此成为了Android生态恶意软件泛滥的关键。

为此,当时谷歌宣布从2019年1月31日开始,强制Android设备制造商为用户推送安全更新,所有用户的设备都要确保不受过去90天内发现的安全漏洞的影响。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便谷歌手里掌握着GMS认证这个杀器,但面对终端厂商的“非暴力不合作”,他们也无可奈何。

事实上,系统更新一直以来都是Android生态中的一个痛点,相比封闭的苹果iOS,Android生态中不仅有谷歌,还有提供芯片的高通、联发科等芯片厂商,以及一众Android设备厂商。如果将Android作为一个整体,过多的SKU就导致了系统更新的适配难如登天,因此面对如此庞大的工作量,有相当多的Android设备厂商选择摆烂,只为旗舰产品及时推送更新。

终端厂商的阳奉阴违逼迫谷歌就只能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比如Android 8新增的Project Treble就将硬件驱动与系统分离,使得终端厂商可以为设备单独推送系统更新,而无需重新进行驱动的适配。而在Android 10上引入的Project Mainline则是将系统功能模块化,让上游的供应商能够更细化地提供具体的功能更新。

但问题是Project Treble和Project Mainline只是解决了Android系统碎片化的问题,让终端厂商愿意为老设备推送新的大版本系统更新,面对安全补丁这种频繁推送的更新则是有力未逮。关于这一点,高通副总裁Chris Patrick此前就曾坦言,“对于OEM厂商来说,向每一位终端用户推送安全更新、Android版本更新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而且成本也非常昂贵。”

有鉴于此,谷歌就只能推出RBUS这个妥协性质浓厚的权宜之计。据悉,RBUS的核心是谷歌的Android系统的月度更新,只针对正在被黑客主动利用或属于已知攻击链的漏洞。换而言之,只有已经被网络安全机构证实、且被黑客利用的漏洞,谷歌才会视其为迫在眉睫的威胁,而已经被发现、却没有公开披露的漏洞,权当它不存在。

没错,RBUS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掩耳盗铃”,但它能带来的好处也摆在了台面上,那就是终端厂商每月需要处理的安全补丁数量会断崖式下降,厂商的测试与发布压力会立竿见影地减小。

可问题是这一切的代价是什么呢?对此就有网络安全专家指出,RBUS极有可能会成为Android安全形势劣化的导火索。

在RBUS这个模式下,谷歌会提前一个季度向终端厂商披露需要堵住的中低风险漏洞,可这一行为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漏洞细节外泄的风险。如今Android系统的漏洞在暗网可是明码标价的,即使是在公开网络,也有大批第三方公司在收集Android漏洞。

只要有利可图,就难保会有人铤而走险,毕竟收买谷歌安全团队的代价和收买中小型终端厂商的工作人员可不一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三易生活RBUS其实更像是“掩耳盗铃”,但好处也摆在了台面上。
前欧莱雅总裁转投老对手 2025-09-30 07:13:01 +0800美妆行业的人事大洗牌仍在持续进行,在这一轮调整中,具有欧莱雅背景的高管成了各家企业争相挖角的对象。

9月29日,LG生活健康官网就发布新闻稿称:“任命欧莱雅总裁李善珠为新任首席执行官”。据新闻稿显示,LG生活健康已召开董事会,宣布自10月1日起该任命生效。

△图源:LG生活健康官网

LG生活健康称:“李善珠为国际美妆巨头欧莱雅集团出身,具有多元化品牌营销及商业经验的营销才能,我们认为是引领生活健康和化妆品事业实现下一个阶段超越的合适人选。”

前欧莱雅韩国总裁成对手掌权人

回顾李善珠个人履历,其毕业于梨花女子大学,获得新闻广播学学士学位。其在化妆品行业的从业经验,始于2002年,彼时,其负责韩国欧莱雅的公关和企业传播领域,任欧莱雅韩国集团传播总监,至此开启了其在欧莱雅14年的从业生涯。

从上图来看,李善珠从最初担任欧莱雅韩国传播总监一职,到成为欧莱雅韩国事业部董事总经理,仅用了四年,在任期间,主要负责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和科颜氏品牌。

需要注意的是,李善珠并非仅在欧莱雅韩国任职,随着时间发展和其期间所做的贡献,她也开启了晋升之路,如LG生活健康的新闻稿显示,她通过将科颜氏品牌在韩国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销售国家而受到了关注,并以此为跳板,于2013年,担任了欧莱雅美国高级副总裁一职(负责国际业务发展/科颜氏),在职期间,使科颜氏成为欧莱雅奢侈品领域仅次于兰蔻的第二大品牌,并取得了全球销售额翻倍等成绩。据韩媒biz.chosun报道显示,李善珠因此而受到赞誉。

3年后,李善珠担任欧莱雅韩国副总裁一职,也是消费者和医疗渠道业务负责人,也是至此,其在欧莱雅的从业经历画上了句号。

当然,李善珠也不止拥有欧莱雅集团一家就职经验,其还分别在韩国化妆品公司L&P、联合利华就任总经理、总裁等职位。

从前司背景来看,据荣格个人护理公众号报道显示,香港全资子公司朗姿股份于2025年12月14日签订《股权购买协议》,以约3.3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L&P10%股权。

上述报道还透露,L&P旗下拥有美迪惠尔Mediheal、T.P.O、Mediental、Labocare等多个美容品牌,主打产品为Mediheal面膜(美迪惠尔)。在韩国实现化妆品渠道的全覆盖,据称销量在多个渠道的面膜子品类中长期保持第一名。

另据beautynury报道显示,李善珠为美迪惠尔进军美国市场带去了助力,且其在担任联合利华美容与健康韩国总经理时,也为加强AHC品牌竞争力做出了贡献。

上述种种,不难看出,李善珠在美妆领域有着近20年的从业经验,且在欧莱雅、联合利华等美妆头部企业中担任要职,这或许也是LG生活健康选择任命其为新任CEO的原因,“李善珠社长是一位营销专家和经理,这也是推动我们品牌重组、业务升级的合适人选。”

换帅能扭转营业利润腰斩困局吗?

需要注意的是,宣布此次任命的同时,LG生活健康还透露,现任LG生活健康首席执行官李正爱决定在正式任命之前退休,其表示:“在艰难的经营环境和消费趋势的快速变化中,希望通过新任首席执行官的任职,为明年及以后LG生活健康的发展做好准备,并持续推进以全球业务再平衡为中心的品牌重组和业务结构升级。”

从其发言中不难看出,LG生活健康当前正面临挑战。结合聚美丽此前报道《中小美妆从巨头口中夺食,成了TOP1?》来看,作为韩妆巨头之一,LG生活健康眼下的发展不容乐观,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LG生活健康营收、营业利润双降,营业利润暴跌47.4%,几近腰斩。

此外,财报还显示,LG生活健康营利双降主要受美容化妆部门拖累,其中,美容化妆部门营收同比下滑11.5%,营业利润暴跌70%;在单季度业绩上,Q2美容化妆部门营收下降19.4%,营业利润转为亏损。

反观爱茉莉太平洋、爱茉莉太平洋集团、APR,2025上半年营业利润分别暴涨149.1%、119.4%、149.4%。可以发现,在与同类韩企的竞争中,LG生活健康在业绩上失速。

从地区表现来看,LG生活健康在韩国本土失利,2025上半年营收下滑,较同期跌8.5%;另外,聚焦在华情况,以营收维度对比来看,LG生活健康为其中唯一下滑韩妆企业,在中国市场下滑6%。与之相反的是,爱茉莉太平洋、APR在华营收均增长,分别同比涨3.75%、36.6%。

此外,在除韩国、中国外的北美等相关市场上,LG生活健康的表现也不如其他韩妆企业,对比来看,2025上半年北美地区同比增长4.8%,占比8%;反观APR美国地区,则同比暴涨236.3%,占比超四分之一以上;且不论是营收数据还是营收增幅上,与爱茉莉太平洋相比都有差距。

上述来看,“营业利润几近腰斩”、“美容化妆部门暴跌70%”等无一不展现出这一老牌韩妆巨头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困境之下,选择具有欧莱雅系、联合利华等相关从业经验的高管,许是LG生活健康进行变革重组所走的一步较为保险的棋,她的加入或许能为LG生活健康的发展带来不一样的变化。

但是,管理理念、人才组织的磨合,经验策略的落地等等都需要时间,这也意味着,李善珠身上肩负的担子并不轻,眼下,如何扭转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双降,且美容业务暴跌的困境,是第一要务。

注:文中汇率换算1韩元≈0.0051元人民币

消息来源:上述企业官网、财报、新闻稿、聚美丽往期报道、biz.chosun、beautynur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聚美丽”(ID:jumeili-cn),作者:苹果,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聚美丽挖来欧莱雅系近14年老将,以推动品牌重组和业务结构升级。
耗时四年、历经两次延期,野马电池5亿元募投终迎结项 2025-09-30 07:11:41 +0800

募资到位已逾四年,项目两度延期,随着“研发检测中心及智能制造中心”建成投用,野马电池的产能提升与技术升级之路才刚刚进入实战阶段

01

募资5.45亿元,项目建设一波三折

2021年3月,野马电池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募投项目均围绕主营业务,从现有业务出发增强公司的经营能力。并提出,要“早日达到预期目标,实现预期效益”。不过,野马电池当时已经发出警示,募投需要一定实施周期,且短期内产生的效益难以与股本、净资产的增幅相匹配,因此,在募资到位后的一段时间内,公司存在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风险。

时隔多年,2025年9月27日,野马电池发布《关于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结项的公告》显示,该公司募投项目“研发检测中心及智能制造中心项目”已建成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公司对该募投项目进行结项。

公告披露,野马电池首发3334万股,发行价17.62元,募资总额约5.88亿元,扣除发行费4276.65万元,实际募资净额约5.45亿元。本次募资已于2021年4月6日全部到位。投资项目包括:年产6.1亿只碱性锌锰电池扩建及技改项目;研发检测中心及智能制造中心项目;智慧工厂信息化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四大项总投资额分别约2.54亿元、1.34亿元、4677.20万元、1.2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8月23日,野马电池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议案》,将原“年产6.1亿只碱性锌锰电池扩建及技改项目”调整为“年产8.1亿只碱性锌锰电池扩建及技改项目”,总投资额由约2.54亿元调整为约4.43亿元,但拟投入募资仍为约2.54亿元,占募资净额比例为46.63%,不足部分以公司自有资金投入。

项目推进过程并不顺利。2024年4月25日,野马电池将公司募投项目“研发检测中心及智能制造中心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延期至2024年12月。然而,到2024年12月,野马电池再次将该项目延期至2025年9月30日。截至9月27日公告日,该项目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满足结项条件,公司决定将其予以结项。

02

结项背后:产能压力与技术升级的双重挑战

几年前,野马电池曾指出,此次募投将提高公司对碱锰电池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据了解,野马电池主营业务为高性能、环保锌锰电池的研产销。募资项目与其目前主营业务具有高度关联性。

项目投产后,将扩大野马电池整体规模,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公司技术、产品、客户、品牌和管理资源优势,有利于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还能够通过规模效益,降低单位成本,提升竞争能力。

9月27日才宣布已建成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研发检测中心及智能制造中心项目”,主要是野马电池要在公司总部投建研发检测中心,以提高公司的科研设施设备和科研条件,改善公司办公条件,有利于吸引人才,优化研发体系,提高人员素质,利于公司研发、技术能力的提升,继续巩固公司行业技术领先地位,支持公司业务的长期稳定发展。不过,此前项目反复延期,公司也承受着募投效益未能及时释放所带来的财务与市场压力。

野马电池需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尽快将产能与技术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回报。新建的研发检测中心将有效提升野马电池核心技术壁垒。强大的检测能力本身就是产品质量的“背书”,能增强下游客户的信任度。而智能制造中心的落成,将有助于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这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扩大产能,还能通过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来优化生产成本,从而改善毛利率水平。在当前野马电池净利润增长面临压力的背景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碱性电池整体性能优于碳性电池,近年来,锌锰电池行业呈现出“碱性化”发展趋势。发达国家或地区碱性电池占整个锌锰原电池市场份额的60%~90%,且仍在不断提高。从出口数据看,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碱性电池的出口数量在锌锰电池出口总量的比例从2011年25.15%增长到2019年38.85%。根据Technavio发布的研究报告,2019年碱性电池的全球市场规模达到74.60亿美元。2018—2022年碱性电池的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增加5.70亿美元。

预见能源了解到,几年前野马电池已经看到按当时产能情况,碱性电池业务在每年的销售旺季(下半年)就面临产能饱和的局面,生产排期较为紧张,导致发货周期延长,不利于较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未来随着碱性电池市场不断增长,公司产能不足的情况会更加凸显。因此,这次募投结项完成后,产能一旦得到有效提升,将极大满足野马电池未来业务增长的需求。然而,项目反复延期反映出企业在实施大型投资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其效益能否如期兑现,仍有待市场检验。

03

结项并非终点:短期业绩承压与转型阵痛并存

尽管募投项目结项为野马电池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公司面临的短期经营压力与转型挑战依然严峻。

预见能源查阅野马电池2020—2024年年报了解到,2020—2021年,该公司均呈现增收不增利的状况;2022年该公司营收同比减少,净利润同比增长约三成;2023年继续保持与2022年相同状况,营收减少,净利润增长不足7%。2024年,野马电池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同比分别增长超三成、四成。

然而,这一复苏势头在2025年上半年再次受阻,野马电池重回“增收不增利”的困境。2025年1—6月归母净利润约3062.61万元,同比大幅下降55.13%。此外,今年上半年,野马电池应收账款约2.75亿元,本期期末数占总资产比例17.3%,这反映出野马电池在回款管理与资金周转方面仍面临压力。

今年9月初,野马电池实控人、董事长陈一军,实控人、董事、总经理余谷峰,实控人、董事、副总经理陈科军因个人资金需求减持股份。据深圳商报报道,按9月3日收盘价每股28.4元计算,三人此次累计套现约2.22亿元。据了解,三人减持计划公布时,野马电池股价刚不久前创下历史新高。公司利润腰斩时期,掌握公司最全面信息的核心管理层选择高位套现,这一时机难免会令市场担忧其对公司短期前景的看法

预见能源了解到,野马电池从2020年到2024年,数年间对公司主要从事业务的介绍没有变化,还是一如既往地从事如下业务:公司主要从事高性能、环保锌锰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包括LR03、LR6、LR14、 LR20、6LR61 系列碱性电池及R03、R6、R14、R20、6F22系列碳性电池,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 电动玩具、智能家居用品、家用医疗健康电子仪器、新型消费电子、无线安防设备、户外电子设备、无线通讯设备、应急照明等多个领域。

有意思的是,2020年,野马电池的愿景是“致力于成为全球知名的高性能锌锰电池制造商”,但到2024年,野马电池的愿景变成了“成为中国绿色能源的优秀企业”。这一转变透露出野马电池对传统锌锰电池业务增长空间的担忧,以及对拓展新能源领域的迫切需求。在碱性电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单一产品结构已难以支撑公司的持续增长。

2025年,多项政策变化为野马电池的经营带来新的变数。2025年8月18日,《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EU Regulation 2023/1542)正式全面生效,标志着欧盟对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进入“强制合规”时代。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 2026年覆盖电池产品,合规企业需同时提交碳足迹声明和EPR注册号,双重成本压力可能导致中小厂商退出市场。

野马电池曾指出,其与宁波中银、长虹能源、浙江恒威、力王股份等企业以产品出口为主,那么必须通过技术升级满足环保新规的要求。其次,中国“双碳”目标也在推动电池行业向低碳化转型。因此,从政策角度,也督促了野马电池要从单一电池制造商向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办法的通知》等有关规定,野马电池出口货物增值税实行“免、抵、退”办法。2024年11 月15日,财政部、税务总局下发2024年第15号公告《关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野马电池出口电池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9%,此次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其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为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野马电池正在推进越南生产基地项目建设。2025年半年报显示,野马电池利用自有资金在越南打造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额约3.35亿元,本年度投入金额约4796.43万元,截至期末资金投入进度14.32%。在东南亚设厂是野马电池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的关键一步,但项目建设进度相对缓慢,短期内难以对公司业绩形成有效支撑。

基于这些政策影响,募投结项后新设施、新产能对业绩的提振作用需要时间才能显现,难以立刻扭转野马电池短期的利润下滑局面。新的研发和制造中心从投入到全面运转,再到最终产出创新成果和实现降本增效,需要一个过程。比如,研发检测中心和智能制造中心从投入使用到全面运转需要适应期,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成果转化存在不确定性,而且产能爬坡和市场开拓都需要过程。

在出口退税下调、欧盟新规实施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野马电池短期内仍将面临利润下滑的压力。野马电池能否借助此次募投项目结项的新契机,成功实现从传统电池制造商向绿色能源企业的转型,将是决定其未来发展的关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李智胜,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预见能源公司面临的短期经营压力与转型挑战依然严峻。
上汽贡献一半收入,双英集团闯关IPO 2025-09-30 07:09:24 +0800汽车产业所迸发的时代机遇,孕育了一个又一个资本市场的创业传奇。

广西柳州,这个以特色小吃螺蛳粉闻名全国的城市,也是我国西南部的工业重镇。如今,与螺蛳粉齐名的是,遍布柳州街头的“剁椒鱼头”——上汽通用五菱宏光MINIEV。柳州也因此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代表性的产业版图。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这一庞大的商业版图来说,只要掌握了一家或几家关键的主机厂客户,就意味着赢得了市场的先机。

而这便是双英集团创始人杨英的发家史。

2003年杨英夫妇在柳州创立双英集团,从初期的摩托车塑料配件,到进入上汽通用五菱的供应商名单,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汽车座椅及内饰制造商,已经走到了北交所的门前。

从区域小作坊式的企业,成长为如今的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双英集团在不断强化与主机厂的绑定中,丰富着其市场布局。

如今,双英集团正站在资本市场的关键门槛前。2025年3月19日,这家汽车座椅与内外饰供应商的北交所IPO申请正式获受理。它计划募资6.81亿元,其中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然而,就在递交申请前一个半月,2024年11月19日,总裁李毅突然以个人原因离职。李毅自2019年9月起执掌双英集团,是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及推进上市进程的关键人物,这一动作给公司管理层稳定性蒙上阴影。

更重要的是,在双英集团内部,家族企业的特质相当明显。控股股东杨英与罗德江为夫妻关系,合计控制约60%表决权,其子罗森更是担任董事兼采购中心总监。

家族色彩浓厚、高管频繁更迭、大客户依赖隐忧及利润依赖税收优惠等问题交织成一幅复杂的图景。

在波诡云谲的汽车产业链中,没有谁能保证自己拿到的就是通往终点的船票。对于双英集团来说,这条路道阻且长。

1 创业不易,紧抱大腿

实际上,作为一家大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双英集团的发展依靠的并非企业的深厚底蕴。相反,创始人杨英初期从事的是摩托车零部件生产。

毕业后多年,杨英辗转进入重庆得江塑料有限公司工作,之后于2001年辞职创业,进入到摩托车配件领域,创立重庆汽车配件制造公司。

那时正值下海创业潮,杨英的许多同学都下海创业,但放在那个年代,从稳定的工作中抽身,杨英也矛盾过。

真正让其站稳脚跟的,是一点点拿到企业的长期合作订单。据柳州新闻网报道,公司先后成为长安公司、李尔公司、延锋伟世通等企业的长期供应商。

杨英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妹子,读书工作,她都没有离开家乡。但真正成就她、成就双英集团的,却是900公里外的柳州。

2013年,杨英初次来到柳州市鱼峰区,成为阳和工业新区的首批创业者。

作为一名女性创业者,只身一人来到柳州,杨英的日子并不好过。创业的苦,对家人的思念,都挑战着杨英的神经。为了事业,杨英长时间见不到丈夫和双胞胎儿子,只能和员工就近租住在工业区附近。

彼时,新能源汽车产业尚未走上快车道,但是身在柳州的上汽通用五菱,却已经进入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2年,引入通用汽车后,五菱股权变更完成并更名为上汽通用五菱,发力微面和微客领域,也诞生了五菱宏光和五菱之光等多款经典畅销车型。至今,五菱宏光都是MPV销量榜单的常客。

时代造就英雄。上汽通用五菱微面和微客的畅销,离不开汽车下乡等时代政策的助推。而身在上游的双英集团也深受其益。

2003年,成立初期,双英集团就进入到了上汽通用五菱的供应链体系,为其提供汽车座椅骨架、内饰件等基础产品,随着市场的壮大以及双英业务能力的提升,双方的合作也进一步升级,逐渐从产品供应发展至生产协同。

而在实现协同的策略上,双英也相当简单直接——其工厂的布局情况与合作伙伴的工厂完全配套,以实现对客户的本地化配套生产。

这种本地化生产的优势就在于缩短了物流周期,对于订单的响应速度也随之变快,这在竞争激烈、考验供应商能力的今天,变得更有含金量。

据悉,围绕产业集聚,双英集团布局的柳州基地、重庆基地、武汉基地、青岛基地、杭州基地等,西安基地、贵阳基地、长沙基地等多个基地也均在建设和试生产中,这些基地的选址,无一例外都匹配了包括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以及吉利、比亚迪等客户的生产基地。

2 上汽集团贡献近半收入,税收优惠占四成利润

正如上文所说,成立时间并不长的双英集团,能够顺利进入到多家知名主机厂的供应商名单,依靠的就是这种专业化的配套能力。

但这种产能贴近的模式,稳定了客户需求的同时,也让双英集团不得不紧抱客户的大腿。

也正因如此,纵观双英集团的财务报表,大客户依赖问题相当显著。

数据显示,2022-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始终居高不下,分别达到82.83%、82.78%和76.16%。这种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使得公���经营业绩与少数大客户的合作关系紧密捆绑。

上汽集团作为公司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虽然逐年下降,但从2022年的61.97%降至2024年的47.98%,仍接近总收入的一半。

长安汽车和吉利汽车分别作为第二、三大客户,2024年分别贡献了10.49%和8.36%的收入。前三大客户收入合计占比超过66%,凸显出公司对大客户的严重依赖。

这种依赖状况也反映在应收账款上。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4.29亿元、6.42亿元和6.98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0.92%、29.13%和27.04%。2024年双英集团应收账款接近7亿元,相比2022年增长超60%。

监管层的问询函也坦言这一症结。北交所在审核问询函中指出,双英集团前五大客户占比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天成自控、常熟汽饰等。交易所要求公司说明各期客户数量、收入金额及占比情况,以及上汽集团近期经营业绩大幅下滑是否对发行人期后经营业绩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上汽集团作为主要客户的业绩下滑,确实可能对双英集团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数据显示,2024年上汽集团实现营收6275.9亿元,同比下滑15.73%;归母净利润16.66亿元,同比大幅下滑88.19%;扣非净利润为-54.09亿元,同比下滑153.85%。虽然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恢复增长,但归母净利润仍然同比下滑9.21%。

与此同时,双英集团也开始快速拥抱新能源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领域收入分别为3.93亿元、9.45亿元、14.87亿元,收入占比从19.18%提升至57.63%。

资料显示,目前公司产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已取得比亚迪、赛力斯、长安、吉利等多个主机厂新能源车型的项目定点。

然而,伴随着业务结构的不断优化,双英集团业绩和利润的提升却并非立竿见影。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从20.51亿元增长至25.80亿元,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然而2024年归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滑9.41%,降至9744.51万元。

毛利率方面,报告期内双英集团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2.17%、15.71%和16.01%,未能突破20%。这与汽车行业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密切相关。

新能源主机厂的频繁降价,让整车厂商对成本控制日益严格,也给零部件供应商带来巨大压力。

招股书显示,公司主要产品座椅总成的平均单价持续下降,从2022年的364元/件降至2024年的323元/件,降幅达11%。产品价格下行压力直接挤压了利润空间,使得公司即便营收增长也难以实现利润同步提升。

而在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现象背后,税收优惠更是扮演了重要角色。

报告期各期,公司安置残疾人员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金额分别为3614.96万元、4144.38万元和4448.69万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4.45%、36.03%和39.59%。

同期,公司因支付残疾员工工资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金额分别为390.54万元、465.11万元、451.49万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80%、4.04%、4.02%。两项税收优惠合计贡献了近四成利润。

3 家族企业特征明显,IPO前夜总裁离职

创始人杨英一手托举下的双英集团,对于IPO渴望已久。

2016年,双英集团就曾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开转让,并于2017年9月终止挂牌。

公开资料显示,此次IPO募资,拟用于双英集团新能源汽车座椅建设项目、重庆聚贤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厂房新建项目、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在正式上市之前,双英集团的股权情况与人事震荡,仍是考验其的重要指标。

从股权机构来看,公司的家族特征相当明显:控股股东为杨英,实际控制人为杨英与罗德江,二人为夫妻关系。

截至递表时,二人合计控制公司约59.63%的表决权。杨英目前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罗德江则担任公司战略顾问。两人的儿子罗森担任公司董事及采购中心总监,进一步强化了家族对企业的控制。这种家族控股模式虽保证了决策效率,但也引发了外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担忧。

高层震荡也出现在IPO前夜。2024年11月19日,时任总裁李毅以个人原因提出离职。此时距离公司正式向北交所申报仅剩一个半月时间,此举引发市场对双英集团内部管理及经营稳定性的广泛担忧。

李毅在汽车行业拥有多年从业管理经验,他于2019年9月加盟双英集团出任总裁。在近五年的任期内,李毅是推动公司成长的重要掌舵者,公司从挂牌新三板创新层到启动上市辅导都是在李毅主导下完成。

报告期内公司共有九名董事及高管离任,其中五人在申报前二十四个月内离任,包括董事、财务副总监潘文捷等多位核心管理人员。

如此密集的高管变动也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北交所在审核问询函中明确要求公司说明这些高管离任的具体原因,以及其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监管机构特别指出,需要全面梳理“重大事项提示”和“风险因素”,突出重大性,增强针对性,并强化风险导向。

除了高管变动问题,双英集团历史上还存在多次与投资者签署对赌协议的情形。

其中“九鼎系”参投成为关注焦点,嘉兴九鼎、苏州九鼎和重庆九鼎曾多次增资双英集团并签署对赌协议。2019年末,因“上市对赌”失败,九鼎投资相关平台要求实现股票回购。最终“九鼎系”从双英集团股东名单中消失,但这段历史可能成为IPO审核过程中的关注点。

北交所审核问询函已经送达,监管机构要求双英集团就一系列问题作出解释。

除了高管离职问题外,监管还关注公司创新特征与市场空间、劳务用工情况、客户集中对经营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业绩下滑风险等。特别是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的问题,报告期各期末分别为84.31%、79.39%和78.39%,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水平。

面对监管问询,双英集团需要为其高管动荡、客户依赖和业绩波动给出合理解释。对于一家合格的上市公司而言,内部管理的合规性和经营的稳定性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在上市前夜的关键时刻,双英集团显然需要更充分的准备。

参考资料:

委员风采:重庆妹子的“双英”梦想——鱼峰区政协委员杨英速写,柳州新闻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创业最前线”(ID:chuangyezuiqianxian),作者:魏帅,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创业最前线家族企业特征明显。
沉闷十年后,智能手机的背面终于「活」了 2025-09-29 21:38:10 +0800一、一块屏幕,如何改写人机交互?

智能手机进化的二十年,也是屏幕改写人机交互的二十年。

2007年,初代 iPhone 以多点触控取代物理键盘,让「手指即输入」的交互逻辑成为主流,人机关系第一次从操作转向触达。自这时起,屏幕成为手机的中心,一切交互都通过触摸来完成。

2014年,iPhone 6 系列开启大屏化的浪潮,以及随着全面屏的诞生,行业陷入屏占比的激烈角逐。当刘海、水滴、打孔等五花八门的创新出现,交互体验趋近「全视野」,但交互逻辑仍固化于单面触控的框架。

2019年,三星折叠屏的问世,让大屏与便携性看似找到了平衡,然而折叠形态依旧以正面屏幕为核心,人机关系并未发生根本转变。虽然屏幕形态在十余年间不断变化,但人机交互范式始终没有跳脱「正面单屏」。

事实上,智能手机形态的演进,归根结底是屏幕形态的变革。而屏幕形态的每一次突破,本质上也是一次交互范式的重塑。

毕竟,在智能手机所有的元器件中,唯有屏幕承担着人机交互的第一界面。也就是说,无论芯片更快,电池续航更长,还是影像能力更先进,过去二十年的智能手机,依然是“那一块大屏”的逻辑。

但屏幕作为智能手机最核心的交互媒介,承担的不只是“显示”的角色。

一方面,它是信息的最大承载体。所有文字、图像、视频、应用内容,都通过屏幕传递给用户;另一方面,它又是交互的第一入口。从最初的物理按键,到单指滑动、再到多点触控,用户的所有操作几乎都要通过屏幕完成。

这种关键地位,让屏幕的每一次变革,都在逼近一个核心问题:未来人类究竟如何通过屏幕,来与手掌上的智能手机建立关系?

纵观过去二十年,智能手机的形态几乎处于固化状态。行业的竞争更多集中在芯片、影像、电池等性能迭代上,而在人机关系的本质上,却迟迟没有新的突破。这也是为什么到了2025年,小米17系列要向这个平庸的行业,发起一场「背屏革命」。

长期以来,智能手机在形态上几乎陷入了“千机一面”的同质化桎梏:正面大屏成为唯一的交互入口,背面则被摄像头模组和 Logo 占据,几乎没有发挥价值的空间。小米 17 系列的背屏创新,正是对这种格局的挑战,它让手机背面第一次真正“活”了起来。

例如,小米17系列背屏上的个性壁纸成为让珍贵回忆永远鲜活的窗口;还有精选十大核心生活场景的动态通知,让用户不用翻转手机或点击主屏,就能实现飞机航班、打网约车、点外卖等关键信息的触手可及。

还有万物皆可贴的便利贴,通过超级小爱的AI识屏能力以及相册功能,就能将重要内容一键钉到背屏,快速实现碎片化的记录。

在影像与娱乐上,小米17系列的背屏也大有可为。

就拿自拍功能而言,这块背屏能提供实时预览,让用户在自拍时对表情、角度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产生大量「状态不佳」的废片。

与此同时,它还支持直接调用主摄进行自拍,带来远超前置镜头的成像质量。实时可见与高画质结合,真正实现了“所见即所得”的自拍体验。

在娱乐方面,装上复古掌机手机壳后,小米17系列的背屏还支持酷跑、贪吃蛇、愤怒的小鸟2等轻量娱乐游戏,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随手可及的放松出口。
 
这些背屏体验的升级,为当下激烈内卷的手机行业指明了一个新的信号:智能手机,迎来了一个以双面交互为主导的「背屏时代」。
 
当用户的操作入口不再局限于正面,信息的呈现和交互逻辑被重新改写,小米17系列的背屏,不只是第二块屏幕出现在手机另一侧的简单拓展,更是一次对人机交互模式的重新定义。

二、以体验立身,小米 17 与苹果交锋

智能手机的竞争逻辑,正在悄然转向。

纵观过去十余年的智能手机市场,谁拥有芯片与操作系统两大「灵魂」,谁就能够主宰高端旗舰阵营。这是因为,芯片决定着一部手机的算力与性能,而依附于硬件之上的操作系统,则代表着功能与生态的边界。

但是二十年后的手机行业,芯片性能普遍过剩,操作系统差异也逐渐收敛,单纯的参数迭代早已不足以支撑用户换机决策,而技术创新支撑下的差异化体验,才是让用户“买单”的关键所在。

小米 17 系列发起的这场“背屏革命”,看似只是人机交互形态的创新,而其背后则是屏幕、影像、电池三大技术的跨越。

智能手机进入双屏时代,首当其冲的挑战就是续航焦虑。多一块屏,意味着更高的能耗,而有限的机身空间,又让电池升级几乎无路可走。要让背屏革命真正成立,首先电池必须在能量密度与结构设计上实现「双突破」。

这一次,小米给出的答案是国产金沙江电池。它在材料上采用 16% 超高硅含量,能量密度达到 894Wh/L,刷新全球纪录;在结构上,首次引入 L 形异形叠片设计,极限压缩空间利用率,让小米旗舰机的电池容量最高可达 7500mAh。这样的组合,终于让旗舰机的续航能力第一次稳定进入 “两天时代”。

在手机的日常使用场景中,户外强光可读性也一直是高端用户的痛点。再高的分辨率、再好的屏幕效果,如果在烈日下只能勉强看清,那体验注定大打折扣。

小米选择在屏幕材料上攻坚,答案就是国产 SuperRED 发光材料。

这套 M10 发光体系首发新型红色发光主材,发光效率首次实现国际领先,标志着国产材料真正进入全球前列。再叠加 RGB 像素排列和 小米自研 CMF 色彩标准,实现了屏幕色彩偏差优于行业,能够贯穿生态、多设备保持同色一致。

全天候超亮度阳光屏峰值亮度达到 3500 nits,同时兼顾超低功耗,无论是背屏还是主屏,都能在强光下清晰可读,解决了“阳光下看不清”的长期痛点。

可以说,SuperRED 的突破意味着国产供应链在智能手机屏幕核心材料上完成了“从追赶到领先”的跨越,为全球屏幕技术格局提供了新的中国样本。

最后是影像。对于高端用户而言,逆光自拍、夜景合影、复杂光线场景,一直是被吐槽最多的拍摄痛点。要么背景过曝、要么人脸成黑影,手机取景框里的画面与最终成片之间常常“判若两机”。

小米 17 系列首次搭载的国产 LOFIC 第三代高动态技术,在这一环节实现了跨越式突破,其动态范围可达 16EV已经做到媲美专业相机的水准。这意味着在高反差环境下,明暗细节都能被完整保留,背屏实时预览与最终成片几乎完全一致,真正实现了“所见即所得”。

尤其是加上徕卡光影大师体系与 AISP算力的加持,小米 17 系列真正具备了“新一代逆光之王”的实力。它不仅解决了用户在日常拍摄中最直观的痛点,也让国产影像技术在全球高端市场的话语权更进一步。

小米 17 系列发起的这场「背屏革命」,靠的不是概念和形态噱头。它不是智能手机一次单点的形态创新实验,而是以屏幕、影像、电池等核心技术的全面突破,赋予背屏与主屏同等的使用价值,在显示、续航、影像等维度都贯彻旗舰级水准。 

正因如此,背屏才真正成为一个可持续的交互入口,而不是阉割或过渡。这种底层实力,才是小米敢于以体验与苹果交锋,并推动手机行业走出创新停滞的关键。

三、五年高端化征程,小米迎来质变

没有任何一家科技厂商愿意放弃高端化。

这不仅是因为,高端化是让整个产业链受益和支撑技术创新的利润来源,更是在全球竞争中掌握技术话语权和树立品牌价值的试金石。对于小米这家已经连续多年跻身全球TOP3手机厂商而言,更是如此。

2023年8月,雷军就直言表达了对于高端化的坚定,“做高端是小米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在这位科技掌舵人看来,小米要想成为一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公司,就必须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掌握核心技术。

今年,已经是小米开启高端化征程的第五年。在最新的公开演讲中,雷军也再次感慨道小米这场脱胎换骨的蜕变,“从迷茫到蜕变,有时隔着万水千山,有时只隔了一层窗户纸”。

这背后,是小米从一家互联网公司,到坚定迈向智能制造的新战场,也是小米从手机和消费电子出发,到开创「人车家生态」的崭新局面。

2022年,小米经历了史上鲜有的「至暗时刻」。由于国际形势波动和地缘政治影响,小米的业务营收一度骤降。而当时将几百亿资金投入造车和芯片的小米,正如雷军形象的比喻——同时供着“两个孩子上大学”,可想而知压力山大。

但是走过这一路的小米,已经远不止于造车、芯片和高端化,更重要是用五年脚踏实地的奋斗,重塑了骨骼和灵魂。

小米17系列向智能手机行业发起的一场「背屏革命」,正是小米质变的具象化注解。它完美诠释了小米如今的创新价值观:平庸是科技最大的敌人,开放的眼界与心态、有趣的追求与洞察,才能带来科技的持续进步。

远不止于手机。从底层芯片自研,到整车制造,再到旗舰手机创新,小米已经实现了从“单点技术突围”走向“全产业链创新”的能力跃迁。

在旗舰手机方面,小米17系列的背屏革命和三大国产技术的领先,开始和苹果正面交锋;在芯片自研方面,玄戒 O1 作为3nm自研的高端旗舰 SoC,也代表着小米芯片战略的初战告捷,并填补内地先进芯片设计空白;在造车这件事情上,小米SU7/YU7在轿车和 SUV 细分市场超越特斯拉,也实现传统汽车产业的新势力突围;

当人车家生态全面开花并结果,包含头部外媒与顶级投行在内的专业机构,对于小米在硬核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也给予了一轮又一轮的认可和证言。这种清晰可见的创新质变,正来源于小米长期主义的研发投入和对核心技术的不断攻坚。

早在2019年,小米的全年研发投入还只有75亿。对于当时的小米来讲,「五年千亿」无疑是天文数字。但是从那一刻战略押注开始,小米就将「技术为本」刻在了品牌基因。在外界看来,这五年千亿的研发投入,无疑是小米的一次重新创业。

如今,小米15岁了。过去五年 ,小米的研发投入达到1050 亿,未来五年还将加码到 2000 亿。同时,小米手机全球市场份额连续 20 个季度排名前三、IoT 连接设备超近10亿——都足以证明这个拥有两万多研发人员、全球授权专利数呈三位数增长的全球科技公司,已经成为一个体系化创新者。

但是硬科技的创新,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头部企业的义不容辞。

自掏腰包的小米,陆续建设多座先进智能工厂。在打造了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同时,也形成了持续性人才战略和工程师文化。正如雷军多次强调的,技术创新是小米流淌在血液中的信仰,而小米是一家工程师文化驱动公司。

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当全球科技进入存量博弈的时代,只靠挤牙膏式的功能迭代早已无法打动用户,更不足以撑起长期竞争力。只有把底层技术打穿、把产业链拉通,才能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在高端市场立住脚跟。 

小米的质变,完整诠释了这一道理。基于人车家生态战略的小米,已经成长为一家真正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公司。它不再局限于单一产品或者技术的突破,而是围绕着技术死磕,成为中国智能科技产业崛起的一张名片。

]]>
36氪36氪品牌这场“背屏革命”,看似是人机交互形态的创新,而其背后是多项技术的跨越式创新。
小米涨价,远超iPhone 2025-09-29 20:24:31 +0800作者 | 宋婉心

编辑 | 张帆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2021年底,小米首次宣布在产品上对标苹果、学习苹果。如今五年探索之后,小米17系列产品线全面对齐苹果。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17定价4499起,标准版保持了上一代小米15的定价水平,高端配置则分别较上一代涨价200元至500元。

小米手机的十余代产品以来,从一开始的性价比定位到高端定位,其手机定价步步高升,甚至超过了苹果的同期涨幅。与此同时,尤其近五年来,苹果则“加量不加价”。

01 价格涨幅大于苹果

梳理从小米1的定价涨幅,可以发现,从小米6首次提价开始,此后其每年定价涨幅几乎均超过10%——小米6提价15%、小米8提价17.4%、小米9提价11.1%。

2020年,小米发布小米10手机,这一代开始,小米开始冲击高端市场,价格直接从2999元起跃升至3999元起,涨幅达1000元,同比涨幅更是超过30%,是幅度最大的一次调整。

此后,3999起的定价维持了三年,去年的小米15起价定价再次上调12.5%至4499元起,并在小米17维持了这一定价。可以看出,小米数字系列在4000元至5000元价位段的高端定位已经稳固。

总体趋势上,小米数字系列的价格在经过小米10系列冲高后,在4000元档位(小米10-14)经历了长期的稳定和巩固期。从小米15开始,价格基准线成功上移至4500元档位,并由此开启新的阶段。

(制图:36氪)

同期的苹果定价来看,在小米6涨价15%的2017年,苹果的iPhone8仅涨价9.3%,除却iPhoneX十周年纪念版大幅涨价,iPhone12抬升至6299元起后,iPhone13降价至5999元,且这一水平维持至今。
 

因此,如果单看数字系列标准版的起售价,苹果的涨价幅度远低于小米的价格上探幅度,近年来更是多次呈现 “加量不加价” 的态势。

可以看出,即使在苹果的市场上升期(iPhone7-11),苹果也维持了较为稳定的价格上涨节奏,进入5G时代后,iPhone 12因支持5G和屏幕更换等因素价格有所上调,但从 iPhone 13开始,苹果继续执行了极其稳定的定价策略。

眼下,5999元起的iPhone和4499元起的小米,定价差距已经缩小至1500元。而在2011年,iPhone 4S定价4988元起,比1999元的小米1高出近3000元。

02 小米苹果近身肉搏

涨价伴随着阵痛。过往小米大幅提价的节点,短期销量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据有关报告显示,在小米10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小米销量暴跌35%,在国内市场下滑至第五位。 在海外市场,尤其是贡献海外市场营收近一半的印度,根据Canalys数据,当期小米第二季度智能手机市场整体萎缩48%,出货量几乎腰斩。

在此之前,2016年小米也出现过显著的销量下滑,那年被看作小米的低谷。IDC数据显示,2016年小米手机全年出货量同比下跌达36%,市场份额也从2015年的15.1%下跌至8.9%。

为了扭转局势,雷军才在2017年推出了首次提价的小米6,虽然该机型被称为“神机”,但受限于供应链问题,销量仅550万部。

虽然每代手机短期内销量会受提价影响,但拉长时间来看,小米手机的销量走势并没有因为持续提价而崩溃,尤其在转向高端定位后,销量反而稳步上升——小米14预计在生命周期内的销量为880万至1200万台,而小米15仅上市两个月便近200万销量。

据Canalys数据,小米在高端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销量超越了苹果,首次晋升全球第二。

此外,盈利能力是小米涨价策略的核心胜利。冲击高端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毛利率和单机利润的大幅提升。尽管雷军曾在2018年时承诺,小米的��件综合净利润率不会超过5%。

财报显示,小米手机业务的毛利率已从早期的2%左右提升至近年来的两位数水平,2016年小米手机业务毛利率为3.45%,高端化后,2021年该数据突破了10%,近三年维持在12%左右。

比较而言,苹果的硬件毛利率则长期稳定在30%至40%,在硬件行业中处于顶端水平。

(小米手机业务毛利率趋势图 制图:36氪)

不过今年iPhone17一经发布,竞争局势或许面临改变。

过往多年,iPhone在涨价幅度不高的背景下,采取“挤牙膏”的配置升级策略,以维持高毛利率。但随着近年苹果在中国市场份额不断下滑,iPhone17结束了长期的挤牙膏策略,背后是苹果试图挽救丢失的份额,而这当然也意味着将牺牲毛利。

从“保毛利”转向“保份额”,苹果开始发力保护其高端市场,小米和苹果可以说站到了近身肉搏的位置。输赢无定。

03 估值与手机业务正在“脱钩”

近年来,小米集团的估值逻辑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其核心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率波动,与公司整体市值的变化呈现出一种从 “强相关” 到 “逐渐脱钩” 的演变趋势。

(小米上市至今股价趋势 来源:Wind)

在小米发展初期以及2023年之前,投资者普遍将其视为一家互联网硬件公司,但其估值核心仍高度依赖硬件业务的规模和效率。

这一阶段,高毛利率通常意味着高端化战略成功(如小米 10、11 系列时期),会提振市场信心,推动估值上升。低毛利率则会被市场解读为 “以价换量”、缺乏核心竞争力,可能导致估值承压。

具体来看,在小米10时期,公司高端化初成,估值开启了上行通道。2020年年初,小米股价约在10至11港元区间,而到 2020 年年底,其股价已站上30港元。这意味着在小米10的生命周期内,公司市值增长了约2倍。

这一时期,市场对小米的看法从“低端性价比手机厂商”开始向“具备高端能力和生态潜力的科技公司” 转变。

而到了小米11时期,其承接了小米10的成功,小米11系列在2021年初发布初期声势浩大,首销数据创下新高,随即小米股价在2021年1月一度触及35.9港元的历史高点,公司市值突破9000亿港元。

但今年以来,小米估值逻辑与手机业务表现正在发生“脱钩”。

今年中报,小米手机业务毛利率出现同比下滑,但小米的股价在2025年迄今涨幅超50%,并创下了历史新高的季度利润(调整后净利润108.3亿元)。这清晰地表明,当前资本市场对小米的估值逻辑已经不再单一地依赖于手机业务的毛利率。

这一现象背后的重要原因自然是小米汽车业务的爆发。除了汽车营收增长,更关键的是其毛利率高达26.4%,环比大幅提升3.3个百分点,不仅远高于手机业务,甚至开始接近公司整体毛利率(22.5%)。

如今,手机毛利率不再是驱动小米估值变化的核心引擎,但仍是重要的健康度参考指标。其长期持续恶化仍会引起担忧,但短期的、有明确原因的波动已被市场宽容看待。

小米的估值驱动主力,已从手机业务的盈利能力转向了电动汽车业务的增长前景和市场份额。资本市场正在用一套针对新能源科技公司的估值模型来重新评估小米。

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
36氪宋婉心小米吃掉苹果丢失的份额?
中国移动获颁经营资质,三大运营商均可开通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2025-09-29 20:11:16 +0800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9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微信“工信微报”发布消息,按照《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目前,继中国电信之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家基础电信企业也已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资质,可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深化应急通信、海事通信、偏远地区通信等场景应用,丰富通信服务与产品供给。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优化卫星通信市场准入,强化全链条监管与安全保障,促进我国卫星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网络强国、航天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在星地融合通信方面,中国移动已有诸多布局。2024年6月,中国移动完成全球首个手机直连高轨卫星基于运营商网络IoT-NTN IMS的语音通话实验室验证;2024年7月,中国移动成立星地融合技术研究所,全面开展卫星通信技术攻关;2024年11月,中国移动携手中国时空发布北斗短信业务,使得无网络环境下的通信成为可能。

中国移动是本月第二家获颁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的电信企业。9月8日,中国联通官方发文称,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

此后,据中国经济网报道,中国联通已火速上线手机直连卫星业务。“联通卫星”业务,资费为10元/月,包含2分钟免费国内主被叫通话。

中国电信的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早在2023年9月就已启动,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推出大众智能手机直连卫星的通信运营商。

中国电信的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已经迈向全球。5月8日,中国电信在中国香港举办手机直连卫星业务落地发布会,正式宣布以天通卫星系统为依托的手机直连卫星业务落地中国香港;5月16日,中国电信与老挝通信有限公司ETL在老挝共同举办天通-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发布会,正式宣告天通卫星走出国门,天通手机直连卫星业务落地老挝。

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电信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在老挝正式落地商用,服务扩大至东南亚国家。今年上半年,中国电信卫星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5%。

本文来自“界面新闻”,记者:陈小同,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36氪的朋友们继中国电信之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家基础电信企业本月也相继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资质。
名创孵出的“潮玩新王”:估值百亿赴港IPO,能否告别依赖? 2025-09-29 20:10:58 +08009月26日,名创优品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同日,名创优品发布公告称,分拆TOP TOY在港股上市可更准确反映TOP TOY自身价值,并提升其运营及财务透明度;使TOP TOY业务更能吸引更看好潮玩产业高增长机遇的投资群体,此类投资取向与名创优品聚集全球生活零售商的定位存在较大差异;TOP TOY价值预期将获得提升,而名创优品作为TOP TOY的控股股东,可透过并入TOP TOY的财务业绩,享受TOP TOY业务潜在增值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名创优品2025年中期业绩公告中,其提到TOP TOY近期完成了由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全球投资公司淡马锡领投的一轮战略融资。TOP TOY的交易后估值约为100亿港元。

目前,名创优品在TOP TOY中持股86.9%,是其控股股东。TOP TOY独立赴港上市后,会讲出怎样的潮玩故事呢?

01 自研产品占近5成收入

2020年,名创优品成立TOP TOY品牌,开始布局潮玩业务。此次,TOP TOY在招股书中表示,港股上市后,其将成为一个独立运营的专业潮玩集合品牌。

据招股书,TOP TOY为中国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潮玩集合品牌。2024年,其在中国内地实现GMV人民币24亿元,其中自研产品收入占比接近50%。2022年-2024年,TOP TOY的GMV复合年增长率超过50%,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其为中国增长最快的潮玩集合品牌,也是年GMV突破10亿元历时最短的中国潮玩品牌。

2022年-2024年,TOP TOY的营收分别为6.79亿元、14.61亿元和19.0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7.7%;期内利润分别为-3838.3万元、2.12亿元、2.94亿元。2025年上半年,TOP TOY营收13.6亿元,同比增长58.5%;期内利润1.8亿元,同比增长26.84%。

从业务来看,TOP TOY组建了多IP、全品类的产品矩阵。在IP上,TOP TOY构建了自有IP、授权IP及他牌IP协同驱动的多层次IP矩阵;在产品品类上,主要是手办、3D拼装模型和搪胶毛绒三大主力品类。

目前,TOP TOY拥有17个自有IP,包括卷卷羊、糯米儿、大力招财、尼尼莫等,及43个授权IP,包括三丽鸥、迪士尼、蜡笔小新、猪猪侠、新世纪福音战士等。2024年,TOP TOY自有IP开发的产品收入680万元,授权IP开发的产品收入8.89亿元。2025年上半年,自有IP开发的产品收入610万元;授权IP开发的收入6.15亿元。

从收入规模来看,授权IP是TOP TOY目前的收入支柱。其表示,倘若未来无法扩大或维持与该等IP授权方的合作,其业务及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IP是潮玩品牌运营的“灵魂”。TOP TOY在风险提示中表示,无法保证将始终有能力物色到并开发出吸引消费者的IP。对市场趋势及消费者偏好的任何误解均可能导致TOP TOY新获授权IP或自有IP的预期与实际市场接受程度之间出现偏差。此外,鑒于市场趋势及消费者偏好变化迅速,新获授权IP或自有IP可能会失去热度。新IP产生的经济利益未必会达到公司预期,甚至无法弥补与授权IP相关的授权费用或与自有IP相关的研发开支。

TOP TOY还将产品分为自研产品和外采产品。其中,自研产品是基于自有IP和知名IP授权合作,TOP TOY通过积极参与设计过程而开发的产品;外采产品则为供应商协议直接采购产品。

2022年-2024年,TOP TOY自研产品收入分别为2.54亿元、7.57亿元、8.96亿元;外采产品收入分别为3.87亿元、6.55亿元、9.28亿元。2025年上半年,自研产品、外采产品的收入分别为6.21亿元、6.96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47.2%、52.8%。而在2022年,两者分收入占比分别为39.6%、60.4%。

02 依赖名创优品

作为名创优品孵化的潮玩品牌,TOP TOY也依赖着名创优品。

TOP TOY在招股书中表示,其脱胎于名创优品,并与其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该合作关系为TOP TOY快速成长奠定基础,并在早期阶段提供重要支持。凭借名创优品集团庞大且高效的供应链网络,助力TOP TOY快速把握市场趋势。同时,名创优品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也为公司早期IP授权引入提供有力背书。港股上市完成后,将继续借助名创优品集团这一关键经销渠道发展业务。

体现在收入上,2022年-2024年,名创优品作为TOP TOY的最大客户,为其分别带来了2.5亿元、7.81亿元、9.23亿元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36.8%、53.5%、48.3%。2025年上半年,来自名创优品的收入为6.19亿元,占总收入的45.5%,仍是最大客户。

在线下门店上,TOP TOY以旗舰店、标准店为主,辅以快闪店等形式。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在全球拥有293家TOP TOY门店。

值得一提的是,TOP TOY的门店模式,主要依靠合伙人模式。在合伙人模式下,TOP TOY合伙人动用资源,在优选位置开设并运营门店,承担相关资本支出与运营费用。另一方面,TOP TOY则向TOP TOY合伙人提供门店管理及咨询服务并收取费用,同时保留门店库存所有权直至产品售予消费者,并按事先约定比例获取销售额分成。

名创优品曾在财报中披露,截至2025年6月30日,除20家名创优品直营店、27家名创优品代理门店和33家TOP TOY直营店外,在中国内地的其他名创优品和TOP TOY门店全部都在名创合伙人模式下运营。

在合伙人数量上,截至2025年6月39日,TOP TOY拥有70个合伙人;而同期名创优品拥有1079个。名创优品也在财报中表示,一些投资中国内地名创优品门店的合伙人亦可能同时投资TOP TOY门店。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TOP TOY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19.9%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2.4%,但仍不及泡泡玛特的水平,2025年上半年,泡泡玛特的毛利率已达到70.3%。TOP TOY在盈利能力上还需要继续加油。

此次,TOP TOY赴港上市,其募资将用于进一步丰富多元化IP矩阵,增强IP运营能力;深化全球市场的全渠道布局;品牌建设、消费者互动及营销计划;提升供应链实力和强化全流程数字化能力;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尽管营收持续增长并已实现盈利,但其对授权IP和名创优品渠道的依赖,仍是悬在TOP TOY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何在保持增长的同时,提升自有IP的变现能力、持续优化毛利率表现,将是TOP TOY上市后必须面对的挑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征探财经”,作者:五仁,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征探财经2022年-2024年,名创优品作为TOP TOY的最大客户,分别带来了2.5亿元、7.81亿元、9.23亿元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36.8%、53.5%、48.3%。2025年上半年,来自名创优品的收入为6.19亿元,占总收入的45.5%
半年净赚2.62亿,南开哲学系校友做交友软件,雷军押注,港股上市 2025-09-29 20:10:24 +0800最近,有个少见的独角兽在港股IPO:米连科技。为啥说它少见呢?业务是做情感社交的。2015年成立后,它聚焦移动端恋爱社交。2017年,又推出视频交友模式。

所以,如果大家是精力旺盛的男女青年,估计对它是熟悉的。

米连科技的总部就在北京朝阳,CEO叫任喆,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2006届),原先在天津某事业单位任职,后去了世界500强任职。

2011年,他首次创业,做的是社交旅游产品,规模化远不及这次。

因为距招股书显示,他这次创立的公司,很赚钱。今年上半年收入有19.17亿元,同比增长85.9%;净利润2.62亿元,同比增长490%。

那么,一个情感社交赛道,为什么这么赚钱?借着米连科技的业务,今天铅笔道和大家揭揭秘。顺带恭喜顺为、小米、蓝驰等各个投资机构,终于要“解套”了。

- 01 -

首先,米连科技解决用户什么需求?恋爱交友、兴趣交流,重点是破解“社交孤岛”。

社交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一类是熟人社交,比如微信这种,盈利模式主要是广告;另一类是陌生人社交,最赚钱的地方之一,通常和“解决生理需求有关”,说得再俗一点,就是和YP有关。

显然,米连科技属于后者。它的交友形式包括视频、语音、AI互动等;用户总数2亿+,包含各个年龄段,但更主要的是30-45 岁城市上班族,占比达58%(伊对产品)。据招股书说,这类用户社交狭窄,对“视频匹配”“精准筛选” 等功能需求强烈。

这里如果说得不对,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反驳一下。

那么,米连怎么赚钱呢?当然也是靠这30-45岁的主流用户付费。最新数据显示,它每个月的平均付费用户达120万,支撑起今年上半年近20亿元收入。

用户花钱买什么呢?和眼下的陌生人社交软件很像,比如优先匹配特权。普通用户匹配需要排队,并且是随机的,而付费用户可以插队,匹配相应速度提升30%以上。

另外,付费用户可以精准筛选社交对象,除去基础的年龄、地域,还能按兴趣标签、社交偏好等筛选。

最后就是匹配次数。对于精力比较旺盛的用户,可以把平时的10-15次匹配,扩充至50-100次。

综合来说,米连科技还是靠特权服务盈利,模式toC。用户可以单次付费,也可以按月度、季度、年度付费,价格从几十元至280元不等。

- 02 -

陌生人社交,竞争其实很激烈。虽然说,情感需求强烈的用户不在少数,但米连出现之前,大部分停留在文字信息交流。

毕竟,文字交流的效率不高,并且用户真实性也不好验证,比如颜值怎么样,文字也看不见。

米连就做了个创新,把文字交流变成了“视频优先”。比如它旗下的产品“伊对”,就提倡实时视频互动。尽管说,现在的美颜功能也挺唬人的,但总比文字更具象。

米连创业的时间点比较独特,刚好踩在移动社交+视频社交的节点。

国内社交时代,2000-2010年是PC时代;2011-2019年是移动社交1.0时代,情感社交兴起。2020年至今是移动社交2.0,视频技术与3年疫情的催化下,“情感社交” 成为独立赛道,趋势从 “功能导向” 转向 “体验导向”,视频互动、兴趣社群、AI 匹配成为行业关键词。

所以说,米连科技“视频社交”的创新比较关键,是它崛起的基础条件。

当然,它还有一些其他创新,比如场景细分,匹配的人更加精准。比如它旗下的产品“贴贴”,主打轻量化兴趣社交。另一个创新是AI赋能:新推出的海外产品支持智能音频互动,能精准匹配用户兴趣。

- 03 -

国内情感社交赛道的规模是不小的。2024 年市场规模达 226 亿元,2020-2024 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32.8%,远超 26.6% 的整体在线社交行业增速。

分析起来,背后的因素比较接地气。

城市化带来的社交圈缩小,比较好理解。大量人口从乡镇涌入城市,传统 “熟人社会” 的社交模式被打破,催生了在线情感社交的基础需求。

年轻群体对 “高效交友” 的需求升级——为了帮助中老年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里多啰唆几句。现在的年轻人,很注重时间成本,不喜欢无效社交。

在其用户调研中,18-29岁用户最关心的功能是 “兴趣标签筛选” 和 “优先匹配特权”,超70%的年轻付费用户表示“愿意为节省交友时间付费”。

所以你看,米连科技为什么赚钱,因为用户愿意。

再谈谈疫情,这个驱动因素,大家比较熟悉。

疫情期间,线下社交场景(如聚会、联谊)受限,用户被迫转向线上寻求情感连接,通过 “视频聊天”“语音互动” 缓解孤独感。疫情后,尽管线下场景恢复,但 “线上情感交流” 的便利性已被用户接受。

例如,“贴贴” APP 的用户中,43%表示 “疫情后仍会每天使用 APP 与朋友互动”,认为“线上交流更灵活,无需协调时间地点”。

此外,疫情催生的 “孤独经济” 也让用户更重视情感需求,2024 年国内有62%的在线社交用户表示“通过社交平台获得过情感安慰”,较 2019 年提升29%。

- 04 -

情感社交发展到今天,已经可以把它分为3类:

1、恋爱交友场景。

这是米连科技的核心阵地,其 “伊对” APP 以视频匹配为特色,2025 年上半年月活达 990 万名,按收入计位列行业第一。

但该场景还有多个竞争者。

百合佳缘凭借 “线下门店 + 信息认证” 的传统模式,吸引 35 岁以上有明确婚恋需求的用户;探探则以 “左滑右滑” 的轻量化匹配,抓住 Z 世代的新鲜感需求。

总而言之,三者用户重叠率不足 15%,形成“视频派、传统派、轻量化”的三足鼎立。

2、兴趣陪伴场景。

针对 “非恋爱型” 情感需求,平台通过垂直兴趣建立壁垒。

米连科技的 “贴贴” ,聚焦的就是碎片化兴趣交流,用户月均启动 37.6 次、使用时长 2.7 小时;而主打 “声音社交” 的荔枝 FM、专注 “宠物爱好者交流” 的宠友圈等平台,通过更细分的兴趣标签,占据各自的小众市场。

3、深度心理场景。

随着 “孤独经济” 升级,专业情感陪伴需求崛起。松果倾诉、壹心理等平台切入心理咨询赛道,通过认证咨询师提供付费陪伴服务,用户客单价达数百元,与米连科技等大众化平台形成明显区隔。

总结来说,米连比较有威胁的对手,主要是专注恋爱交友的百合佳缘、主打陌生人社交的探探等。

站在未来看今天,情感社交还是有一些空间留给新玩家的。

一是垂直场景深耕,例如专注银发群体、Z 世代兴趣社群等细分领域,避免与米连科技等平台正面竞争;

二是新兴市场切入,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在线社交渗透率不足 20%,且缺乏本土龙头,存在先发机遇;

三是技术单点突破,聚焦 AI 语音互动、虚拟社交等细分技术领域,通过差异化技术服务成为行业 “补充者” 而非 “挑战者”。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铅笔道”(ID:pencilnews),作者:直八 ,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铅笔道一个情感社交赛道,为什么这么赚钱?
苹果预计明年上半年推出iPhone 17e、新低端 iPad 2025-09-29 20:10:04 +08009月28日,据知名记者马克・古尔曼最新消息,首批搭载M5芯片的 Mac笔记本电脑及新一代显示器即将进入量产阶段。

苹果新一代 MacBook Pro (代号 J714、J716)、MacBook Air (代号 J813、J815)以及两款全新 Mac 显示器(代号 J427、J527)已接近量产,这些产品计划在年底到明年第一季度之间推出。

另外,苹果明年上半年将推出的新品,包括iPhone 17e、一款新低端 iPad 以及更新版 iPad Air。

据此前媒体报道,iPhone 17e 是今年新推出的iPhone 16e的后继者,搭载iPhone 17同款的A19芯片,外观设计与 iPhone 16e 类似,可能进一步强化性价比定位,起售价预计维持在4499元人民币。

低端iPad 预计在2026年3月或4月推出。新机型外观变化不大,将配备速度更快的芯片,可能搭载 A18 芯片,继续提升性价比。

传闻已久的智慧家庭中枢Apple Home Hub,预计将在明年3月份宣布。

苹果近年调整其价格策略,推出了更多价格实惠的产品,也是出于扩大市场份额、应对市场竞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等方面考虑。

全球智能手机高端市场增长逐渐乏力,苹果在高端市场虽占据一定份额,但面临着激烈竞争,增长空间有限。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6000元以上高端手机市场中,iPhone份额已从70%降至58%。而小米、OPPO、vivo 等品牌推出的安卓高性价比机型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抢占了可观的市场份额。

今年2月苹果iPhone 16e 发售,起售价为4499元。据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畅销榜,iPhone16e 位列第六,该机在海外市场表现优异,尤其是在日本和欧洲市场。 截至2025年6月底,iPhone16e 上市五个月全球累计销量达到715万台,甚至超过了 iPhone16 Plus 同期的销量表现。

9月10日凌晨1点,在苹果2025秋季新品发布会上,iPhone 17、iPhone Air、iPhone 17 Pro等产品悉数亮相。其中,iPhone Air成为苹果推出的史上最薄手机,售价7999元起。苹果在此次发布会上,还推出了Apple Watch Series 11、Watch Ultra 3,以及AirPods Pro 3等。

与iPhone 16系列产品相比,iPhone 17和iPhone 17 Pro Max的价格与上一代持平,iPhone 17 Air和17 Pro比上一代溢价50美元。

iPhone 17系列9月12日晚8点正式开启预售,用户抢购热度较高,还有众多用户前往苹果门店。打开苹果官网显示无法进入。京东平台显示标准版预约人数超370万,用户需要等待才能进入选购,目前iPhone 17系列不少机型已经“秒没”。

据京东数据显示:预售开启仅1分钟iPhone 17系列成交量便超越去年全天,再度刷新销售纪录。其中,iPhone 17 256GB版成交量同比远超上代,成最受欢迎机型。

得益于iPhone 17系列超预期的市场需求,苹果股价回升。韦德布什分析师在研报中指出,iPhone 17系列的全球需求较去年iPhone 16高出10%-15%,这正在推动苹果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作者:沈霄戈,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36氪的朋友们苹果近年调整其价格策略,推出了更多价格实惠的产品,也是出于扩大市场份额、应对市场竞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等方面考虑。
一年下架 7500 万首,Spotify 下力气整治“AI垃圾曲目” 2025-09-29 20:09:44 +0800近日,Spotify扔出了一个重磅的消息,过去一年他们删除了超过7500万条“垃圾曲目”。

这些歌曲主要是违规的AI生成音乐,比如一些未经授权模仿人声的AI歌曲、AI音乐人发布的歌曲,更离谱的还有被擅自上传至真实音乐人主页的作品。

Spotify的这一行动似乎是给AI音乐做了清算,但实际情况远比显示的要复杂一些。

其实Spotify删除的只是庞大AI歌曲数量中的一部分,最直观的表现是,目前仍然能在平台搜索到前不久爆火的AI音乐人以及他们的作品。比如,The Velvet Sundown、Aventhis、The Devil Inside等等,他们目前的月听众数量在30万到60万不等,且9月份均有新作品发布。

除了这些比较出名的AI音乐人,平台上仍然能找到大量使用AI生成头像、快速发专辑的AI音乐人账号。

显然,删除7500万条曲目后,Spotify上的AI音乐远未绝迹,这一“AI垃圾曲目”清算行动并非一刀切,还留有很大余地。

不过这一清算信号,或许也可以看做Spotify对AI音乐态度的开端。

毕竟此前,Spotify未出台任何关于限制AI音乐的条例,一些流量好的AI音乐借着平台流量的红利,实现了盈利,前面提到的AI音乐人the devil inside还在平台开通了粉丝捐赠通道,并开了自己的线上周边商店。

而这次,Spotify也算是放出了一些信号,有了一些行动。平台推出了下面几个条例,以整顿AI曲目。

首先推出的是名为“Impersonation Policy” 的“反冒名政策”,这个政策是针对于那些未经许可就模仿人声的AI音乐。对于这些音乐,Spotify开通了举报通道,发现是模仿人声的,就可以自行举报。只是,举报的重任落在了原创音乐人和其团队的身上。

实际情况来看,对于一些知名艺术家像泰勒·斯威夫特,模仿其声线的AI曲目可能很容易发现并判断,而对于其他中后部和大部分艺术家,这种判断可能会更难一些。

其次,Spotify正与发行商合作,试图从源头阻止作品被擅自上传至真实艺人主页的问题,这一问题曾引发艺人粉丝的不满。

Spotify指出:"我们正与主流艺人发行商测试新的预防策略,帮助艺人们从源头更好地阻止这类攻击。在我们这边,也将投入更多资源处理内容错配问题,缩短审核等待时间。"

此外,在今年秋季晚些时候,spotify承诺将推出“音乐垃圾过滤器”。这套系统将识别“垃圾曲目”本身和其上传者,主要针对“批量上传、重复歌曲、靠 SEO 刷关键词、故意做短的歌曲。” 比如有人一次传 100 首相似的 AI 纯音乐,或者把一首歌剪到 10 秒来刷播放次数,过滤器都能抓出来。

最后,Spotify 表示要和行业组织 DDEX 一起制定 “AI 音乐署名标准”。但这项措施实际操作起来是有点含糊的。它不是给歌曲标上“AI生成”,而是让发行商和唱片公司去记录 “这首歌有没有用 AI”。至于最后spotify会怎么披露这些歌曲,目前还没有定论,得看他们后面的行动。

对于这一部分措施,Spotify补充道:"行业需要一种细致的AI透明度表述方法,而不是被迫将每首歌简单归类为是AI或不是AI。

总的来看,7500 万首的删除量,4个针对AI音乐的新措施,虽然在局部有一定程度上的漏洞,但Spotify的态度已经比较明确了。

Spotify放出消息的这一时机也比较特殊。这几天,也正值唱片公司(环球音乐和索尼音乐)与AI巨头suno诉讼无解后,均发布新动作之际。

环球音乐和索尼音乐先后宣布与SoundPatrol Inc.合作,看中其“音频视频指纹识别取证AI模型”,这个模型采用神经嵌入技术,能识别原创音乐在AI生成音乐内容中的影响程度,以检测 AI 音乐的版权侵权行为。

与此同时,Suno 重磅发布新的创作宿主Suno Studio,引发行业���续震动。Suno Studio融合了公司的 AI 音乐生成技术与专业多轨编辑工具,支持用户创建乐器音轨、编排乐曲并导出音频文件,显然瞄准的是专业音乐人市场。

如今,唱片公司与AI公司诉讼无法调和,矛盾升级,而Spotify在此时宣布整顿“垃圾曲目”这一消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外界释放了身为音乐平台的立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音乐财经”(ID:musicbusiness),作者:苹果,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中国音乐财经删除7500万条曲目后,Spotify上的AI音乐远未绝迹。
DeepSeek-V3.2-Exp模型发布并开源,API价格大幅下调 2025-09-29 20:09:14 +08009月29日,DeepSeek-V3.2-Exp模型正式发布,并已在Huggingface与魔搭开源。目前,官方App、网页端、小程序均已同步更新为DeepSeek-V3.2-Exp,同时API大幅度降价。

据官方介绍,DeepSeek-V3.2-Exp 模型是一个实验性(Experimental)的版本。作为迈向新一代架构的中间步骤,V3.2-Exp 在 V3.1-Terminus 的基础上引入了 DeepSeek Sparse Attention(一种稀疏注意力机制),针对长文本的训练和推理效率进行了探索性的优化和验证。

具体来说,DeepSeek Sparse Attention(DSA)首次实现了细粒度稀疏注意力机制,在几乎不影响模型输出效果的前提下,实现了长文本训练和推理效率的大幅提升。

据“华为计算”微信公众号消息,9月29日,DeepSeek-V3.2-Exp发布并开源,引入稀疏Attention架构。昇腾已快速基于vLLM/SGLang等推理框架完成适配部署,实现DeepSeek-V3.2-Exp 0day支持,并面向开发者开源所有推理代码和算子实现。

DeepSeek还表示,在新模型的研究过程中,需要设计和实现很多新的GPU算子。官方使用高级语言TileLang进行快速原型开发,以支持更深入的探索。在最后阶段,以TileLang作为精度基线,逐步使用底层语言实现更高效的版本。因此,本次开源的主要算子包含TileLang与CUDA两种版本。官方建议社区在进行研究性实验时,使用基于TileLang的版本以方便调试和快速迭代。

得益于新模型服务成本的大幅降低,官方API价格也相应下调。在新的价格政策下,开发者调用DeepSeek API的成本将降低50%以上。

DeepSeek于8月21日正式发布 DeepSeek-V3.1,本次升级包含以下主要变化:首先是混合推理架构,一个模型同时支持思考模式与非思考模式;其次是更高的思考效率,相比 DeepSeek-R1-0528,DeepSeek-V3.1-Think 能在更短时间内给出答案;最后是更强的Agent能力,通过Post-Training优化,新模型在工具使用与智能体任务中的表现有较大提升。

9月22日,DeepSeek-V3.1更新至DeepSeek-V3.1-Terminus版本,此次更新在保持模型原有能力的基础上,针对用户反馈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包括:语言一致性,缓解了中英文混杂、偶发异常字符等情况;Agent 能力,进一步优化Code Agent与Search Agent的表现。官方表示,DeepSeek-V3.1-Terminus的输出效果相比前一版本更加稳定

为了严谨地评估引入稀疏注意力带来的影响,官方特意把DeepSeek-V3.2-Exp的训练设置与V3.1-Terminus进行了严格的对齐。在各领域的公开评测集上,DeepSeek-V3.2-Exp的表现与V3.1-Terminus基本持平。

本文来自“界面新闻”,记者:陈小同,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36氪的朋友们在新的价格政策下,开发者调用DeepSeek API的成本将降低50%以上。
上海网红点心门店全关,健康烘焙是伪命题? 2025-09-29 20:08:53 +0800上海网红点心门店全关,怎么了?

“怎么都没了啊,我爱的仙豆糕。”近期,有上海网友发帖称,姜先生仙仙豆糕门店全关了。

姜先生仙仙豆糕2019年于上海创立,以“低糖低脂,绿色健康”为特色,曾进驻了环球港、长宁龙之梦、大悦城、来福士等上海一众中高端商场。有消费者评价,“每次路过,十次有九次都在排队!”

近两年,健康、减糖成为烘焙赛道趋势,但一批主打低糖、低脂、健康的烘焙品牌处境却不容乐观。

门店全关,所属公司已经申请注销

2019年6月,姜先生仙仙豆糕在上海开出首家门店,主打仙仙豆糕单品。

“仙豆糕”是一款老北京传统小吃,由黑豆、绿豆、雪山黑肾豆、花豆和花生豆这五种豆类混合而成的点心。

姜先生仙仙豆糕在“仙豆糕”这款传统点心基础上,提出了“低糖低脂,绿色健康”的理念。比如声称采用高品质食材,少油少糖纯手作。其原料包括越南紫薯、埃曼塔乳酪、玛瑙红豆等,同时仙豆糕烘烤的过程中不放油慢烘。

姜先生仙仙豆糕还设置了开放式透明厨房,产品都是纯手工制作,顾客能看到店员现场手工揉捏馅料,使用特殊模具卡出小方块的全过程。

据大众点评,姜仙生仙仙豆糕有10余种口味,除了经典的五谷原味,还有肉松麻薯、紫薯乳酪、葡萄香米、鲜香芋头、红豆等网红口味,一个“小方块”的售价为6-9元,人均消费为20多元。  

△图片来源:姜先生仙仙豆糕官方公众号

过去几年,在“新中式”“健康”风潮持续影响下,姜先生仙仙豆糕也迎来了高光时刻。

在上海工作的陈丽(化名)告诉红餐网,2020年,她每次去上海环球港买姜先生仙仙豆糕,都要排上近半个小时队。“有时候遇到代购,排队更久。”

随后两年,姜先生仙仙豆糕进驻了上海环球港、大悦城、来福士、长宁龙之梦等中高端购物中心,进一步扩大了知名度。同时,其还走出上海,在杭州、嘉兴等城市开店,高峰时期门店近20家

然而好景不长,近两年,姜先生仙仙豆糕逐渐开始走下坡路,上海、杭州、嘉兴等地门店相继关门。据公开信息,今年初,姜先生仙仙豆糕仅剩上海世纪汇和嘉定万达广场两家门店。9月初,姜先生仙仙豆糕最后一家店歇业,全国已无门店。

值得一提的是,红餐网查阅企查查发现,姜先生仙仙豆糕所属的企业西安倍鲜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已经于7月29日新增了注销备案,目前仍在走注销流程。

△图片来源:企查查截图

不止姜先生仙仙豆糕,红餐网注意到,市面上一批主打健康、低糖、低脂的烘焙品牌日子也不好过。

比如桃禧满满,2022年8月成立,以“低糖”“益生菌”等概念切入烘焙市场,半年内迅速蹿红,不仅登上了多个平台的热门榜单,还获得数百万天使轮融资。但近两年,桃禧满满一边开店一边关店,大众点评显示,目前其仅有13家门店

主打“零蔗糖”概念的鹤所,2022年-2023年一年内曾拿下2轮融资,投资方分别为奈雪的茶旗下投资公司“美好自有力量”以及麟阁创投。彼时,鹤所曾表示,所融资金将用于加速门店拓张、产品研发和组织升级等。但鹤所高峰时期仅在北京、天津、沈阳3个城市开出7家门店。今年以来,鹤所悄然关闭了多家门店,据大众点评,目前仅剩北京2家、天津1家门店正常营业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除了这些主打“健康烘焙”概念的品牌,红餐网发现,部分曾经将“健康”作为品牌定位的烘焙店,也不再提及这一概念。

比如当下高人气的祐禾,2016年创立时定位为“高端健康现烤面包连锁品牌”。近两年,祐禾仍有健康面包系列产品,但在品牌宣传时鲜少提及“健康”,而是突出“原料好”“新鲜现烤”等。

曾经以健康生日蛋糕为特色的广东烘焙品牌BAKE&THINGS焙可星,今年4月将品牌定位调整为“展示和贩售现场焙烤的一切”。

健康烘焙是伪概念?

为何餐饮行业的健康风潮愈演愈烈,不少品牌也热衷于推出低糖减脂的烘焙产品,但真正打起“健康”这张牌,却没想象中容易呢?

曾有12年烘焙行业从业经历的张军(化名)告诉红餐网,很多产品打着健康烘焙的旗号,实际只是概念性添加健康原料

张军表示,所谓的健康烘焙产品,多是通过替换或减少面粉、糖、黄油这些核心成分,来达到宣传的“低糖”“低脂”“无添加”等健康特性,比如用糖醇和天然甜味剂作为代糖,但少量添加/替换“健康原料”达不到真正让人健康饮食的目的。

再加上烘焙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原本就是味觉享受和即时满足感的产品,当核心原材料面粉、黄油、糖等大幅度替换或者比例调整后,对于制作工艺的考验和要求也更高,同时也不可避免在口味、风味上作出一定程度的牺牲,这可能会导致产品概念好,但市场不买单,复购率低

“真正原材料和制作工艺都非常健康的面包,并不好吃,美味和健康的平衡很难做。”上海一精品烘焙店老板Nancy(化名)坦言,其曾在面包中尝试融入一些无添加面粉和谷物类原料,做出来的成品口感相对干硬,而国内消费者普遍喜欢口感偏软的面包,最终这款产品销量表现很一般。

从另一个角度看,健康的原料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因此健康烘焙产品的价格也相对较高。

像鹤所,一份三星拿破仑卖28元,一个黑芝麻碱水面包卖12元,人均消费在45元左右。对比来看,北京多家烘焙店同类型拿破仑产品的售价在14-25元。

尽管消费者越来越在意“配料表”“原材料”,但想让他们真正买单,并不容易。

Nancy直言,在商业模式上,能完美解决这个矛盾的烘焙产品少之又少,大多数尝试都倒在了口感和成本的关卡上

种种因素叠加,也让定位“健康”的烘焙品牌陷入了一个尴尬的中间地带。

对于追求极致健康的消费者,他们会倾向于选择真正健康绿色有机的食品,而不是“相对健康”的烘焙产品;对于追求口感和性价比的消费者,他们的快乐在大多数普通烘焙店里就能得到满足。

目前来看,想要打出“健康”这张牌,烘焙品牌恐怕还是要找到更多价值点。比如强调健康、新鲜的原麦山丘,还通过标注面包出炉时间、现场切割等方式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品质的需求。

又比如今年走红的“中药面包”,通过加入黄芪、当归、茯苓、枸杞等药食同源的原料,使其成为“功能性产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作者:李金枝,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红餐网“健康牌”不好打。
月入过万都难,00后主播逃离直播间 2025-09-29 20:08:31 +0800曾一路高歌猛进的直播带货行业,正步入退潮期。

今年6月,东方甄选人气主播顿顿与公司合约到期,官宣离职。7月,在全平台拥有2000万粉丝的博主毛光光宣布“单飞”,与原MCN机构嘻柚互娱解约,平台账号交还给MCN机构;8月,快手平台“一哥”辛巴也因为身体原因官宣退网。

主播群体始终是行业冷暖的第一感知者。当头部玩家的去留牵动格局变化时,底层从业者的选择暴露着行业生态的真实。一些00后主播,曾揣着 “淘金梦” 入行,却接连遭遇流量下滑、调岗降薪的打击,最终“出走”直播间  。

从超头到新人的集体转身背后,是直播平台的流量、规则的迁移和变化,也是行业周期的必然。

6小时卖出80万,“我蹲在直播间角落哭了”

姚洋洋是四川成都人,2018年考入杭州某大学的英语专业。毕业后,父母希望她回成都考公务员,同学中也有不少人选择做老师,但她更向往的,是突破自己的可能。

2022年618期间,董宇辉和东方甄选直播间在全网走红。数据显示,当年6月19日东方甄选直播间观看量超5000万。

姚洋洋也被董宇辉“知识型带货”的模式打动,她开始研究董宇辉的直播,“这或许是一个能让我学以致用的职业”。

彼时,直播电商仍处于高光时刻。杭州滨江、钱江世纪城一带,是无数年轻人“主播梦”的起点。“灯火通明到深夜,到处都是穿着时髦的年轻人,他们行色匆匆,谈论的都是流量、GMV、爆款”,姚洋洋回忆,“哪怕你只是个路人,也能感受到那种‘快钱’涌动的气氛。”

很快,姚洋洋成为了一名跑场主播。2022年双11期间,她奔波于各大直播间,时薪稳定在90元/小时,偶尔还能拿到100元~120元/小时的工钱。姚洋洋说,“这在杭州的新手主播群体中,已经算是中等偏上水平了”。

2023年,积累了一年直播经验的姚洋洋,入职了一家MCN机构,做美妆品类的带货。当年618期间,姚洋洋尝试用英语金句和文学名句来讲解美妆产品,这场6小时直播,销售额达到了80万元。其中,姚洋洋能分得7万元收入,“那天下播后,我蹲在直播间角落哭了,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了”。

拥有多年直播电商与MCN工作经验的Harry回忆,2022年前,直播带货领域涌现一批超头主播,这也让许多年轻人看到机会,蜂拥而入,“在广州,刚入门的主播时薪大约80元~120元,更有经验的主播能达到150元~200元的时薪,杭州竞争更激烈,时薪也会被压得低一些。”

和姚洋洋一样,空乘专业毕业的任晴,也在此时走进了直播间。

任晴的第一份主播工作是在义乌一家美妆白牌公司。不过,直播带货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光鲜,“整个团队才10个人,算上我只有2个主播,因为体量太小,品牌也不起眼,直播间的在线观看就个位数,我每天对着两三个观众讲解产品,要播满5小时才能下班。”任晴回忆道。

两个月后,她跳槽到杭州一家户外用品公司,或许是踩中了户外运动的风口,新公司发展速度明显要快得多。任晴透露,自己入职时的底薪是1.2万元,加上项目奖金,最多时能有1.5万元左右的月收入。

她说,“在我离开的时候(2024年8月),这家公司规模已经发展到200多人,旗下主播超90个,而且还在孵化网红达人,向着MCN机构的路径发展。当初我入职的时候可能也就才100多人。”

一名MCN机构人士向时代财经分析,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当时的带货主播确实称得上薪资体面,“单从西南地区来看,2022年以前行情好的时候,普通主播月薪普遍在1.5万~3万这个区间,做得好的能到4万以上,到了中腰部级别的主播,月入数十万也大有人在。”

被ROI追着跑,年终奖却缩水一半

直播带货的红利期并不持久。

从2023年底开始,姚洋洋明显觉察到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发生了变化,用于衡量直播带货活动的盈利效率与投入产出效果的ROI(投资回报率),是最能直观说明问题的数据。

“一场直播的ROI从前期的1:4.2一路跌到1:3.5,甚至更低。”她透露,为了维持数据,公司要求拉长直播时间,有时一场要播6小时,但对ROI的提振“基本无效”,而此前单场直播时常一般在3~4小时左右。

“2024年开始,不少主播达人的ROI数据都有下滑,一个千万粉丝的达人,也可能会有带货数据‘翻车’的风险。”Harry直言道。

随之而来的是薪资的回落。姚洋洋留意到,进入2024年,她身边不少同行薪资普遍下滑了30%~40%,而她自己的底薪从1万元降到了8800元,年终奖缩水一半。“有一些同事从直播基地的高档公寓退租。因为总是熬夜直播,想着对皮肤好一些,我之前买的护肤品、化妆品都往贵了买,工资降了之后直接降级。”

据北京青年报援引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联合快手平台发布的《2024网络主播新职业发展报告》,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国职业网络主播数量已达1508万人。八成以上职业网络主播平均月收入在8000元以下。

在Harry看来,2019年至2023年的四年,直播电商行业已逐渐显现变化。一方面,平台流量成本持续攀升,品牌为争夺流量将更多预算放到投流里,人工成本随之缩减;另一方面,品牌自播间运作愈发成熟,叠加近年入行主播数量激增,行业优胜劣汰加剧,让不少主播薪水下降。

2023年末至2024年初是直播电商行业的分水岭。Harry解释,疫情缓和后用户消费场景分散,线上流量被分流,直播电商大盘整体下滑;再加上平台算法调整、比价机制透明化,大量中小品牌减少投放,依赖佣金的达人主播收入锐减。

姚洋洋也目睹了行业的降温,“2024年年中开始,杭州滨江的直播基地就冷清了许多,头部机构缩减规模甚至撤离,主播扎堆的住宅区租金也明显下降。”

据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数据报告》,2024年直播电商交易规模超5万亿元。而从渗透率来看,2020年~2024年,直播电商渗透率从8.6%增至34.3%,增速则从约100%降至个位数百分比。

任晴表示,进入2024年,公司后台实时滚动着每个人的ROI数据,“谁做得好、谁做得差,全公司都看得到,数据大屏上的转化率数字一旦停滞,心就跟着揪紧”。

姚洋洋透露,不止主播,直播团队其他岗位也压力倍增,“看播转化率”“粉丝团增长率”等越来越多项目,开始纳入其团队运营人员的考核标准,“我们这种小机构,抢不过大MCN,更抢不过品牌自播”。

与此同时,直播间对于流量和效果的追求卷到了极致。

Harry回忆道,行业早期乘着流量红利,直播间“砸钱就能起量”,“后来流量红利少了,很多品牌的直播间甚至研究起了手卡等细节,甚至是物料文字的‘黄金比例’、直播间中的展架高度,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尽管做到这种程度,还是很难做出稳定转化。”

直播生意难做,有MCN老板转行做汽配

在杭州直播产业重镇滨江、钱江世纪城等地,也陆续出现头部主播、MCN机构离场撤离的现象。界面新闻等媒体报道,2024年,“向太”陈岚、疯狂小杨哥旗下MCN机构三只羊被曝退租位于杭州滨江、世纪城的办公楼;今年5月,MCN机构辛选创始人辛巴,也将公司直播带货等主要业务从杭州迁回广州。

2025年初,姚洋洋向MCN机构提交了离职申请。在她离开后,不少同事也陆续辞职,公司最终发起一轮裁员。不久前她得知,“老东家”已被另一家中型机构吞并,原老板转行去做汽配生意。

“这在杭州太常见了,”姚洋洋说,“小MCN在流量红利期能快速起来,但一旦行业整顿、合规成本增加,或平台规则改变 ,它们因为没有稳固供应链和资金抗风险能力,很容易被淘汰。”

如今,她与男友回到成都,因家里有亲戚种植葡萄、橙子,货源稳定,姚洋洋在社交平台上卖起了水果,近两个月销售额已突破10万元。但线上水果生意也不轻松,姚洋洋说,“退货率通常在10%~15%,超过20%就会亏本。草莓、葡萄这类水果对冷链要求极高,一不小心就坏果。”

她雇了一位主播,自己则负责拍摄、文案、上架和打包,笑称这是“从主播转型成了主理人”。虽然依然忙碌,但她觉得踏实,“不再被流量绑架,不再为数据焦虑。”

受访者供图

任晴比姚洋洋更早选择了离开,转型为一名平面模特。她靠在微信群发自己的直播切片和口播作品,赢得拍摄机会,虽然没有签约、收入也并不稳定,但任晴反而觉得比之前自在,靠接通告也能月入过万。

任晴直言,虽然要跟上百个同行抢机会,“但这种累是踏实的,我换来了人生的松弛感,不用假笑、吆喝着上链接,也不用盯数据,比做主播轻松多了。”

对于年轻主播的离场,Harry并不意外。“这行看起来光鲜,其实极度消耗身心。能早一点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离开未必是坏事。”在他看来,主播行业流动性极高,但真正能活下来的,是那些懂内容、能做IP的人。“如果只会叫卖,不懂创作,也很快会被淘汰。”

曾几何时,直播电商的流量狂欢与造富神话,让无数人涌向直播间,渴望成为下一个李佳琦、董宇辉。如今主播行业薪资回落、MCN机构生存承压、品牌投放收紧,行业洗牌期已至。行业里的每一位从业者,都绕不开新一轮选择与考验。

(应受访者要求,姚洋洋、任晴、Harry皆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19号商研社”,作者:叶曼至,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时代财经行业里的每一位从业者,都绕不开新一轮选择与考验。
氪星晚报|光线传媒积极探索微短剧市场并筹划组建相关公司 ;DeepSeek V3.2、GLM4.6等大模型即将发布;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2025-09-29 19:37:01 +0800大公司:

OPPO回应做手持云台相机:产品已启动,计划于2026年内发布

9月29日,OPPO表示,OPPO已启动新形态影像产品系列。新产品系列将基于OPPO在手机影像超过17年的技术积累,进一步拓展移动影像的体验,为影像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该系列新品计划于2026年内发布。(界面)

安德玛户外中国首家旗舰店于上海新天地启幕

36氪获悉,9月29日,安德玛户外(Under Armour Explor)中国首家旗舰店于上海太平洋新天地正式启幕。据了解,安德玛户外已进驻22个省份和直辖市的高端购物中心与核心商圈,包括上海港汇恒隆广场、杭州万象城、深圳壹方城等地标性商业体。

厦钨新能:与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36氪获悉,厦钨新能公告,公司与中伟股份于2025年9月29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自协议签署之日至2028年9月30日,双方预计四氧化三钴产品的供需量约为40,000吨/年;三元前驱体产品的供需量约为50,000吨/年;碳酸锂/磷酸锂的供需量约为15,000吨/年;回收料的供需量约为10,000吨/年。

东华科技:西藏扎布耶盐湖绿色综合开发利用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将正式投产

36氪获悉,东华科技公告,公司作为EPC总承包商承建的西藏扎布耶盐湖绿色综合开发利用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于2025年9月20日至24日顺利完成120小时的功能考核。公司于9月26日发布《关于西藏扎布耶盐湖绿色综合开发利用万吨电池级碳酸锂EPC总承包项目进展的公告》。完成功能考核是项目建设的正常进展,标志着该项目将正式投产。

光线传媒:积极探索微短剧市场并筹划组建相关公司

36氪获悉,光线传媒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始终高度关注微短剧市场发展趋势,目前正在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该领域并已筹划投资组建相关公司。同时也请广大投资者理性对待市场热点,注意投资风险。

新产品:

DeepSeek V3.2、GLM4.6等大模型即将发布

DeepSeek-V3.2即将发布,据了解,v3.2-base已上传至DeepSeek的HuggingFace官方页面,模型文件正在上传中,不过目前已下线。同时,智谱的GLM-4.6也即将发布,在Z.ai官网可以看到,GLM-4.5标识为上一代旗舰模型。(证券时报)

投融资:

“智策领航”完成天使+轮战略融资

36氪获悉,近日,智策领航宣布完成天使+轮战略融资,由徐汇资本领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产品迭代和市场拓展。截至目前,公司累计融资额已达数千万元。

“灵猴机器人”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

36氪获悉,近日,“灵猴机器人”宣布成功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金鼎资本、博原资本、TCL创投共同领投,同时引入苏创投、东运创投、财通资本、银杏谷资本多家投资机构。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工业自动化及通用机器人等领域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实验室建设以及产能的扩充。

名创优品旗下Top Toy或通过香港IPO募集约3亿美元

据IFR援引知情人士报道,名创优品旗下Top Toy International可能通过在香港IPO筹集约3亿美元。(新浪财经)

九丰能源:拟投资不超过34.55亿元建设新疆煤制天然气项目

36氪获悉,九丰能源公告,公司拟作为产业投资人,与新疆庆华、河南未来丝路清清洁能源合伙企业共同投资建设新疆庆华年产55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二期工程(年产40亿方煤制天然气项目),公司累计出资不超过34.55亿元,资金来源为自有或自筹,项目建设周期不超过36个月。公司将持有二期工程项目50%的权益(对应年产20亿方天然气)。

“迈科科技”获亿元级A轮融资

36氪获悉,近日,“迈科科技”获亿元级A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元禾璞华、隐山资本(普洛斯)、成都金控、成都高投创投、励石创投。资金将用于加大TGV工艺研发及生产。

今日观点:

富达国际: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兴趣明显增加,在不断增持中国股票

高盛表示,全球对冲基金上个月在中国境内股票市场的活跃度为近年来最高,与2021年时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一些客户认为中国市场“不可投资”。品浩表示,投资者从担心风险转向更怕踏空。官方数据显示,各类资产的外资流入都在增加,这种同步增长的现象过去十年仅出现过三次。总的来看,这些迹象表明中国市场正在好转。今年中国境内股票市场高达2.7万亿美元的涨势让人刮目相看,且无法忽视,而全球基金目前仍处于低配状态,意味着仍有大量空间可以加仓。“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兴趣明显增加,”富达国际的投资组合经理Joseph Zhang表示,他在不断增持中国股票。“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对中国资产的重估不再是政策带动的热情使然,而是由基本面改善所驱动。投资者信心可能还会增强。”(新浪财经)

其他值得关注的新闻:

外交部:中方将增设青年科技人才签证即“K字签证”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中国推出“K字签证”相关问题提问。郭嘉昆表示,为促进中外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中方决定在普通签证类别下,增设青年科技人才签证即“K字签证”。关于申办“K字签证”的具体事宜,请关注中国驻外使领馆即将发布的相关信息。(央视新闻)

国家发改委:支持民营企业等深度参与“人工智能+”行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9月29日表示,民营企业是参与“人工智能+”行动的主力军,以今年一季度为例,我国新设立人工智能软件研发类民营企业25.4万户。从成效看,民营企业是推动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先锋队,不少民营企业已经率先把人工智能运用到其生产工艺和业务流程当中。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多措并举,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深度参与“人工智能+”行动。(中国网)

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36氪获悉,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2025-2026年,机械行业运行保持平稳向好态势,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重点细分行业规模稳中有升,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
36氪芽芽乐国家发改委:支持民营企业等深度参与“人工智能+”行动
新西兰政府代表团莅临icebreaker上海浦东嘉里门店参观交流 2025-09-29 19:35:14 +0800近日,新西兰农业部副部长马克·帕特森(Mark Patterson)率代表团参观icebreaker上海浦东嘉里门店,并与icebreaker中国同事深度交流。新西兰驻上海总领事阿尔迪·巴纳德(Ardi Barnard)、新西兰初级产业部驻北京副局长查德·塔斯廷(Chad Tustin)、产业增长特别顾问迈克·斯蒂芬斯(Mike Stephens)、领事蒂姆·沃恩-桑德斯(Tim Vaughan-Sanders)及icebreaker品牌亚太区总经理赵霞女士等嘉宾一同出席。

马克·帕特森(Mark Patterson)部长先生一行首先参观了icebreaker上海浦东嘉里店铺部内已经上市的icebreaker2025年秋冬美丽诺羊毛新品并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代表团对icebreaker羊毛触感空间从羊毛到成衣的展示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高度赞赏icebreaker坚持自然基纤维制衣的品牌理念。

马克·帕特森(Mark Patterson)部长先生在讲话中感谢icebreaker品牌向世界,向中国市场展示来自新西兰的优秀美丽诺羊毛产品。作为农业官员,他非常认可icebreaker与牧场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与牧场共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正因品牌与牧场这种真诚协作,真心相待的关系,才成就了icebreaker的高品质美丽诺羊毛面料,而新西兰的美丽诺羊毛牧场也在icebreaker品牌的帮助下健康发展,很多牧民都为成为icebreaker的合作牧场感到骄傲。希望未来更多像icebreaker这样的新西兰优秀企业把新西兰的优秀产品带给中国消费者。

]]>
36氪36氪品牌新西兰农业部副部长参观icebreaker门店,赞赏品牌理念与羊毛产品。
新能源车最后的疯狂?补贴退坡的末班车经济学 2025-09-29 19:32:22 +08002025年的秋天,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上演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激情。

理想i6上市后,几个小时就收获了超过2万个大定订单;鸿蒙智行秋季新品发布会后,全新问界M7在24小时大定订单迅速突破4万个;蔚来新ES8上市后,大定订单超过了今年4万辆产能上限。

在这片狂热的景象之下,一个冰冷的倒计时正在滴答作响:2025年12月31日,它不仅是日历的翻页,也是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政策的终点,还是2025年“国补”的最后窗口期。

图/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从2026年开始,多项购车优惠退坡。消费者们争分夺秒地锁单,仿佛在搭乘最后一班福利列车,而车企的产能与交付系统却在这场突击考验中频频告急。

北京的蔚来车主孙先生在9月20日抢购新ES8时,遭遇系统崩溃,苦等8分钟才锁单,提车时间排到了2026年1月底。虽然蔚来承诺“兜底”购置税政策,但1.5万元的置换补贴可能没了。

这场由政策和市场共同催生的“最后的疯狂”,究竟是消费者的理性抉择,还是泡沫下的集体冲动?当狂欢落幕,那些因车企原因无法准时提车的消费者,他们的损失又该由谁埋单?

1. 购置税与补贴退坡下的“最后盛宴”

中国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已实施十年,直接推动行业渗透率从0.3%跃升至50%以上。但从2026年1月1日起,政策将迎来实质性调整:购置税从全额免征改为减半征收,且单车减免上限仅1.5万元。

图/2026年购置税新政调整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以长续航版特斯拉Model Y L为例,因为它的定价33.9万元就是减免购置税的“标尺”。已知:购置税=裸车价÷1.13×10%,那么,特斯拉Model Y L的购置税就是3万元。所以,2025年买的话,购置税刚好减免;2026年买的话,购置税就需要1.5万元。

图/特斯拉Model Y L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这也意味着,一辆30多万元的新能源车,明年购车成本将相当于多买一台高端笔记本电脑,40多万元的车型则等同于多支付一个奢侈品包包的费用。这种“政策红利叠加期”的稀缺性,成为刺激消费的直接动因。

除了国家级政策,地方消费补贴也在加速退坡。2025年以来,多地推出“额度有限、先到先得”的补贴政策,与购置税减免形成叠加效应。

比如海口、成都、大庆等城市,购买新能源车额外补贴3000-5000元,叠加置换补贴1.5万元和车企的保险优惠活动等,优惠甚至能达到3万元。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城市,如连云港,虽然有补贴政策,但不与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补贴叠加,大家需要了解清楚。

图/四川--海南地方补贴政策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这种双重优惠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 “早买早划算”。真金白银的差额,成为驱动消费者在年底前果断下单的关键因素。

金秋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上正在发生赶补贴末班车的火爆行情。

鸿蒙智行与蔚来引发的订单风暴成为2025年秋季车市的一大奇观。在蔚来新ES8上市后,由于订单火爆,官方订车小程序甚至一度被挤瘫痪,不少消费者面临错过补贴的风险。

事实上,政策退坡背后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逻辑。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政策驱动正在逐步让位于市场驱动。这种转变并非对行业的打压,而是鼓励行业自身造血,走向成熟的标志。未来市场竞争将更集中于技术、成本控制与用户体验。

2. 数万大定背后的真相与成本解析

这段时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订单风暴,大家有目共睹。

全新问界M7上市前的小订订单突破22万,尚界H5的小订也达到15万,再加上享界S9T上市首周破万的订单,鸿蒙智行单周新增订单就超过10万辆。

这样的热度并非偶然,背后是产品力、政策窗口期和营销助推的三重合力。

从产品力来看,问界M7搭载的鸿蒙座舱能实现手机、车机、家居的无缝互联,解决了很多用户的互联痛点;蔚来ES8采用的碳化硅平台让续航突破600公里,还支持3分钟快速换电,这些核心配置都戳中了消费者的需求。再加上购置税退坡的倒计时,消费者都明白明年购车成本会增加,自然愿意提前下单。

图/蔚来ES8碳化硅电驱系统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车企火上浇油推出的限时保价、交付承诺等营销策略,又进一步制造了消费者下单的紧迫感。有行业数据测算,仅购置税减免这一项因素,今年四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同比增幅可能会超过50%。

尽管订单数据足够震撼,但行业内关于其真实性的讨论从未停歇。蔚来董事长李斌就曾直言:“如果按照大家公布的订单数统计,都有1亿辆了。我们没有参与这个‘通货膨胀’。” 这番话点出了行业内的一个隐忧,订单统计口径的差异,让数据很难完全反映真实需求。

很多车企公布的订单其实是“小订”,消费者只需支付很少的订金,而且可随时退订;真正能反映购买意愿的“大定”,通常需要支付5000元及以上,且退订有一定条件,两者的转化率往往只有10%-30%左右。

还有部分消费者会同时在多个品牌下订,最终只选择一辆车,这也导致订单量虚高。更有甚者,一些经销商为了完成厂家的考核指标,会自行垫付定金制造虚假订单。这种数字狂欢虽然能短期提振市场信心,却损害了行业的公信力,也让普通很难判断真实的市场供需情况。

除了政策变动带来的直接成本差异,消费者购车时面临的成本构成其实更为复杂。例如电池成本,2025年动力电池价格已经降至0.4元/Wh,相比2022年的高位直接下降了40%,以一辆搭载100kWh电池包的车型为例,单电池成本就从6.5万元降到了4.2万元,这部分成本节约直接反映在了车价上。

图/新能源动力电池相关材料价格  来源/锂电研究 新能源观截图

再例如智能配置的溢价,主流智驾系统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的降价,让高端车型的价格逐渐下探,更多消费者能买得起带高级智驾的车型。

3. 狂欢下的隐忧:如何应对“幸福烦恼”?

火爆的订单量,正在给车企的供应链和交付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一场关于交付能力的大考已经拉开序幕。整个行业都在承受着供应链和生产线的双重压力。

在供应链端,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的需求突然暴增,宁德时代、比亚迪半导体等主要供应商不得不开启24小时加班模式,即便如此仍有部分车企因为缺件陷入等米下锅的困境。

生产线方面,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再提升单班产能,还是无法满足Model Y的订单需求;蔚来在产能上优先ES8和乐道L90,其他一些车型自然要做出一些让道。而在交付环节,不少车企因为物流网络跟不上,导致车辆积压在港口或仓库,无法按时送到消费者手中。

非个人原因造成消费者的损失,这笔损失该由谁来承担,成为了市场关注的核心焦点。

蔚来率先行动,针对新ES8推出了明确的购置税兜底政策:凡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锁单的订单,若因厂家原因需跨年至2026年交付,蔚来将通过发放“购置税差额补贴券”承担因购置税退坡产生的差额,最高可抵扣1.5万元。

图/蔚来全新ES8安心锁单方案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据悉,目前仅有蔚来明确了这样的政策,其他车企仍在观望。

即便这样,也并不意味着新ES8的用户会高枕无忧,比如上文提到的孙先生。孙先生表示,他已经将置换补贴损失的情况,通过销售反映给了蔚来总部,蔚来“答应研究”。显然,有此困扰的准车主不在少数。

截至发稿,蔚来方面还没有任何反馈。

正如孙先生所言,1.5万元不是小数目,如果企业不兜底,等车时间又太长的话,一定会导致很多用户最终放弃蔚来转投其他品牌。

从法律角度来看,大多数购车合同都会约定“因不可抗力导致延迟交付,车企不承担责任”,但“系统崩溃”“产能不足”是否属于“不可抗力”,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界定,这也会引发纠纷。

此外,地方补贴的“先到先得”规则,也给消费者增加了额外的风险。例如连云港的政策,不仅要求购车发票须在12月31日前开具,还规定补贴申报要在明年1月10日前完成,一旦逾期就视为自动放弃。

图/连云港焕新补贴要求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订单狂欢的背后,更值得警惕的是售后服务与用户体验能否跟上前端销售的步伐。今年三季度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的投诉量同比增加了37%,其中交付延迟和虚假宣传的占比超过60%,这说明前端销售的火热已经开始引发后端服务的“消化不良”。

金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末班车”狂欢,本质上是政策红利、产品迭代与消费心理共振的结果。对消费者来说,在政策退坡前下单,是基于成本控制的理性选择;对车企来说,这既是抢占市场份额的机遇,也是检验供应链韧性和服务能力的试金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能源前瞻”(ID:xinnengyuanqianzhan),作者:新能源观察家,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新能源观察家是机会也是挑战
主播共创、联名IP、扫码红包……双节营销玩出“新花样” 2025-09-29 19:30:39 +0800双节将至,不少消费品卖爆了。前不久,董宇辉直播间,短短半小时,十几万盒“月满九州”月饼就被抢购一空。

据悉,“月满九州”是苏州稻香村为“与辉同行”定制的中秋礼盒,产品包含了九种不同地域风味的月饼,从设计到选料,都经过双方团队反复打磨,从而一举成为今年中秋的“文化担当”。

随着假日的来临,很多人不免会自家团聚、走亲送友、外出旅行……催生出不少节日消费场景。对此,不少消费品牌积极备战“双节档”,月饼、螃蟹、白酒以及其他消费企业,更是搞出了不少营销新花样,以期在这个重要消费节点打出销量和声量。

月饼“玩的花”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饼不同。随着中秋临近,月饼市场的硝烟已开始弥漫。消费者还在吐槽桃李面包——“有人说五仁不好吃,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这句颇富争议电梯广告文案,各大高校食堂推出的本校IP月饼已经突然走红。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推出了融入校徽、标志性建筑等校园文化元素的月饼礼盒;中国科大的“星穹之链”星际主题礼盒、天津大学的130周年校庆“百卅喜饼”、中山大学的猫头鹰“魔法信使”主题等……在这里,月饼已经不仅是食品,更是承载着美好青春记忆的文化符号。

还有一些博物馆月饼礼盒也相继走红。比如,长安大排档与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名的“博物馆奇妙夜”礼盒,将月饼设计成皇后玉玺、青铜器等造型,并搭配虎符香挂,极具趣味性和收藏价值……

如果说高校月饼、博物馆月饼属于“玩票”性质,月饼企业近期的创新营销可是“较了真”。北京稻香村不仅以“京味儿中秋”主题装点门店,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还推出的“京韵中轴”和“锦雅逸月”特色礼盒,通过描绘北京中轴线的秋日美景来展现古都文脉的深厚底蕴,将永定门、钟鼓楼等地标建筑“装进了月饼”。

苏州稻香村,最近动作频频。一方面,苏州稻香村为“与辉同行”定制月饼礼盒,双方从产品研发到文化赋能,再到营销传播实现了全链条共创,成功将传统品牌与现代商业创新融汇在一起。另一方面,苏州稻香村还延续了与《黑神话:悟空》等IP联名的成功经验,与二次元游戏《鸣潮》联名定制中秋月饼礼盒,通过“游戏IP+非遗技艺+社交营销”的组合拳,精准击中Z世代情感需求。

广州酒家,则想要让月饼品牌融入消费者的日常。广州酒家集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典壕坦言:“节庆品牌最容易让消费者‘过节买一次,平时就忘了’。”

对此,李典壕表示,“我们在京东做‘节庆前预售、节庆中冲刺、节庆后回味’的全周期运营,比如中秋前两个月就搞‘预售锁客’,让消费者付定金锁定礼盒;节后推出‘中秋回味’,有些产品消费者节后也喜欢吃。还可以把中秋的一些月饼生产方式延伸做成日常的伴手礼糕点、茶点,加深消费者日常对品牌的记忆。”

无论是IP联名带来的情感共鸣,还是与大主播开启的月饼定制共创,或者在电商平台拉长周期营销,如今的月饼企业在营销上更注重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和提供难忘的体验,这比单纯的价格战更能培养品牌忠诚度。

白酒“偏保守”

面对上半年普遍承压的行业环境,各大酒企再次拉开“双节”营销大幕,试图在传统旺季中“加一把劲”。

比如,汾酒推出了覆盖全国市场的中秋促销活动,从9月4日持续至10月10日。活动涵盖青花汾酒、老白汾酒等多款产品,消费者通过扫码可获得“扫码红包”和“加油红包”,还可通过微信向好友分享祝福,实现社交裂变传播。

区域酒企更是趁着“双节”搞促销活动——迎驾贡酒推出“喝迎驾洞藏,扫码中来一瓶”活动;今世缘也推出“柔雅国缘扫三瓶免一瓶”“中秋喝典10,一箱减60”等的惠购补贴券活动;沙城老窖推出“中秋喝陶藏,真年份真香”拼手气赢再来一箱活动……

甚至,茅台也罕见地推出了多档促销组合:包括“一件1499飞天茅台原件+一件2499的蛇年茅台原件”“两件1499飞天茅台+一件3299精品茅台+1件3799公斤茅台”“三件1499飞天茅台+一件5999十五年茅台”三项活动,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由此可见,在去库存的压力下,“变相降价”促销成为了各大酒企的通用动作。当然,也有一些酒企也尝试了新的手段:

比如,水井坊与微信礼物合作,于9月19日推出“聚福节”活动。该活动线上线下联动,覆盖全国近20座城市,线下打造“聚福街”沉浸式体验空间,线上消费者可通过“聚福兑好礼”,传递福卡等参与互动。

沱牌则拓展了“即时零售”渠道,将北京、成都、济南、沈阳、郑州五城终端门店全面接入美团平台,并得到平台流量、福利券、闪送加持赋能,实现“线上下单、门店发货、即时达饮”。

沱牌的明星单品沱牌特级T68进驻成都23家美团合作餐饮商家,聚焦高校周边与城市边界的烧烤、小龙虾、江湖菜等“烟火气”浓重的高热度、年轻人群高度集中的餐饮门店,联合推出“沱牌特级T68+商家招牌菜”酒食组合套餐。

通过“即时零售+场景沉浸”双线并进,沱牌系统切入即时购酒、餐饮终端等主要即饮消费场景,压缩消费决策半径,直接提升动销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五粮液携5000万成为《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和美好礼”互动合作伙伴,试图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

然而,与往年大张旗鼓的推广相比,今年不少酒企的营销显得更为“低调”和保守,比如五粮液尽管第三次牵手央视总台,但营销费用较去年直接“砍了一半”。

综合来看,在当前行业库存压力下,酒企更倾向于进行精准的、可衡量转化效果的投入,而非单纯追求声量。营销活动也更注重与具体消费场景(如家宴、团圆、送礼)深度绑定,力求品效合一。

“别出心裁”

中秋讲究“月圆人圆,桌圆味圆”,大闸蟹作为秋季餐桌的“鲜味担当”,一直是团圆宴上的“压轴主角”;国庆则是商务宴请、客户答谢的高峰期,一份得体又实用的礼物,既能传递诚意,又能彰显品味。

如今,大闸蟹礼卡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但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阳澄湖等传统名蟹,像洪泽湖大闸蟹、松江泖蟹等区域品牌,也正通过内容营销和本地化推广,努力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

比如,洪泽湖大闸蟹,通过快手「了不起的家乡土特产」第二季迅速占领了淮安人的朋友圈,当地人纷纷为家乡骄傲发声。凭借这部短片,洪泽湖大闸蟹不仅是“仅淮安人可见”,更是刷新了全国各地消费者对于大闸蟹产地的认知。

随着中秋与国庆双节的临近,植物蛋白饮料品牌六个核桃重磅推出的“送六个核桃,赢黄金核桃”大型活动,消费者不仅有机会获得海量现金红包,更能冲击价值不菲的6.66克黄金核桃大奖,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参与热情。

在金价大涨之际,六个核桃利用黄金核桃大奖,对大众形成了“真金白银”的强烈视觉与心理冲击力,从而制造一个可以被广泛分享和讨论的“社交事件”,让品牌在社交媒体上获得裂变式的曝光。

在家国同庆的节日气氛中,海天味业独家冠名的《一饭封神》打造了一场美食狂欢。在这场娱乐节目中,海天产品几乎遍布各个场面,在地域风味的碰撞里形成了品牌与文化的共鸣。

值得关注的是,在《一饭封神》的屏幕之外,海天还通过一套“内容破圈—场景落地—社交裂变”的组合拳,让节目里的烟火气真正走进了观众的日常生活。节目刚开播,海天就联动美团上线了“美味封神榜”,把镜头里的厨师餐厅搬到了大众点评的推荐页。而在#一饭封神厨师餐厅指路#话题下,网友自发整理各地选手的店铺地址,从被动看客变成了主动参与者。

由此可见,为了在双节消费旺季中脱颖而出,消费企业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打折促销,而是在消费体验、文化情感和线上线下融合上下了不少功夫,打造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营销活动,希望能够精准触达当代消费者的需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蓝鲨有货”(ID:lanshayouhuo),作者:杨硕,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蓝鲨消费理性消费者,如何用情感驱动?
泡泡玛特收入首次超过迪士尼,说明了什么? 2025-09-29 19:29:25 +0800守护 Kidult 精神自留地,泡泡玛特首次超越迪士尼

2025 年上半年,历史上首次,泡泡玛特以 138.8 亿元的营收超过了迪士尼消费品部的 138.6 亿元。

虽然玩具领域的“东升西落”并不是新鲜事,但一份由 @wuhu动画人空间 整理的榜单却依然引起了小红书用户的热议。

两千万元人民币的微弱优势并不是讨论的焦点,大家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是:谁的发展模式代表未来?

市场版图开始松动,两个品牌在战略部署上的差异也愈发鲜明。

刀法·锐评:玩具和 IP 是看见“人”的生意

刀法认为,要讨论谁才是未来,需要先弄清楚迪士尼和泡泡玛特做的到底是什么生意。

它们所销售的玩具和 IP 本质不是商品或材料,而是消费者情感、精神需求、身份认同和文化表达的载体。

无论是迪士尼还是泡泡玛特,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很好地解决了人们的需求,只是它们的变现路径有所不同。

从一只老鼠开始,迪士尼的崛起横跨了近一个世纪,经历了媒介从无声电影-电视普及-多媒体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渐发展出一条内容 → 授权 → 乐园/消费品的成功路径

从电影院到客厅里的电视机,迪士尼始终是新媒介技术的早期、积极采用者。

早在一个世纪前,华特·迪士尼就已经在电影院里做起了“贴片广告”,把动画短片作为整片放映前的“开胃菜”。这种积极拥抱美国人内容消费载体变化的做法,让迪士尼抓住了增长机会。

随着美国流行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强势输出,迪士尼也作为文化代表走上国际舞台。米奇的形象被授权给各种商品,玩具、服装、书籍等衍生品成为 IP 的实体延伸,从银幕走入家庭生活,建立起超高认知度和亲和力。

泡泡玛特的爆发同样仰赖于媒介和零售环境的变革。社交媒体、内容电商和商业综合体的发展,让泡泡玛特不必和传统的内容大厂掰手腕,用符号提供情绪价值,直接撬动消费者的购买与传播。

泡泡玛特的 IP 虽然被诟病没有“作品”,纯靠颜值和盲盒机制收割流量,支撑不起世界观和价值观,但这些 IP 却有更多元也更非主流的设定。

傲娇倔强的 Molly、古怪反叛的 labubu、治愈人心的星星人、内向但又渴望探索世界的 Dimmo……过去那些不被关注的小情绪和小性格都能在泡泡玛特的世界里找到对应的 IP。

这一点刚好顺应了社交媒体带来的多元化、个性化、速食化的趋势。

消费者不用看两个小时电影或几十个小时的动画片,就能和这些审美/情绪优先的 IP 建立情感链接,完成自我投射。这种精神陪伴的价值,正是这个时代下高压人群所需要的。

在营收上超越迪士尼,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泡泡玛特抓住了玩具和 IP 领域最大的增量市场:Kidult(长不大的大人,即成年人玩具市场)

这个群体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对个性化、情绪价值和社交货币的需求,让玩具市场迎来了春天。

泡泡玛特深知这一点,在创立之初就通过场景专精+符号极致的打法让 IP 形象最大程度地提供情绪价值。

它的产品线从最早的桌面摆件,到后来的包挂,再到最近推出的手机挂饰 mini Labubu,都是紧盯着用户最重要的社交与生活场景。

这种专注,让 IP 形象最大程度地成为个人审美与性格表达的外在符号,满足用户通过产品表达身份和心情的需求。

王宁也曾经在采访中提到,不会过多开发 USB 充电线或充电宝等功能性产品,避免稀释其作为纯粹审美符号的价值。

泡泡玛特的成功并非孤例,此前刀法曾经关注过的布鲁可和五月天阿信的卜卜也抓住了 Kidult 带来的增长。在这份榜单中排名第一的乐高,过去一年的增长同样来自于面向成人的收藏品产品线。

迪士尼的内容失灵,一方面在于媒介变化,另一方面在于其叙事方法和价值观无法完全满足中国以及全球新一代消费者的渴望。

但它并非没有看见问题,也开始通过创造更多“接触点”和“参与感”将经典 IP 变为情绪符号。

最近几年,迪士尼前往各大城市举办快闪活动的频次显著提高,包括将市场资源向草莓熊、史迪奇、奇奇蒂蒂这类个性派 IP 倾斜,同时集合皮克斯旗下的可爱角色以“毛毛狂欢”和“蓬蓬派对”等主题为消费者带来冬日治愈,希望重新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每个品牌都有它的挑战。没有故事只靠颜值支撑的泡泡玛特容易陷入”快时尚“陷阱,IP 可能像流行单品一样面临昙花一现的风险。迪士尼的重内容模式,则面临船大难掉头和“东升西落”下价值观冲突带来的危机。

它们都在努力解决同一个问题:如何在碎片化的时代里,找到并建立起可以让 IP 与人持续接触、不断深化情感浓度的触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刀法研究所”(ID:DigipontClub),作者:刀法行研,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刀法研究所它急了。
黄金白银,彻底涨疯了 2025-09-29 19:28:02 +0800这一次,黄金白银彻底涨疯了!

9月29日,贵金属资产在期货和股市双双迎来大涨行情。

截至收市,黄金期货主力合约上涨1.35%,收报866.52元/克,创下历史新高;白银期货主力合约大涨3.92%,收报10939元/克,也突破了新高。

A股的贵金属板块今天也整体大涨了3.6%,虽没有个股涨停,但所有贵金属股表现均相对强势、同时还带动了有色金属及小金属板块集体大涨。

尽管如此,市场对于黄金白银的后市,依旧十分看好。

01 全球大类资产涨幅排行NO.1

黄金白银除了涨幅表现强劲外,交易额井喷也足够反应资金的热情。

今天,黄金期货主力合约成交额2874.47亿元,比上日增加了500多亿元,而白银期货主力合约成交额达到了2481.96亿元,比上日一下子大涨了近千亿,增幅高达64%。

统计发现,今天黄金白银两大期货品种合计加权成交额高达7780亿元,对比A股全日成交2.18万亿元,已然超过了三分之一,可见现在资金有多疯狂。

从消息面来看,近期贵金属频频迎来各方面的利好驱动。

上周五,美国8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年率录得2.9%,符合预期的通胀数据减少了市场对降息前景的担忧,金银开始加速上涨,白银表现更为强势。

近日美联储多位鸽派官员接连表态,明确支持“年内再降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这与此前美联储点阵图暗示的宽松路径形成呼应,又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 “宽松周期加速” 的预期。

同时,最近地缘冲突频发,尤其以黎、俄乌等战争冲突战火再燃,也引发市场的担忧。9月23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俄罗斯在乌克兰漫无目的地作战”,并称俄罗斯是‘纸老虎’,乌克兰在欧盟和北约支持下,有望‘赢回全部乌克兰,恢复原状’。”

此外,特朗普又在半导体、设备、医药等多个领域找理由喊话可能要针对性提高关税等因素,也导致全球资金的避险情绪进一步升温。

还有交易员正密切关注美国政府可能出现的停摆危机——若危机爆发,本周关键就业数据的发布或将延迟,进而可能令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路径变得不明朗。这些都是引发资金避险需求的重大因素。

如此多强刺激下,市场对于黄金白银这种关键避险资产的需求无疑是显著加大的。

从资金层面来看,近年来,不仅是��业机构在买入黄金,全球各国央行也在大举下场买入黄金。截至2025年8月,各国央行的黄金储备目前价值约为4.5万亿美元,已经远远超过其3.5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储备。据统计美国国债在总储备中的占比一直在下降,目前仅为23%,低于2010年代超过30%的峰值,也低于黄金目前27%的占比。

还有我国央行最新的买入黄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我国黄金储备为7402万盎司,较7月末的7396万盎司增加6万盎司,这是我国央行连续第10个月增持黄金。2025年1-7月,我国央行累计购金量达36吨。

实际上,在上述因素的长期影响下,近两年来黄金价格就在一直持续上涨。截至9月29日,COMEX黄金价格年内累计上涨了近45%,成为全球大类资产市场中涨幅最高的资产,表现远超多数大宗商品和股票市场。而COMEX白银的涨幅甚至已经超过了60%。(国内黄金白银期货涨幅为40.5%/46.5%) 

机构对于黄金白银后市的价格预期也水涨船高,目前多数已将金价在今年底前的目标价已提升至每盎司4000美元。

高盛在9月初的报告中预计,基准情景下,到2026年中国际金价将飙升至每盎司4000美元;在“尾部风险情景”下,金价或达每盎司4500美元;若美国私人持有的国债市场中仅1%的资金流入黄金,金价预计将接近每盎司5000美元。

02 更加疯狂的白银

今天,国内白银期货的涨幅一度达到4.5%,是黄金期货价格涨幅的3倍。而在今年6月以来,白银的涨幅更是达到了40%,显著超过黄金。

不仅如此,白银期货的成交额也出现了显著的井喷。

这显然说明,市场资金对白银的关注比黄金还要热得多。

这背后除了同样受影响美联储降息、地缘冲突、美国关税问题的因素外,白银行业自身也有着很重要的利好催化。

其中,白银行业供需缺口加大和金银比回归,或是两大最关键的原因。

从基本面看,白银当前面临的供需矛盾是近十年最为尖锐的。

工业需求端,新能源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正在重构白银的需求结构。

其中,光伏产业作为核心驱动力,2025年全球装机量预计达655GW,同比增幅20%,对应的光伏银浆耗银量将突破5万吨,占全球总需求的25%。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全球光伏银浆产能中占据90%的份额,而美国近期释放的“进口白银加征关税”政策信号,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市场对“银浆-组件”产业链的担忧已提前反映在价格中。

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样贡献显著增量。有数据分析,每辆纯电动汽车的用银量大概为3盎司,是传统燃油车的7倍,2025年全球电动车产量若突破4000万辆,仅这一领域就将新增4200吨白银需求。叠加混动汽车用银量较传统车21%的增幅,交通工具领域对白银的需求正在形成“量级跃升”。

此外,半导体与5G产业的刚性需求也不容忽视,芯片焊点、基站滤波器等关键环节对白银的依赖度持续提升,2025年相关需求增速预计达17%。

而在白银的供应端,近年来的供应约束愈发突出。

目前全球70%的白银来自铜、铅锌矿的副产品,这种“附属品”属性决定了其���应弹性极低——2024年全球矿山银供应同比下降1.3%,2025年增速预计仅1.9%,至2.6万吨。其中墨西哥作为全球最大产银国(占比22%),近年受环保审查趋严、劳资纠纷等问题影响,新蒙特Peñasquito等主力矿山多次停产,直接冲击全球供应体系。

再生银方面,尽管回收技术有所提升,但30%的回收率难以弥补原生供应缺口,显性库存已从2021年的5.4万吨降至4.41万吨,降幅超30%,供需缺口连续五年扩大,2025年预计达3657吨,创历史纪录。

这种“需求刚性增长+供应弹性不足”的格局,正是白银本轮行情的核心基本面支撑。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金价的不断上涨,金银比回归也是刺激资金大规模押注白银的重要助推力(这种行为也具有反身性)。

2025年4月,金银比一度飙升至106的历史极值,远超40-80的百年均值区间,这种极端偏离本质上是“黄金避险溢价过度、白银工业属性被低估”的结果。

目前金银比已经从极值开始回归至81附近,但仍高于过去50年(63)与20年(70)的历史均值。这意味着,在未来黄金价格仍继续上涨的一致预期下,白银的估值回归可能还未完成。

从资金行为看,投机资金的入场进一步放大了这一趋势——8月下旬以来,程序化交易与趋势追踪资金大举入场,开始向估值更低的白银加速迁徙。截至9月23日,COMEX白银期货非商业净多头头寸增至40065手,未平仓合约突破16万手,创三个月新高。

同时配置型资金(ETF)同样动作明显,9月以来全球白银ETF持仓量增加1681吨,至27681吨,创年内新高,这种“投机+配置”资金的合力,加速了金银比的回归。

有机构分析认为,近日白银期货价格的飙升,可能与当前白银较低的库存水平(LBMA更为显著)与ETF资金的持续流入有关,在低库存水平下,白银期货存在逼仓的可能。

对比过往有色金属的逼空行情案例,一旦资金继续抱团逼空,短期内难以判断后市会如何走,但价格剧烈波动幅度必然是非常大的。

04 尾声

总的来说,现在的白银行情早已不只是“靠贵金属避险”,而是进入了 “工业需求拉着走、估值修复推着涨” 的结构性阶段。

眼下有新能源革命和货币宽松这两大背景,白银大概率还有不少上涨动力,但价格涨到高位后,波动风险也得留意。毕竟两方面情况可能影响走势:一是经济要是不稳,白银的工业需求逻辑就会打折扣;二是美联储货币政策一旦变调,市场流动性预期反转也会搅动银价。

所以对投资者来说,还是要多盯着基本面变化和价格波动,别在高位盲目跟风追涨。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格隆汇APP”(ID:hkguruclub),作者:哥吉拉,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格隆汇逼空行情?
iPhone 17首发一周,最让人担心的还是来了 2025-09-29 19:27:45 +0800日前,iPhone 17系列已经发售了一周,根据外媒的数据,iPhone 17系列在全球多个市场首周销量较iPhone 16系列有显著提升,增长率在19%至25%区间。

得益于Pro和Pro Max型号的吸引力增强,在京东上,iPhone 17系列首分钟预售即超过了iPhone 16的整个首日预售量,部分地区部分机型的等待时间甚至延长到了10月中旬。

盼星星盼月亮,新机拿到了手,很多用户发现新iPhone并不想想象中那么完美。

有网友在小红书上发帖称官方店的深蓝色iPhone 17 Pro展示机后背板刮花明显。

大量晒图与短视频将“掉漆”现象迅速发酵,甚至掀起外媒关注:“2000美元的新iPhone 17 Pro因掉漆问题遭强烈抵制”、“iPhone 17 Pro深陷刮擦门”等,全网都呈现出对苹果品质的罕见质疑情绪。

所以新iPhone到底质量如何?是否是产品的设计缺陷呢?硬核看板带你一探究竟。

质量最差的一代?

在小红书上,关于iPhone 17 Pro掉漆的讨论十分火爆。

小红书用户Benson表示,自己“第一批拿到新机,开箱发现有划痕、凹陷等品控问题”。

而新iPhone除了掉漆,也有不耐摔的问题。小红书用户shaddock分享了自己新iPhone“第一摔”:新买的iPhone没有佩戴全包的手机壳,摔落之后机身正面左下方就有明显的凹痕。

小红书用户车哈哈也表示iPhone17pro 铝合金是真的软:“一落地,就软开皮了”。

国外YouTube上963万订阅的博主JerryRigEverything也对iPhone 17 Pro做了全面的刮擦耐用性测试。

在使用美工刀用力刮擦iPhone 17 Pro的中框时,表面的阳极氧化层会被美工刀轻易刮,此时的硬度等级大约在6-7级;而在摄像头平台锐角处,涂层厚度不足,硬度4–5级即可出现剥落情况。

在用硬币钥匙等物品刮蹭时,摄像头平台周边锐角处涂层在接触点出现了明显脱落,露出原色铝合金本体。

而且,深色深色机型划痕更显著:深蓝、宇宙橙配色在光照下划痕反差显著,令用户担忧机身抗磨损能力下降。

另一项苹果推出的新屏幕康反射涂层,其实际效果也并不理想。相比于前代,iPhone 17系列确实有一定的抗反射能力增强,但对于三星S25 Ultra这样的机型,只能说输的太多了。

从左至右为iPhone 16 Pro/iPhone 17 Pro/三星S25 Ultra

根据NotebookCheck、TechRadar、CNET等测评媒体的测试,结合暗室镜面反射率和户外直射对比,iPhone 17 Pro平均反射率由2.0%降至1.8%,小有提升,但是并不领先。

铝合金一体机身,更轻更脆弱

回到此次iPhone 17 Pro系列的“刮擦门”问题,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iPhone 17 Pro将机身由前代钛合金中框切换为铝合金一体成型,并采用阳极氧化着色。

该工艺通过电化学方式在铝表面形成氧化膜耐腐蚀性和耐磨性,但阳极氧化层厚度在2-25微米之间,并不均匀统一。

这一设计的初衷肯定首先是结构轻量化的考虑,铝合金的密度2.7g/cm³,远低于钛合金4.5g/cm³,而且铝合金的导热性也更好、配合此次在Pro机型上使用的VC均热板,iPhone 17 Pro的性能能够更好地释放。

据NoteNotebookCheck的测试,在30分钟连续GPU转录测试中,iPhone 17 Pro温度仅升至29°C,而iPhone 16 Pro则升至40°C,高达11°C的温差保证了稳定高性能体验。

尽管如此,铝合金本身柔软的特性,使得iPhone在跌落中很容易出现变形乃至掉漆的现象。

小红书用户BamBoo

根据我多年的使用经验,使用了2年的iPhone 15 Pro Max因为多次掉落屏幕前后碎裂多次,但完全没有出现中框变形或磕痕,仅有轻微掉漆,但是在此前使用的iPhone 12的过程中,一旦跌落,边角就会出现接触点的变形。

这里强调一下,不要以为钛合金就比铝强很多,钛金属也并非是完全不会留下刮痕。过去曾有iPhone 15 Pro钛金属边框抗刮测试发现,只要手机和钥匙放在一起,也会造成边缘刮出痕迹。只是钛合金没强度稍高,没那么容易变形罢了。

但不管本身材质如何,每当iPhone推出新品时,关于iPhone质量的讨论始终会产生出新的讨论。就好像当年的班主任老师的那一句“我带过最差的学生就是你们这届”,iPhone质量最差的一定是刚发布的新款。

苹果:知道了,不改

面对“刮擦门”在网络上持续发酵,苹果也通过多家媒体平台阐释:门店的展示机显示的划痕并非真正的划痕,而是用于展示新款iPhone的支架磨损。Apple Store已开始更换MagSafe底座材质,避免底座因脱落涂层误伤机身。

国内也有自媒体博主前往苹果门店进行了证实,iPhone的展示支架在iPhone 17的背板上滑动时会出现类似划痕一样的痕迹,但这并非iPhone的涂层被挂擦掉而露出铝合金本体的颜色,而是支架的磨损被留在机身上,简单清洁即可擦除。

另外,苹果还宣称阳极氧化铝工艺符合并超越行业标准,涂层与金属基体粘结力在实验室环境内达到5MPa,远高于竞品2MPa。

但苹果依旧建议用户配合保护壳以免日常锐角摩擦造成细微划痕。这样的回应也展示苹果一如既往的精神,你问我手感呀、散热呀、续航呀、镜头突出啊,我会告诉你这是苹果的质感,并不建议你使用保护壳;但如果你说不耐刮蹭,那我还是建议你使用手机壳的。

对于此次的刮擦门,外国的评测媒体比如9to5mac等都认为“实际剥落多发于展示机”,且私用新机几乎无此问题;强调优良的散热和性能体验才是Pro机型核心价值。

但鉴于目前的iPhone 17 Pro系列的重量,个人还是偏爱“裸奔”出街,裸奔当然也更利于散热和性能释放。更何况在两代产品的验证下,钛合金的强度比铝合金真的要强太多。

一摔就瑕的产品,真的不适合拿出来用。

作为用户,我们选择不了iPhone 17 Pro的材质,但还是要保护好自己,配上质量合格的保护壳,或者购买Apple Care,都能有效减少损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硬核看板”(ID:yinghekb),作者:李 沣,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硬核看板一碰就碎,iPhone 17脆脆的
刘强东后退一步,马云马化腾更近了 2025-09-29 19:27:25 +0800京东在微信“发现-购物”的一级入口,即将在9月底关闭,后续仍保留“我-服务”中的二级入口。前者曾为京东带来数亿用户以及拉动GMV的增长。

京东确认了这一消息。这意味着,京东在微信生态内不再享有入口优先权,其位置将和美团、拼多多处于同一级别。

不过,京东表示,双方并不是不合作。除了在原有的广告、会员、流量、数据等领域合作外,京东还将与腾讯探索新的合作领域。目前,腾讯持股京东约2.3%。

就在京东微信合作方式调整的同时,市场传出微信和阿里进一步互联互通的消息。

近日,有消息称,淘宝将在微信内部上线小程序;而淘宝,则向微信支付开放“免密支付”功能。截至目前,双方对此皆不予回应。

事实上,淘宝和微信早已开始互通。去年9月,淘宝接入了微信支付,尝到了互通的甜头,QuestMobile数据显示,当月淘宝应用新安装用户量同比增长55%。之后双方又进一步互通,微信端内可无跳转直接完成淘宝交易。

京东不再享有一级入口,微信和淘宝传出进一步“互通”传闻。与此同时,抖音电商则在快速扩张。

日前,抖音电商披露数据,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抖音电商商品交易总额(GMV)同比增长34%,其中货架电商GMV同比增长49%。

抖音的崛起,已对传统电商形成了冲击。京东已被抖音超越,后者跻身行业第三,仅次于淘天和拼多多。抖音仍在持续狂飙,其内部早已开始对标“拼多多”;淘天也将抖音电商视为“头号竞争对手”。

显然,电商竞争进入新阶段,直播电商异军突起,传统电商被冲击,面对新的形势,巨头们不得不求变,调整合作策略,寻求增量市场。如此,淘宝和微信站在一起,也并非不可能。

A

十一年前,京东与微信的联姻,是重塑中国电商格局的里程碑事件。如今,这项长期合作的核心条款正在发生关键变化。

2014年,腾讯入股京东15%,并将不擅长的电商打包卖给京东;作为交换,京东获得微信及手机QQ的一级入口位置及其他支持。合作十一年,京东与腾讯各取所需。

图注:京东公告

微信流量帮京东迅速补上短板。合作两周年之际,京东宣布通过微信及手机QQ吸引了超8亿人次的访问互动。2018 年刘强东接受《财富》采访时又直言,“迄今新增用户中,约1/4来自微信”。

借助微信生态,京东市值一路上涨,险些成为继阿里、腾讯之后国内的第三大互联网公司。而腾讯也间接实现了自己的电商梦。

时至今日,京东对微信流量的依赖度仍然很高。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8月,微信小程序占京东全域流量的43.9%,较2023年11月的42.6%仍有提升。不过,其中来自微信一级入口的流量占比多少,不得而知。

不过,与微信合作,京东付出的代价并不小。2019年,京东和腾讯续约,京东预计三年内要向腾讯支付8亿美元,包括流量、广告和会员等服务。

实际支出远超预期。根据京东财报,2019年-2021年期间,京东向腾讯购买的广告资源和支付处理服务分别达到22.22亿、32.26亿元、50.1亿元,年均增速超过40%。

图源:京东财报

这笔费用着实不小。当下的京东,正四处开辟需要长期投入的“新战场”。

今年以来,京东已开辟两大战场:进军外卖,计划投入百亿补贴;重拾酒旅,推出三年免佣金政策。同时,京东还需维持自身的价格优势;以及持续布局线下折扣超市、社区团购等业务;在投资方面,京东斥资180亿元购买海外资产,三个月投资了6家机器人公司。

这些业务大多属于长期战略,短期内还难以看到回报,无疑对京东的资金链构成了持续压力。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外卖业务,京东2025年二季度业绩显示,其净利润从上年同期的126亿元跌到62亿元,同比大跌51%,外卖业务就是主因之一。

钱得花在刀刃上。外卖作为高频消费场景,已经将流量导入了京东生态。财报数据显示,京东2025年二季度活跃用户同比增长40%。刘强东也表示,来京东买餐饮外卖的消费者中40%会交叉购买电商产品。

在刘强东看来,相比去微信买流,亏损的外卖很“划算”。今年6月,刘强东讲到京东外卖业务时就说,“我们亏的钱,相比去抖音、腾讯买流量的钱还是要划算的。”言下之意,京东如今再去微信买流量,性价比不如外卖高。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京东进行战略优先级排序,放弃续费“微信一级入口”,也就不难理解了。

京东放弃微信一级入口,从水面上看,更多是出于财务考量。对腾讯而言,取消京东的入口“特权”,在与电商平台合作方面实现了一视同仁,这意味着腾讯在和老对手阿里“互通”上获得了更灵活的操作空间。

而这则正是水面之下的深层变局,互联网行业互联互通已成大势,平台之间的壁垒正在松动。尤其是在抖音狂飙突进的情况下,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阿里和腾讯站在一起,并非不可能。

B

巨头们进行战略调整的大背景是,中国电商格局发生巨变,抖音的快速崛起成为行业重要变量。

据《晚点LatePost》报道,2022 年抖音电商GMV超过1.6万亿元,仅次于淘宝、京东和拼多多。两年后,抖音以约3.5万亿元的规模超越京东,跻身行业第三,仅次于淘天(约8万亿元)和拼多多(约5.2万亿元)。

尽管抖音否认了上述数据真实性,但其增长势头不容忽视。

抖音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8月-2025年7月,抖音电商增速为34%。而据36氪此前报道,2024年抖音电商增速为30%。在电商行业增速整体放缓的情况下,抖音电商依然保持稳定增长。

更关键的是,抖音正杀入传统电商的腹地。抖音电商是靠着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模式崛起的,但随着该模式增长见顶,抖音早已转向传统电商的主战场,加大对货架场景的投入。

有接近抖音人士曾表示,抖音电商计划在2025年将货架电商占比提升至50%。36氪报道称,2024年这一占比为40%。2024年8月-2025年7月,抖音货架电商GMV同比增长49%,高于电商整体增速。

这也就意味着,抖音正加速转入淘天、拼多多等传统电商的核心领域,交集越来越多,几大平台之间的直接竞争将不可避免。

面对抖音强势进攻,传统电商平台增长承压。高盛报告显示,2024年618期间,按照GMV增速来看,抖音增速超20%,淘天在10%-15%之间,拼多多为15%-20%,京东为个位数增长。

而这一趋势随着抖音的狂飙猛进,还将继续。

淘天已将抖音电商视为劲敌。据《晚点LatePost》,淘天集团在2024年初已将抖音电商列为头号竞争对手。淘天高管以包裹量举例,淘宝不仅被拼多多超越,也在被第三名的抖音逼近。

这一挑战显而易见,毕竟抖音的优势类目如美妆、服饰,皆是淘宝天猫的核心品类。2025年以来,淘天加大反攻,打起增长战役,在服饰、美妆等品类投入“不设上限”的预算。

淘宝还在直播电商方面上发力,从外部引入头部主播,完善内容生态和寻求用户增长。不过,淘宝引入许多的主播已经停播,如东方甄选早已暂停淘宝直播。

和京东一样,淘宝也通过外卖大战寻求用户增长。为此推出淘宝闪购,并将其入口放在淘宝APP内。今年8月的财报电话会上,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表示,闪购与电商业务产生了协同效应,拉动电商增长。闪购拉动手淘8月DAU增长20%,流量上涨带来了广告和CMR上涨,并提升用户活跃度。

对拼多多而言,抖音的进攻也不容小觑,双方早已向对方的腹地进击。

拼多多早已上线直播、视频和短剧等内容,通过内容流量提升用户粘性;而抖音早已开始建立低价心智,扶持中小商家,加码招揽产业带商家。据《晚点LatePost》报道,2024年以来,抖音电商内部更多在对标拼多多。

双方在价格系统的交锋尤为激烈。例如,抖音内测“自动改价”功能,拼多多紧跟着推出“自动跟价”系统。

无论是卷直播、卷外卖,还是卷低价,平台的目的不外乎是争夺流量。特别是在电商行业增长几近天花板之下,各大平台对用户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和传统电商平台基因不同,抖音强在内容流量,而这正是阿里、京东、拼多多们孜孜以求的。

这就要求巨头之间开放腹地,将各自的护城河放开,找到最有效的合作方式,发挥所长,实现增长。在这个背景下,月活跃用户数超过14亿的微信(包含WeChat),自然就是个香饽饽。

C

腾讯手上有两大利器,一是资本,二是流量。京东、拼多多的壮大,都和微信流量浇灌有关;而和腾讯关系微妙的阿里系,则一直徘徊于微信流量之外。

在互联网“拆墙”的大趋势下,巨头们纷纷敞开腹地。譬如阿里京东互相开放,京东物流进淘宝,支付宝进京东等。腾讯和阿里进一步合作,也并非没有可能。

过去几年,淘宝和微信已逐渐实现互通。去年9月,淘宝宣布接入微信支付。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吴嘉透露,接入微信支付后,淘宝天猫的年轻用户、下沉市场用户的使用频次和用户规模在迅速增长。吴嘉也透露,这是淘宝与微信合作的第一步,未来双方会加深包括流量在内的其他合作。

同年10月,互通再进一步:淘宝进入了微信生态。微信端可访问淘宝首页,同时,在微信端内可以直接打开淘宝链接完成下单及支付,无需跳转。

图注:微信内完成淘宝交易

从初步放开支付到无跳转交易,微信和淘宝试探性的“握手”已初见成效。若下一步迈向小程序合作,淘宝将交易场景更进一步植入微信,将意味着两个生态走向深层次“融合”。

融合,旨在寻求增量市场。微信和京东、微信和拼多多的合作,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对淘宝而言,流量获取始终是一大挑战,而微信中则有可供淘宝挖掘的市场增量。据QuestMobile数据,微信相对淘宝的独占用户规模为2.45亿,这部分用户中,有1.9亿用户为综合电商用户,更有8610万用户属于每月使用电商40次以上的高频人次。这1.9亿人,正是淘宝可争取的潜在增量。

去年双11之际,摩根大通也在研报中指出,目前有2-3亿微信支付用户还不是淘宝用户,双方互联互通有望为淘宝带来20-30%的增量用户。

而对微信而言,与淘宝合作也有助于强化其电商心智,这对于正发力电商业务的微信来说,也很重要。小程序电商承担重担。2024年第三季度,微信小程序电商GMV达2万亿元。

今年5月,微信成立电商产品部,其负责人向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汇报。淘天集团一年约8万亿元的GMV,占据国内电商市场约40%的份额,如此庞大的消费场景,无疑能为微信构建电商生态提供抓手。

目前,淘宝已经实现在微信端内无跳转交易,这也意味着,微信电商生态初步汇聚阿里、拼多多、京东这几大平台,强化其作为购物渠道的用户认知,向用户传递“在微信里也能购物”的信息。

这也符合张小龙对微信电商的想法:商品信息应该成为一个原子化交易组件,能自由地在微信里游走。

打破藩篱,拥抱合作,有利于共赢。特别是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平台互通的意义更加深远,这是巨头们在存量竞争中重新权衡利益、寻求增量的必然选择。未来,谁更开放,谁更能融合,谁就有机会在变局中掌握主动。

参考资料:

《刘强东:外卖之争亏的钱比去抖音腾讯买流量划算》财经网科技 

《京东与腾讯牵手两周年:已从微信及手Q获8亿人次互动》凤凰科技

《刘强东:微信给京东带来1/4新增用户》极客公园

《回归常识后,电商生态再迎拐点时刻》晚点LatePost

《抖音电商销售额增速首次放缓》晚点LatePost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薛亚萍,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字母榜京东不“续费”,微信调整棋局
《财经》特别报道:券商出海新格局,从香港到全球 2025-09-29 19:26:46 +08002025年,频频敲响的港交所铜锣、持续上涨的恒生指数,印证着港股的强势复苏。

“过去一年,香港交易所见证了中国科技力量的集中爆发,也见证了全球投资热情重回港股市场。”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在出席2025港交所未来科技峰会时表示,“今年以来,新股发行规模大幅增长,截至8月底的融资总额达1345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接近6倍,远超全球新股融资额的同比增幅。其中,‘A+H’上市模式表现突出,上半年相关企业集资额占同期总融资额的七成,充分体现出A股与港股市场联动的强劲势头。”

在此背景下,持续布局国际化业务的中资投行抓住了机遇。国信证券数据统计,15家A股上市券商国际业务实现营收201.20亿元,同比增加3.35%;其中,13家境外业务同比实现正增长,增长超过10%的有12家。从国际业务收入在营收中的占比来看,在15家A股上市券商中,12家占比均有所提升。

综合来看,港股IPO(首次公开募股)、财富管理及创新业务是券商国际业务增长的核心。伴随着中国企业争相出海,头部券商依靠多年的国际化布局,在港股市场竞争力快速提升。

“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IPO集资中心,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桥头堡,中资券商依靠深度服务中国企业、丰富的香港保荐承销经验、善于打造投资故事、广泛的投资者网络、境内外一体化监管沟通能力,在港股IPO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金公司对《财经》表示。

随着各家券商加大布局,港股市场已然从出海“桥头堡”升级为“战略高地”。

近日,头部券商在出海“大本营”香港动作频频,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等扎堆在香港举办全球投资者大会与策略会,全力抢占跨境业务话语权,也把业务扩展到全球其他市场;中小券商不甘其后,第一创业、东北证券和首创证券等加速申请设立香港子公司或申请香港上市,借港股回暖加快布局。

正如中信建投董事长刘成在2025年全球投资者大会上所言:“中资券商在香港大有可为,已从香港市场的‘参与者’成长为‘主力军’,从助力中概股回流、支持港股IPO,到服务‘中资出海’企业的全球化布局,中资券商正以香江为支点,撬动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

但热闹的发展图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行业分化亦在加剧。国泰海通合并重塑头部券商竞争格局,西南证券子公司西证国际也将在9月底被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折射出部分券商出海的艰难抉择,而在东南亚、“一带一路”国家,各家券商也在持续进行差异化探索。

港股盛宴:中信、中金领跑

2025年上半年,港股一二级市场的全面复苏为券商国际业务提供关键支撑。

港交所数据显示,上半年港股日均成交额达2402亿港元,同比增长118%;IPO集资额1094亿港元,同比增长716%,暂列全球主要资本市场首位。在此环境下,中资券商境外子公司业绩普遍改善,头部机构依托全牌照优势与规模效应领跑,部分中小机构则通过差异化策略实现突破,国际业务对母公司利润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头部阵营中,中信证券国际业务居行业第一,上半年其实现营业收入69.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57%。据悉,中信业绩增长主要依赖两方面:一是亚太地区机构经纪业务优势巩固;二是跨境投行项目落地节奏加快,成功保荐赤峰黄金H股上市,并协助比亚迪完成H股配售。

中金公司则凭借投行业务“王牌优势”,继续作为中资券商港股IPO保荐的“领头羊”,同时也是国际业务收入在营收中占比最高的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前八个月,全市场共完成57单港股IPO,同比上升33%,融资规模173亿美元,同比上升577%,其中,中金公司共保荐20单港股IPO,市场份额35%,承销规模39亿美元,市场份额23%,均排名第一。

华泰国际尽管营收同比降64.44%,但实现净利润11.45亿港元,同比增长25.6%,港股市场上半年前五大IPO项目,华泰证券参与了4单。国泰海通国际业务收入增长76.21%,净利润同比增长47.84%,核心驱动力来自港股经纪业务的高弹性。广发控股香港则以超200%的净利润增速成为“黑马”,上半年净利润达5.15亿港元。

此外,国信证券与财通证券的表现尤为抢眼。其中,国信证券香港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300%,尽管绝对值较低,但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财通证券国际业务收入增幅达898.48%,收入从2024年中报的0.04亿元升至0.44亿元。

增长背后:中资投行竞争力提升

2025年上半年券商国际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单一市场因素驱动,而是港股一二级市场复苏、跨境财富管理转型与创新业务布局等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上半年港股一二级市场的强劲回暖,为中资券商国际业务提供了最直接的增长动力。

一级市场方面,港股IPO“井喷式”增长为投行业务带来丰厚收益,在上半年44家新上市企业中,宁德时代、海天味业等龙头企业的港股上市项目,不仅贡献了高额承销佣金,更带动跟投、绿鞋期权等衍生业务收入。

复杂的国际市场上,中资券商的竞争力如何实现快速跃升?中金公司将其归纳为两大核心优势。

深度服务中国企业上,较外资投行,中资券商凭借广泛的境内网络,能更早服务企业的股权融资和各类资本运作。港股保荐承销经验上,中资券商更为丰富,在2024年港股IPO承销金额排名前15的投行中,有10家为中资券商,合计融资额占市场总额57.8%。

“完成如此多的港股IPO保荐承销,离不开境内外一体化监管沟通能力,中资券商通过境内外团队联动,对两地资本市场监管环境和政策动向有深入理解,可助力项目高效推进。”中金公司表示,“中资券商扎根中国市场,更能将中国企业优势与资本市场需求结合,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本土投资故事,提升企业估值和认可度。近几年,中国香港IPO市场中,包括中资在内的亚洲投资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事港股IPO业务的中资券商一般拥有较强的研究员及销售团队,基于对境内客户和境内外投资者的认知,能精准匹配企业与目标投资者。”

二级市场方面,恒生指数上半年上涨20.3%,创下历史同期最大涨幅,成交额的大幅提升直接拉动经纪业务收入增长,头部券商港股经纪佣金收入普遍实现50%以上增长,其中国泰君安国际港股佣金收入同比大增131%,经纪业务收入增长46%。

其次,财富管理转型为券商打开长期增长空间。随着跨境资产配置需求持续释放,券商国际业务加速从“交易导向”向“财富管理导向”转型。

中信证券国际于业内率先推出了企业家办公室业务,打造具有前瞻视野和特色竞争力的综合金融服务生态,实现企业家的家族、产业生态、金融生态的圈层联动,致力于为企业、为家族赋能,迎接未来财富管理的新格局新挑战。

对于中小客户,跨境理财通业务成为重要服务抓手。14家证券公司通过境外子公司开展“跨境理财通2.0”试点,并与内地合作券商形成闭环服务链。截至2025年7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的个人投资者达16.46万人,境内试点机构通过资金闭环汇划管道办理资金跨境汇划金额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

创新业务上,中资券商也在进行诸多布局。2025年6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布《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重申特区政府致力将香港打造成数字资产领域中的全球创新中心;8月1日,香港正式实施稳定币发牌制度,成为全球少数为稳定币提供“落地通行证”的司法区,为稳定币的合法化和标准化奠定了制度基础。当前,券商积极申请相关牌照,也将传统业务向数字资产、虚拟资产领域深度拓展。

香港布局:从“桥头堡”升级“战略高地”

作为中资券商出海的“第一站”,香港凭借“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始终是券商国际业务布局的“桥头堡”。2025年上半年,在政策、企业出海、资金流入和产业变革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港股市场的战略地位持续提升,中资券商纷纷加码香港市场。

进入9月,多家头部中资券商在香港举办全球性论坛,试图增强在香港市场的声量与话语权。9月17日,中信建投证券在香港举办2025年全球投资者大会,吸引近20个国家的数百名投资人参与,同样在9月,中金公司与中信证券也纷纷在香港召开策略会。

“中信建投证券将国际化布局作为重要战略方向,积极做大做强香港业务,谋深谋实国际化布局。”刘成在论坛上表示,“2025年是中信建投证券成立20周年,公司始终坚持以践行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责任担当,紧密把握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机遇,努力成为连接中国与海外市场的战略桥梁。”

港股IPO市场依然是头部券商继续投入的重要阵地。中金公司认为,当前港股IPO回暖由“国际资金回流”与“企业出海”双轮驱动,市场具备中长期延续的条件。

“全球资金再平衡仍在进行,MSCI中国指数估值13.8倍市盈率,美国标普500是24.6倍市盈率,估值在全球市场仍具有吸引力,会继续吸引国际资本对香港市场中国资产的增配;政策层面,内地《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已制度化,龙头A+H上市通道顺畅,港交所18C章、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持续优化,形成供给正循环;此外,企业全球化已从‘融资需求’升级为‘产业链布局需求’,宁德时代、三花智控、美的集团等港股IPO的成功案例说明,赴港募资服务于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反向强化了港股平台功能。”中金公司表示。

与头部券商不同,中小券商对香港市场的布局则在于设子公司、增资扩股等方式加速入场。

4月26日,东北证券公告称,拟出资5亿港元设立香港全资子公司,从事证券交易、投资咨询等业务。

6月12日,西部证券宣布出资等值10亿元人民币设立香港子公司,此举旨在把握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机遇,构建跨境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满足客户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

8月27日,第一创业披露,拟出资不超过5亿港元设立香港子公司,初期申请1、4、6、9号牌照,分别为香港证监会下的证券交易、就证券提供意见、就机构融资提供意见和提供资产管理业务,未来可根据经营需要增加牌照范围,具体牌照类别及申请进度安排由经营管理层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除了新设子公司,已有香港子公司的部分券商也纷纷增资扩股,提升业务实力。增资用途上看,内地券商增资香港子公司的主要目的是补充跨境业务资本金、扩大投行业务及衍生品规模。具体看来,1月,广发证券向全资子公司广发香港公司增资21.37亿港元,实缴资本增至103.37亿港元;4月,华安证券向华安证券(香港)增资5亿港元;6月,东吴证券计划向东吴证券(香港)增资不超过20亿港元。

券商加速布局香港市场,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市场机遇的双重支撑。

政策层面,香港特区政府持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优化市场环境。一方面,香港交易所推出“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允许未盈利的特专科技公司在港上市,为券商投行业务提供新的项目来源,上半年已有12家特专科技企业提交港股上市申请,其中8家由中资券商担任保荐人;另一方面,香港证监会简化境外券商牌照申请流程,将牌照审批时间从六个月缩短至三个月,降低了中小券商的入场门槛。

市场层面,香港作为“中资资产国际定价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中信证券数据显示,上半年境外投资者通过港股通、QFII等渠道,流入港股的资金规模达3200亿港元,同比增长45%;同时,“中资出海”趋势下,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发债需求旺盛,上半年内地企业港股IPO募资额占港股总募资额的89%,中资离岸债发行规模占比达92%,为中资券商提供了广阔的业务空间。

“香港行政长官最新发布的《施政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措施,将会开拓科技和金融发展的新维度,为香港开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香港热烈欢迎全球投资者一起共同把握历史机遇,共同参与香港金融市场的新发展、新阶段,共享科技带来的增长红利,携手共建更繁荣的未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

陈茂波从三个维度阐述了香港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的现状和潜能,一是香港金融市场活力强劲,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二是市场结构深刻转型,新经济已成为香港发展核心动力;三是人工智能正重塑全球经济,香港具备战略优势,并积极参与其中。

海外新布局:中资券商开辟多元赛道

在加大中国香港市场布局和竞争优势的同时,头部券商加速拓展中国香港以外的海外市场,包括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以及欧美发达市场。

中信建投非银首席分析师赵然表示,券商海外网点和业务布局往往集中于发达市场,以及与母国有较多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欧美发达市场和“一带一路”国家成为了中国券商出海的主要方向,券商需平衡好当地市场容量和竞争格局,以及客户需求和资源禀赋,以实现国际业务的平稳增长。

中信证券依托资本实力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已在13个国家建立业务网络,是“一带一路”沿线拥有最多分支机构的中资投资银行之一,业务覆盖新加坡、印度、印尼、英国和美国等地。公司在半年报中称,其境外股票经纪业务在亚太地区继续保持领先。近年来,中信证券围绕服务企业“走出去”和境外资本“引进来”,举办多场全球投资交流活动,加强与国际投资者的沟通。

银河证券则将东南亚作为海外拓展的战略重点,通过收购当地本土券商的方式,深度融入区域市场。在马来西亚,银河证券在2018年收购了联昌集团旗下的证券业务,将国际业务网络从香港延伸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2023年底,银河证券完成联昌并购项目100%行权,并将其更名为“银河海外”。

半年报显示,银河海外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经纪业务方面,持续巩固东南亚核心市场领先地位,市场份额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分别排名第1、第2、第4及第5。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累计完成34笔股权及债券融资交易,总规模达18亿新加坡元。

银河证券董事长王晟表示,银河海外将继续增强境外本土经纪业务优势,积极培育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咨询等轻资本业务,充分利用新加坡亚洲财富管理中心地位,做强东南亚“大资管”业务,巩固提升在东南亚的竞争力。

华泰证券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围绕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提供综合金融服务,2025年上半年,华泰证券新加坡子公司新获得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保荐人资质;美国子公司获得非美国主权债经纪经销商资格。2025年7月,新加坡子公司获得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颁发的外国投资组合投资者注册证书(FPI),正式取得投资印度资本市场的资格。

9月10日至11日,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中国香港举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表示:“香港是唯一汇聚‘中国优势’和‘全球优势’,以及充当‘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国际都市,是理想的‘一带一路’枢纽,可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贡献力量。”

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中金公司等多家券商亦参与其中。中金公司董事长陈亮在论坛专题活动上表示,近年来,中国以数字经济、绿色产业、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持续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以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驾驶等为代表的数字产品与服务出海,已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最新趋势,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市场获得高度认可。华泰金控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胡健明表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金融、基础设施和文化交流促进国际合作,华泰也在通过境内外业务协同,为相关企业提供跨境资本市场服务。

展望未来,中资券商海外布局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挑战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金融监管政策差异大,合规成本高,如欧美市场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反洗钱等监管要求严苛,中资券商需投入大量资源满足合规标准;同时,文化差异和市场成熟度不同,也增加了满足客户需求的难度。机遇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新兴市场金融改革加快,为券商海外拓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中资企业“出海”需求和国际投资者配置中国资产的需求增长,为跨境业务提供了稳定的客户基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读数一帜”(ID:dushuyizhi007),作者:《财经》特别报道,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读数一帜随着一二级市场复苏,受政策支持、企业出海、资金回流等因素影响,对于中资券商而言,港股市场已然从出海“桥头堡”升级为“战略高地”,同时在东南亚、“一带一路”国家,各家券商也在持续进行差异化探索
黄仁勋最新“高燃”万字访谈:中国芯片仅落后美国几纳秒,层层揭秘商业秘诀,信息量巨大 2025-09-29 19:26:25 +0800

智东西9月29日报道,9月26日,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Jensen Huang)戴着显眼的红框眼镜,与双周开源对话栏目BG2主播、Altimeter Capital创始人布拉德·格斯特纳(Brad Gerstner),Altimeter Capital合伙人克拉克·唐(Clark Tang)在英伟达公司展开了深入对话。 

这场访谈黄仁勋回答了超过50个问题,他预测OpenAI将成为下一个价值万亿美元的超大规模公司,英伟达可能成为第一家市值10万亿美元的公司。 

他提到全球对中国的三个质疑都是凭空捏造:有人质疑“中国永远造不出AI芯片”,他认为这很荒唐;有人质疑“中国没有制造能力”,他称中国最擅长的就是制造业;有人认为“中国比美国落后好几年”,实际上这个差距在纳秒级别。

此外,他还谈及最近与OpenAI签订的重磅协议,以及AI泡沫、AI算力增长趋势等重点话题。

干货如下:

1、黄仁勋反驳“AI泡沫”:AI基础设施市场的规模大概是每年4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万亿)左右,还有4到5倍增长空间;

2、黄仁勋回应与OpenAI“互相抬轿”质疑:OpenAI投资由自己营收和融资承担;

3、AI自研芯片潮来袭,黄仁勋点名谷歌,称其是唯一走通自研AI芯片的玩家,其他都晚了;

4、英伟达将宣布专门做“加速数据处理”的重磅项目;

5、对马斯克在一年内实现千兆瓦的算力规模丝毫不会感到惊讶,他本人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

6、让英伟达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对中美都是好事;

7、中国市场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任何认为中国市场不重要的人都在自欺欺人;

8、美国H1B签证申请人需支付每年10万美元,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可以减少H1B签证滥用;

9、未来每个人都将拥有自己的机器人助手、每个人在云端都会拥有专属的模型。

▲黄仁勋、布拉德・格斯特纳(Brad Gerstner)、克拉克・唐(Clark Tang)(从左至右)

这场对谈持续了1个小时44分钟。在YouTube下方的评论区,用户纷纷开起夸夸模式,认为这是迄今听过最好、最有价值的采访。 

以下是对访谈全程内容的编译(为优化阅读体验智东西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01.AI的下一站是“预训练、后训练、推理”三定律

格斯纳:距离我们上一次做播客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以AI的时间尺度来算,这已经过去了100年。我最近又重看了那期播客,其中最深刻的是你那时候“拍桌子“的那一幕。

黄仁勋:你还记得吗,那时候整个行业对预训练有些悲观。 

格斯纳:那大概是一年前大家认为预训练要终结了,而你认为推理计算的规模不仅是增长100倍、1000倍,而是增长10亿倍,这就带我们来到今天这个时点。

黄仁勋:我当时也低估了推理的发展速度。让我想先明确一点,我们现在有三个扩展定律:预训练扩展定律、后训练扩展定律和推理扩展定律。

第二个后训练,基本上就是AI在练技能。它会尝试很多种不同的方法,直到做对。为了做到这一点,它必须进行推理计算。也就是说,现在的训练和推理已经融合进强化学习的过程中了,这非常复杂。 

第三个扩展定律就是推理。在过去推理是一次性的。但现在新的推理方式,是“思考型推理”——在回答之前先思考。所以现在我们有三个扩展定律。AI思考得越久,答案的质量越高。在思考期间,AI会去调研、查找真实资料。AI会学一些新东西,然后再继续思考、继续学习,最后才生成答案,而不是一开始就直接输出。所以我们现在说的是:思考、后训练、预训练,三大扩展定律。 

格斯纳:你去年就知道了这些,现在你对“推理会增长10亿倍”这件事的信心,比一年前更强了吗?

黄仁勋:我今年更加有信心。原因在于,现在的智能体(Agent)系统中,AI已经不再是一个语言模型了,它是由多个语言模型构成的系统,它们并发运行,有些会调用工具,有些会做研究,是一个复杂系统。而且它现在是多模态的,看看现在生成的视频,简直疯狂。 

02.OpenAI首次自建AI工厂,英伟达从芯片干到“算力厂房”

格斯纳:这就引出我们本周的重磅时刻,你们刚宣布与OpenAI签订的庞大合作,对你们来说这可能会有最多4000亿美元(约合为人民币2.84亿元)的收入,这个合作伙伴关系意味着什么?

黄仁勋:我先回答最后那个问题,再慢慢展开。首先,我认为OpenAI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价值万亿美元级的超大规模公司。

格斯纳:什么是所谓的“超大规模”公司?

黄仁勋:Meta是超大规模公司,谷歌也是。他们为消费者和华体会体育手机游戏 提供服务,而且它们还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市值数万亿美元级的超大规模公司。我认为你也会同意这个观点。那如果是这样,有机会在他们成为万亿公司之前投资进去,这可能是我们能想象的最聪明的投资之一。事实证明,这是正是我们熟悉的领域。 

恰好我们非常了解这个领域,这笔投资的回报会非常可观。我们不需要非投不可,也不是强制我们投,是他们邀请我们参与,我们非常开心能有这个机会。让我从头说起:我们和OpenAI正在合作几个项目。 

第一个是与微软Azure的合作扩建,我们会继续做下去,这个合作非常顺利,我们接下来还有好几年、几千亿美元的建设工作要做。第二个项目是与甲骨文合作的OCI(加速计算与Oracle云基础设施 )的扩建。我记得大概有5到7个千兆瓦级的AI超级数据中心要建设。我们正在与OpenAI,还有软银合作推进这些AI基础设施。 

这些项目都已签署合同,正在推进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第三个是CoreWeave。这里说的仍然是与OpenAI有关的。 

这次的新合作是要帮助OpenAI首次自建他们自己的AI基础设施我们直接和OpenAI合作,从芯片层、软件层、系统层、AI工厂层全面参与,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完整运作的超大规模公司。这个合作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将补充他们已有的那些项目,因为他们现在正经历两个指数增长。 

第一个指数增长是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因为AI变得越来越好,用例也越来越多,几乎所有应用现在都与OpenAI连接了。所以他们在经历使用量的指数增长。第二个指数是计算量的指数增长——每次使用AI,所需要的算力也在指数增加。 

以前是一次性推理,现在AI会先思考再回答。这两个指数效应叠加起来,意味着他们的计算需求暴增。所以我们必须建设这些项目,而这次的新合作,是在所有已公布和已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再额外加一层,来支撑这场前所未有的指数级增长。 

格斯纳:OpenAI以前委托微软建设AI基础设施,现在他们想要自己全栈建设AI工厂?

黄仁勋:是的。他们希望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埃隆·马斯克和他的AI创企xAI之间那样。 

格斯纳:xAI也在自己搭建整个算力基础设施,这其实是个非常重大的转变。过去马斯克的AI算力中心Colossus拥有的优势在于,他们自己全栈建设。这就是所谓的超大规模公司,因为即使他们暂时用不了那么多容量,也可以转售给其他人。

黄仁勋:星际之门也是一样。他们正在建设巨大的容量。他们预计会用掉大部分,但这也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去将剩余部分出售出去。这很像AWS、GCP或Azure。 

格斯纳:他们实际上就是在建设属于自己的“云”?

黄仁勋:我认为他们最终会自己用完这些容量,正如xAI的情况一样。但他们希望拥有与我们之间直接合作的关系,直接采购、直接协同开发。Meta、谷歌、微软都和我们是直接合作。 

OpenAI已经发展到足够的规模,他们认为是时候建立这种直接关系了。我很高兴支持他们这一决定。大家都清楚这一切的进展,并表示支持。 

03.英伟达每个员工都有AI助手,AI基建市场规模还有4-5倍增长空间

格斯纳:但这也正是我觉得外界认知断层所在。华尔街25位分析师的预测是:英伟达在2027年之后的增长趋于停滞,从2027到2030年只预测8%的增长。

黄仁勋我们能持续超预期增长,我们对此没有意见。 

格斯纳:这形成了一个有趣的“脱节”,分析师认为2026年还能有一些增长预期,但到2027年就会出现“产能过剩”。

黄仁勋:我不认为这是矛盾的。我有三个观点,有助于你理解英伟达的未来,也能增强你的信心。 

第一点,物理规律层面上的观点,这也是最重要的观点:通用计算已经结束了,未来是加速计算和AI计算。

你可以这么理解:当今世界有多少万亿美元的计算基础设施?这些都必须更新换代。而更新换代的方向就是加速计算。这个观点没有人反对,每个人都会说“我们完全同意,通用计算已死,摩尔定律已死”。大家都说这些。那么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通用计算将转向加速计算。我们与英特尔的合作,也是在帮助他们将通用计算与加速计算结合起来,为他们创造新的机会。 

第二点:AI的第一个使用场景,其实已经无处不在。以前超大规模公司的计算架构是用CPU跑推荐系统,现在要用GPU跑AI了。你可以理解为传统计算转向加速计算与AI。超大规模计算由CPU转向加速计算,再而转向AI。而这些超大规模公司,比如Meta、谷歌、字节跳动、亚马逊,他们都在用AI驱动工作负载。 

格斯纳:他们的用户群是几十亿人,实际上就是全人类的一半。

黄仁勋:完全正确。即使不考虑AI带来的全新场景,仅仅是将传统任务转为AI执行,就意味着数千亿美元的市场。所以这只是“换一套引擎”的过程,就像从煤油灯换成电力,从螺旋桨飞机换成喷气式飞机,仅此而已。 

我刚刚讲的这些都还算“平庸”,就是旧技术被新技术替代。精彩的事情在于,一旦你转向AI和加速计算,会催生出全新的应用场景——这些正是我们今天谈论的所有AI内容。 

我们来简单理解一下:过去“电机”替代的是“体力劳动”,而现在AI“工厂”生成的是“token”,用来增强“脑力劳动”。而人类的脑力劳动,大约占全球GDP的55%~65%,我们姑且算作50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6万亿元)。那这部分GDP将被AI所增强。

我们再回到一个人的例子:假设我雇佣一个年薪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1万元)的员工,同时配给他一个价值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1万元)的AI助手。 

格斯纳:如果这个AI能让他产出提高两三倍?

黄仁勋:我会毫不犹豫地去做。事实上,我们公司内部已经是这样做的——每一个员工,都配备AI助手。每一位软件工程师、芯片设计师都有AI助手,结果就是我们设计出的芯片更多、质量更好、进度更快,我们公司增长更快、营收更高、利润也更高。现在,把这个英伟达内部的故事,套用到全球GDP身上。

所以我们可以设想:这50万亿(约合人民币356万亿元)美元的脑力劳动,将由AI增强出10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万亿元)的新价值。那这10万亿美元的产出,得有一台“工厂”来支持——也就是AI基础设施。 

让我们假设这10万亿美元的token产出,毛利率是50%,那么就有5万亿(约合人民币35.6万亿)美元的价值需要依赖AI“工厂”去生成。而你知道,为了让AI去“思考”、去“生成token”,需要持续运行的硬件设施。 

格斯纳:这是个关键点,AI不是像传统软件那样“写好再跑”,它要“时时运行”,对吧?

黄仁勋:对,以前的软件是“事前编写”,运行时人来操作。而现在AI是持续生成token的,它在“思考”,它在“写自己”。也就是说,现在的软件是持续运行的,而不是一次性静态程序。为了让AI能思考,它需要“工厂”——也就是AI数据中心。假设这5万亿美元的价值,需要由这些AI工厂来支撑运转。 

那我们看看全球每年的资本开支(CAPEX),如果是5万亿美元,我会说这个数学逻辑是成立的。 

这就是未来的图景:第一,从传统通用计算转向加速计算;第二,所有超大规模算力从CPU转向AI;第三,人类脑力劳动被AI增强,从而推动世界GDP增长。

今天AI基础设施市场的规模大概是每年4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万亿)左右。所以,这个TAM(总可服务市场)还有4到5倍的增长空间。 

格斯纳: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云栖大会的演讲上说,他们从现在到2030年要将数据中心的功率扩大10倍,而你刚刚说整个市场要增长4倍,而英伟达的营收基本与功率高度相关,是吗?

黄仁勋:没错。我们的营收可以说是和电力功耗挂钩的。 

格斯纳:他还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token的生成量每几个月就翻倍一次”,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瓦性能”必须持续提升,也正因如此,英伟达才拼命提升每瓦性能。

黄仁勋:没错。你可以说“瓦数就是未来的营收”。每一瓦电力就是产能单位。 

格斯纳: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背景:过去2000年,人类GDP几乎没怎么增长。直到工业革命才开始加速,数字革命之后又进一步提速。现在你所说的是,AI将再次让世界GDP增长加速?

黄仁勋:它必须加速。看看AI今天的影响力,大语言模型、AI智能体的出现,催生了一个全新的“AI智能体”产业。OpenAI就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商业公司之一,它们的增长是指数级的。 

所以,AI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新产业。AI的运行需要“工厂”,这个产业本身也在增长。因为AI产业增长,我们的产业也在增长。而因为我们的产业增长,能源产业也在增长。这对能源行业来说是一次“文艺复兴”,核能、燃气涡轮等基础设施公司,现在都在爆发式增长。 

格斯纳:但又有很多人在喊过剩、泡沫。扎克伯格上周说,也许未来某一时刻我们真的会出现一个“算力空档期”,Meta可能会多花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2亿元),但他认为这不重要。这听起来像是“囚徒困境”。

黄仁勋:这些囚徒都很开心。 

格斯纳:预计到2026年,AI产业的收入会达到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2亿元),如果我们想在2030年前从1000亿增长到1万亿(约合人民币7.12万亿元)能实现吗?

黄仁勋:我认为我们已经达到了。因为这些超大规模企业已经从CPU迁移到AI了。它们的整个营收系统现在都依赖AI了。 

格斯纳:TikTok没AI做不出来。

黄仁勋:YouTube没AI也不行,Meta的个性化内容、定制内容,全靠AI,这些以前是人类手动创作,现在是AI生成无限多种内容,然后由推荐系统挑选。 

这些转变其实才刚发生。扎克伯格自己在说他们在GPU部署上是“后来者”,搜索也是刚刚开始部署GPU。 

格斯纳:所以你认为,到2030年AI营收达到1万亿美元几乎是“板上钉钉”的?

黄仁勋对。我们可以说,目前只是“增量部分”的问题了。

04.彻底转向加速计算前不会产能过剩,英伟达过去两年一直加速运转

格斯纳那我们现在来讨论增量增长,你怎么看产能过剩的概率?未来三五年会不会真的有泡沫?

黄仁勋这其实是一个“功率分布”的问题。直到我们把所有通用计算彻底转为加速计算和AI计算之前,我认为出现“过剩”的概率非常低。

格斯纳:也就是说,只要通用计算没完全迁移完,就很难说有“泡沫”?

黄仁勋:没错,这还需要好几年。在所有推荐系统都变成AI推荐之前,在所有内容生成都变成AI生成之前——尤其是面向C端用户的内容,大多数都是通过推荐系统分发的——在所有这些都迁移之前,在整个超大规模计算从传统架构迁移到AI架构之前,比如电商、搜索、购物等等,在这些都完成迁移之前…… 

格斯纳:我们现在建设的这些庞大新系统,你们是否被强制去做这些投资?如果未来真的过剩,你们还会继续投资吗?还是说你们是在鼓励大家建设,但保留收缩空间?

黄仁勋:其实正好相反。我们处于整个供应链的末端,是“响应需求”的。所有VC都会告诉你,现在世界面临的不是GPU短缺,而是“算力短缺”。 

只要他们下订单,我们就会生产,过去几年,我们已经打通了整个供应链,从晶圆投片到CoWoS封装、HBM高带宽内存等核心技术,我们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格斯纳:如果需要翻倍产能,你们能翻倍?

黄仁勋:完全可以。我们现在就是在等客户的需求信号。客户(如CSP和超大规模公司)会做年度规划,给我们需求预测,我们就按那个预测进行生产。 

格斯纳:但他们每年给你们的预测都错了,他们的预测总是低估了实际需求。

黄仁勋:所以我们一直处于“紧急加速状态”。过去两年,我们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运转。 

格斯纳:你是否看到那些传统的超大规模客户虽然一开始比CoreWeave、X、星际之门慢一点,但现在也都开始“重压投入”了?

黄仁勋:那是因为第二个指数变化来了。我们已经经历了第一个指数变化,就是AI的使用率呈指数增长。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第二个指数:推理能力的增长。 

一年前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一旦AI从“一次性推理”转向“多步思考”,就会发生质变。传统AI只会“记答案”和“泛化能力”,这就是预训练。 

格斯纳例如背下8×8=64,然后可以类推出8×9。这个变化意味着:所需算力提升10亿倍。

黄仁勋:对。但现在AI会“推理”了。它会搜索、会用工具、会进行“研究型”推理,这才是“思考型AI”。而且这也改变了客户的行为。 

格斯纳有些客户原本就需要将内部工作负载从通用计算迁移到加速计算,所以他们会在周期中持续建设。也有一些客户,因为不确定内部消化能力,建设节奏就慢一点。

黄仁勋:但现在他们都意识到——过去远远不够建。 

格斯纳我最喜欢的应用之一就是“老派”的数据处理,也就是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

黄仁勋我们很快就会宣布一个重磅项目,专门做“加速数据处理”。今天全球大多数CPU都用来处理数据。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你去Databricks,它们主要还在用CPU;Snowflake也一样;甲骨文里的SQL处理,也是CPU。 

格斯纳几乎所有结构化数据处理都跑在CPU上。

黄仁勋:未来这些都会迁移到AI加速系统上。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级别的市场,而且它将迁移到AI体系上。但你需要我们英伟达这样的“全栈加速能力”,你需要有“数据处理配方”(recipes)——我们会去构建那些。 

05.OpenAI可能成为下一个万亿美元公司,每个国家都需要AI

格斯纳:我听到一些批评,比如GPU泡沫、算力过剩、循环收入,所谓“循环收入”就是公司相互投资、互为客户,看起来收入在增长,但其实是财务工程虚增了营收。现在你们投资OpenAI,而OpenAI又从你们这里买了上百亿美元的芯片,批评者就说这是在互相抬轿,你怎么看?

黄仁勋:我们说的这10个千兆瓦级的AI超级数据中心,价值差不多4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万亿),对吧?这4000亿美元的投资,最终得靠OpenAI自己的营收来支撑。他们必须靠他们的现金流来支持,当然也包括他们通过股权融资获得的资本,以及他们能从市场上借到的债务资金。 

格斯纳:所以关键在于,他们有没有能力持续产生收入,而不是靠你们之间“你买我、我买你”来堆营收。

黄仁勋:聪明的投资人和放贷方会综合考量这些因素。这些都跟他们的公司运营直接相关,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但我们会持续紧密合作,确保我们建设的基础设施,真正支撑他们的业务成长。 

格斯纳你们对OpenAI的投资是机会性的,不是绑定性的吗?

黄仁勋:对,投资只是一个机会,他们给了我们这个机会,我们当然愿意参与。毕竟,我们认为他们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万亿美元公司。你想想看,谁不想投一家未来的万亿美元企业?我唯一的遗憾就是,他们在早期就邀请我们投资了。 

我们那时候太穷了,投得不够。我现在回想起来,早该把所有的钱都给他们。 

格斯纳:而且从本质上说,如果你们不做出好的芯片,OpenAI也完全可以换别的芯片?

黄仁勋:完全可以。他们没有义务必须用我们的芯片。我们的投资是独立决策的,不是绑定式采购。我们纯粹是看好他们的前景,所以愿意投资。 

格斯纳:而且,你们其实也投了其他公司,比如xAI、CoreWeave,那些投资现在看起来也都非常聪明。

黄仁勋:我们也这么认为。 

格斯纳:更重要的是,你们把这些都公开透明地告诉了市场。

黄仁勋没有哪个国家会说“我们不需要智能”。我们谈论的,其实是“智能的自动化”。 

06.自研AI芯片潮汹涌?英伟达“年更”秀肌肉,“极限协同设计”是独家

格斯纳:现在我们来说说系统设计。你们为什么决定切换到年更节奏?是AI帮助你们实现了这个节奏吗?

黄仁勋:答案是肯定的。没有AI,英伟达的研发速度和规模根本无法支撑这种节奏。AI对我们至关重要。现在英伟达所有设计、建模、仿真、验证流程都在AI的帮助下进行。我们每一个产品周期的速度和质量都因此提升。 

格斯纳:你们为什么要年更?过去GPU都是两三年一代。

黄仁勋:有个关键原因你已经提过了。吴泳铭在财报会上说过,token生成率正在以指数级上升。用户增长也在指数上升。ChatGPT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8亿周活,距离产品发布还不到两年。而这些用户每个人现在产生的token,比以前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为现在是“思考型推理”,需要更多计算量。 

格斯纳:也就是说,有两个指数增长叠加。

黄仁勋:对,一个是用户数增长;一个是每用户使用强度增长。这是“两重指数叠加”。 

格斯纳:所以你们必须提升性能,否则token成本会越来越高。

黄仁勋:对。而且我们不能靠传统方法提升性能。摩尔定律已经死了,晶体管的单位成本几乎不再下降,电力也不再便宜。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每年靠架构和系统设计的突破,把单位算力成本降下来。否则光靠制造工艺微调,每年节省几个百分点,是远远抵不上两重指数增长的。 

格斯纳:你们必须以极高节奏,把每年的token成本打下来,大概是十年时间,你们架���的整体性能提升了多少倍?

黄仁勋:大概是10万倍。 

格斯纳:10年提升10万倍?那等于每年翻三倍?

黄仁勋:差不多。而且Hopper到Blackwell之间的性能提升,是30倍,仅仅一代。 

格斯纳:靠什么实现的?NVLink 72?

黄仁勋:对,靠我们新的高速互联和系统级优化实现的30倍性能提升。而Blackwell之后,Vera Rubin还会再提升一个数量级;再下一代Feynman,又会再提升。 

格斯纳:你们怎么做到的?

黄仁勋:摩尔定律在性能上已经没什么用了,晶体管密度还在增加,但频率、功耗、带宽都遇到瓶颈了。所以我们必须在系统层面打破限制。 

我们每一代不仅换GPU,还要同时换CPU、网络芯片、互联芯片、系统总线、内存架构——所有组件同时更迭。并且,软件栈也要全部重写。这种“极限协同设计”(extreme co-design)是英伟达独有的能力。 

格斯纳:极限协同设计是什么概念?

黄仁勋:就是说你不能只改一个芯片,你必须同时设计模型、算法、系统结构和芯片。不能“在盒子里迭代”,你要跳出盒子,一起设计。 

格斯纳:以前摩尔定律就是“盒子里迭代”,晶体管多一点,频率快一点,所有人自然受益。

黄仁勋:现在已经不能靠“盒子内升级”了,必须跳出盒子,系统级协同创新。我们做的不是芯片,是“AI工厂”。 

格斯纳:你们为此还打造了自己的交换芯片Spectrum-X、网络系统、CPU、NIC等等。

黄仁勋:对。这就是为什么英伟达进入了网络、互联、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我们之所以“软件做得多”,是因为我们做极限协同设计。我们开源的AI软件量,全世界可能只有AI2一个机构比我们还多。 

格斯纳:所以你们之所以实现Blackwell比Hopper提升30倍,不是靠晶体管,而是靠系统级优化。

黄仁勋:是的,这就是极限协同设计的成果。 

格斯纳:听说你们的以太网业务(Spectrum-X)已经成为全世界增长最快的以太网产品?

黄仁勋:没错。之前有人还说我们“只是在做以太网”,现在他们终于明白这个“X(变量)”的意义有多大了。 

格斯纳:我听一个竞争对手说,现在英伟达的年更节奏,虽然是为了降低token生成成本,但同时也让竞争者几乎无法跟上,你们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

黄仁勋:你先别急着提问,你得先想一件事——如果我们每年要交付几千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你想想看我们一年前得启动多少产能? 

格斯纳:对,这不是几台服务器,这是全球级别的资源调度。

黄仁勋:我们得预定几千亿美元的晶圆、HBM内存、封装、模块、工厂。我们得提前一年开始准备。这个规模之大,几乎没有第二家公司能跟得上。 

格斯纳:所以你们的护城河比三年前还深?

黄仁勋:我觉得是的。一方面,竞争者比以往多,但另一方面,做这件事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格斯纳:你是说,哪怕对方芯片性能差不多,光是规模就把他们卡死了?

黄仁勋:我们来分两点讲。第一,成本在变高。晶圆变贵了。如果你没有“极限协同设计”能力,你就没法打出30倍、50倍的系统性能提升。你得每年同时推进6~8款核心芯片,才能完成我们的系统级迭代。 

建一整套AI工厂系统得有CPU、GPU、NIC、交换芯片、内存体系、软件栈,还得同时跑得通。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拥有整个AI基础设施系统设计能力。 

格斯纳:客户也必须信任你们——愿意下50亿美元的订单,买一个“还没出硅片”的新架构。

黄仁勋:是的。你想想看,谁会为一个刚刚流片的全新架构芯片,下50亿美元的PO?这必须是一个已经被高度验证过的生态和架构,才能做到。 

格斯纳:而且你们的供应链也愿意在你还没拿到正式订单之前,就帮你准备好几百亿美元的物料?

黄仁勋:是的。这说明产业链信任我们一定能交付,并且客户一定会买。这种信任背后,是多年的验证和交付历史。 

唐:但也有人说,谷歌的TPU和亚马逊的Tranium也做得不错,还有Anthropic、OpenAI、甚至ARM都在做AI芯片,你怎么看今天的“自研芯片潮”?

黄仁勋:我们要先承认一件事:谷歌是唯一一个从头做起的例子。他们的TPU从第一代就开始了,比所有人都早。你想想看,如果你今天才开始做AI芯片——这就跟创投逻辑一样:你不能在市场已经是万亿美元时,才想进来分一杯羹。 

格斯纳:没错,真正聪明的VC是在市场很小的时候投下去,占领整个小市场,等它变大。

黄仁勋:对,我们当年就是这样,Google也是。他们是和我们一起创造了这个产业的。现在新进来的很多项目,都只是“看起来像个很大的机会”。但别忘了,今天的AI工厂,已经不是几年前的“单芯片跑大模型”了。

现在我们有专门用于视频生成的CPX GPU,有专门处理KV Cache的内存计算模块。未来甚至可能出现专门为AI数据处理设计的加速器。AI工厂的“结构化记忆”和“短期记忆”系统越来越复杂,这些都可能需要独立芯片支持。 

唐:那你们怎么看这些ASIC项目?尤其是客户自己搞ASIC?

黄仁勋:ASIC有它的价值,比如视频转码器、SmartNIC,这些市场小、需求稳定的场景,做ASIC没问题。但如果你要做的是“AI工厂的核心算力引擎”,那是完全不同的挑战。 

唐:这些工作负载每天都在变:聊天、推理、视频生成、KV缓存、图像理解……如果芯片不能灵活适配,就落后了?

黄仁勋:对。英伟达不是在做GPU。我们是在构建整个AI基础设施,帮助企业承载不断变化的AI工作负载。 

且CUDA足够灵活,开发者能快速试验新的模型结构,比如各种Attention算法。如果他们用固定功能的ASIC,根本没法做那么多实验。我们的GPU就是AI研究的“探索平台”。 

格斯纳:就算竞争对手把芯片免费送,最终用户在整体系统上还是会选你们的产品。很多人不理解这一点。你能不能从成本核算角度,带我们走一遍你的“数学逻辑”?

黄仁勋: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我们先从营收角度出发。现在大家都面临一个共同限制——功率受限。假设你有2个千兆瓦级的AI超级数据中心的电力资源,你当然希望用它换来最大营收,对吧? 

如果我的系统能实现每瓦更高的token产出(性能/功耗),也就是说单位电能能产生更多token,那么你就能获得更多的收入。比如说我用了极限协同设计,我的系统效率远高于别人的方案,那么我客户的每瓦token营收就高两倍。他为什么要换?而且,即使对方芯片打个85折,甚至免费送,整个数据中心的“土地、电力、运维、冷却”这些基础设施,光建个壳体就要150亿美元。 

格斯纳:也就是说,即使芯片不要钱,你在电力+厂房+能耗上的机会成本也高得吓人?

黄仁勋:没错。你只有2GW的功率资源。如果你选了一个低效芯片,你就浪费掉了这个数据中心能创造的总收入。 

格斯纳:所以真正的“成本”不是芯片本身,而是整个系统的机会成本?

黄仁勋:对。我常说一个数字——Blackwell相比Hopper,系统性能提升30倍。如果有竞争对手的芯片只相当于Hopper,那你就得放弃30倍的token营收。你愿意吗?而且别忘了,我们的毛利率是75%,竞争对手可能只有50%-65%。就算他芯片便宜点,也抵不上30倍的营收差距。 

格斯纳:我听一个超大规模CFO说过,现在他们必须升级换Blackwell,因为功率是他们的最大限制单位,他们只能用你们的架构才能让token产出最大化。

黄仁勋:完全正确。 

格斯纳:你们现在每年做6~7颗核心芯片,而不是只做一个主力GPU。每一颗芯片都有自己的作用?

黄仁勋:对,这些芯片互相协同、互补,形成一整个系统。系统里的每一个组件都要协同优化,才能实现Blackwell这种“30倍级”的突破。如果你只做一个孤立的ASIC,没法参与进这个系统里,就很难达到我们这样的综合效率。 

格斯纳:而且你们还每年升级一次系统,对手想跟上这个节奏几乎不可能。

黄仁勋:对,我们现在是每年“Bam! Bam! Bam!”出一代。你要知道,这些不是只靠晶体管堆起来的性能,而是靠系统级协同打出来的X因子。 

07.英伟达会成为首个十万亿美元市值公司,马斯克本人就是一台超级计算机

格斯纳:你的竞争护城河在增加还是在减少?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五年后英伟达的营收规模,它实际上不会比今天高出多少的概率是多少?

黄仁勋:正如我所描述的,我们的机会比共识要大得多。我认为英伟达可能会成为第一家市值10万亿美元的公司,我已经在这个行业待得够久了。不久之前,正如你所记得的那样,人们说永远不会有一万亿美元的公司,现在我们已经有10个了。

世界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而人们对我们所做的事情仍存在误解。

他们记得我们是一家芯片公司,我们生产芯片。确实,我们在芯片制造上投入了巨大精力,也造出了全球最顶尖的芯片。但英伟达本质上是一家AI基础设施公司。我们与OpenAI的合作就是最佳证明,我们是他们的AI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并且我们通过多种不同方式与各类伙伴开展合作。

我们不需要任何人从我们这里购买所有东西,我们不要求他们购买完整的机架,他们可以只买一颗芯片,也可以只买一个组件,可以买我们的网络设备,也能有其他选择。事实上,有些客户只买我们的CPU,有些只买我们的GPU,而CPU或网络设备则选择其他厂商的产品。总而言之,无论客户想以何种方式采购,我们都完全接受。我唯一的期望,就是客户能从我们这里买点东西就好

格斯纳:你之前提到,这不仅仅关乎打造更优秀的模型,我们还必须具备世界级建设者的能力,你提到马斯克或许是我们国家最顶尖的“建设者”之一。

黄仁勋:如果他能比任何人都先在一年内实现千兆瓦的算力规模,我丝毫不会感到惊讶。

格斯纳:可以简单谈谈这种建设者的优势,这类建设者不仅会开发软件和模型,更清楚搭建这些集群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种认知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黄仁勋:要知道,这些AI超级计算机是极为复杂的系统。首先其核心技术本身就很复杂,其次采购环节也充满挑战,这主要源于资金方面的问题;再者保障供电、为系统供电,以及将所有组件搭建起来、完成整体调试启动,每一步都不简单。

我的意思是,这是毫无疑问的最复杂的系统问题,人类曾经努力过,所以马斯克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他的头脑里,所有这些系统如何协同运作、彼此间存在怎样的依赖关系,全都清晰可见,包括资金运作层面的考量也不例外。

从这个角度说,他就像一个强大的GPT,他本身就是一台巨型超级计算机,堪称“终极图形处理器”。所以他在这方面的优势极为显著,而且他还具备极强的紧迫感,对完成这项建设有着真切的渴望。

因此,当坚定的决心与过硬的能力相结合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有可能发生。

08.每个国家都离不开AI基建,这正是英伟达的核心业务

格斯纳:我想聊聊“主权AI”,也想谈谈中国以及当前正在进行的全球AI竞赛。要知道,回望30年前,你恐怕根本想不到,英伟达对美国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黄仁勋:每个人都需要AI,AI本质上是一种现代软件,从通用计算到加速计算,从人类逐行编写代码到AI自主生成代码,这一演进脉络的底层逻辑不容忽视。我们其实是重塑了计算本身。纵观地球生命史,还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做到重塑计算,而计算又是全人类的共同需求。

因此,计算必须走向普及,这也正是所有国家都意识到必须迈入AI领域的原因:因为每个国家都需要跟上计算发展的步伐,不能在这场变革中掉队。

世界上没人会说“你知道吗?我昨天还在用电脑,可明天我就打算靠棍棒和火种过日子了”,所以所有人都必须拥抱计算机技术,这本质上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仅此而已。

首先有一点是明确的:要参与AI的发展与应用,就必须将本国的历史、文化与价值观融入AI系统的开发逻辑中。当然AI本身的智能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以至于即便是基础通用型AI,也能相当快速地学习并掌握这些内容,无需从零开始。

所以我认为,每个国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主权AI能力。我的建议是,各国既可以使用OpenAI、Gemini、Grok等开源模型,也可以使用Anthropic的技术,但同时也应投入资源,学习如何自主构建AI系统。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各国需要掌握AI的构建能力,这不仅仅是为了开发模型,更重要的是,未来还需要用这种能力去构建工业领域的AI模型、制造业AI模型,以及关乎国家安全的AI模型。

确实,有大量的智能需要各国自行去培育。所以每个国家都应该具备主权AI能力,都应当发展这一能力。实际上,他们都已经意识到了,而且他们都会成为OpenAI、Anthropic和Gemini等公司的客户。但同时,他们也确实需要构建自己的AI基础设施。

这正是核心关键所在,英伟达的核心业务,就是搭建AI基础设施。

就像如今每个国家都需要能源基础设施、通信与互联网基础设施一样,每个国家都离不开AI基础设施。

格斯纳:我们先从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说起。我们有负责AI与AI相关事务的团队,他们做得非常出色。

黄仁勋:因为当下正处于关键时期,AI技术本身极为复杂,而斯里拉姆・纳加尔(Sri Ram Nagar)恐怕是华盛顿特区唯一懂CUDA架构的人,想想这其实还挺不可思议的。

我由衷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个技术复杂、政策难定,且AI发展对我们国家未来影响至关重大的关键时期,能有这样一位思路清晰、愿意花时间去理解技术,并且深思熟虑的人来帮助我们应对这一切。

格斯纳:在我看来,若再回到曼哈顿计划的类比上,如今的情况是,我们的政府官员清楚AI重要性,也都积极支持能源产业发展。

黄仁勋:试想一下,若现在的政府班子不支持AI产业发展,不希望本国能源产业壮大以支撑AI建设,那后果会是怎样?这种替代场景简直难以想象。

09.美国应最大限度扩大出口,回应三点对中国的质疑

格斯纳:你在行业内深耕多年,如今也与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能否为我们解读一下,当前政企关系的本质是怎样的?上周那场汇聚众多CEO的晚宴,这样的场景是否罕见?在过去30年的职业生涯中,是否见过类似的情况?

黄仁勋: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想要进入市场的领导人敞开大门,帮助他们了解未来。这是一个从根本上相信增长的政府。

格斯纳:那我们就来聊聊互联网吧。现在美国政府在提对芯片、模型、数据中心相关的出口许可审批,他们认为唯有如此美国的AI体系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胜出,要知道,一年半之前情况根本不是这样。

黄仁勋:当时还流行一个说法叫“小院高墙”之类的概念。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无论是对这个概念的阐释,还是政策层面的推行建议,其核心竟然是在美国本土周围建一个小院,再筑起高墙,这正是最让人费解的地方。

我认为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地扩大出口,最大限度地提升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这些本就是我们该全力推进的目标。

格斯纳:现在,你是否看到AI相关出口许可审批正在逐步落地?是否能感受到政府层面在加快审批速度?

黄仁勋:他们一直在全力推进这件事。

格斯纳:如今,英伟达与中国之间的关系现状如何?另外,能否再阐述一下,你认为美国应采取哪些举措,才能让自身处于最佳位置,在全球AI竞赛中胜出?

黄仁勋:我们与中国存在竞争关系,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们也应当承认,中国理所当然希望本国企业发展良好,对此我丝毫没有嫉妒之意。他们的企业本就该发展壮大,中国政府也完全有权为这些企业提供任何形式的支持,这都是他们的自主选择。

还有一点别忘了,中国拥有一批全球顶尖的企业家,因为他们大多毕业于世界一流的理工科院校,而且他们是全球最具拼搏精神的群体,中国培养的AI工程师数量极为庞大。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实力强劲、善于创新、斗志昂扬、行动迅速,且监管环境相对宽松的竞争对手

很多人都没意识到,中国的监管其实相当宽松,甚至讽刺的是,比我们这个资本主义体系的监管还要少。

中国经济体系的一大精妙之处在于其“分布式”特征,全国不同的省再加上各地以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催生出了极强的内部竞争活力,这股活力也极大地带动了经济发展。如今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企业家精神蓬勃、高科技驱动且高度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而且,有几点我想说:第一,之前总有人说“中国永远造不出AI芯片”,这话听着就很荒唐;第二,还有人说“中国没有制造能力”,可要说有什么是中国最擅长的,那恰恰是制造业;第三,有人觉得“中国比我们落后好几年”,还争论是落后两年还是三年,他们和我们的差距根本不到年这个量级,而是差在纳秒级别

所以我们必须去竞争,必须全力去竞争。

中国政府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开放的市场,希望吸引外国投资,希望外国公司来中国并在市场上竞争。我希望在我们这里也能回归到这种状态。至于我对未来有什么看法,我确实希望如此。

我很荣幸能够在这个产业工作,这是美国独一无二的最好的产业。我们为什么不允许这个产业为了生存而竞争,不允许这个产业将技术推广到全世界,从而让世界建立在美国技术的基础之上,这样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成功,最大限度地提升地缘政治影响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科技产业的作用呢,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至关重要的时刻,我们应该让它蓬勃发展。

格斯纳:持怀疑态度的人会说,黄仁勋不过是想多卖芯片罢了,如果能卖给中国,他自然乐意,他根本不在乎这对美国意味着什么。

黄仁勋:请允许我回应一下这些怀疑者,仅仅因为我希望美国的生态系统和经济能实现增长,并不意味着我的想法是错的。迄今为止,所有那些关于中国的不实言论、那些凭空捏造的说法,最后都被证明是错误的,无论是所谓的事实,还是所谓的真相,全都站不住脚

格斯纳:美国政府会认为或许黄仁勋是对的,或许其他人是对的,但如果黄仁勋愿意拿出15%左右的收益上缴美国财政部,以此作为一种风险对冲,那我会支持这个方案。不过,紧接着发生的事情却让我非常失望。我认为,如果中国觉得自己被利用了,觉得我们卖给他们的芯片是那种落后了十年的淘汰产品,那我完全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反应。

黄仁勋:H20芯片至今性能依然相当出色。当然,我也清楚它不如Blackwell。我对此是有耐心的,而且我相信中国方面的决策者是明智的,他们正在审慎考量自身所处的局势。相较于美国,他们需要应对的整体议题范围更广、更复杂。

目前确实有很多相关讨论在进行,但我还是想回归到最根本的事实,我坚信,让英伟达能够服务中国市场、并在该市场参与竞争,这完全符合中国的核心利益,这对美国而言也极为有利。这是两个最根本的事实,而这两个事实完全可以共存。

因此,尽管我会告知所有投资者,我们的业绩指引中并未包含中国市场的业务,但我依然坚持上述观点;同时,我也非常感谢所有投资者理解并认同,在我们的任何业绩指引中都不应纳入中国市场的相关预期。

我们在其他市场拥有大量增长机遇,这些机遇确实都真实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市场对我们而言就不重要,恰恰相反,它对我们至关重要。任何认为中国市场不重要的人,无疑都是在自欺欺人

要知道,中国市场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这里有聪明的人在做着有价值的事。我们希望能参与其中,而且我坚信,我们的参与完全符合中美两国的核心利益。

因此,当我退一步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这件事时,我有信心最终,理性与智慧会占据上风,也始终相信,真相终会水落石出,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我走到今天。如今,我依然坚信这是最根本的道理,这些问题终将得到解决,我们也终将获得机会,回到中国市场参与竞争。

10.H1B签证收费政策是好的开端,坚信中美能达成重要合作协议

唐:我不是很懂政治,但这个话题很热门。政府决定对H1B签证收取10万美元费用,你对这一决定有什么看法?这会让招募人才变得更容易还是更难?

黄仁勋:那我先从这个点说起,这项H1B签证收费政策是个很棒的开端。

原因是这样的,这个开端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信号,政策在向更精准的方向调整,但我希望这不会是终点,不过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它是个很棒的开端。我只是真心希望,这不会是政策优化的最后一步。

美国欢迎的是合法移民,合法移民和非法移民之间有着本质区别,我们该如何找到一个符合逻辑、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来平衡这两者。

目前给H1B签证设定10万美元的费用门槛,这个标准或许确实定得有点太高了,但作为第一个明确的门槛,它至少能起到一定作用,至少能减少对H1B签证的滥用。至少有了这个起点,我们才能围绕如何优化移民政策展开真正有意义的讨论。

格斯纳:我们必须招募世界上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这似乎会使竞争环境向那些能够有效赞助这些人的大公司倾斜,而对于初创企业生态系统来说,这就更具挑战性了,因为那里的人力成本本来就已经非常高了。

黄仁勋:但就像我之前说的,重要的是先迈出第一步,再朝着正确的方向调整。要知道,很多时候人们总想着从一个错误的状态、一个不理想的局面里,一步就跳到完美的解决方案,可我们现在的处境本就不是我们想要的,而且完美答案本身就很难一蹴而就。所以,不如先从某个起点开始行动,这才是创业者的做事方式。

格斯纳:你是否相信本届政府有一套吸引人才的战略规划?

黄仁勋:说实话,我无法给出确切答案。但我清楚,我们目前的状况并非理想状态。不过我也坚信,这些关键目标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格斯纳:我从一位在美国顶尖实验室担任负责人的中国研究人员那里听说,三年前,中国大学毕业的顶尖AI研究人员中有90%想来到美国,并且确实来到美国在我们的顶尖实验室工作。而他猜测现在这个比例接近10%或15%,下降幅度非常大,你有没有看到这种现象?

黄仁勋:这绝对是未来问题的早期信号,要知道优秀人才来美的意愿、优秀学生留美的意愿,这些在我看来,就是衡量美国未来能否持续成功的关键指标。

简单来说,顶尖人才是否愿意奔赴美国、是否愿意长期扎根,本质上是对美国发展机遇、生活环境、制度吸引力的直接投票。当这些人才的意愿出现下滑,可能预示着未来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储备等核心领域的竞争力流失。美国过去数十年在科技、经济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全球顶尖人才的持续吸引与留存。

格斯纳:我们需要一套明确的战略规划,既要主动吸引顶尖人才,更要通过各种努力,让这里成为他们愿意扎根工作的地方。

黄仁勋:有一个说法,我也是近几年才听到的,叫“对华强硬派”。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耻辱的印记。

我不否认,这些人或许也想为美国争取最大利益,他们自认为在为国家做正确的事,可实际上,这和爱国毫无关系,半点儿关系都没有。在我看来,特朗普总统给我的感觉并非像那些对华强硬派一样。我在这个播客节目里也说过,我认为他能和中国达成一项重要协议。要知道,在未来一个世纪里,中美是两个最重要的国家关系。

在整个行业生态里,我和所有同行伙伴合作都毫无问题。我们最近刚达成了一项重磅合作,合作伙伴正是英特尔,这家公司在过去几十年里,大半时间都在想方设法挤垮我们。即便如此,我和他们合作也没有丝毫顾虑。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原因有两个:第一,我向来欢迎竞争,放马过来就好;第二,未来的发展空间远比眼前的竞争更广阔。很多事情没必要非得分出非我即他,完全可以是携手共赢。但话虽如此,面对任何竞争,我依然要说“放马过来”。

11.AI是最强大的平等器,未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专属模型

黄仁勋:美国政府正在推动“再工业化”,包括鼓励企业来美国本土建厂、帮助现有劳动力掌握适应新工业需求的能力。

格斯纳:这简直太了不起了,马斯克带领我们向火星迈进航天产业的突破能带动上下游无数制造、研发、技术岗位的发展。

黄仁勋:AI是最强大的平等器。现在几乎每个人都能用上AI了,其实已经在弥合技术鸿沟了。以前要是有人想借助计算机提升经济收入、助力职业发展,至少得学会C++、C语言这些编程语言。但现在不一样了,人们只需要会说人话就行,AI会一步步给你解释清楚或直接帮你把活儿干了。

我们恰恰是靠技术本身,把过去横在人们面前的技术鸿沟给填上了。以前技术门槛像一道墙,把不懂编程的人拦在外面;现在AI把这道墙拆了,不管你有没有专业技术背景,都能借助它的力量做事,这就是最实在的技术平等。

这件事需要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要知道,OpenAI目前有8亿活跃用户,它的用户规模应该尽快达到60亿、80亿才行。所以我认为,首要任务是扩大AI的普及范围。其次AI会改变各种任务,人们容易混淆的一点是,未来会有很多任务被淘汰,也会有很多任务真正被创造出来,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工作很可能会得到有益的保障。

比如,我们现在就一直在使用AI。AI让我们产生了更多想法,也让我们有能力去推进更多想法,AI让公司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AI的出现会导致大规模失业的说法,它的前提人类已经没有更多新想法可以去实现。

我认为智力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我周围越多聪明的人,我周围就越多天才,我拥有的想法越多,我想象中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就越多,我们创造的工作越多、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

我不知道一百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的感知是经济将会增长,许多新的工作岗位将会被创造出来。每一份工作都将改变,一些工作将会失去。众所周知,人类天生就容易抱有怀疑态度,而且极不擅长理解复合增长体系,至于对那些会随着规模扩大而加速发展的指数增长体系,理解能力就更差了。

格斯纳:技术变革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发展的节奏也在持续提速,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世界里,你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跟上时代的步伐?

黄仁勋:其实很多人都已经谈论过未来五年的诸多可能性,那些观点都相当有道理。而在未来五年里,有一件即将实现的酷事,就是AI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我们都会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R2-D2(《星球大战》的经典机器人角色)。这种R2-D2会记住关于我们的一切,在人生路上为我们提供指导,成为我们的陪伴者。

未来每个人在云端都会拥有专属的模型。全球有80亿人,就对应80亿个云端模型,每个人的专属AI模型都会根据个人需求进行精调,实现高度个性化。同时,这种AI不仅存在于云端,还会融入你的汽车,嵌入你的专属机器人,最终无处不在地陪伴在你身边。

所以我认为,这样的未来完全合乎情理。比如,我们将破解生物学领域无限复杂的奥秘、为每个人都建立数字孪生体,例如我们会有专属于自己的医疗健康数字孪生体,就像我们在亚马逊购物时会产生对应的用户数据画像一样。有了这样的系统,我们就能预测自己的衰老过程、可能患上的疾病,甚至能提前预判即将发生的健康问题。

鉴于这一切,与我合作的CEO经常问我一个问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其实答案很简单,就像面对所有飞速发展的事物时的常理一样,如果你面前有一列正不断加速、即将进入指数级增长阶段的火车,你真正需要做的,就是跳上这列火车。一旦上了车,沿途遇到的其他问题,你自然能一步步解决。

要是你非要先预测这列火车会开到哪里,再试图瞄准它或者非要预判它的行驶轨迹,然后去琢磨该在哪个路口等它,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趁它现在还没快到极致,赶紧上车就对了,这样你才能跟着它一起进入指数级增长的轨道。很多人觉得当前的技术爆发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格斯纳:我记得大概在2005年或2006年的时候,拉里·佩奇(Larry Page)说过,谷歌的终极目标是让机器能在你开口提问之前甚至在你产生疑问之前就预判出你想问的问题,然后直接给出答案,无需你再去搜索查找。

2006年比尔·盖茨(Bill Gates)也说过类似的话,当时有人问他:“是不是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完了?毕竟我们已经有了互联网、云计算、移动技术、社交网络这些东西。”他的回答是:“我们其实还没真正开始。”

接着他反问:“你觉得为什么我会这么说?要知道,只有当机器从’笨拙的计算器’进化到能自主思考、并能与人类协同思考的阶段,我们才算是真正开启了技术变革的新篇章。”而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关键节点。

黄仁勋:这确实是一个非凡的时代,其规模非常之大。

格斯纳:我们明白,尽管这场变革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大概率会是巨大的福祉,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挑战。不过没关系,等问题出现时,我们会着手解决;我们会努力提高所有人的生活底线,确保这场变革能成为一场共赢,而不只是让硅谷那些顶层精英、富豪阶层受益。

黄仁勋:不要害怕他们,我们要做的是带着大家一起进步、一起受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智东西”(ID:zhidxcom)编译:程茜 江宇 ,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智东西黄仁勋怼AI泡沫、挺中国市场、曝英伟达新计划。
智驾“新人”印奇,和他的“AI+车”百亿产值目标 2025-09-29 19:22:38 +0800文|周鑫雨

编辑|苏建勋

低调了一年的智驾公司“千里科技”,正式对外做了品牌发布。

2025年9月28日,千里科技成立背后最重要的两人——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宣布,千里科技新的品牌英文名“AFARI”和品牌标识。

中: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右: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图源:作者拍摄

在这场首秀上,印奇将千里的业务进展和计划,浓缩成了两个关键词:商业化、国际化

2025年8月,千里科技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84亿元,同比增长40.04%。

强劲的增长,实则主要来自前身“力帆科技”的汽车、摩托车业务,“AI+车”的杠杆之力还未体现。

关于“AI+车”的商业化,印奇的预期是:今年突破百亿元的产值,明年形成规模化的收入

目前,千里科技旗下共有三大业务现:千里智驾(L2+到L4级智能驾驶方案)、千里智舱(自然交互座舱体验)、千里智行(Robotaxi)。

印奇告诉媒体,作为千里首个AI解决方案,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在明年能够形成规模化的商业收入;千里的座舱产品、Robotaxi业务,在明年也会有明确的进展。

第二个关键词,则是国际化。

早在2025年5月,印奇就在访谈中提到,千里科技与华为有两个差异,一个是开放,另一个则是国际化:“结合吉利的国际化积累,海外车企会是我们的重点。”

在品牌发布会上,千里智驾董事长兼CEO、千里科技联席总裁王军将国际化视作抢占市场份额的必要动作:“在全球能够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份额,我们不能仅仅在国内参与竞争,一定要出海。

印奇衡量智驾方案的标尺,是“含模量”,也就是大模型在“模型、规则、地图”体系中的占比。

他告诉媒体,目前,海外头部智驾解决方案的含模量,能达到80%-90%,国内大部分方案只有50%。千里的目标,则是在接下来6个月的时间里,将含模量提到海外头部水平。

如今,千里在国际化布局上,除了依托吉利的海外资源,还引入了全球化车企的资本——2025年9月25日,千里科技公告称,奔驰以约13.39亿元的价格受让千里3%的股份,成为其第五大股东。

奔驰的入股,意味着千里的全球化布局,有了一个坚实的工业体系后盾。在品牌见面会上,印奇回应奔驰的入股:“后续我们会跟奔驰,在质量和质控上进行紧密的战略合作。”

从创立旷视科技起,印奇在AI领域已有超过10年的经验。但对于智驾行业而言,他自称“新人”。

不过他认为,在智驾领域,先发的人往往有技术路线的包袱,千里对技术方案的心态更为开放:只要降低成本,且能规模化,就能采用,“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有后发优势”。

在媒体群访中,围绕智驾的技术阶段、海外的业务布局、智驾的行业格局、千里的商业化和全球业务布局等问题,千里科技4名高管做出了回应。他们是:

  • 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
  • 千里智驾董事长兼CEO、千里科技联席总裁王军;
  • 千里智驾联席CEO、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智驾科学家陈奇;
  • 千里智驾CTO杨沐。

《智能涌现》对部分观点进行了整理:

  • 智驾的历史上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纯视觉模型方案,一条是以早期Waymo为代表的以“高清地图+规则”为核心的激光雷达系统。

这两条路线今天已经非常收敛。未来最终的智驾系统,一定是以视觉感知为核心,加上更大的大模型为底层逻辑,在不同的场景下叠加特殊传感器去确保安全边界。但底层一定是一个“含模量”极高的大模型。

  • 现在市面上所有的智驾系统可以总结为“汉堡包理论”:最内核是一个模型,上层是基于规则的一套专家系统,在上层是地图体系。“含模量”指的就是模型、规则、地图在“汉堡包”中的比例。

市面上主流的智驾方案,总含模量可能不到50%。在国外,行业的标杆含模量能到80%-90%。我有信心在接下来6个月的时间里,千里的含模量达到80%-90%。

  • 团队合作模式在整个智驾范畴内经历过很多次不同的思潮。

第一个阶段,一定是纯AI经历的团队才能做;第二个阶段,OEM的厂商都很自信,一定要自己来做才可控,现在到了一个理性和开放的状态。

在行业内,未来会涌现几个不同解决方案的体系,这些体系都会跟一些OEM厂商形成相对比较深度的关系。因为所有的AI系统,灵魂是数据,只有形成深度的链接,而不仅仅是甲乙方的关系

  • 中国的智驾已经发展了10多年,最终可能会逐渐呈现相对头部化的格局。我们不需要那么多智驾方案,因为智驾方案很多时候都在重复造轮子。

在一个大的OEM体系下,基本上不会超过三家供应商。在同一个体系下的供应商,如果他们各自非常优秀,就会研发更多个性化的产品创意,包括座舱,包括更多其他产品。

  • 在智能辅助领域、AI领域这么多年,我们第一次感到有后发优势。因为先发的人是有包袱的,他说做纯视觉,就不好意思加一个激光雷达。

我(印奇)是技术出身,在技术论断上比较决断。我认为“以大模型为驱动的,纯视觉为核心”的方案,一定是未来所有智能辅助驾驶的终极方案,这是一个确定性。

在传感器的使用上,未来一定是复合传感器,不光是激光,包括4D毫米波,甚至未来有更多创新的传感器,只要它能够在一些极端的案例情况下有助于降低成本,且可规模化,未来智能辅助驾驶里面都可以使用。

有基本原则,同时未来有叠加的方案,这是很清晰,也是一个确定性的论断,大家未来可以验证。

  • L2+到L4一定是同一个技术框架,这是技术性的问题,因为要复用数据,如果没有L2+的话,其实很难在L3、L4里面真的大规模去替代。

从L2+到L4一定需要有差异化的不同侧重。比如在L4里面,未来一个更高效的地图体系也非常重要。

  • 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一定要提供一套完整软件+硬件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方案才能对未来的价值和体验提供帮助。
  • 芯片上,我们一定会选择相对开放的芯片生态,最终真正有竞争力和成本有优势的芯片我们都会选择。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有两个:一个是算力,一个是数据。现在车端的算力,虽然有800Tops、1000Tops,其实相比较我们在云侧的算力还是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大家在未来一定会看到整个车端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算力的提升,以及更多的多模态大模型在端侧的应用。这个趋势也很确定。

  • 出海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数据。
  • 关于芯片上大家有点过度关注。AI芯片比传统的CPU和GPU芯片在设计上都更简单,这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芯片体系。

芯片最终一定是要寻求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能够规模化。一个厂商有100万辆车,但这个数据在芯片里面非常小。芯片领域如果一年没有一亿颗芯片就无法真正去持续迭代。

  • 基模未来会场景化实现行业模型,其实没有那么多行业模型,大家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

行业模型跟这波大模型本质上是相反的。这波大模型的特点是通用性,未来会有很多行业数据、行业技术诀窍加进来,但还是以通用性为主的模型。

所以千里非常清楚,千里不做基模,千里跟最好的基模合作伙伴阶跃星辰一起来实现基模的战略协同。

  • 为什么强调L2+、L3、L4一定是同一个框架?这才是未来商业模式能跑通的,因为它的研发成本是共享的,它的数据是共享的
  • Robotaxi还在早期的探索阶段,没有到商业化阶段,产品和体验还没闭环。我们做过一个简单的测算,当有1000辆车常规化运营,才能进入到真正的规模商业化落地阶段。现在全球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做到。

互联网已经发展了30年,互联网只要在有人、有流量的地方,就有无数的增值业务和变现的可能。未来Robotaxi的商业化大家不用担心,大家关心的是怎么尽早地做出更加安全、更好的Robotaxi。

  • Robotaxi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跟就业相关,Robotaxi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不是AI替代人,而是AI要创造更好的服务,创造更多的就业,无论是出租车、网约车司机,在这个浪潮里工作更轻松,赚得更多,这是非常关键的。
  • 目前团队已经有将近2000人。当然一个智驾团队不一定人越多越好,但千里做的是从L2+到L3到L4的整体解决方案,2000人能做更多的事。
  • 前段时间千里智驾有三波人马的调整,迈驰、极氪,还有研究院的整合。这个整合是神来之笔。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是需要两类组织基因:一类是具有非常强的AI模型原生基因,每个模型的数据迭代、模型驱动需要有非常棒的AI团队。另一类是非常强大的工程化体系团队。这两个团队缺一不可。

千里智驾从商业模式上看可能是可复制的,但从团队、产业窗口期的角度,也没那么好复制。这三个团队合在一起是非常互补的。

团队的融合其实比新建一个团队更难。核心有两点:第一,目标必须一致,第二,无论几个团队,但核心的版本、主干版本就一条,我们再围绕主干版本去分配人才,才能真正形成团队融合

欢迎交流!

]]>
36氪阿菜cabbage关于“AI+车”的商业化,印奇的预期是:今年突破百亿元的产值,明年形成规模化的收入。
不仅国庆长假,新能源车主每次充电都搞不清楚这个问题 2025-09-29 18:49:51 +0800车企爱强调“800V”,但充电桩写的是“kW”。

今年国庆与中秋相连,形成了长达八天的超级假期。足够长的时间,加上高速免费,无疑为规划一次惬意的自驾游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谈及自驾游,新能源汽车的能耗支出优势,可是相当明显。“我新入手的某自主品牌中型SUV,工作日在城市道路与高架路混合路况中,往返七八十公里。在动能回收设置为‘标准’模式下,其百公里电耗稳定在约14kW·h.”

该车搭载了容量为78kW·h的电池包,即便以80%的纯高速实际续航达成率来保守计算,满电状态下也能轻松跑出约450公里的纯电续航。若按照当前快充站每千瓦时1元的平均电价计算,百公里出行成本仅为17元左右。

新能源汽车的能耗支出优势着实亮眼,但美好的旅途,还离不开高效的补能。当我们在服务区或充电站为爱车“加电”时,一个有趣的现象浮出水面:车企在宣传时,热衷于强调“800V高压平台”或“4C超充”这样的概念,但充电桩的屏幕上,最醒目的数字,却是以“kW”为单位的充电功率。

单位不一致,为何车企不跟?

要厘清这个看似矛盾的宣传逻辑,我们首先需要重温一个初中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充电功率=充电电压×充电电流(P=UI)。

这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决定充电快慢的,是功率(W),而不是单独的电压(V)或电流(I)。就像我们给手机充电时,关心的是充电器是18W还是65W,而不是它的输出电压是多少伏。

毕竟电池容量的计量单位是千瓦时(kW·h),用功率来计算充电时间最为直观:一块100kW·h的电池,用200kW的充电桩,理论上30分钟就能充满。这种计算方式,即使是对物理不太敏感的消费者也能轻松理解。

既然如此,车企为何钟爱宣传“800V”?

多角度考虑,谈电压更恰当

需要说明,车企的宣传策略,往往是技术、营销和消费心理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800V”这个概念的流行,正是这一复杂逻辑的典型体现。

技术层面看,我们知道了充电功率=充电电压×充电电流(P=UI)这条公式,了解到提升充电效率的路径无非是提高电压(U)或提高电流(I),亦或是两者兼顾。

然而,在工程实践中,这两条路径的挑战与代价截然不同。这里需要引入另一个关键的物理公式——焦耳定律:

发热功率=电流²×电阻(P=I²×R)。

这个公式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电能在传输和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与电压无关,却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这意味着,如果为了追求高功率而盲目增大电流,包括充电桩、线缆、车辆接口和电池在内的整个充电系统,发热量将呈指数级增长。

这不仅会导致大量的能量以热能形式被浪费掉,更会给系统的散热设计带来巨大挑战,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

相比之下,提高电压是一条更为“优雅”的技术路线。举个例子,要实现400kW的充电功率,我们可以选择“400V × 1000A”的方案,也可以选择“800V × 500A”的方案。后者的功率与前者完全相同,但由于电流减半,其在相同电阻下的发热功率仅为前者的四分之一。

因此,从技术角度看,高电压平台从技术上实现同等高功率充电时,可以使用更细的线缆(降低成本和重量)、减少热量产生、提升充电效率。电压(U)作为车企在设计三电系统时拥有较大自主控制权的变量,其提升直接反映了车企在电气架构、电源管理和核心零部件上的技术突破,自然成为展示技术实力的绝佳窗口。

而通过电压来展示技术实力,也是一种营销风向。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初期,市场主流产品普遍采用国家标准的交流慢充,充电电压较低。彼时,特斯拉凭借其独特的380V直流快充技术和自建的超级充电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充电快”的标杆形象。特斯拉的电压平台,在当时成为了“快”的代名词。

为了在“补能体验”这一核心战场上实现超越,“800V”作为下一代高压平台的代名词应运而生。这个数字不仅在数值上实现了翻倍,更承载了一种营销叙事:当别人还在用上一代技术时,我们已经迈入了“第二代电车体验”。

“800V”巧妙地将“发热更低、效率更高、充电更快”这些复杂的工程优势,浓缩成一个简单、响亮且具有科技感的标签,形成了对标甚至超越先行者(如特斯拉)的有力话术。

好用好理解,也更好藏猫腻?

从“慢充”到“快充”,再到“800V”,这样的宣传路径对消费者的确更友好。即便不了解背后的物理原理和营销趋势,也能通过“数字越大越好”的直觉,轻松理解技术的迭代感。然而,这种简化,也为“文字游戏”留下了空间。

首先,所谓的“800V高压平台”,并不意味着车辆真的能达到800V的充电电压。行业内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只要电压超过400V,就可以称为“800V高压平台”。

以市面上一些热门车型为例,较早提出800V高压快充的小鹏G9,在售的2025款长续航Max,额定电压为569V;长安阿维塔11 2025款Max纯电版,额定电压572V;保时捷Taycan两款不同容量电池包,额定电压分别为分别为613V和723V。可见,这些“800V高压平台”车型,额定电压基本和800V还有一段距离。

即便车辆的电池系统支持800V,也分为“全域800V”和“局部800V”。“局部800V”可能仅指电池和充电系统支持高压,但车内的电机、空调压缩机、车载充电机(OBC)等核心部件仍然工作在传统的400V电压下,需要通过昂贵的DC/DC转换器进行降压。这不仅增加了成本和复杂性,也会在电压转换过程中产生能量损失。

而“全域800V”则意味着从电池到电驱、热管理、充电等所有高压部件都工作在800V架构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代际革新。实现“全域800V”的关键,在于一种名为“碳化硅”(SiC)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相较于传统的硅(Si)基半导体(如IGBT),碳化硅(SiC)拥有更高的耐压能力、更低的导通电阻和更快的开关频率。这意味着使用SiC器件制造的逆变器、转换器等电力电子元件,可以在更高的电压和温度下工作,同时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效率更高。

正是SiC技术的成熟和应用,才为“全域800V”架构的普及铺平了道路,让高压平台的优势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行业在进化,标准也该更新

车企未必会因为“真假800V”争论,但政策却引导行业往着成熟有序的方向发展。

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这是国家部委层面第一次针对大功率充电设施出台专门文件。

文件当中,通知提出适度超前布局大功率充电设施的说法,无疑是备受关注的,到2027年底,全国大功率充电桩要超过10万台。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我们将看到充电基础设施的一次重大升级。

通知中提到的“大功率”到底是多少呢?虽然文件没有给出明确的数字定义,但业内一般认为,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充电功率不低于480kW,最高可达800kW甚至更高。在这个功率水平下,一辆搭载100kW·h电池的车型,理论上10-15分钟就能充到80%。

这种以功率为核心的标准制定思路,反映了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无论是“800V平台”还是“双枪充电”,最终都要落实到充电功率这个核心指标上。直接标明瓦数,不仅更加科学准确,也让消费者的选择更加明晰。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大功率充电正在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充电桩制造商在研发液冷充电枪、智能功率分配系统;电网企业在升级配电设施,探索储能与充电站的融合;车企则在优化电池管理系统,提升车辆的充电承受能力。这种全产业链的协同进化,正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更重要的是,功率标准的统一有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当充电站明确标注“480kW”而不是模糊的“超级快充”,当车企宣传“最大充电功率350kW”而不只是“800V平台”,消费者就能更清楚地了解产品性能,做出理性选择。这种透明度的提升,对于建立健康的市场秩序至关重要。

技术进步永远值得赞美,800V高压平台确实代表着电动汽车技术的重要突破。但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炫酷的技术名词,更是实实在在的使用体验。当产业逐渐成熟,标准日益完善,相信未来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各种令人困惑的技术参数,而是简单直观的性能指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行驾道”,作者:太平洋J2台,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智行驾道车企爱强调“800V”,但充电桩写的是“kW”。
“输掉”泰勒·斯威夫特的男人,怒赚4.5亿 2025-09-29 18:49:30 +0800

原文标题:《从泰勒·斯威夫特到纳斯卡赛车:揭秘斯科特·波切塔的“大机器”帝国》图片来源:Jamel Toppin for Forbes

大机器唱片公司(Big Machine Records)创始人发掘这位亿万富豪流行巨星时,她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女。如今,波切塔在纳什维尔娱乐界的“三大支柱”——音乐、赛车与威士忌领域都建立了成功的事业,创下4.5亿美元财富。

庞大机器:“我们从未做过伤害任何人的事”,波切塔在谈及出售泰勒·斯威夫特音乐版权的决定时表示,“我绝不会那么做,但这场唇枪舌战我肯定赢不了。”

9月初,大机器唱片公司成立20周年纪念日前夕,创始人斯科特·波切塔(Scott Borchetta)花了些时间翻看公司初创时期的纪念物。在一堆物件中,他发现了一张便条,来自与公司第一位艺人——14岁的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初次会面。上面写着一句大胆且颇具预见性的断言:“我想我找到了我的米克·贾格尔(滚石乐队主唱)。”

“我们当时想火遍全世界,”波切塔对《福布斯》称,“那就是我们的目标。”

2019年,两人经历了一场火药味十足且备受公众关注的决裂,而彼时他们几乎已经实现了那个目标。

斯威夫特已成为全球顶尖唱片艺人——几年后更是仅凭音乐事业便跻身亿万富豪行列——波切塔则打造出纳什维尔最成功的独立唱片公司之一,并于当年以3亿美元估值将公司多数股权出售给斯库特·布劳恩(Scooter Braun)的Ithaca Holdings。如今63岁的波切塔已将这笔资金投入纳什维尔的房地产市场及当地最热门的产业——乡村音乐、赛车和田纳西威士忌,据《福布斯》估算,波切塔的身家已增至4.5亿美元。

01

波切塔幼年生活在南加州,总爱说自己的爱好自童年起就没怎么变过。他的父亲迈克·波切塔(Mike Borchetta)是唱片行业高管,曾与蒂姆·麦格劳(Tim McGraw)、达斯蒂·斯普林菲尔德(Dusty Springfield)、海滩男孩(The Beach Boys)等艺人合作。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热爱音乐,曾以“狂怒斯科特”(Scott Rage)为艺名参与朋克乐队演出,也痴迷赛车——最初是BMX小轮车,后来渐渐爱上各类汽车。

当然,如今最大的不同在于财力。

波切塔拥有一支纳斯卡(Nascar)Xfinity系列赛车队(大机器赛车队)、一家烈酒公司(大机器蒸馏厂),以及价值超过5000万美元的汽车和赛车相关收藏品(据一位密友透露,波切塔“患上了严重的法拉利狂热症”)。他在纳什维尔郊区一座欧洲中世纪风格城堡地下几层修建了一个钢铁侠托尼·斯塔克风格的车库,存放他最珍贵的藏品。十年前,他以近800万美元买下这座城堡,这只是他估值超1亿美元房地产投资组合的一部分。

这些车可不只是摆设。波切塔经常开着它们,有时还会开去办公室,那种愉悦感堪比把玩一套极其昂贵的玩具。一天下午兜风时,他驾驶着1985年款法拉利288 GTO,猛踩油门,兴致勃勃地展示双涡轮增压器带来的推背感。当被问及是否担心这辆价值500万美元的跑车被刮蹭或撞毁时,他握着方向盘说:“我尽量不去想这个,车就是用来开的。”

波切塔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迁居纳什维尔,先后在MCA唱片、梦工厂唱片和环球音乐集团任职,凭借执着坚韧的作风打响了名号。同时,他还身兼纳斯卡周赛超级皮卡组的车手,风格更为迅猛,曾在纳什维尔Fairgrounds赛道连续三次夺冠。

“那时候就是十足的朋克精神——我要打败所有人,”波切塔谈及早年的雄心时说,“我一直觉得我们总有办法赢,不管是摩托车越野赛、微型赛车、纳斯卡周赛、泛美系列赛,还是做唱片。周一榜单上有首冠军单曲,我就想把它拿下。”

波切塔认定上司们与时代脱节,于是2005年决定自立门户创办唱片公司。他的时机堪称完美:当时纽约州总检察长艾略特·斯皮策(Eliot Spitzer)正严厉打击各大唱片公司暗中买通电台播放自家公司歌曲的行为。突然间,打造热门唱片的唯一途径变成了人脉与决心,而这两样波切塔都绰绰有余。

“我知道他做起事来会坚持不懈,”他的妻子桑迪说(她后来成为公司最初13名员工之一),“我清楚他工作有多拼命,如果我不加入进来,恐怕就很难见到他这个人了。”

02

20年前,波切塔根本没料到他的“米克·贾格尔”会红到如今的地步。

2004年底,他在纳什维尔蓝鸟咖啡馆的聆听空间第一次听到斯威夫特演唱,当即提出要签下她,尽管他的新公司当时还未正式成立。斯威夫特答应了,波切塔随即开始筹措资金创办大机器。

“她一开始很喜欢的一点是私密性,”波切塔说,“我们就像个秘密社团,闷声专注于我们要做的事。”

起初,他希望以1000万美元估值出售公司40%的股权,但合作伙伴中途退出,包括马克·库班(Mark Cuban)团队在内的潜在投资者也都不感兴趣,这家新成立的唱片公司再过两个月恐怕就要破产。此时,一位刚卖掉保险与贷款业务的匹兹堡富商雷·普龙托(Ray Pronto)伸出援手,投资300万美元——几个月前,他刚听过斯威夫特的演唱。斯威夫特的资深财务顾问父亲斯科特·斯威夫特投资了50万美元。乡村音乐巨星托比·基思(Toby Keith)也参与投资,并同意让大机器使用自己新创的Show Dog唱片公司后台支持部门。

大机器最初推出了丹妮尔·派克(Danielle Peck)和杰克·英格拉姆(Jack Ingram)的作品,才发行第二张单曲就登顶电台排行榜。但到2006年秋,公司资金已缩水至仅100多万美元——一旦低于这个门槛,波切塔就不得不再次融资。就在当年10月,斯威夫特发行了首张同名专辑,首周销量达4万张,次年6月销量便突破100万张。

“确切地说,月底我们就收到了环球音乐的付款。我走进办公室,手里拿着一张300万美元的支票,”大机器唱片集团(Big Machine Label Group)总裁、公司首位后台管理人员安德鲁·考茨(Andrew Kautz)回忆道,“斯科特只是笑了笑,说‘我们要起飞了’。从那以后,一切就再也没停下来。”

大机器及其子品牌Valory和Nashville Harbor此后接连捧红了众多乡村音乐巨星,包括Florida Georgia Line、托马斯·瑞特(Thomas Rhett)、Lady A、卡莉·皮尔斯(Carly Pearce)、布雷特·杨(Brett Young)和莱利·格林(Riley Green),同时也成功为加斯·布鲁克斯(Garth Brooks)、Rascal Flatts乐队、蒂姆·麦格劳、谢里尔·克劳(Sheryl Crow)等老牌巨星推广了新作品。

“我觉得他的天赋在于营销推广,但更在于那种梦想家精神,”克劳说。她在宣传2019年的歌曲《救赎之日》(Redemption Day)时,曾将MV投射在全美多个城市的卡车和建筑物外墙上。“艺人真的很依赖那些既有创造力、又真诚可靠、还能说到做到的人。斯科特就是这样的人。”

03

就在大机器不断发展之际,音乐行业对成功的定义也在发生剧变。

过去,唱片公司的价值取决于一点:它们在合约中拥有多少选择权,能在多大程度上要求艺人持续交付新专辑——原因在于,当时80%以上的销售额都来自专辑发行后的头10周。(传统模式下,唱片公司为项目提供资金,拥有作品的版权与录音权,再与艺人按约定比例分配剩余收益。)

如今,商业模式彻底反转:发行初期的收入占比不足20%,其余都来自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的“长尾效应”——过往作品能通过流媒体永久赚取版税。

永不减速:2023年经历严重车祸后,波切塔说当时自己只有一个念头:“我不会让这件事定义我的余生。” 图片来源:Jamel Toppin for Forbes

波切塔起初很抗拒流媒体革命,甚至在2014至2017年间将斯威夫特的音乐从Spotify下架近三年——原因是平台每播放一次艺人作品,只向他们支付微乎其微的版税。在担任两季《美国偶像》节目导师期间,他穿着妻子设计的吸睛服装,上面印着“音乐有价”字样。

并非只有他意识到这一点。

2018年,斯威夫特希望回购自己前六张专辑的版权与版税权益——对于拥有全球超级巨星影响力的艺人(如加斯·布鲁克斯、Jay-Z、U2)而言,这种请求虽罕见,但并非没有先例。但当时斯威夫特的音乐作品占了大机器总价值的很大一部分。斯威夫特后来称,大机器提出的条件是,她每制作一张新专辑,就可赎回一张旧专辑版权,而波切塔则表示,最终版的协议是大机器获得10年授权后,便将版权交给斯威夫特。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同年11月,斯威夫特离开大机器,与环球音乐旗下的Republic唱片签约,这份合约让她拥有了所有未来作品的所有权。当时各方普遍认为波切塔与斯威夫特是好聚好散。“我们共同取得的成就将成为不朽的传奇,也是优质合作关系的典范案例,”斯威夫特在发给波切塔的短信中这样写道(波切塔后将该短信在网上公开),“我仍视你为合作伙伴和朋友,希望你也是一样。”

然而一年后,情况急转直下。波切塔同意将大机器出售给斯库特·布劳恩——这位唱片业高管发掘了贾斯汀·比伯,后来又签下爱莉安娜·格兰德和黛米·洛瓦托。交易总价3亿美元,其中斯威夫特的音乐作品估值约1.4亿美元。斯威夫特称这笔交易是“我最不愿看到的局面”,因为她一直反感布劳恩——当时布劳恩还在担任坎耶·韦斯特(Kanye West)的经纪人,而韦斯特与斯威夫特交恶许久。在一篇火药味十足的社交媒体帖子中,她将矛头对准了波切塔。

“15岁时和一个只把‘忠诚’当作一个合同术语的人签约,就是这样的下场,”她写道,“这个人说‘音乐有价’,意思其实是音乐的价值都掌握在那些完全未参与过创作的男人手里。”

波切塔表示,他从未察觉到斯威夫特对布劳恩的不悦,但这丝毫未能阻止斯威夫特的粉丝大军“Swifties”在社交媒体上对他发起猛烈抨击。波切塔称,自那以后他再未与斯威夫特有过联系。

“我们从未做过伤害任何人的事,我绝不会那么做,但这场唇枪舌战我肯定赢不了,”波切塔谈及这场纷争时说,“事情本该是一次超棒的庆典,结果却不是。但从大局来看,这给了我机会去做这辈子想做的许多事,所以我不会后悔。我做了这样的决定,就接受这样的结果。”

出售公司时,波切塔持有大机器90%的股份(他在2015年收购了普龙托的股份;斯科特·斯威夫特和基思仍保留各自的股份)。这笔现金加股票交易让他获得了Ithaca 13%的股权,2020年Ithaca将斯威夫特的音乐作品以约3.6亿美元转售给Shamrock Capital,以及2021年布劳恩将Ithaca以略超10亿美元出售给韩国娱乐巨头HYBE时,他都从中获利。期间波切塔一直担任大机器唱片集团CEO,他对每任新东家都传达了同样的意思:“别干涉我,我会交出让你们非常满意的答卷的。”

04

受转型赛车手的传奇演员保罗·纽曼启发,手握充裕资金的波切塔重拾了另一个心头好。

他此前曾赞助过车队和赛事,但在2021年,他成立了“大机器赛车队”,征战纳斯卡二级赛事Xfinity系列赛。这件事赚不到太多钱(类似棒球小联盟),但波切塔得以结识赛车界各路巨头以及自己的偶像,比如罗杰·彭斯克(Roger Penske)和奇普·加纳西(Chip Ganassi)。同年,他还促成印地赛车(IndyCar)系列赛落户纳什维尔,并担任赛事冠名赞助商。过去几年,在“波切塔波本威士忌音乐之城大奖赛”(Borchetta Bourbon Music City Grand Prix)上,总能看到他拿着麦克风发出赛前指令:“车手们,启动引擎吧!”

2019年秋,在曾任前职业赛车手杰夫·戈登(Jeff Gordon)车队技师长、拥有50年赛车经验的雷·埃弗纳姆(Ray Evernham)的劝说下,波切塔本人重新坐回驾驶位,加入了经典跑车赛车协会(SVRA)。他驾驶的1971年款雪佛兰科尔维特跑车在赛场上所向披靡,接连斩获多个全国冠军。

然而在2023年3月,亚特兰大SVRA赛事上发生了意外。波切塔的赛车在转弯时刹车完全失灵,他以超过150英里(约241公里)的时速撞上护栏,双腿多处骨折,瞬间失去意识。埃弗纳姆事后表示,以他多年的赛车经验来看,“他能活下来简直是奇迹”。

被从车里救出来并紧急送往医院后,波切塔记得他当时告诉自己,只要撑过下一分钟、再下一分钟就好,同时接受了每一分钟都可能是生命终点的现实。当他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不会让这件事定义我的余生。”

他奇迹般地完全康复了。如今,他走路时没有落下许多资深IndyCar车手都有的跛行步态,这让他在赛道上赢得了更多的尊重。而在大机器的办公室里,考茨发现老板重新燃起了热情,想要“再创佳绩”——过去一年已签下了年轻艺人普雷斯顿·库珀(Preston Cooper)和The Jack Wharff Band。

05

波切塔甚至还在扩大他的酒厂业务——他坦言,当初开展这项业务只是出于面子和避税的需要。波切塔波本威士忌去年销售额达500万美元,并于12月收购了附近的Pickers Vodka品牌。

尽管如今的波切塔已是日常出行有直升机、私人飞机和法拉利的大亨,但他清楚前方仍有诸多挑战,包括音乐行业可能再次掀起一场变革。

今年5月,斯威夫特为收回所有权发起的公开抗争画下句点——她从Shamrock手中购回了自己早期作品的版权,《福布斯》估算她支付的金额与此前达成交易时的3.6亿美元接近。波切塔发现,那些资历尚浅的年轻艺人受斯威夫特启发,开始寻求与唱片公司签订授权协议,要求约定期限过后版权要归还自己。他预测,未来“唱片公司将更多地扮演服务机构的角色,而不再是版权所有方”。

若真是如此,在制造轰动效应方面,很少有人能比得上波切塔。劳动节周末,为庆祝大机器成立20周年,他在纳什维尔市中心举办了一场演唱会,集结了公司各个时期的艺人。据称吸引14.6万人观看演出,挤满了好几个街区的街道和酒吧。当艺人们登台和下台时都与波切塔拥抱致意,他俨然成了纳什维尔的“皇族”。

“能有斯科特·波切塔这样的伯乐,实在是很幸运,”乡村音乐明星卡莉·皮尔斯在舞台上说,像是在为他打广告:“我相信台下有很多怀揣梦想的乡村歌手。我想说,16年前我搬到纳什维尔,和你们有着同样的梦想,是斯科特这样的伯乐相信我,我才走到了今天。”

本文译自:https://www.forbes.com/sites/mattcraig/2025/09/26/scott-borchetta-interview-big-machine-20th-anniversary-taylor-swift-nascar/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福布斯”(ID:forbes_china),作者:Matt Craig;翻译:Lemin,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36氪的朋友们斯科特·波切塔从泰勒·斯威夫特到赛车,身家4.5亿美元。
颠覆大模型后训练,陈丹琦团队提出「基于模型奖励思维的强化学习」RLMT 2025-09-29 18:49:13 +0800

在日常生活中,人类解决写邮件、拟提纲、制定膳食计划等开放式任务时,总会先在脑中梳理思路,再着手完成任务。这种“深度推理”能力,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 Daniel Kahneman 称为“系统 2 思维”(system 2 thinking),是人类智能的核心特征。

通过在数学、代码等可验证领域使用基于规则的奖励,尽管可验证奖励强化学习(RLVR)提高了大语言模型(LLM)的推理能力,但在开放式任务上的泛化能力依然有限。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普林斯顿大学陈丹琦副教授团队实现突破,将可验证领域的推理能力迁移到了通用聊天场景中。

在方法实现上,他们提出了“基于模型奖励思维的强化学习”(RLMT)框架,这让 LLM 在回复之前先生成一段长思维链(CoT),并通过基于偏好的奖励模型进行在线 RL 优化。

据论文描述,经 RLMT 训练的 8B 模型在聊天和创意写作方面超越了 GPT-4o,并与 Claude-3.7-Sonnet (Thinking) 相当。同时,仅使用 7K 个提示,基于 RLMT 训练的 Llama-3.1-8B 基础模型就超过了经过复杂多阶段流程、使用 25M+ 示例后训练的 Llama-3.1-8B-Instruct。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509.20357

研究团队表示,研究结果将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后训练流水线,并呼吁未来的研究应更全面地理解并应用思考能力。

RLMT:融合两种范式的训练框架

要理解 RLMT 框架的创新,需先看清现有语言模型训练的两大痛点:

一方面,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虽能对齐人类偏好,但将模型输出视为单一实体,缺乏显式推理引导;

另一方面,可验证奖励强化学习(RLVR)虽能通过数学、代码等领域的规则化奖励,让模型生成长 CoT,但它们在更广泛的推理问题和聊天基准测试中表现出的泛化能力仍显不足,难以泛化到无明确“标准答案”的通用聊天场景。

RLMT 框架既保留了 RLVR 先生成推理轨迹,再输出结果的模式,又沿用了 RLHF 基于人类偏好的奖励模型,让模型在开放式任务中也能学会“思考”

具体来说,RLMT 框架要求语言模型在生成最终响应前,必须先产出一段详细的推理轨迹,再通过在线强化学习如 GRPO 算法,用偏好奖励模型对整个“推理 + 响应”过程评分优化。

图|通过强化学习与奖励模型,训练基于长思维链的语言模型,能够处理多样化的通用用户提示。相较于 RLHF,RLMT 允许模型进行思考,并将 RLVR 扩展到更广泛、开放性的任务中。

图|通过 RLMT 训练的 LM 为开放式查询生成的示例推理轨迹。

为实现这一目标,团队对三个关键环节做了精心设计:

训练算法选择环节,团队分别测试了同策略深度强化学习 DPO、PPO、GRPO 三种主流算法,发现虽然最佳模型是通过 GRPO 算法训练的,但即便用 DPO 或 PPO 等算法,RLMT 仍能超越传统 RLHF,所有设置下的模型表现都优于基准模型;

奖励模型环节,团队选用在奖励基准测试和下游应用中均展现出优异性能的 Skywork-v1-Llama-3.1-8B-v0.2,后续实验证明,强大的奖励模型对 RLMT 至关重要。奖励模型的强度会影响性能上限,但 RLMT 在不同强度奖励模型下均优于 RLHF;

提示库构建环节,团队摒弃了含大量数学题和越狱 prompt 的数据集,选择 Tülu 3 的 WildChat-IF 子集,这是从 WildChat 平台筛选的 7.5k 真实用户对话提示,覆盖日常聊天、创意写作等通用场景,更贴合实际使用需求。

同时,RLMT 还支持两种灵活的训练模式。既可以先通过监督微调(SFT)热启动训练,用 Gemini 2.5 Flash 或 GPT-4.1-mini 生成带推理轨迹的提示-响应对“热启动”;也能直接应用于未经过任何后训练的基础模型,即零训练模式,仅通过固定指令前缀引导推理行为。

实验验证:以小胜大,零训练也能行

为验证 RLMT 的有效性,团队分别在 Llama-3.1-8B 和 Qwen-2.5-7B 两个模型家族的基础版与指令版上进行了 40 次训练,覆盖聊天、创意写作、知识问答等 7 类基准测试,并用相同设置下“无推理过程”的 RLHF 模型作为对照。

结果令研究人员震惊,RLMT 模型在所有任务中均大幅领先。通过 RLMT 训练的思维型模型在所有基准测试中平均表现始终领先非思维型模型 1.5-4 分。在核心的聊天基准测试中,优势最为显著,模型与基线模型的平均分差达 3-8 分,并且这些模型通常在创意写作和事实问答任务上表现更优。

表|基于 Llama-3.1-8B 和 Qwen2.5-7B 训练的 GRPO 模型在热启动和零训练设置下的测试结果。

更值得关注的是,小模型展现出了比大模型更为强大的实力。Llama-3.1-8B-Instruct-RLMT 在 WildBench 上得 50.4 分,不仅超越了近 10 倍参数的模型 Llama-3.1-70B-Instruct、Qwen2.5-72B-Instruct,甚至超过了 GPT-4o。

表|Llama-3.1-8B-Instruct RLMT 与强开源和封闭模型的比较,包括 GPT-4o 和Claude -3。

即便跳过复杂的 SFT 阶段,RLMT 对基础模型的提升依然显著。以 Llama-3.1-8B 为例,零训练的 RLMT 模型 Llama-3.1-8B-RLMT-Zero 聊天平均分达 15.6,比经过多阶段微调、用 2500 万 + 样本训练的 Llama-3.1-8B-Instruct 高 5.5 分;Qwen2.5-7B-RLMT-Zero 更是直接超越了 Qwen2.5-7B-Instruct。

表|热启动和零训练的 DPO/PPO 结果

消融实验进一步揭示了 RLMT 的关键成功因素:提示质量、奖励模型强度、推理过程三者缺一不可。用真实对话提示训练的模型,比用简单提示或含大量数学题的提示高 5-7 分;强奖励模型能让模型在保持非聊天任务性能的同时提升聊天能力,而弱奖励模型虽会导致整体下降,但 RLMT 仍能在该设置下优于 RLHF,这证明了“让模型思考”的价值不依赖于特定的奖励模型。

表|GRPO 即时混合模型、SFT 数据源及奖励模型的消融实验

让模型学会更聪明地思考

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团队发现 RLMT 不仅提升了模型性能,更从根本上改变了其“思考”的方式。

图|左:SFT 和 GRPO 模型的特征层面直接对战胜率对比;右:示例推理行为

从推理风格来看,SFT 模型的规划更像“线性清单”。拿到任务后先划分章节、子章节,按部就班推进;而 RLMT 模型则展现出更接近人类的复杂推理模式:先仔细枚举任务约束与核心子主题,再将零散想法按主题分组,最后迭代优化细节。更特别的是,RLMT 模型还会“回头反思”。在规划后期回溯调整早期内容,比如交叉引用之前提到的要点,让整体逻辑更连贯。

图|随着训练的进行,Llama-3.1-8B-RLMT-Zero 思考和回答的时间更长。

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也体现在推理长度上。训练过程中,RLMT 模型生成的推理轨迹和最终响应长度均持续增加。以 Llama-3.1-8B-RLMT-Zero 为例,随着训练步骤推进,其推理部分的 token 从初始阶段的不足 200,逐步增长到 600 以上,响应长度也同步提升,这意味着模型学会了用更长时间梳理思路,而非仓促输出。

为更精准地捕捉差异,团队还通过 GPT-4.1-mini 对 1024 个 WildBench 示例的推理特征进行提取。结果显示,RLMT 模型在“权衡不同观点”“将想法归类为主题”“整合约束到计划中”等特征上的胜率远超 SFT 模型,而“严格的分���结构”特征则明显减弱。这表明模型的推理从“机械分步”转向了“灵活优化”,更贴近人类解决复杂任务的思路。

过去,语言模型的后训练往往依赖“海量数据 + 多阶段微调”的训练方式。例如,Llama-3.1-8B-Instruct 需经过监督微调、拒绝采样、迭代偏好优化等复杂流程,用到 2500 万 + 样本。但 RLMT 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范式,仅用 7K 个真实对话 prompt,就能让 Llama-3.1-8B 基础模型超越上述复杂优化的指令模型。

这一成果的意义远超技术突破本身。它证明,语言模型的通用能力提升,未必需要大量数据的堆积,而是可以通过激发模型的“思考能力”来实现。RLMT 框架不仅为通用聊天任务提供了新方案,更重新定义了语言模型的后训练流程。未来,让模型学会“思考”或许会成为与“预训练”“监督微调”等同等重要的核心环节。

当然,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团队坦言,目前尚未明确性能提升究竟源于模型原有特征的强化,还是对于新特征的学习,且未对推理轨迹格式、训练超参数等进行深度优化。但这也为后续研究留下了广阔空间,比如探索更优的 CoT 格式、将 RLMT 扩展到逻辑推理、长文本生成等领域,甚至将“思考能力”融入多模态模型。

从让模型“能说话”到让模型“会思考”,RLMT 迈出了关键一步。当语言模型不仅能生成流畅文本,还能像人类一样梳理思路、权衡利弊,或许我们距离真正理解人类需求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又近了一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学术头条”(ID:SciTouTiao),整理:小瑜,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学术头条AI「通用聊天」新突破!
刚刚,DeepSeek开源V3.2-Exp,公开新稀疏注意力机制DSA 2025-09-29 18:48:58 +0800还是熟悉的节奏!

在假期前一天,DeepSeek 果然搞事了。

刚刚,DeepSeek-V3.2-Exp 开源了!

该模型参数量为 685B,HuggingFace 链接:https://huggingface.co/deepseek-ai/DeepSeek-V3.2-Exp

此外,此次发布竟然也同步公开了论文,公开了 DeepSeek 新的稀疏注意力机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结束细节:

https://github.com/deepseek-ai/DeepSeek-V3.2-Exp/blob/main/DeepSeek_V3_2.pdf

DeepSeek Sparse Attention(DSA)稀疏注意力机制

在官方介绍中,DeepSeek 表示 DeepSeek-V3.2-Exp 是实验版本。作为迈向下一代架构的过渡,V3.2-Exp 在 V3.1-Terminus 的基础上引入了 DeepSeek 稀疏注意力机制(DeepSeek Sparse Attention,DSA)—— 一种旨在探索和验证在长上下文场景下训练和推理效率优化的稀疏注意力机制。

DSA 也是 3.2 版本的唯一架构改进。

DeepSeek-V3.2-Exp 的架构,其中 DSA 在 MLA 下实例化。

重点要说的是,DeepSeek 称该实验版本代表了他们对更高效的 Transformer 架构的持续研究,特别注重提高处理扩展文本序列时的计算效率。

在 v3.2 版本中,DeepSeek 稀疏注意力 (DSA) 首次实现了细粒度稀疏注意力,在保持几乎相同的模型输出质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长上下文训练和推理效率。

为了严格评估引入稀疏注意力机制的影响,DeepSeek 特意将 DeepSeek-V3.2-Exp 的训练配置与 9 月 22 日刚刚推出的 V3.1-Terminus 进行了对比。在各个领域的公开基准测试中,DeepSeek-V3.2-Exp 的表现与 V3.1-Terminus 相当。

更多信息,读者们可以查阅 DeepSeek-V3.2-Exp 的 huggingface 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智谱的 GLM-4.6 也即将发布,在 Z.ai 官网可以看到,GLM-4.5 标识为上一代旗舰模型。

最后,有一波小节奏。在模型发布前,已经有网友在 Community 里发帖称:国庆是休息日,请给我们关注的同学一点休息时间。

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机器之心”(ID:almosthuman2014),作者:关注大模型的,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机器之心引入了 DeepSeek 稀疏注意力机制(DeepSeek Sparse Attention,DSA)
不做聊天机器人的苹果,做了个聊天机器人 2025-09-29 18:48:45 +0800

AppleGPT? Siri 陪练! 

苹果眼中的 AI,和我们想要的 AI,好像有点不一样。

Apple 智能本质上是一堆 AI 实用功能的打包,既有集成在苹果系统级操作的功能,也有单独的 AI 创作工具,准确度一般,实用性也相对有限,反响平平,但奈何这是操作系统的原生功能,也不好说什么。

而用户现在最常用的 AI,是 ChatGPT、Google Gemini 和 Claude 这类的聊天机器人,苹果反而认为「对用户价值不大」。

但没想到,其实苹果内部已经开发了一个 AI 聊天机器人——只是,我们作为用户,可能永远都见不到它。

苹果的 GPT,原来是 Siri 的陪练

根据彭博社爆料,这个「AppleGPT」的代号为「Veritas」,是拉丁语「真相」的意思,但目前仅限苹果内部使用。

Veritas 的形态是一个独立的 iPhone 应用,和 ChatGPT 类似:可以用对话框输入请求和机器人对话,还具有保存和引用聊天记录的能力,进行拓展性的对话。

比 ChatGPT 更强的是,Veritas 不止可以回答用户,甚至还能执行应用内操作,比如帮用户编辑照片或搜索用户的个人数据。

这些功能,不免让人联想到那个迟迟未能推出的 AI Siri,实际上 Veritas 正是苹果专门为测试 AI Siri 进行开发的,用来提交无需语音交互的查询。

早在 2023 年,苹果已经测试过真正的「AppleGPT」——一个基于苹果自研大语言模型的聊天机器人「Ajax」,仅限内部使用,协助产品原型设计。

对比起纯粹基于网页的 Ajax,Veritas 是一个独立的应用,但苹果目前并没有将其作为消费端产品推出的计划。本质上,Veritas 只是一个新架构 Siri 的「陪练」。

作为用户肯定想说的是,要是能用上该多好啊!可是奈何苹果就是「一根筋」,宁愿错失机遇,也要死守原则,坚决不做聊天机器人。

众所周知,苹果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一直持有谨慎的态度,即使因为市场和行业的原因,进一步拥抱生成式 AI 的潮流。

但聊天机器人则一直属于「红线」,它对于苹果,就像曾经的游戏对于阿里一样——只不过,苹果说不做,就真的不做。

在今年 WWDC 上,苹果软件高级副总裁 Craig Federighi 接受采访时就说过,打造聊天机器人「从来不是,也不会是」苹果的目标。

上文提到的 Ajax,在苹果内部传播了一段时间后很快被叫停,想要访问需要特殊的批准,苹果也严令禁止 Ajax 的任何输出用于 toC 的功能。

▲ 《华盛顿邮报》对苹果高管专访,提到了不做聊天机器人的坚决态度

苹果也多次在公共场合否认了聊天机器人的必要性,认为消费者对其兴趣有限,也不认为苹果因为缺少聊天机器人在 AI 领域落后。

但事实证明,像 ChatGPT 这样的聊天机器人广受欢迎,用户遍布全球,且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有问必答的交流和创作体验,都是 Apple 智能望尘莫及的。

而 Veritas 的曝光,再次将这个问题摆到了台面:苹果需要推出一个「AppleGPT」吗?

苹果需要 AppleGPT 吗?

在苹果的构想中,Siri 是 AI 体验的核心,用户只要动动嘴皮子,增强的 AI Siri 就能自动操作 iPhone 完成指令,并且还支持上下文连续对话。

先不谈跳票的事情,即使 AI Siri 最终推出并很好完成了目标,这个强大到可以帮你修图发朋友圈的 Siri 依旧缺乏了聊天机器人那种答案聚合和分析的能力,而这是我们当下最习惯的 AI 使用方式。

于是去年苹果也将 ChatGPT 集成在 Siri 之中,可以直接让 Siri 将问题发送给 ChatGPT,再靠 Siri 来获得答案。

但这个功能用起来相当别扭,Siri 和 ChatGPT 之间的集成相对比较浅层,不能连续对话,只能应付一些比较初级的使用方式,最终用户还是会选择打开完整的 ChatGPT 应用。

苹果强硬的隐私策略,以及封闭的系统生态,其实很大程度决定了第三方的聊天机器人很难进一步「夺舍」Siri,带来用户真正需要的体验。

逐渐发现聊天机器人价值的苹果,其实也已经在背地里开始了相关产品的研究。

彭博社上个月爆料了苹果内部已经组建了一个新的团队,名为「答案(Answers)、知识(Knowledge)和信息(Information)」,简称 AKI 团队,将打造一个 AI 检索答案的「答案引擎」 ,类似 Perplexity 和 ChatGPT 的搜索功能,并将集成到 Siri 之中。

比起更为强大的聊天机器人,单纯做 AI 搜索引擎能帮助苹果规避很多风险:更多只是网络现存资源的智能聚合,AI 自由创作的空间不多,能够一定程度规避幻觉的影响。

这个 AI 答案引擎和 AI Siri 正在协同开发,预计也是明年春季一同推出。

目前还不清楚这次曝光的 Veritas 和 AI 答案引擎之间的关系,但如果 Veritas 真的是一个能力齐全的聊天机器人,那它应该要比单纯的 AI 答案引擎强大,就像 ChatGPT 和 Perplexity 之间的区别。

因此,Veritas 曝光之后,包括彭博社在内的一些媒体和网友,都在呼吁苹果将 Veritas 作为一个正式的「AppleGPT」应用推出。

AppleGPT 不仅能整合进 Siri,满足用户对聊天机器人的需求,本身「推出 AppleGPT」这种行为也是一次曝光——看起来,苹果终于要下定决心去发展 AI 了。

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好,但这个举措最大的问题,是很不「苹果」。

ChatGPT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诞生的,苹果在聊天机器人的领域之中并不算有优势,在这个时间节点推出 AppleGPT 本来就有点「跟风」的感觉,如果效果不好,对 AI 口碑已经不好的苹果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即使是那几家头部 AI 企业的聊天机器人产品,现在也不可避免受到幻觉的困扰,对于苹果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他们不会将一个不能百分百可靠的产品端到台面上,要不然我们早已用上了 66% 正确率的 Ai Siri。

比起自研开发,苹果最大的优势还是平台,苹果内部已经纠结过自研还是合作的路线,而利用完善的生态,去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才是苹果的舒适区。

关于为什么不去做聊天机器人,苹果 AI 高管 Craig Federighi 给出了下面这个答复:

互联网出现时,没有人问苹果为什么没有像亚马逊那样的搜索引擎或电子商务网站。

互联网浩瀚无垠,催生了大量形形色色的服务,这不意味着所有的服务都要苹果亲力亲为,这也是 App Store 诞生和成功的原因,苹果公司只是服务的载体,平台才是更具有活力的形态。

同理,即使现在的 AI 时代,智能手机还是全球最多用户的平台,并且还将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苹果仍然有足够的话语权去定义用户怎么在硬件上使用 AI,而不是让 AI 来定义自己的产品。

我们之前已经报道过苹果在做 AI 通用接口「MCP」,允许手机接入任何模型,去操作不同的 AI 功能,让第三方 AI 也能实现系统级的操作。

ChatGPT 和苹果之间的关系,更像是 Google 和苹果:前者要通过一年 200 亿美元的价格,让自家的搜索引擎成为 iPhone 的默认选项。

苹果正在开发的 AI 搜索引擎,也不止为了补强 Siri 的知识回答能力这么单纯的目的——AI 时代,数据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而搜素引擎能更名正言顺获得网站数据。

就现阶段而言,苹果更需要做的不是一个 AppleGPT,而是进一步深化 ChatGPT 和 Siri 的集成,并继续引入更多第三方模型。

让 Siri 成为一个能切换不同模型给用户不同答案选择的平台,比将 Siri 做成一个胡言乱语的聊天机器人要更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爱范儿”(ID:ifanr),作者:苏伟鸿,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爱范儿只是新架构 Siri 的陪练。
金秋鹭岛逐梦!2025厦大火炬创业成长营开营,36支硬科技团队共启创新征程 2025-09-29 18:48:13 +0800九月的厦门,风携桂香,也载着一群创业者的滚烫初心。9 月 26 日,【2025 厦门大学火炬创业成长营暨南强创业营】入营仪式如期启幕,来自全国的硬科技创业者、高校与园区领航者、投资界伙伴齐聚一堂,在这场充满热忱的相聚里,共同翻开创新成长的崭新篇章。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总工程师吴志伟、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创新创业处四级调研员朱雯静、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副秘书长陈运动、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巩固、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爱钦、厦门高新科创天使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志超、厦门大学校友总会郑怡、交通银行厦门分行普惠部/科技金融总经理张旭、交通银行厦门分行大唐支行行长洪晓念等嘉宾共同出席本次活动,与各方代表围绕产业创新趋势、优质项目孵化、资本精准对接展开深度交流与资源链接。

多方助力:护航项目长远发展

2025 厦门大学火炬创业成长营暨南强创业营由厦门大学、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厦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指导,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秘书处、厦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主办,厦门高新科创天使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

2025 厦门大学火炬创业成长营暨南强创业营,核心宗旨始终聚焦于早中期硬科技项目的扶持。在领域布局上,其着重关注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医疗、智能传感半导体及电子信息等关键赛道。今年 5 月,创业营正式开启项目招募工作,凭借对硬科技领域的精准定位与专业化配套支持,成功吸引了来自全国的近三百个项目参与报名。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总工程师 吴志伟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总工程师吴志伟在致辞中介绍到厦门火炬高新区作1991年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30多年来已长成厦门创新的“主引擎”—— 近 3.5 万家企业在此扎根,超 2000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9 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从这里起步,用不到厦门 3% 的土地贡献了超 40% 的工业产值。

他诚邀入营项目入驻,承诺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助力企业发展。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不用愁配套、不用忧支持,只管安心把硬科技项目做扎实!

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副秘书长 陈运动

厦门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高校,已向社会输送 60 多万人才。” 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副秘书长陈运动的话语里满是情怀。他指出,厦大火炬创业营不仅为硬科技创业项目搭建了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也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促进教育、人才、产业、创新四链深度融合提供了助力。

期待创业者能在这里找到同频的伙伴,把握机会、潜心学习,将创新梦想转化为产业成果,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厦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 “厦大 - 火炬” 力量。

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副秘书长 陈运动

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巩固致辞时表示,本届创业营旨在凝聚高校科创力量、深化校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资源融合,助力厦门争创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他介绍,厦门创新创业园 1996 年始建,总建筑面积 140 万平方米,形成 “苗圃 — 孵化器 — 加速器 — 产业园” 全链条体系,拥有多个国家级平台,目前在孵企业超 3400 家、毕业超千家,聚集 90% 来厦创业留学人才。同时。向入营项目团队发出了诚挚的入园兴业邀请,且着重强调,创业中心将切实履行服务保障职责,提供有力支持。

厦门高新科创天使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志超

本届创业营“操盘手”厦门高新科创天使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志超向与会嘉宾介绍了【2025厦门大学火炬创业成长营暨南强创业营】情况。厦门高新投与厦门大学的双向奔赴真正点燃了“火炬”,本届创业营于7月陆续在北京、苏州、广州、厦门四地举办线下路演选拔,优中选优,最终36个硬科技项目成功入营。创业营将提供系统性培训与资源对接,全程参与培训的项目还能获得入营“奖学金”,同时有机会获得500-1000万元的直接股权投资。更有5亿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支持,往届已有20多个项目在培训后获得超3亿元的股权融资。

开营现场:创业热情持续升温

致辞结束后,镜头定格下珍贵的合影 —— 领导、导师与 36 支团队的笑脸,成了当天最动人的画面。

破冰环节里,5 分钟的组内畅谈后,“介绍右手边的同伴” 成了最温暖的互动,一句话的介绍里,陌生感渐渐消散,合作的种子悄然发芽。

上午,厦门高新科创天使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志超带来的《如何写好商业计划书》分享,成了创业者的 “及时雨”—— 从结构拆解到细节技巧,每一个建议都戳中融资路上的关键点。

下午的分组路演更像是 “精准把脉”,国兴投资投资总监卢成浩、七晟资本副总裁曹海啸、赛富基金合伙人公舒怡、道远资本合伙人章达峰、清大海峡总经理绳上、厦门高新投总经理蒋鸿翔等六位投资人,没有单向评判,而是以专业视角与学员团队深度交流:既帮他们提炼项目的核心闪光点,也共同探讨待优化的方向。一句句真诚的点拨,让学员们在互动中收获满满,对项目的认知也更清晰。

待到夜幕降临,“从德州桌牌游戏看创业和投资的选择” 的团建,把氛围推向高潮。大家在牌桌上模拟资源管理、风险决策,在轻松的互动里,不仅加深了情谊,更读懂了 “每一步选择都要理性” 的创业哲思。

厦大火炬创业营

这场开营仪式,不是终点,而是 36 支硬科技团队逐梦的新起点。有高校的智慧、园区的支持、资本的助力,相信在接下来的时光里,这些创新的种子终将在厦门这片沃土上,长成支撑硬科技产业的参天大树。

成长营咨询

黄女士:18650800627

李女士:18340895071

(微信同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厦门高新投”,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厦门高新投投资培育未来的伟大企业,持续为投资人创造价值。
网签超3亿元,泷悦玖宸以“院子”创北京别墅市场成交新纪录 2025-09-29 18:43:54 +0800北京新房,稳稳上扬。从别墅市场看,位于门头沟的电建泷悦玖宸,首期推出的56套别墅,去化率超过70%,开盘仅半月,网签就实现27套,成交金额高达3.01亿元,斩获北京别墅销售面积、套数、金额三冠王!

图源:天朗房研网

而回顾2025年上半年,新房市场同比去年均呈上涨趋势。成交套数达18563套,同比上涨23.89%;成交面积超238万㎡,涨幅为23.39%;总成交额更是大涨29.7%,达到了1459.95亿元,创下三年来同期的最好业绩。

在这场热闹声浪上,不少产品展现出惊人的市场号召力。比如“黑马爆款”长安华曦府,以542套的成绩,拿下北京新房成交套数排行榜的亚军;25.39亿的成交额让其进入北京新房金额榜TOP10行列。几乎以一己之力,创造了门头沟高达215.7%的成交涨幅,让北京重新看到门头沟的活力。

图源:京楼销售排行榜

明星盘频频亮相,东有朝阳的北京宸园,西有海淀的和樾望雲等,即使单价高达10万+,也纷纷成为被争抢的对象。不过有个现象不能忽视,今年上半年的豪宅成交中,几乎都是大平层产品,曾占半壁江山的别墅(院子)近乎消失。原因无他,近几年的新房市场别墅供应微乎其微,意向客户即使有心也是无处发力。

2025进入下半年,电建泷悦玖宸,西山这个院子新品,或将改变豪宅市场无墅可选的现状。

01  供需不平下的新解答

别墅院子的稀缺,由来已久。

土地供应愈发减少是根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对一级土地市场的供应限制,让低容积率的别墅地块慢慢绝迹。

1994年,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国家出台规定限制别墅用地;

2005年,国家发改委发文,从政府审批到银行贷款,全环节限制别墅项目;

2012年,国土资源部、发改委联合发文,严格限制别墅用地审批;

2016年,停止审批别墅类供地和办理相关手续,对联排别墅、低密度花园等类别墅项目的审批进一步控制;

2019年,各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立即暂停办理本行政区域内有关别墅项目建设审批手续,对已建、在建、在批、特批的别墅项目进行梳理;

……

在北京,2018年出台的“住宅容积率不得低于1.0”的规定至今仍在执行。通常,适合别墅产品的宅地容积率一般在1.2以下,以近四年为限,据统计,北京出让的容积率在1.2以下的宅地仅有8宗,其中,纯别墅项目仅有1个。

未来可栖制图

当新增供应几乎被切断,市场上的别墅产品主要依赖早期入市项目。就目前北京在售别墅看,平均“工龄”很长,多数在5年以上,更有甚者能到20年。今年前8个月别墅成交榜单中,排名第一的御汤山熙园入市已6年,丰台的燕西华府,10年前就已开售。而在产品上,几乎都是洋房+别墅的高低配形式,从近五年低容积率宅地中即可知晓一二。这也使得“新”与“纯”的别墅项目在北京市场可谓“凤毛麟角”。

图源:京楼销售排行榜

与此同时,北京不断增加的高净值人群,对高品质的别墅需求始终旺盛且稳定。购买北京稀缺的别墅,不仅为消费,更是一种重要的资产配置手段。但受制于供应量的不断缩减,这部分需求一方面向大平层产品转移,比如近两年多个10万+平层项目成交火热;另一方面刺激存量别墅市场愈发活跃。

就区域看,在别墅成交中,近郊区是主力。去年,近郊区半年内别墅共成交544套,占全北京的60%,城区和远郊的成交量平均仅有180套左右。近郊区中,别墅院子生活的最高处,则在贵气与文气交融的北京西山。

金元起,皇室纷纷在此兴建寺院、园林和行宫。清朝之后,这里成为皇室成员休憩游玩的首选地,也是雍正等多位皇帝“理政”之地。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众多名作,从西山而出。曹雪芹在西山的“抗风轩”写出举世闻名的《红楼梦》;隐居戒台寺多年的书画大家溥儒,创作了《溥儒西山草堂古松图》等大作,郁达夫、沈从文等文学巨匠也一度成为西山的常客。

西山,因气质高雅、山林环绕,成为北京传统别墅区之一。但近些年,西山却与别墅院子脱轨,十年几乎没有新增别墅用地。就在今年下半年,西山罕见为供需不平衡的别墅市场带来了补位者——电建泷悦玖宸。

项目实景图

稀缺价值,自然不在话下。它不仅是京西唯一新入市别墅产品,也是北京别墅市场中仅存的三个拥有1.05容积率的别墅之一。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它地处西山260米海拔处的半山台地,PM2.5低于城区30%,负氧离子超城区3倍。难能可贵的是,根植于西山地脉的半山院子,仅此一个。

项目实景图

泷悦玖宸,很是纯粹,除了院子产品,别无其他。户户有庭院,是它的坚持。在这里,下叠享有私属庭院+景观露台,上叠则拥有星空阁楼+私家花园,每个人都能在自家院子的天地中,看繁花与落叶在风里轻轻飘动,触摸岁月的温柔与生活的自在。

上叠私家花园实景图

02  三重礼序 把院子还给北京

数百年来,院子,始终是国人骨子里的居住理想。它,不仅是身体的安顿处,更是精神的庇护所。这片“净土”,足以抵挡尘世的喧嚣,让心灵回归纯真与从容。

坐落于半山之上的泷悦玖宸,以一方院落,奏万物和鸣。在这里,从半山归家路到宅门院落的三重空间递进中,院子生活的庄重感与仪式感被一一释放,东方千年院落文化在此得以复兴。

“入之庄重”是为一重礼序。

传统建筑文化中,“门庭”的地位举足轻重,往往是身份、地位、等级的象征。对半山项目来说,其入山之门,不单是一个空间转换的通道,更是外部世界与内部私人领域的链接点。

牌楼实景图

电建泷悦玖宸,于半山归家开启处,复刻古时官邸门庭规制,以“牌楼”著门,飞檐斗拱如鹏展翼,配以龙纹牌匾着“泷悦·玖宸”四字,庄重与威仪感油然而起。入门之后,一条国槐大道通往半山桃源。春夏时节,居者归家,半山绿荫作伴,一千年前王维笔下那“槐阴覆庭除,幽草当阶绿”的幽居生活,在此兑现。每次归家,都是一场尊崇与惬意的际遇。

国槐大道实景图

入门之后,巷门内外园中之境,电建泷悦玖宸盛启第二重归家礼序——“见之雅致”。

最负盛名的园林景观,是以苏州拙政园为蓝本,在山与水的相依相衬下,“一溪五园十二坊巷”的雅致气韵园林,在此形成。

遵循自然、融于自然,是泷悦玖宸造园的宗旨。循山势,溪水缓缓而流,贯穿园境。意远台、浮翠台、同坐轩、志清处、望都台组成的“五园之境”,最大限度保留半山景观与原生植被,叠加十二坊巷的规制,海棠、竹林、银杏、翠柏等植被,穿插其间,一坊一巷,一步一景,尽显东方古典美学中“悟山水之趣,忘俗世之忧”的悠然意境。

园林实景图

此外,泷悦玖宸还借鉴皇家园林营造之法,配以假山叠石,形成蜿蜒曲折的“一龙九水十二景”,曲水流觞间,感受“进退之间,胸怀林泉之致”的意境。

园林效果图

园境之外,泷悦玖宸的隐修与闲适,藏在半山草坪与会所中。在会所开阔处,铺就草坪与植被,筑一方悠然之境,可赏清风与明月,可听鸟鸣与涧声。会所内,又是完美的隐修之地。棋牌室、私宴厅、观星台,谈笑之间,或品茗对弈,或夜观星辰;健身室给予随时放松身体的机会,而特别设置的中医师与数字化健康设备,更是让居于此的大众将身心疗愈融入日常。

项目实景图

“梦之桃源”则是泷悦玖宸最后一重礼序空间的绽放。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影响着一代代国人对山居院落生活的追寻。如今这份梦境,在泷悦玖宸成了现实。

推开私家院落之门,繁茂绿植忽入眼帘,又见十五级石阶嵌入半山地形,自台阶而下,初识叠石飞涧的写意之美,越过流水潺潺的听泉石桥,檐角轻盈而翘的枕溪亭榭又成为眼前之景,繁花点缀下,每一眼,都是独特的风景,每一寸时光,都蕴藏诗意与闲雅。

私家宅院实景图

诗意生活,终将归于礼序。

青云石构筑的院前台阶,如意云纹篆刻的双开式院门,金属格栅+浅色干挂仿石的运用,彰显世家名门的礼序与威仪。宅院门头,而由传统皇家建筑屋顶形制而来的庑殿顶,泷悦玖宸对其进行创新演绎,将院门门头利用坡屋顶的形制调整,既不失皇家的尊崇感,更平添大众生活的温润与平和。

私家宅院大门实景图

私家宅院大门实景图

而在室内,约8.9米南向超大尺度面宽和大落地窗等设计,给了居者“无界”纵览院内桃源景致的空间。晨起时,可看朝阳从半山云海中升起,霞光洒满庭院;暮时,可赏晚霞染红半山天际,落日余晖映照草木。不出屋门,随时随地将半山美景尽收眼底。

样板间实景图

泷悦玖宸,执手半山一院,滋养居者内心的诗意和远方,于天地日月之中,聆听自然与生活的真切回响,终成北京院子生活的理想模样。

泷悦玖宸,这座北京难得一见的院子,目前正处于首期开盘月,一组团仅56套,目前持续热销中,在北京拥有半山院子生活的机会,只此一次,勿错过。

项目实景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可栖”,作者:未来可栖,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未来可栖半山院子,万物和鸣
陷“变相降价”风波,深蓝汽车难掩销量焦虑 2025-09-29 18:20:50 +08009月8日,深蓝汽车在一场秋季新品发布会上连发了3款车型,其中,刚刚在5月发布的深蓝S09更新换代出了超长续航超充版,售价与普通版相同。

4个月的时间里,就让一款车型的续航从“中杯”变成“超大杯”,价格还不变,这本应是一件能给深蓝加分的事,但已经购买过深蓝S09的老车主们却坐不住了。

不少深蓝S09车主在两个月前刚刚提车,新车刚到手就变相贬值,让很多车主无法接受。

更重要的是,今年5月,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刚刚在发布S09时向车主承诺“一年保价”,这也成了不少车主最终决定在众多20万以上车型中,选择购买深蓝S09的主要原因之一。

深蓝汽车在发布会中发布的保价政策,图源深蓝汽车官方微博

但现如今,深蓝给新款S09加配不加价,就相当于是给原款S09变相降价,又由于价格不变,“一年保价”也成了一句空谈。

难以维权的深蓝S09老车主们纷纷聚集到社交平台中吐槽,本应有机会依靠新车型再提销量的深蓝,如今正身陷“背刺老车主”的指责中。

实际上,无论是此前承诺的“一年保价”,还是如今急着推出超长续航超充版,其背后都是深蓝的销量焦虑。

作为一个定价始终居于10万价位段的品牌,深蓝的销量却一直不算高,走相似路线的车企往往能凭借性价比路线冲到销量排行榜前列,而深蓝却很难挤进销量前五的队列。

深蓝的焦虑也写在明面上,除了短期内快速迭代产品、提出保价政策,深蓝还在智驾上“抱”上了华为的“大腿”,成为“含华量”极高的非鸿蒙品牌。

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用户体验极为重要,此前深蓝就在车机开屏时强制播放促销广告,引得老车主们纷纷发帖吐槽。

而这一次的“保价争议”发生在深蓝最关键的冲高车型身上,深蓝汽车要真的提升品牌力和销量,还是要补课。

变相降价引起“保价”争议,深蓝面临销量压力

深蓝��这次保价争议,还要从今年5月说起。

彼时,深蓝S09作为其品牌的旗舰车型正式上市,这款定位家庭大六座智慧SUV的车型,指导价定在23.99万元起,是深蓝冲击高端市场的重要车型之一。

每家车企,几乎都有自己的舒适区。从懂车帝显示的情况来看,深蓝的舒适区在10万元-20万元价位段,除了深蓝S09外,只有深蓝G318的最高价超过了20万元。

因此,当深蓝推出一款起售价就超过20万元的车型时,市场中不信任的声音很多,不少消费者担心深蓝逆着价格战推出的这款产品,会在刚上市就降价。

时任深蓝汽车CEO的邓承浩就曾在发布会中提到了这样的市场声音,随后,他推出保价政策,具体为,凡在今年6月30日(含)前下订用户,2025年6月30日(含)前下订,统一保价至2026年6月30日,限同款车型市场指导价下调或现金促销。

拥有一年保价的深蓝S09,在诸多车型混战的20万元价格带中有些突出,从社交平台中不少深蓝S09车主的反馈来看,一年保价是他们选择深蓝S09的原因之一。

深蓝S09的车主李华向连线出行表示,自己最初也不相信深蓝,她和丈夫最初了解深蓝,是在深蓝S09的发布会片段中。

“我们看到深蓝S09发布会上,演讲者慷慨激昂地说,‘我们要像爱护品牌一样爱护S09’、‘这是挽回信誉的品牌之战’、‘我们承诺一年保价,绝不背刺’,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一位车主王森也提到了自己选择S09的原因,除了车本身的大六座增程之外,最看重的就是深蓝的“新央企”称号,又相信了保价到2026年6月30日的承诺。

“这是在购车协议中明确写到的。”王森表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提到深蓝汽车的配置,深蓝S09的鸿蒙智驾、大空间、六座布局、露营可变大床、冰箱彩电大沙发等,都精准地满足了李华的需求,唯独电池的参数让她格外在意。

“其实当时市面上统计的9系车基本都配53度电池,但深蓝S09电池只有40度,整整差了13度。但销售解释说,‘毕竟价格差了好几万呢’。”李华告诉连线Insight。

她还提出过以后会不会出大电池版的问题,但得到的回复是“就算有也得明年了,而且肯定不是这个价。现在充电也方便。”

在社交平台中,被销售人员告知大电池方案一定会涨价、一定不会很快上市的深蓝S09车主不在少数,很多车主在6月-7月才刚刚提车,但9月8日,深蓝S09的大电池版本一出,老车主们马上觉得被“背刺”了。

王森表示,“电池容量是新能源车的关键技术参数,是购车人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有长续航电池,价格却相同,显然谁都不会选择短续航的,这就造成事实上的变相降价。”

王森所说的这种情况目前已经在深蓝门店中发生了。李华从深蓝门店了解到,目前,深蓝对于老版本的S09都是在降价售卖。

除了刚买的新车面临贬值,更让车主们气愤的是被欺骗。在车主们的心中,推出超长续航超充版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深蓝内部很可能早就知道新版本会在近期上市,那么老款S09就卖不出去了,所以才对外向消费者隐瞒消息,急着先“割一波韭菜”。

李华和王森几乎什么方式都用了,尤其是李华,接连向深蓝的抖音和小红书官方账号发送了两篇小作文,但都没有得到回复;她也尝试过在社交平台中发布相关维权内容并艾特深蓝,也并没有得到回应,反而还收到了视频被举报下架的通知;她还给有关部门写过维权信,目前也尚未得到回应。

而王森则是得到了深蓝官方文字游戏一样的回复,“深蓝官方回答都说是长续航与原来的不是同款车,没有触发保价。”

深蓝将S09划分成多个版本,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多数车主的诉求,就是希望深蓝能给自己的车装上如今的大电池。但由于电池是核心元件,想要更换则可能涉及到对汽车整体构造进行较大调整,因此深蓝方很难直接同意这个诉求。

对于深蓝将提供的补偿方案,李华是以“现在有消息说”为开头的,她表示,自己听到消息称,厂家年底会让老车主加一万元换大电池。

但李华已经不相信这个所谓的传闻了,“厂家现在这种冷漠的态度,老车主怎么可能愿意心甘情愿地掏出这个钱再被他骗一次吗?”

目前,我们尚未找到深蓝汽车官方针对该事件的回应,另据新浪科技报道,深蓝汽车客服表示,“目前暂未收到相关的通知,有许多客户向我们建议增加电池容量,我们积极地倾听了客户声音,但是换电池其实会涉及到整车的很多零部件,同时也会涉及到国家相关部门,所以实际上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如果深蓝再不拿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无视老车主的诉求,或许本来可以撑起销量的新款S09销量也会受到影响。

就像李华所说,“现在,我觉得曾经的信任就是一个笑话,看车的时候在网上看过的那些来自深蓝老车主的差评,现在就像子弹一样打回我的脑海。”

华为能带深蓝“起飞”吗?

实际上,深蓝之所以会急着推出“加量不加价”的新车型,主要源于深蓝S09没能成为爆款。

懂车帝数据显示,深蓝S09在5月的零售量为1630辆,6月为3250辆,7月为2186辆,8月为2467辆。

在上市首月交付量就突破万辆的车型比比皆是的当下,深蓝S09的销量成绩不算好。

而如果产品刚刚推出时都没能引爆市场,后续的销量还出现了震荡下降的趋势,就足以让车企下一个冲高失败的判断,更何况如今的深蓝正面临新车热度下滑的状况,销量越来越低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深蓝急着想拿出更多筹码再吸引一波销量,以至于忽略了老车主们的心情。

为了突围,深蓝还抱紧了华为的“大腿”。

今年2月,深蓝汽车与华为正式签署了全面深化合作的协议。在随后的2月9日,深蓝汽车就打响了智驾普及的战役,深蓝S07、深蓝L07、深蓝S053款在售车型均升级了高阶智驾系统。

图源深蓝汽车官网

三款车型均搭载深蓝智驾AD PRO和华为乾崑智驾ADS SE两套系统,均支持高速领航NOA智驾功能,以及智能泊车的高阶智驾功能。

深蓝S09的身上也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ADS 3.0以及定制鸿蒙座舱。这一点也是很多车主选择购买深蓝S09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从深蓝近期的动态来看,其极有在技术上继续深度绑定鸿蒙的趋势。

例如9月19日,深蓝上市了全新的深蓝S07,也是全系标配了华为乾崑智驾ADS SE,支持高速领航辅助驾驶、高阶泊车辅助能力。

更明显的现象是在组织层面,此前,深蓝汽车引入了华为系高管姜海荣担任公司总裁。

这位曾经是荣耀中国区CMO的空降高管,在2005年就加入了华为,其从研发工程师起步,后来才转战至市场领域。

荣耀独立后,姜海荣还曾操盘过荣耀中国市场的全面品牌换新、提出“技术+情感”双轮驱动的营销策略,还曾在荣耀X50发布会上连摔10部新手机,证明荣耀X50“够硬核”的卖点。

姜海荣在职期间,荣耀曾一度登上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名的宝座。资料还显示,他也曾推动了荣耀在全球市场的布局,将其成功拓展至74个海外市场。

而在姜海荣加入深蓝之前,深蓝汽车一直被外界质疑不懂市场传播,正需要一个会与外界沟通的高管坐镇。

例如今年5月,深蓝汽车曾被曝出未经车主同意就在车机大屏投放广告的情况,广告显示“感谢48万深蓝车主的信任,现面向首任车主发放10000元S09专属购车券”。这引起了很多老车主的不满。

此前,邓承浩还曾因“员工买车可离职两个月‘野一下’再召回”的言论,引发了争议。

邓承浩也在姜海荣入职时对外表示,姜海荣与他有四个方面互补:一是汽车认知思维和ICT(信息和通信技术)认知思维;二是姜海荣对智能网联产品的深度理解;三是他们一个擅长产品和技术,一个擅长市场和营销;四是姜海荣有海外营销工作经验,深蓝正在加速全球化。

图源姜海荣个人微博

如今,深蓝又在遭遇来自老车主的愤怒,刚刚上任的姜海荣,压力或许不小。

深蓝汽车,缺一根“导火索”

寻求华为这个外援的另一边,是深蓝汽车一直在寻找新的技术突破口。

比如,为了拓展气候较冷的市场,深蓝汽车开发出了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在电池低温的情况下,快速提升动力电池温度;在超级增程技术上,深蓝也拥有超过1500项专利,其动力电池研发与制造关键技术也曾获得过国家奖项。

除此之外,行业中掀起的智驾普惠风潮,深蓝也在跟进,其几乎是给每一款车型都安排上了“左手深蓝超级增程,右手华为乾崑智能”的属性,尽可能补齐车辆性能上的功课。

此前,深蓝还发布了一个“智领2030”战略,计划在2030年全球年销量达到200万辆,海外销量占比达到35%,并将累计推出30款新产品。

图源深蓝汽车官网

在此战略之下,深蓝计划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10%,2030年前累计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

但一直在补课的深蓝,却一直缺少一根真正能引爆销量的“导火索”。

目前,深蓝销量最高的车型是深蓝S05,过去近4个月的销量均在8000左右,但在10-15万元SUV这个最大、最卷的市场中,这样的成绩并不算亮眼。

而深蓝也不想一直待在20万元以下的舒适区,此前发布的深蓝G318定位轻越野车、深蓝S09定位高端旗舰大六座SUV,也证实了深蓝正在向更多价位段扩充产品线的布局。

但车海战术并不代表着就能产出爆款。纵观深蓝全系产品,其存在缺乏技术长板和产品亮点的问题,即便有增程技术这个看家本领,深蓝也依然被消费者吐槽续航能力差。

以深蓝S09为例,王森向连线出行表示,“总体上,S09还是一款说得过去的车,当然,车无完车,都会有一些缺点,比如副驾座椅抖动、经常不能自动解锁、刹车后松开刹车会有前冲、底盘整体性能差、纯电续航短等问题。”

另一位车主夏然则表示,自己正在针对另一个质量问题维权,“提车第一天一上手开就有明显的方向盘共振异响共鸣,开起来非常不舒服”,时至今日,夏然还在与深蓝汽车方面协商解决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连线出行访问到的三位车主,在回答购买深蓝S09的原因时,除了保价政策,他们均提到自己当时是希望换一个大六座SUV、看重这款车搭载了鸿蒙系统等等。

深蓝S09,图源深蓝汽车官网

这些,都不是深蓝独有的特点。能够找到真正让消费者记住的产品点,才是能否产出爆款的关键。

目前,深蓝汽车也很着急。在今年9月8日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中,深蓝还下调了今年的年度交付目标,从50万辆下调至36万辆,下调幅度为28%。

而今年1-8月,深蓝月销量分别为24575辆、18738辆、24371辆、20138辆、25521辆、29893辆、27169辆和28235辆,累计销量为19.86万辆,即便是想完成下调后的目标,深蓝也还要加把劲。

销量不佳之外,深蓝的财务状况更是不容乐观。长安汽车财报显示,2023年和2024年,深蓝汽车两年累计亏损45.7亿元,截至2024年年末,净资产为-35.03亿元,公司负债率高达110%,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

如今的深蓝,也肉眼可见地在做改变,不管是与华为合作、还是引入华为系高管、推出“加量不加价”的旗舰产品,都是深蓝在尝试破局,就看这些措施能否起效了。

(文中李华、王森、夏然均为化名,头图为深蓝S09,来源于深蓝汽车官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连线出行”(ID:lianxianchuxing),作者:杜小寻,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连线出行缺爆款的深蓝汽车,能靠华为突围吗?
“药茅”片仔癀,又做LP了 2025-09-29 18:10:00 +0800千亿市值“药茅”片仔癀,又出手了。

9月28日,片仔癀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片仔癀投资拟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人民币2亿元,投资中金(漳州)医疗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中金医疗基金”),占基金目标募集规模比例的20%。

这已经是片仔癀2025年以来第三次作为LP参设基金。此前3月,公司曾出资2亿元参与招商致远资本管理的“招盈慧康基金”;8月,再出资2亿元参投中信建投资本管理的“高鑫润信基金”,这两只基金规模均为10亿元。

频繁出手的背后,是片仔癀充裕的资金储备。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及定期存款合计近50亿元。实际上,不仅是片仔癀,包括泰格医药、九安医疗、九州通、华东医药等多家药企,也正以LP身份活跃在一级市场,成为当前医疗投资生态中的重要资方。

出资2亿,做了中金资本的LP

首先看一下新基金的具体情况。

本次中金医疗基金的目标募集规模为 10 亿元,由中金资本作为基金管理人。主要投资于中医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日化美妆和康养大健康等相关产业,包括但不限于片仔癀产业链项目、片仔癀产业园以及招商引资落地漳州的项目。

目前,该基金仍处于筹备设立阶段,尚未正式签署合伙协议。不过从公告可知,此次新基金的拟认缴出资人共有7位,多为漳州国资下属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新基金的LP中,多家与片仔癀存在“关联关系”。其中,漳州片仔癀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漳州市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皆为九龙江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后者则是片仔癀的控股股东。

对于此次出资中金医疗基金,片仔癀表示,主要是基于大健康产业链上下游考虑,立足现有发展需求,积极寻找新增长点,增强产业协同效应,提升持续竞争能力。

跨界投资10余年

严格来说,片仔癀已经是一级市场的“老兵”,因为无论是直投还是做LP,其经验都相当丰富。

片仔癀的投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15年。当时,与兴业证券的全资子公司兴业创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设立了兴业片仔癀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片仔癀出资490万元,占比49%。

随后公司就发起设立了规模5亿元的兴证片仔癀基金,主要投资于医疗健康领域。该基金后续出手了福建格兰尼、世和基因、盈科瑞医药三家企业。

2016年,片仔癀又斥资5700万元参与设立了片仔癀丰圆群贤基金,规模2.5亿元,由群贤资本担任基金管理人。该基金最终投资了天泉药业、力品药业、赛乐奇等公司。

时间来到2022年4月,为进一步加大股权投资布局,片仔癀成立了全资股权投资平台——漳州片仔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此后,公司通过片仔癀药业、片仔癀投资两个主体协同开展投资活动,先后成为了阳明资本、兴证资本、盈科资本等多家机构背后的LP。

除了投资基金,片仔癀还亲自下场做直投。比如2020年7月,片仔癀曾以近4448万元收购龙晖药业51%股权,并以此获得了安宫牛黄丸产品系列,布局心脑血管用药领域。2024年8月,其又通过片仔癀投资收购了明源香料100%股权,交易金额超2.5亿元。

进入2025年,片仔癀的投资节奏明显加快。今年3月,公司出资2亿元,投资了由招商致远资本管理的10亿元规模的“招盈慧康基金”;8月,又参与了由中信建投资本管理的10亿元规模的“高鑫润信基金”,认缴金额同为2亿元。加上此次出资的中金医疗基金,半年内片仔癀已三次作为LP出手。

频繁的投资动作背后,与其业绩波动不无关系。8月29日,片仔癀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53.79亿元,同比下滑4.81%;归母净利润14.42亿元,同比下降16.22%;扣非净利润14.53亿元,同比下降17.04%。这是片仔癀自2003年上市以来,半年报营收首次负增长,也是自2010年以来,半年报净利润首次负增长。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业绩承压,片仔癀仍具备充裕的现金流。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片仔癀账面货币资金及定期存款余额合计近50亿元,而有息负债仅约10亿元。

在此背景下,将部分资金用于产业投资,不仅能够快速实现产业链的拓展与延伸,与被投企业形成战略协同,巩固和强化自身的产业生态地位,还能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为公司中长期发展注入新动力,这无疑是一个合乎时宜的战略选择。

医药上市公司,纷纷化身LP

其实不只片仔癀,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扎堆做起了LP。

远的不说,就在上周,国内最大民营医药商业企业之一的九州通医药集团,通过控股孙公司九州众创科技孵化器,出资1000万元参与设立了武汉市楚昌通达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据了解,该基金总规模为1.4亿元,主要投资于创新型医疗器械、消费医疗、生命科学服务、生物制药等硬科技领域。

9月初,天津力生制药则发布公告称,计划出资1.7375亿元,参与设立一只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全国范围内大健康、生物技术领域的优质项目

上个月,另一个上市公司华东医药也宣布,作为主要出资人联合上海福广私募、杭州产业投资集团及杭州拱墅产业基金,共同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专项医药产业基金——杭州福广鸿泽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其中,华东医药以自有资金出资9.8亿元,占比49%。

除此之外,包括康龙化成、药明康德、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等在内多家医药上市公司都大举进军股权投资,加码设立了医疗基金。

充裕的可调配资金,是这些公司积极布局一级市场的底气。以恒瑞医药为例,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7.61亿元,同比增长15.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5亿元,同比增长29.67%。两项数据都创下往年同期新高。

就在财报发布的同一天,恒瑞医药还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回购金额不低于10亿元且不超过20亿元,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如此大笔的回购交易,折射出的是其强劲的资金实力。

手握大笔“闲钱”,恒瑞医药们正选择在投资中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当然,无论是业绩承压寻求转型突破,还是业绩增长稳健寻求新增长点,这些公司的投资行为对于一级市场而言都是积极信号。毕竟,无论是正处于“募资难”的VC/PE,还是长期需要资金补给的创业企业,都需要这样的实力买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P波谱”,作者:王满华,36氪经授权发布。

]]>
36氪36氪的朋友们片仔癀已经是一级市场的“老兵”了。
首个潮流IP入驻上海博物馆,巨星传奇打造“周同学”主题艺术秀|最前线 2025-09-29 18:07:29 +080036氪获悉,为配合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举办,9月29日下午,“了不起的老祖宗——周同学的时空奇遇记”主题艺术秀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开幕。本次主题艺术秀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博物馆和巨星传奇主办、久事文传协办,并特别邀请方文山先生担任文化创意顾问。

艺术秀以周杰伦官方二次元IP形象“周同学”为主线,结合数字光影、全息投影、机器人互动、NFC数字抽卡等科技手段,呈现上海博物馆十二件珍贵文物,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这也是上海博物馆继与动漫《江南百景图》、游戏《原神》等IP合作后,首度尝试以潮流形式推广传统文化。

巨星传奇集团作为周杰伦IP的重要运营方,集团主席马心婷指出,此次合作不仅是IP与文物的简单叠加,更是借助“周同学”的叙事能力,让传统文化以更亲切的方式触达年轻群体。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希望通过年轻化的表达,让玉器、青铜、青花瓷、粉彩等文物走出展柜,与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艺术秀不仅呈现文物之美,更探索其在现代语境中的新生命力。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持续推动“文物活化”,先后与多个流行文化IP展开合作,如联合出品文创产品、举办数字展览等,逐步打破博物馆与年轻人之间的认知壁垒。此次引入“周同学”,进一步拓展了博物馆在内容表达与观众互动方面的可能性。

据了解,艺术秀设置多个主题展区,包括“玉见未来”“青铜跨时代”“青花武馆”“粉彩浪漫”等,每一单元均围绕特定文物展开创意转译。例如,玉神人形象被赋予未来感设计,青铜器纹样融入机甲造型,青花瓷元素出现在功夫机器人身上,粉彩文物则与周杰伦标志性的粉色主题结合,营造出浪漫氛围。

展览还设有“潮流密码”版画区、“周游记沉浸空间”、“嘉年华奇幻岛”等互动区域,并推出VR文物修复体验,观众可化身修复师,在虚拟场景中收集文化能量,完成互动任务。

展览为收费项目,设有全价票、平日票、优惠票及VR体验票等多种票型,并针对老年人、学生、儿童、军人等群体推出优待政策。观众可通过上海博物馆官方小程序及携程APP购票。此外,艺术秀亦与“乐游上海·寻找周同学”城市活动联动,于上海六个地标设置打卡点,进一步拉近文化与公众的距离。该活动将持续至2025年10月12日。

]]>
36氪贺哲馨这是上海博物馆首度与潮流文化IP合作。